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为什么非得把韩信杀掉?

柳双龙


刘邦称帝,韩信必死,这个不是一句玩笑话。在整个战争中,刘邦对韩信可以说半信半疑,徘徊在什么时候杀韩信的问题上。

为什么说刘邦一定要杀韩信呢?下面我就说一下具体的原因,希望可以给大家带来一些参考性的价值!

一、韩信军事奇才

刘邦曾说:“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扶百姓、给馈响、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克,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

可见,韩信的军事奇才在刘邦眼里含金量高达100%。而国家建立后,朝政不稳,随时可能崩塌,一些功亏一篑。而国家的稳定取决军队之才,国家的崩溃,亦与军队有关,则韩信危矣!

子房、萧何等人内可帮刘邦处理朝廷政务,外可安抚周边羌族、鲜卑等。而韩信的价值所剩无几,却威胁甚大,可谓稍不留意韩信一起,汉朝危矣。韩信死去比活着价值更大,韩信距离死亡不远矣!

二、韩信功高盖主

据《西汉演义》记载,刘对信曰:“天不杀韩信,君不杀韩信,铁不杀韩信”。这句话再明显不过,韩信到了该死的地步了,最后吕雉用竹剑杀死韩信。刘邦收到消息后,会是什么表情呢?

“且喜且怜之” ---《史记》刘邦“喜”是韩信死了,自己的顾虑没有了,大汉河山安稳了。而“怜”不是刘邦可怜韩信,而是可怜韩信的一生丰功伟绩却不明功成身退的道理。

三、韩信半路出家

伴君如伴虎,这句话说刘邦再好不过了。韩信在萧何推荐之前,拜在项羽门下。这一点让刘邦一直在用韩信和堤防韩信中,亥下之战就是刘邦刻意测试韩信的一战。

刘邦成就帝王后,对韩信更是猜忌,深怕韩信给大汉带来不稳。异性不分侯,可不就是说给韩信听的。

四、楚汉之争,韩信犯下三忌

1、荥阳救援

高祖五年,刘邦困于荥阳,致书于韩信处支援,韩信借此请封齐王。刘邦无奈,韩信的齐王来历于此。

通过要挟得到齐王,这可是杀头的大罪。可是,作为军事奇才的韩信却做了,刘邦不杀你杀去去呢?这是在挑战刘邦,挑战整个汉朝威严。

2、郦食其死亡

刘邦攻齐国,派郦食其劝降。齐王答应后,韩信一意孤行,继续战争,导致齐王猜疑,杀了郦食其,刘邦功亏一篑。

韩信同样不听刘邦的旨意,造成外交失效,造成多方面的损失。刘邦此时能忍,明日怎么办呢?

3、包藏逃犯钟离昧

刘邦在攻击钟离昧时屡攻不克,颜面扫地。在钟离昧逃亡中,韩信包藏钟离昧,刘邦多次要求韩信交出钟离昧,最后才不情愿的交出。

最动了皇帝的颜面,还能有活路吗?而这个问题,韩信竟然通过自己的行动来证明,结果丢了性命,输得彻底!

五、论功行赏,韩信气不服

韩信在刘邦整个战争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位置,可是在论功行赏时韩信的功劳却比自己的不下还低,这一点可以说不怪韩信,但是表现出来就是韩信的过错。

汉朝建立后,韩信从齐王到楚王再到侯爵,可谓是他人节节高,而韩信日渐地下,韩信能不气吗?

六、韩信刘邦岁数差

刘邦在位时韩信不敢动,但是刘邦死后韩信会如何呢?这一点刘邦不知道,韩信也不知道,但是刘邦的心里却有一万种可能,韩信会窃取自己的大汉王朝。

种种迹象可见,刘邦必杀韩信!

刘邦杀韩信还有哪些原因呢?欢迎你来补充!







