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刘邦不杀异姓王,汉朝会不会沦为第二个春秋战国?

金国将士xxoo赵宋皇室


刘邦,为什么要在统一世界后用不同的姓杀王呢?"对于"高祖"、"太祖"等开国皇帝来说,在开国初期都是靠别人来建立国家的。刘邦,立国初期靠的是别人对他的忠心。在权利面前,没有任何人可以抵挡诱惑。韩信、英布、彭越、臧荼、吴芮、张耳、卢绾,这些人都是秦末农民起义和楚汉相争的诸侯,刘邦就是靠的这些人打败了西方楚国霸主项羽统一了天下。

在很大程度上,依靠这些诸侯,甚至在某个关键时刻,这些人的命运直接决定着刘邦的成败。汉代建国后,毫无疑问,用的是秦制度对这些诸侯加封。因此,成为王就是肯定这些诸侯的功绩和各种权力的存在。然而,王的划分,显然不符合刘邦的意愿,独裁是统治者的愿望,这些人不但拥有土地,而且手里还握有重兵。

困难时可以一起打天下,但当刘邦是皇帝的时候,就不一样了。"每天,除了担心失去自己的王位,还要担心别人来抢自己的王位。还有就是在自己死后不知道自己的孩子能不能保住皇位。这样想来把他们逐个杀死就情有可原了。只能共患难,不能共富贵,这是刘邦当时的立国政策吧。

八位诸侯,张耳算是善终,是个好结局;韩信逃到匈奴,后来两个儿子回国待遇还不错,而且还立了不少功;另一位燕王卢绾也跑到匈奴去了,死在那里。吴芮立足南方,是个将才,传承了几代,结果也很好。其他几位诸侯下场就很惨了,有的真的造反了,但是还是被镇压了。

燕王臧荼想到,自己迟早会被斩杀,如果坐以待毙,还不如和刘邦一拼,果不其然被镇压然后灭族。"彭越当时很犹豫,后来去求吕稚,但是被剁成了肉酱。其实韩信的功劳最大。然而,由于当初想要当齐王,于是被刘邦记恨在心。而且韩信在军中威望也很大,他先是当齐王,后来又被贬为楚王,再后来被萧何骗进长乐宫诱杀,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英布没有办法真的叛逆了,而且被诛灭九族。"事情是因为一个女人而起,然而,他的死,像彭岳和韩信一样,是无法避免的,想要你死,任何一个罪名都可以让你死。韩信、萧何、张良都是汉初三杰,但都没有韩信死的惨。张良在功成名就之时,他选择退出江湖,跟随道教赤松子修仙道而去,落得善终。

萧何,作为刘邦的发小,一直以来都是刘邦后勤的保障,刘邦对他深信不移,并在建国后担任了很长一段时间的丞相。即便如此,他也使用某些手段保护自己。异性王,被斩尽杀绝,但事情还没有结束。刘邦逝世四十年后,刘邦的同宗后嗣们策划兵变,以"清君侧"的名义策划兵变,对汉代政权造成了沉重打击。刘宗以"明君一方"的名义策划兵变,对汉代政权造成了沉重的打击。战争结束后,诸侯们的政权才被完全消除。

总结:从以上分析诸侯们虽然都是四分五裂,但是如果他们形成了统一战线对刚建立汉朝的刘邦来说觉对是一个致命的打击。


公元前


我想答案是很有可能,当然还有一部分可能会再来一次楚汉争霸的局面,因为经过秦朝的洗礼之后,大家对于集权的渴望会更加明显,一旦形成诸侯林立的局面,吞并也会更加激烈,非常有可能很快就只剩下两三个有实力问鼎天下的诸侯。总之,这些异姓王在刘邦活着的时候,或许还会收敛一点,等刘邦死了,他们的后代也继承王位了,肯定会演变成新一轮的春秋争霸、战国七雄,差异只在于这种局面或许不会持续太久就分出了胜负罢了。

