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朽的東方傳奇——你不知道的李小龍

李小龍 (1940.11.27——1973.7.20)原名李振藩,乳名細鳳,美籍華人,祖籍廣東佛山。他是世界武道變革先驅者,武術技擊家,武術哲學家,UFC開創者,MMA之父,武術宗師,功夫片的開創者和截拳道創始人,華人武打電影演員。

近在中國,遠在世界,無人不識李小龍。

儘管過世已久,他依然是功夫的代名詞。他的傳奇人生,已成為一份無法拷貝的神話。李小龍的武功,在沒有電腦特效的年代,做出難以想像的動作,前無古人,後未見來者。李小龍的電影在放映的時候動作已經被做過放慢處理,意思就是說實際上他出拳速度更快。

李小龍被時代雜誌選為20世紀的英雄與偶像,是截拳道的創始人。他把暴力動作化為豔美旋律。他讓西方人認識中國功夫,並且把功夫推向了全世界。李小龍是一名武術家,讓KungFu一詞寫入英文詞典。他不但是出色的武術巨星,更是文化符號。他是首位到好萊塢打拼的華人演員,憑藉一身功夫風靡全球,是走向世界的中國符號。他的武術理念和理論,超越了那個時代,與其理論相匹配而現在很熱門的UFC,90年代才出現。

不朽的東方傳奇——你不知道的李小龍

他主演的功夫片也讓動作片成為香港電影的主流,可以說後來的這些動作巨星,都是站在他的肩膀上成功的。

他對中國電影業的貢獻永不磨滅,在香港的4部半電影,3次打破空前記錄。其中《猛龍過江》打破全亞洲票房記錄,與好萊塢合作的《龍爭虎鬥》總票房達2.3億美金。大家熟悉的是李小龍1966年出演了《青蜂俠》。

不朽的東方傳奇——你不知道的李小龍

拋開那些李小龍影視表演中展現的各種姿勢,拋開20世紀70年代娛樂記者和新聞媒體們炮製的一個個“李三腳”“精武指”之類子虛烏有的噱頭,拋開那些基於李小龍“國際功夫電影巨星”的浮光掠影的外在表象。他的思想、他的生活、他的武術生涯、他的人生追求和成就、他的光榮和夢想,有多少人真正瞭解呢?

如果,我們感興趣的知識那位外形俊朗、肌肉健美、功夫超群,可以短暫激增我們的荷爾蒙,滿足我們心理代入感的電影明星李小龍先生。那麼,對於我們而言,特別是對於那些以李小龍為榜樣的人們而言,有任何現實意義嗎?

不朽的東方傳奇——你不知道的李小龍

特別的日子,一期走近李小龍。讓我們一起乘坐時光機回到77年前……

龍之初·從美國到香港

1940年11月27日早晨7點12分,何愛榆的第二個兒子出生在唐人街的傑克遜街東華醫院,起名為李鎮藩。產科醫生瑪麗•格洛弗(Mary E Glover)給這個男嬰起了一個英文名字“Bruce Lee”。得知消息的李海泉連夜帶妝從紐約趕到醫院,見到母子平安,滿心歡喜,依依不捨地回到戲班演戲。

何愛榆子女共5人,分別為:李秋源、李秋鳳、李忠琛、李振藩、李振輝。5個子女中,以李忠琛與李振輝長得最像老外,而李小龍怎麼看都是一副中國人模樣。而李振輝年紀漸長後,外貌卻越來越中國化了。

何愛榆出院後,抱著李振藩住在位於特倫頓街18號(18 Trenton St),李海泉則繼續巡迴演出。3個月大的時候,李振藩曾在由伍錦霞(Esther Eng,1914-1970)導演,關文清(1894-1995)編劇的電影《金門女》(Golden Gate Girl,1941年上映,片長110分鐘。)中飾演嬰兒時期的王萊露,他的鏡頭在傑克遜街636號的大明星戲院(636 Jackson St,The Great Star Theater)拍攝。1941年5月27日,《金門女》於美國上映。

不朽的東方傳奇——你不知道的李小龍

1941年1月,美國總統羅斯福 (1882-1945)簽署的《1940年移民法案》正式生效。該法案規定,出生在美國、入籍美國、或是出生在美國所轄之海外殖民地、孩子出生時母親居住在美國的,無論孩子出生在該法案生效之前或之後,都是美國公民。這就意味著,李振藩一出生便是美籍華裔。因此,結束了巡演的李海泉夫婦在3月29日早上8點半便來到美國司法部舊金山移民局,在華裔口譯員的幫助下,面對檢察官,為剛出生不久的李振藩申請了美國國籍,並承諾將讓他於日後回到美國接受教育。

1940年的香港,一下子湧來了許多逃避戰爭的難民,香港人口急劇膨脹。當時香港的衛生條件很差,港英政府一下子無法管理如此多的人數,致使那年秋天霍亂橫行。所以李海泉一家三口一直等到演出合同結束,拿到了李振藩的出生證及美國勞工部移民歸化局於1941年3月31日所頒發的“美國公民出埠回國證書申請書”,才在4月6日乘坐“皮爾斯總統號”遠洋渡輪,於5月中旬回到闊別年餘的香港。

在遷居彌頓道218號之前,李海泉與兄長一家近20人住在茂林街5號二樓。

在李忠琛和李振藩之前,何愛榆曾生下過一個男嬰,但不久就夭折了。李海泉那七十多歲的母親駱耕妹(?—1941)極為迷信,於是,剛出生的李忠琛便打了耳洞,戴了耳環。在美國時,李海泉夫婦也對年幼的李振藩這麼做。就連1948年出生的老么李振輝也不例外。駱耕妹為了騙過專門吸食男孩魂魄的“金甲神”,還特意給李振藩起了一個女性化的小名“細鳳”。