史家说


韩信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军事家,被尊称为“兵仙”,是中国古代的“兵家四圣”。看他戎马一生,先后投靠项梁、项羽均不得重用,后来遇到伯乐萧何,投靠了刘邦,从此由青铜变成了王者。帮助刘邦制定了汉中对策、击破楚军、平定魏国、北伐代国、击败赵国、降服燕国、突击齐国,名冠宇内,威震天下!他的诸多金典战役都被后世效仿。可是这样一个为国家立下了不世奇功的韩信,结局却非常凄惨,被自己信任的人出卖,被女人杀死,还被诛其三族,这些都是在刘邦授意下进行的,刘邦为什么这么做呢?阿贵认为有以下几点。


第 一:韩信手握兵权,拥兵自重,这对刘邦和整个汉室天下都是一种威胁。让刘邦不能酣睡,起了杀心。

第 二:平定天下后,韩信开始变得骄横自大,对朝中很多人都不屑一顾,自己又不懂得为官之道,太过于张扬。再加上众多人得认为汉朝的建立韩信出的功劳最大,这无疑是对刘邦的一种否定甚至于羞辱,这也让刘邦起了杀他之心。

第三: 刘邦被楚军围困之时,韩信向刘邦要权,让他管理齐地,言下之意就是你不同意我就不来救你,刘邦无奈之下答应了韩信,直接封他做了齐王,这件事也让刘邦怀恨在心。

第四:有人告发韩信窝藏钟离昧,刘邦将韩信降为淮阴侯,但是韩信当着诸臣之面说了一句让刘邦既失人心又让其颜面无存的话,这句话就是: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天下已定,我固当烹。这句话已我为他种下了祸根。

第五:被将为淮阴侯之后,韩信大为不满,天天抱怨,说其刘邦不是,继而想和陈豨谋反被其最为亲近之人出卖,被吕后和萧何骗入长乐宫中,斩与钟室,诛其三族。真是可悲,可叹。


阿个贵州人


我们不能习惯性总站在一个弱者的角度去看问题。凭什么就总说刘邦非把韩信弄死,而不是说韩信非自己作死呢?个人觉得:韩信之死完全是咎由自取。

1.韩信也是三姓家奴。

先投项羽,不受重用,再投刘邦。在刘邦这里搞得风生水起,又想自立为齐王。从这一点上看,他也是一个投机分子。

身上缺了张良,萧何,范增的忠心,也少了樊哙,龙且的义气,总归一句话: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

2.刘邦本有三次杀韩信的机会,可都没有杀。

第一次:韩信从项羽那里投奔到刘邦那后,做了个管理仓库的小官,但因犯法,同行13人都被杀了,可韩信没被杀。一个管理仓库的官能犯下杀头的罪说明什么?坚守自盗!

第二次:刘邦被封为汉王,从长安迁到南郑的时候,很多将领都逃跑了包括韩信。最后还是萧何给连夜把韩信追了回来。战场上的逃兵是不是也应该被杀头?

第三次:刘邦彭城之战被项羽差点搞死,望眼欲穿的等着韩信来救。韩信未发一兵一卒,事后问韩信原因,韩信说我要给刘邦保留实力。这样的大将,这样的大元帅,该不该杀?


3.刘邦对韩信仁至义尽

嫌官儿小,好,封你为统管全军的大元帅;

想封王?好,让你做天下富庶之地的齐王;

还不够?好,那让你荣归故里,再来一个楚王。

你想拉拢部下叛乱,好,我许你一个三不杀。

作为一个帝王,还能做到什么程度呢?


4.韩信为什么屡次作死?

从他对漂母的一饭之恩,以千金相谢,

从他对胯下之辱的,以德抱怨,

从他认为带兵应该多多益善,

从他觉得天下都是他打下来的,理应分杯羹,

这就注定了韩信在作死的路上一去不回头。

后世评价韩信为兵仙,军神,除了他的确有丰功伟绩之外,恐怕与他最后被吕后所杀,也有莫大关系。毕竟他是弱者嘛。


我是少校柳下惠,观点可能不符合主流。一家之言,全做抛砖引玉之用。


少校柳下惠


刘邦并不想杀韩信!杀韩信是吕后自己的主意,吕后假传圣旨,擅自下手杀了韩信。目的主要有两个,一个是讨好刘邦,另外一个是给樊哙腾位置,便于吕后掌权。

从实际情况来看,刘邦确实是忌惮韩信,因为韩信掌控了当时三分之一的汉军,再加上彭越英布都是韩信的旧交,如果韩信振臂一呼,确实是具备跟刘邦分庭抗衡叫板的实力,所以刘邦一直想把韩信缴权,这也是吕后误以为刘邦想要杀韩信的理由。但是呢,刘邦却不想杀韩信。

