我看推理小说的那些年(原创)

我看推理小说的那些年(原创)

如果说有什么东西能让我情绪不萎靡,神经像提线木偶一样被吊着,永远在打着激灵,我想应该是推理作品。

如果说有什么东西能让我一直对其保持着高度忠诚,我想应该是有品位的推理作品

现在,我多么想对阿瑟·柯南·道尔深鞠一躬,虽然我曾经做过对他不敬的事情。

15年前,我用足足攒了两个月的零花钱,偷偷去书店把《福尔摩斯探案全集》买了回来,于是,每天可怜的午休时间就被我用来与夏洛克那逆天的观察法和演绎法一较高下,当然,我必输无疑。

我不敢把书放在显眼的位置,所以很不雅的,我的第一个“藏书处”选择在席梦思床垫下——真的是“藏书”啊。那时候悬疑推理作品被我很自觉地列入“禁物”,却不知道是出于什么心理。

我看推理小说的那些年(原创)

直到不久前,我把英剧《神探夏洛克》一口气看完,才又找到了15年前那种悸动又带着窃喜的心理体验。推理作品,恐怕是我这辈子再也绕不开的结了。

阿加莎·克里斯蒂,是从《阳光下的罪恶》开始的,一部由她的推理小说改编成的电影。

阿婆(书迷对阿加莎·克里斯的昵称)蒂塑造的大侦探波罗和福尔摩斯还是有所不同的,他富于热情,心宽体胖,更加生活化,就像个邻家大叔。

即使在书中、电影中最后都会暴露出人性的丑恶和贪欲,但阿婆对前期铺垫很下工夫,一开始往往会有阳光照耀海水正蓝的海滨浴场、怪石嶙峋的大峡谷等美好、充满希望的大场景的铺排,让人在被揭开伤疤前先尝尝好时光,不忘女性的温柔和细腻。

此后,我恶补了她的很多推理作品,但看的多是小说,而非电影。

推理类的作品,小说要优于影视剧,读者通过一字一句地读,在心里自动生成最理想的时空架构,因而从纸张里流淌出来的,不仅仅是一帧帧简单的画面,更有自我思维的再创造,可以任想象肆意驰骋,这给了普通读者自己做导演的机会。

日本的东野圭吾是我比较喜欢的一位推理小说家,《白夜行》也是其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我的天空里没有太阳,总是黑夜,但并不暗,因为有东西代替了太阳。虽然没有太阳那么明亮,但对我来说已经足够。凭借着这份光,我便能把黑夜当成白天。我从来就没有太阳,所以不怕失去。”

书中的女主角西本雪穗的这段内心独白,是在全书的最后出现的,同时也揭示了她和男主角桐原亮司之间最残酷的谎言——她一直在利用他。

我真是被这段话刺到了,这株“恶之花”开得如此明艳、凛冽而嚣张,是推理至死也阻止不了的盛放。东野圭吾的可恨之处就在于在还原了故事的真相后,却仍留给读者那么多的无可奈何与撕心裂肺。

《肖申克的救赎》已成一部经典老电影,我却才知道它的原著作者竟然是斯蒂芬·金

我看推理小说的那些年(原创)

大家之作,有被改编成影视剧的,比如阿加莎·克里斯蒂的《东方快车谋杀案》、东野圭吾的《嫌疑人X的献身》等,还是受到了一定的好评。而相对来说,这些电影都比较老了,我想法设法地寻求高质量的推理新作,但无论是书还是影视剧,都已挑无可挑。而苏有朋主演的两部《密室》系列电影,让我生出了“此领域后继无人”的杞人忧天之感。

那些推理大师是那么善于联想,在下着淅沥小雨的深秋之夜、麦浪滚滚的原野边、灯泡坏掉的阁楼上……似乎总有一双双锐利的眼睛在窥伺着看似自然无瑕的景象下,那些不时闪现又即刻遁形的“恶之光”,并让自己的灵魂也跟着颤抖一下。

他们都有谜一样的双眼,让我得到了不一样的观感,让我对一个特别的角落有了特别的感悟,即使这些无与伦比的推理与实际生活严重脱节。

我一直忠诚于它,想到就感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