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歲的米蘭·昆德拉告訴你:生活的真相是無意義,但是你要熱愛它

曾多次獲得“歐洲文學獎”的作家米蘭·昆德拉,可能很多人有點陌生。

但說到那本《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則是一代人的思想標記。

85歲的米蘭·昆德拉告訴你:生活的真相是無意義,但是你要熱愛它

寫出《慶祝無意義》這本小說時,米蘭·昆德拉已經85歲高齡。這本只有短短几萬字、100多頁的小說,是昆德拉對生活經驗的一生總結。

這本書裡,米蘭·昆德拉教給我們:真正高明的人,看起來都愚蠢。

生活荒誕,你要認真。背後隱藏的,是作者80多年的深沉智慧和洞察。

就像他在那本享譽世界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中所說:

“生活中發生的一切都有一種超過它自身的意義,都意味著某種東西。生活通過它每天發生的事在向我們講述它自己。”

所有道理,都是生活教給你的。

85歲的米蘭·昆德拉告訴你:生活的真相是無意義,但是你要熱愛它

01

生活給你開的玩笑,你要懂得一笑而過

米蘭·昆德拉認為,現在最難得的,是真正懂得玩笑就是玩笑、想象就是想象

這種可貴,是高明者的智慧。

比如小說中的故事,其實就是對生活這個“最愛開玩笑者”的最好的隱喻。

小說有四位主人公:阿蘭、拉蒙、夏爾、凱列班。每個人的最大不同是出生時間:他們分別出生於斯大林時代,以及這個時代結束之後的十年、二十年、三十年。

對於那個已經成為歷史的時代,四個人的記憶與感受都不相同。

四人聚會時,夏爾講了個關於斯大林的故事,這個故事出自赫魯曉夫的《回憶錄》:

斯大林在盥洗室中,向政治局的同志們講述自己打鷓鴣的經歷:斯大林帶了12發子彈,但有24只鷓鴣。他打死了12只,然後怎麼辦呢?斯大林來回走了26公里,再去取12枚子彈,發現餘下12只鷓鴣仍然停在同一棵樹上,最後他將它們都打死了。斯大林講完故事後,便悄悄溜進自己獨享的衛生間,在那裡他能隔牆聽到其他同志的聲音。斯大林聽到赫魯曉夫在另一間屋子裡激動而憤怒地大喊:“他在撒謊!撒謊!撒謊!”

相比於赫魯曉夫的憤怒,阿蘭和他的朋友聽到故事後,卻只是哈哈大笑,說這是斯大林開的一個玩笑啊,那幫老頭子怎麼這麼蠢?

時移世易,同樣一件事在不同時代背景下,會呈現出不同的意義。

玩笑終究是玩笑,荒誕最終是荒誕。

就像《紅樓夢》的《好了歌註解》:

“陋室空堂,當年笏滿床;衰草枯楊,曾為歌舞場。蛛絲兒結滿雕樑,綠紗今又糊在蓬窗上。說什麼脂正濃,粉正香,如何兩鬢又成霜?昨日黃土隴頭送白骨,今宵紅燈帳底臥鴛鴦。金滿箱,銀滿箱,轉眼乞丐人皆謗。正嘆他人命不長,哪知自己歸來喪!”

生活常常會給我們開各種玩笑,翻手為雲,覆手為雨。也許這一刻你家財萬貫,下一刻身無分文;這一刻志得意滿,下一刻功虧一簣。

曾經以為至關重要的,轉瞬可以消逝;曾經認為無關緊要的,成為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智慧者不會鑽進死衚衕,而是懂得放過自己,放下過去。

幼時不知曲中意,再懂已是曲中人。

羅曼·羅蘭說:“真正的英雄主義只有一個,那就是看透了生活的本質,卻依然熱愛它。”

所以,面對生活給我們開的玩笑,你要能夠自得其樂,笑看人生,一笑而過。

85歲的米蘭·昆德拉告訴你:生活的真相是無意義,但是你要熱愛它

02

沒有什麼會永垂不朽,學會放下過去,放過自己

小說在輕鬆中帶著溫柔的韻律,是獨屬於昆德拉的敘事風格,給讀者以身臨其境的逼真感。

但在舒緩的情緒中,體現了毫不留情的時間流逝,讓讀者不停地在思考:如果活在裡面的是自己,會怎麼樣?小說之於我的意義,以及為什麼要慶祝無意義?