对刘邦来说,韩信在汉军之间的影响力很大,一旦杀了韩信会导致军心大乱,尤其是英布彭越两人肯定也会因此而谋反,所以,杀韩信的时机也不对,至少应该等到把英布彭越一起抓起来以后再杀。

其次,当时的汉庭内部权力错综复杂,韩信是一种威胁也是一个制衡力量。比如,吕后杀了韩信以后,樊哙就顺势掌握了兵权,对于刘邦来说也不是一件好事,因为樊哙是吕后的妹夫,吕后掌权就很可能架空刘性政权。这也是刘邦在韩信死后也想要杀樊哙的主因,因为没有人可以牵制他了。


优己


韩信不死,天下不安。大汉王朝建立,韩信作为当世的军事奇才,战无不胜,攻无不取的业绩,已经成了大汉王朝最不安全的隐患。

韩信是兵仙神帅,在两军对阵中,任何情况下都能战而胜之,是无敌于天下的军事伟人。攻无不取,战无不胜,成了韩信的代名词。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一举定三秦,置死地而后生,拨旗易帜,十面埋伏,问路斩樵,国士无双…等等众多成语故事,都与韩信的军事指挥艺术有关。

韩信比刘邦年轻接近于二十岁,刘邦一死,天下再也没有人可以压制韩信之人。韩信领兵作战多年,忠于韩信的将士很多,若是韩信登高一呼,大汉王朝就得重新进入战乱之中。

所以,刘邦建立的大汉王朝若想长治久安,韩信必须死在刘邦前面。是刘邦和众多大臣心中再明白不过的事。



初夏柠檬6


韩信不死,天下不安。大汉王朝建立,韩信作为当世的军事奇才,战无不胜,攻无不取的业绩,已经成了大汉王朝最不安全的隐患。

韩信是兵仙神帅,在两军对阵中,任何情况下都能战而胜之,是无敌于天下的军事伟人。攻无不取,战无不胜,成了韩信的代名词。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一举定三秦,置死地而后生,拨旗易帜,十面埋伏,问路斩樵,国士无双…等等众多成语故事,都与韩信的军事指挥艺术有关。

韩信比刘邦年轻接近于二十岁,刘邦一死,天下再也没有人可以压制韩信之人。韩信领兵作战多年,忠于韩信的将士很多,若是韩信登高一呼,大汉王朝就得重新进入战乱之中。

所以,刘邦建立的大汉王朝若想长治久安,韩信必须死在刘邦前面。是刘邦和众多大臣心中再明白不过的事。










画诗人生


最重要原因功高盖主,富贵至极,而且掌握大量的军队,长期在军中任职,威信极高,汉立国初期,韩信的军队无论数量还是精锐程度都要优于刘邦这个皇帝的军队,一方是实打实的野战军,一方是保卫帝王的军队,战力差别可想而知,汉朝几个军队出身的异姓王爷对于汉朝是极大的威胁,注定在平定天下后,要受到皇权清洗的,韩信、彭越都是这样的,可惜武将善兵不善势,看不清形势,不懂得自己掌握的军队是双刃剑和催命符。 刘邦为奖励韩信的功绩,曾许诺对韩信三不杀,见天不杀,见地不杀,见君不杀,韩信为人高调,不懂藏拙,吕后多次吹风刘邦,要他下定决心除去韩信、彭越等武将,尤其是韩信,刘邦一直犹豫,最终也没下定决定,一次刘邦外出,吕后亲自将韩信骗到宫中,在宫中用竹子遮住天,铺在地,利用竹子作剑杀死了韩信,这样掩耳盗铃的举动,自认为是履行了当初刘邦对韩信的许诺,其实在皇权至上的时代皇权要杀你,管你有丹书铁券还是不死权杖,总会找到杀你的方法。

古往今来,许多人认为韩信并未谋反,这是刘邦、吕后制造的一大冤案,是谋杀。那么,韩信是谋反还是被谋杀?又是如何被谋杀的呢?