这是因为权力具有独占性、扩张性、排他性,而权力越大,这种特性就越明显,封建皇权就是我国古代最至高无上的权力。在秦朝以前,由于没有人当过天下唯一的独裁者,这三种性质还并不怎么明显,因此周王朝苟延残喘了五百多年,经历春秋战国的大浪淘沙,才最终走向灭亡。而秦始皇天才般的废除分封,改立郡县,使得所有人面前都打开了一扇新的窗,原来权力还可以集中到这种程度,这也就是项羽说“彼可取而代之”及刘邦说“大丈夫当如是”的根本原因,实际上,看过秦始皇的威风,了解他的权力之后,所有人心里都会有一个皇帝梦。

即使是同姓王族,为了那个唯一的位子,从古至今又有多少藩王或政变或起兵,离刘邦不远,汉景帝时期就有七国之乱;西晋的八王之乱,直接葬送了西晋王朝;南北朝更是没事就有个王爷想要夺权;隋朝那么短,杨广处心积虑的让隋文帝废了太子杨勇,随后五弟杨谅起兵造反;一直到明成祖靖难之役,夺位成功,终于开创了藩王造反成功的先河,也是仅有的绝唱,后来的宁王朱宸濠画虎成猫,造反失败等等。可以说历朝历代的宗室王爷就没有消停过的。

那么异姓王就更加没有保障了,这也是历史上只有个别的朝代才会分封异姓王的原因,因为一个姓的王爷都靠不住,不是一个姓的就更难说了。跟异姓王类似的就是开国功臣,实际上他们本质上就是一类人,只不过地位权力有所差异而已。如果放开口子,那有一部分开国功臣就会受封异姓王,如果收紧口子,那么这帮人就是普通的功臣。而历史上很多君王大肆屠杀、打压开国(或复国)功臣,其实并不是这些君王天性凉薄,只能共患难不能共富贵,而是出于政治上的考虑,害怕形成尾大不掉之势,使国家陷入动乱。而最早开这个头的,大概就是刘邦了(之前也有过勾践杀文种之类的事,但大批量的杀还是从刘邦这开始的)。

刘邦做为一名成熟的政治家,一个从社会底层逐步走上皇位的人,他对于人心看得十分透彻,知道那些异性王爷们心里在想什么,更知道他们的子孙后代会做什么。因此刘邦才先下手为强,扫除了这些异姓王(仅留下了一个能力有限的吴芮),就是怕重蹈周王朝的覆辙。


大黄扯点历史


读史明鉴,历史中总有惊人的相似,如果刘邦不杀异姓王,异姓王势必坐大,使汉朝分裂沦为第二个春秋战国。原因如下:

项羽之鉴

“百二秦关终属楚”,秦朝末年,项羽除秦进关,后假借楚怀王之名,自立为西楚霸王,并分封十八路诸侯。而刘邦作为十八路诸侯中的一员,拥兵自重,假回汉中,暗度陈仓,联合英布等诸王讨伐项羽,最终于垓下之战,斩首楚军八万,结束了秦末混战的局面,统一了中国。

彼时的项羽正是此时的刘邦,燕王臧荼、楚王韩信、赵王张敖、韩王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和长沙王吴芮等异姓王,由于战争的获封以及刘邦妥协的赐封(如韩信),都已名为汉臣,实为割据,假若韩信、英布等异姓王不甘为人臣,势必会重蹈自己联众抗楚的局面,进而出现战国诸侯混战的结局。

前朝之鉴

无论春秋五霸还是战国七雄,权力终归是下放到诸侯郡国中,地方武装虽起到拱卫中央之力,但地方政权的存在对皇权威胁极大。反观秦朝郡县制 ,兵权及任免权牢牢掌握在中央机构手中,即使二世而亡国,却不是因为诸王混战所致。

太子羸弱

汉惠帝刘盈,一位容易被忽略的帝王,前有高祖开国之战,后有“文景之治”、“汉武雄略”,为人仁弱,连高祖都觉得此子不像自己,且欲立刘如意为太子。假若刘邦未剪除异姓王,则刘盈面对的将不仅仅是诸吕擅政,而是父辈强将的凶猛篡权。