不朽的東方傳奇——你不知道的李小龍

李振藩回到香港後由於水土不服而生了一場大病,整個人很是虛弱,中醫也束手無策。李家人回憶,那時的李振藩,毫不誇張的說,的確很是接近死亡邊緣了。於是,何愛榆抱著李振藩去餘潮光醫生處看西醫。

經過餘醫生的精心治療與何愛榆不分晝夜的悉心看護下,年幼的李振藩總算熬了過來,而駱耕妹卻在不久後因病過世。鑑於李滿甜也已在1940年逝世,撫養全家近20人的生活重擔便落在了李海泉身上。

1941年12月25日,日軍攻陷香港。香港進入了3年8個月的日據時期。

日本人在統治香港期間所採取的政策是一貫的“男殺女奸”,甚至因為糧食短缺而出現了人吃人的現象,這讓本就對侵略行徑憤慨的港人對日本人更為深惡痛絕,除了拒買日貨外,還成立了“香港義勇軍”、“廣東人民抗日遊擊總隊港九大隊”、“廣東人民抗日遊擊隊東江縱隊”等抗日武裝組織。

不朽的東方傳奇——你不知道的李小龍

日本人深深懂得,控制住了文化脈絡,就能徹底控制香港。於是,日本人開始將魔爪伸向文化界,李海泉是梨園行大佬倌,自然成了日本人的主要拉攏目標。日據時期的中國人是不能吃大米的,但日本人不惜以多供給大米為誘,逼迫梨園行就範。剛搬進彌敦道218號的李海泉為了養活一家老小,不得已為日本人唱戲。李家人回憶,當時在道口盤查時,只需說出自己是唱大戲(粵劇)的,便不會遭到非難。

在日據統治時期,香港連好萊塢電影也被禁止放映,改為專門上映日本電影。除了李香蘭(1920-2014,原名山口淑子)在日本人制作的影片中扮演過一些角色,日本拍攝了一部反英故事片《香港攻略戰》以及一些新聞紀錄片外,沒有一個香港電影人願意為日偽合作,1944年更是連一部電影都沒有拍攝過。在那段時間裡,香港電影業處於完全停頓狀態。

抗戰結束後,電影業開始逐漸復甦,許多粵劇名伶在粵劇尚未完全復興之時,開始紛紛轉向電影界發展,做為副業。李海泉也曾帶上家人與劇團一起坐船回家鄉順德,在三華村為當地華光廟落成進行演出。這也是李振藩平生唯一一次踏足祖國大陸。

由於李海泉在家中教導一班徒弟,加上家中經常有粵劇界人士出沒,被稱為“冇時停”(粵語,停不下來的意思)的李振藩耳濡目染,沒多久就能模仿個七七八八,並在父親演戲的電影片場大模大樣地演起粵劇。那些叔伯們見他可愛活潑,偶爾教他個一招半式的“功夫”。這些招式多為花拳繡腿,但是在李小龍眼裡,這些“絕招”已足以用於街頭鬥毆或震懾對手。

不朽的東方傳奇——你不知道的李小龍

兒童頑皮活潑,本是平常之事,但是年幼的李振藩卻活潑得讓人捉摸不定。李海泉子女5人,雖然李秋鳳曾是“自力女子籃球隊”的首發前鋒,但也並不像李小龍這般如陀螺般活躍,這讓李海泉夫婦大傷腦筋,對他那旺盛精力也疑惑不解。為了管住李振藩,他們已經使出了渾身解數,但根本沒有任何效果,於是索性讓李振藩去看連環畫,卻不料歪打正著,沉迷於連環畫的李振藩就像被如來佛降服了的孫悟空一樣安靜了下來。這也讓家人找到了他的“命門”——只要給他一本書看,便可獲得一段時間的安寧。李振藩看書上了癮,經常挑燈夜讀,這樣的“用功”程度使得他6歲起就戴上了厚厚的近視眼鏡。

李家子女由於何愛榆與修女們的良好關係,除了尚未出世的李振輝外,都被安排在家附近的嘉諾撒聖瑪利書院讀一年級。不久後,李忠琛與李振藩轉入德信學校就讀。

德信學校建成於1930年,是一所天主教男子小學,由加拿大修女所創辦,教師們都是女性。香港淪陷後,加拿大修女被驅逐出境,德信學校被迫停辦。二戰結束後,德信學校重新選址建造,1947年9月復課,李振藩與哥哥李忠琛、堂哥李發枝一同入學,成為第一批入讀該學校的學生之一,學名先後為“李源淦”、“李源鑫”, 其本人就讀二年級。德信學校當時為九龍地區少數英文私立學校,課程設“漢文科”,兼授四書五經,古文詞章,聲譽日隆。來這裡讀書的學生都有私家司機和傭人接送,李小龍也不例外。

不朽的東方傳奇——你不知道的李小龍

李小龍的32年,給世界奉獻了精美的武術和不朽的電影,世界從此看到了真正的中國功夫。這一天,應該被所有的人記住,也應該讓更多的人瞭解李小龍!

我們紀念李小龍,但更重要的還是,每個人都應該在某種程度上成為李小龍,我們沒有李小龍的天才與成就,但卻應該多少擁有他那堅忍的毅力和頑強的鬥志。

生活是不斷前行的過程,你應在此過程中保持流動,不斷去發現自己、實現自己、昇華自己。一切知識最終都意味著認識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