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渭:看瓦撒新氣象 觀扶貧大變遷

通訊員 李國 陳榮偉

家鄉是珍藏在每個人心中的一片淨土,是寄生在每個人腦海裡的精神家園,是每一個家鄉人的根和魂,與每一個家鄉人血脈相通,情感相連,但在通渭縣襄南鎮瓦撒村的村民心中,窮卻是家鄉的特殊符號,貧窮的烙印深深的留在他們每一個人心裡。以前,這裡山大溝深,交通閉塞,人們的生活方式落後,收入單一靠務農,是襄南鎮的一個貧困村,貧困人口占全村總人口的一半以上。

隨著國家脫貧攻堅號角的奏響,吹起了向最貧困的地區挺進的衝鋒號,這裡開始了大刀闊斧的變革。襄南鎮積極推進基礎設施建設,調整產業結構,激發村民的內生動力,提高群眾的經濟收入,徹底改變了全村的貧困面貌,取得了斐然成績,迎來了新的氣象。讓我們一起看瓦撒村新氣象,觀扶貧大變遷,和瓦撒村一起見證她脫貧致富的奮鬥史。

看瓦撒,變化在身邊,以前一片沉寂,現在精神煥發。精神面貌最能反映貧富狀況,2017年,瓦撒村新建了村級文化娛樂廣場,配備了文化娛樂和健身器材。晚飯後,遠遠的就能聽到村級文化娛樂廣場響起的流行音樂聲,婦女們便在那裡跳起廣場舞,有散步的,也有在健身器材旁鍛鍊身體的。衣與人形影不離,衣是人們生活的點綴。從人們的衣著打扮也能明顯的看到生活狀況的好壞,以前人們穿的衣服破爛,衣不分冬夏,常年不洗,可現在人們穿著講究,衣裝工整,大多穿的鞋都是皮鞋,就算是穿布鞋的也是洗的乾乾淨淨,走在磚鋪的地上還要跺跺腳,使鞋子上一塵不染。鄰里關係也發生了深刻變化,現在人們一有閒時間,不再是因為小事而爭吵,而是拉家常、講家風、話增收,鄰里關係十分和諧。家風也隨之變化,子女敬老愛老,夫妻共同攜手致富。

看瓦撒,變化在身邊,以前生活條件破敗不堪,現在煥然一新。就拿道路來說,以前坑坑窪窪的黃土路,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灰。2017年以來,累計共修建通暢工程硬化道路12公里,崎嶇的硬化路蜿蜒在山溝裡,像一個雋秀的少女舒展著優美的身姿,這裡的人們無不逐笑顏開,這是一條脫貧致富之路。打通了閉塞的交通,過往車輛往來不絕,到鄉鎮中心更便利了,進城也方便了,這裡人們到城裡去以前稱之為“進城”,現在叫它為“上街”,可見交通便利進城太頻繁了。住房條件也改善了,以前住的房屋破爛不堪,見之使人堪憂,瓦撒村大力實施農村危舊房改造工程,累計共改造78座,不僅住有所居,而且綠化美化了周圍居住環境。大力實施自來水入戶工程,全村自來水入戶率達到100%,使人們吃上了方便、安全、乾淨的飲用水。隨著農用機械設備的增加,農村用電量不斷上升致使電力不足,為此,協調電力部門投入300萬元,全村實施了動力電全覆蓋改造工程,確保了電力供應。

看瓦撒,變化在身邊,以前農耕自給自足,現在產業蓬勃發展。扶貧工作,產業是關鍵,襄南鎮調整產業結構,探索出“332”的產業發展新思路,即“每戶至少種植3畝花椒樹,3畝金銀花,養殖2頭牛”。扶持建立燕通農牧有限公司,流轉閒置土地300畝,種植“北花一號”金銀花30萬株,並建成金銀花烘乾車間一間,為當地農戶金銀花種植提供了銷售渠道,進一步提升了農戶收入。扶持成立通渭縣憨農牧業養殖服務專業合作社,從事林下生態放養土雞,並帶動全村貧困戶大力發展小養殖產業,依託電子商務平臺,將土雞、土雞蛋、土蜂蜜、雜糧面等產品推向網絡,拓寬了銷售渠道。

看瓦撒,變化在身邊,以前有病總是拖,現在醫療全保障。新型合作醫療全村參合率達到100%,人人享有基本醫療保障,許多家庭沒有了後顧之憂,隨著生活條件的飛速提高,人們平時就從細微處關注自己的身心健康,從過去的“大病小治,小病不治”的現象徹底改變過來了,並對所有的貧困戶實施了“家庭簽約醫生”服務,定期為他們進行體檢服務,大大提高了醫療水平。

看瓦撒,變化在身邊,以前荒山突兀,現在綠樹蔥蔥。以前荒山突兀,一片荒涼不堪入目,於是對陡坡地實施退耕還林,累計完成退耕還林1890畝,硬化路兩旁栽植了行道樹,現在的瓦撒村禿嶺荒草換作滿眼的蔥鬱翠綠,生機勃勃。在2016年被評選為“鄉村文化旅遊村”,鄉風淳樸,文化傳承久遠,農耕文明亙古傳承,旅遊資源豐富,參觀太白廟、頂頭山李白紀念館,賞中國古建風格,觀廟宇文化,體驗農耕文化,形成地方特色。

瓦撒村在脫貧攻堅春風的櫛沐下,人們變得富足了,生活也殷實了,2018年,瓦撒村實現了整村脫貧。自精準扶貧政策實施以來,襄南鎮全體黨員幹部初心不改、使命不移,以老百姓的生活越來越富裕為奮鬥目標,用好繡花功夫,不漏一村一戶一人,真扶貧,扶真貧。以老百姓增收為目的,以產業發展為核心,扶貧先扶志,激發貧困戶的內生動力,使貧困戶由“要我脫貧”走向“我要脫貧”,全鎮幹部群眾蹄急奮進在奔向小康的道路上正闊步前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