正如小說中所說:

“死的人變成死了很久的死人,沒有人再記得他們。”

就像孔子早在千年前感嘆的:

“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

人生不過短短几十年,關於歷史,人類遺忘的速度遠超乎想象,彷彿無人能擺脫“無意義”這一宿命。

當時已經八十多歲高齡的昆德拉,用他曲折性的生活,在《慶祝無意義》中向我們指明瞭其中的意義:

“我們很久以來就明白世界是不可能推翻的,不可能改造的,也是不可能阻擋其不幸的進展的。只有一種可能的抵抗:
不必認真對待。”

“不必認真”,不是虛度時光,縱情聲色。而是用輕鬆的態度應對生活,笑對挫折與磨難,懂得放下自己。

正如王小波所說:

“人的一切痛苦,本質上都是對自己無能的憤怒。”

書中的四位主人公,以戲謔、愚弄和調侃的方式,來祛除生活中的“媚俗”和擁抱美妙的“無意義”。

生活也許無意義,但是你自己的存在是有意義的。

作家畢淑敏有一次去一所大學做講座,在講座結束後,有熱心聽眾向她提問,想知道生活的意義是什麼。

畢淑敏思考之後,回答他說:

生活本身是沒有意義的,但是你要做的就是為他去賦予意義。”

在自我尋找的過程中,你也許會失落,會迷茫,會看不到方向,但是這都是生活給你的寶貴體驗,是此刻時間裡,最獨一無二的你。

就像今年因為《親愛的熱愛的》這部電視劇,終於在28歲這一年大火的演員李現。

對於“大器晚成”,李現對於他未成名前的漫長時間的等待,有著獨特而清晰的認識:

85歲的米蘭·昆德拉告訴你:生活的真相是無意義,但是你要熱愛它

如果把視角向更遠處看,把時間線拉長,你會發現,現在糾結的、失望的、痛苦的、難捱的,不過是洪荒時間中的滄海一粟。你愛錯的人,就隨風遠去;你做錯的事,就放在時間裡。慢慢來。

值得的東西,都需要等待。時間自會告訴你答案。

過去的都已過去,你能夠擁有的只有當下。好好活著,珍惜這寶貴的時間,去看看這個更大更有趣的世界吧。你會遇見更多有趣的人,會遇見更優秀更愛你的人,也會認識一個更加豐富的自己。

前路雖長,來日可期。

85歲的米蘭·昆德拉告訴你:生活的真相是無意義,但是你要熱愛它

03

真正高明的人,看上去都愚蠢

書中的達德洛是一個辛苦的“紳士”,堅守某些要求,卻又深陷形式主義的牢籠,漸漸活的沒有了真正的自我。而與之相對的,是他的好友卡格里克。

一個真正高明的人是不會被形式所束縛的。

卡格里克和達德洛兩個人,就像《大明宮詞》裡的武攸嗣和武承嗣。風度翩翩的武承嗣,出身不凡,見識過人。而武攸嗣是個只會說山西話的鄉巴佬,沒讀多少書,世俗又真實。

但是,武攸嗣卻常常和太平公主搭訕,說的也只是些無聊至極的“廢話”。但是這種淳樸,卻讓人覺得帶著古拙的舒服。最終,太平公主嫁給是這個鄉土味十足的武攸嗣,而不是智勇雙全的武承嗣。

武攸嗣不需要什麼技巧,因此太平公主也不需要設防。

85歲的米蘭·昆德拉告訴你:生活的真相是無意義,但是你要熱愛它

所以在這本書中,昆德拉說:

“說話而又不引人注目,需要精湛的技藝”。

這種高明首先在於毫無目的。

因為不抱目的,別人也就不用考慮給予。而目的明確的理性主義者往往機關算盡太聰明,聰明反被聰明誤。

因此老子所說的:大巧若拙,大智若愚。

只是,自認為“高明”的人永遠都不知道自己有多愚蠢,卻用可笑的形式,譁眾取寵,暗自得意。有多少人陷入了形式的泥潭,而他們至今也不能明白“無意義”的價值。

85歲的米蘭·昆德拉告訴你:生活的真相是無意義,但是你要熱愛它

無用於事,有用於心。

看上去愚蠢的人,才是真的高明。

所以,在小說的最後,米蘭·昆德拉借人物之口說出這句話:

無意義,我的朋友,這是生存的本質。應該學會去愛他。

生活本身“無意義”,但是熱愛並且享受你現在能夠擁有的當下,這是你自己的意義。不要將自己限制在形式的枷鎖中而失去了真正的自己。

這也許是當時84歲高齡的昆德拉借小說說出他的人生感觸。

希望你出走半生,歸來仍是少年。

擁有孩子氣的可貴的天真,對生活充滿熱愛;也依然有少年般的激情與勇氣,用行動賦予生活以自己的意義,做一個真正有智慧、有洞見的成熟的人。

生活沒有意義,但是發生在你身邊的一切,都是你自己的意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