我们不妨对比一下朱元璋,二人同样出身草根,登基大宝。朱元璋杀尽功臣,为皇长孙朱允炆扫平了前进道路中可能存在的障碍,然而同姓叔王朱棣却硬生生的将其赶下皇位,不见所踪。刘盈与朱允炆同样宽心仁厚,假设后期削藩或者异姓王造反,面对毫无血缘关系的异姓王,刘盈的下场不会比朱允炆好到哪里。而异姓王更不会在乎所谓帝位传承的法统,必回群起而夺之。

综上所述,历史中凡是王而掌兵的王朝几乎都会出现诸王混战的场面,如西汉“七王之乱”、西晋“八王之乱”以及东汉末年的三国割据。然而如宋朝、清朝等施行的王而不藩的政策却几乎未出现过藩王造反的情况。因此如果刘邦不杀异姓王,汉朝势必会诸王混战,沦为第二个春秋战国。


最知之


有这个可能

异性王比较有实力

先不论各诸侯王的封地大小,就看异姓王比刘姓王的实力如何。刘姓王都是刘邦的子孙或者亲戚。他们本来啥也不是,啥也不会,忽然就成诸侯王了。而汉初年的那些异性王哪个不是靠自己的实力与心机打出了自己的地盘,虽然有一些受到汉朝控制,但是还是有几股强大势力,比如彭越,英布等人。再比如韩信,若不杀韩信,韩信继续为王,试问天下间谁是韩信的对手?刘邦一死,都不用吕家专政了,异姓王直接就割据一方了。所以说,异姓王该收拾还是要收拾。

吕后专政,给了诸侯王不听政令的口实

刘邦死后,汉惠帝即位,这还算是正经的皇帝,而汉惠帝一死,吕后先后拥立的小皇帝,到底是不是汉惠帝的儿子,谁也不知道。而且汉朝也不承认这两个小皇帝是正式的皇帝。一切都是吕后专政,给了吕家人很大的权力。若是异姓诸侯王还在,肯定不会听吕后的命令,一定会以此为借口,出兵讨伐,或者割据,不听中央王朝的命令。其他刘姓诸王可能也会跟着割据。因为刘邦铲除了异姓诸侯王,吕后时期都是刘姓王,当然不算他封的吕家的王。大家不好违背,毕竟都是汉室宗亲,吕后还在名义上有小皇帝。可是异姓王才不会管那么多。一旦异姓王起兵,刘姓王也会跟着乱。春秋战国时期,很多国家都是周朝王室的宗亲,不还是割据一方,不听命令.

七国之乱时,异姓王会反

就算平安度过了吕后时期,到了七国之乱时期,异姓王肯定会跟着反。那时候就不是七国之乱了,天下都会反。就连刘姓王自己都会反中央王朝,异姓王当然也要分一杯羹。那时候中央王朝面对的就不是七国,能否成功平乱就不一定了。很可能变成混战,旷日持久。毕竟诸侯王有太大的权力。汉朝也是在逐渐削弱诸侯王的权力。


未济


有可能!周朝的教训值得警惕。刘邦诛除异姓王,至少暂时缓解了地方武装对中央政府的威胁。但事实证明,即使同姓王对皇权也是一个极大的威胁,汉景帝时的“七王之乱”和西晋的“八王之乱”都是同实操戈就足以说明这一点。事实上,秦始皇的郡县制才是封建社会的长治久安之道,所以宋朝以后,王而不藩,兵权牢牢地掌控在中央机构手中,再也没有发生地方兴兵作乱的事件。自然的,明朝朱棣的“靖难之变”是特例,不在此讨论范围之内。


林奎成


不得不说刘邦是一位出色的帝王。不杀异性王,将来肯定是祸害,都争霸一方,社会就会乱套。刘邦打江山背上杀功臣罪名,换来是太平也是值得肯定的。

异性王野心大,刘邦老了之后,新君主镇压不住。刘邦有先见之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