韩信是西汉开国功臣,其军事才能在太史公如椽巨笔的描述下,早已为世人熟知。作为军事家,韩信是继孙武、白起之后,最为卓越的军事将领,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善于用兵,是中国战争史上最善于灵活用兵的军事家。他出神入化的军事指挥艺术,为后世留下了大量的军事典故:“明修栈道,暗渡陈仓”“背水为营”“拔帜易帜”“半渡而击”“四面楚歌”“十面埋伏”等等。而他指挥的陈仓之战、安邑之战、井陉之战、潍水之战、垓下之战等一系列重大战役都是战争史上的杰作;作为战略家,他在拜将时的言论,成为楚汉战争胜利的根本方略;作为统帅,他自出山起,“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然而,韩信虽然是个军事天才,但他在政治斗争上几乎等同于白痴。




净土世界


自古以来功高震主能够得以存活的明臣及明将就不多。刘邦本来就是个市井之徒他不像唐宗宋祖那样不当皇帝之前受过很大的学问及大富大贵的,胸襟气量不可同日而语。另外韩信本身也有很大问题不同人情事故政治上太单纯。

韩信平定齐国后,借口齐国反复无常,且和楚国相临,要求封自己为假王(代理国王)。这时候刘邦正被楚兵围困在荥阳,眼巴巴的正盼着韩信来救他,看到来信后跳起来大骂:“我被困在这里,正早晨也盼、晚上也盼的等着你来救我,你却要自立为王!”(看看,这可是刘邦亲口说的:“吾困于此,旦暮望若来佐我,乃欲自立为王!”),急得陈平和张良又是踩刘邦的脚又是附耳劝说,刘邦才醒悟过来改骂道:“大丈夫平定诸侯,要当就当真王,当什么假王!”(大丈夫定诸侯,既为真王耳,何为假王!)

可以说韩信这是在刘邦最困难的时候,阴了刘邦一把。刘邦在天下平定后能不"好好报答"韩信。历史上功高震主能够得以全身而退的最出名的也就是汾阳王郭子仪和曾国藩了,



卫庄的沙齿


刘邦要杀韩信,原因很多,第一,韩信是历史上,旷古少有的军事奇才,只要给韩信一方天地,韩信就能折腾出特别大的动静来。刘邦从小弱发展壮大韩信起了决定性的作用,这也是刘邦对韩星忌惮的最主要的原因。第二,刘邦的政权基本上已经巩固,在没有强有力的对手和他抗衡,狡兔已死,走狗当然要碰啦,况且已经有传言说有人要和韩信勾结,夺取刘邦的天下,刘邦对韩信已经有了猜忌,一旦有了猜忌,韩信必死无疑。第三,刘邦建立汉王朝以后,韩信表现的很不服气,有些不认命。他的这些表现,蛛丝马迹,被刘邦捕捉到了。开始当齐王,后来当楚王,最后当侯爵,官越当越小,韩信肯定是不服气,立了那么大的功,最后从王将到喉,放在有本事的人身上,一般都咽不下这口气,所以在日常的言谈举止当中,韩信的一些表现,应该会被传到刘邦的耳朵里。第四,韩信和一些大臣来往的书信被刘邦得到了,或者被有些人举报了,这也是,刘邦最终决定,要杀韩信的原因。第五,由于韩信的功劳太大,刘邦直接处死韩信,觉得对天下人和一些有功之臣不好交代,所以就假吕后之手,趁着刘邦在外评判吕后,就杀了韩信。了却了刘邦的一桩心事,史记中司马迁的一句,且喜且怜之,充分暴露了刘邦对,韩信的真正的心思。


鹤鸣中国


自古帝王诛杀功臣原因再多最根本的原因其实就一条:有造反变天的本事被帝王猜忌忌惮甚至害怕了。帝王必须诛杀功臣才能有安全感,刘邦杀韩信彭越灭英布就是这个原因,当然了,韩信的大小动作也多,没了兵权勾结领兵在外的陈郗想造反。刘邦借吕后之手杀韩信,得知韩信已死,刘邦的反应是“且喜且怜之”,这心态有点儿复杂吧,刘邦居然还觉得韩信可怜替韩信惋惜,因为刘邦清楚韩信手握重兵时都不造反,没了兵权会造反吗?只是在发泄对刘邦的不满罢了。只要不让帝王感到有威胁,其他的问题都不是事儿,刘邦灭项羽后分封功臣,很多人没有得到封赏,其中有刘邦最恨的雍齿,雍齿可是实实在在出卖背叛过刘邦的,可是张良态度坚决建议刘邦赶快封赏雍齿以安人心。于是刘邦封雍齿为“什邡候”,刘邦诛杀了韩信这样的大功臣却没有为难过雍齿,雍齿死的时候刘邦已经去世3年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