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7字名句,將趙構釘在了歷史的恥辱柱上

宋高宗趙構的評價,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站在不同角度和立場的人,得出的結論會大不相同。筆者在之前多次表達過自己的觀點,但也只是芸芸眾生中的滄海一粟,無足掛齒。

近來,筆者在研究“千古才女”李清照,正好李清照有一首詩表達了他對時事的態度,以及她對趙構的觀點。那麼,作為同時代的人,李清照是怎樣看待自己的皇帝的呢?


李清照7字名句,將趙構釘在了歷史的恥辱柱上


我們來看李清照晚年的一首詩,名字叫《題八詠樓》

“千古風流八詠樓,江山留與後人愁。水通南國三千里,氣壓江城十四州。”

什麼意思呢?

李清照當時52歲,正在金華避難,而在此之前,李清照經歷了靖康之恥後的衣冠南渡,又經歷了喪偶之痛,還經歷了不堪回首的第二段婚姻,此時,李清照已經心灰意冷,被痛苦所包圍,她心中唯一留戀的,只有曾經的回憶了。

而李清照最美好的回憶,就留在東京和山東,留在她的童年,以及他和趙明誠婚後的那些美好日子。而這一切,現在都不在了,甚至,想要再次踏上故鄉的熱土,都成為一種奢望。怪誰呢?除了金人的蠻橫,就是宋人自己的軟弱。

所以,李清照在登上金華八詠樓的時候,有感而發,寫下了這首著名的詩篇。大意就是:

八詠樓之所以聞名,是因為它佔據了一個重要的位置,從這裡望去,水道通江南3000裡,決定著江南14州的存亡。然而,這樣重要的地方能不能長久永固呢?就要看後人有沒有這個能力了。言外之意:時下的人只知貪圖享樂,不為後人著想,將麻煩和危機都留給後人去解決。是問:沒有前人種樹,哪有後人乘涼?


李清照7字名句,將趙構釘在了歷史的恥辱柱上


這時是1135年,這一年,正是金宋形勢變化非常微妙的一年,主戰和主和爭論異常激烈。這一年,韓世忠率軍駐守楚州,岳飛在洞庭湖鎮壓楊么起義,隨後駐守鄂州,吳玠在川陝積極經營,宋金對峙形勢基本形成。

但同時,趙構也從建康返回臨安,似乎再也無意收復北方了。

這一切都看在李清照和全體大宋子民眼裡,人人都意識到:要恢復故土基本無望了。所以在這種極度的失望之中,李清照用這首詩表達了自己對時政的看法,其態度已經很明顯了,這是對以趙構為首的主守派的一種辛辣的諷刺。

在以皇帝為天,君為父的封建社會,如果一個人連她的天、父都不敬了,你說她是不是已經心死了呢?從李清照的態度可以看出:趙構在當時是不得人心的。


李清照7字名句,將趙構釘在了歷史的恥辱柱上


但趙構的江山為什麼又能延續下去呢?

因為當時還有大量的既得利益者、投機者和趙構的立場是一致的,他們支撐著大宋繼續向前滾動。但這解決不了根本問題,沒有民族復興,哪來的大國崛起?到最後,大宋還是在一片硝煙之中倒下了。

有時候,時人的評價或許更為準確。

明天繼續……

本文作者《賨人客》,號“蜀山筆俠”,一個文章會“說話”的歷史作者,專注於不同角度看歷史,探索不一樣的春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