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勒泰的角落》:李娟教會我們,如何在清貧日子裡學會苦中作樂

《阿勒泰的角落》:李娟教會我們,如何在清貧日子裡學會苦中作樂

1

  • 梁文道:這是本世紀最後的散文。
  • 陳村:這樣的文字是教不出來的。
  • 劉亮程:我為讀到這樣的散文感到幸福,因為我們這個時代的作家已經很難寫出這種東西了。那些會文章的人,幾乎用全部的人生去學做文章了,不大知道生活是怎麼回事。
  • 王安憶:她的文字一看就認出來,她的文字世界裡,世界很大,時間很長,人變得很小,人是偶然出現的東西。那裡的世界很寂寞,人會無端製造出喧譁。

以上這些大咖評價的文字,都是出自作家李娟之手。

我相信讀過李娟的散文的人,很難不喜歡她和她的文字,她有一顆熱愛生活的赤誠之心,她樂觀,豁達,文字充滿幽默氣息。

讀她的散文,有時會忍不住嘴角輕輕上揚,揚出微笑的弧度;有時又會咧開嘴大笑,這樣才過癮。

通過她的筆墨,可以發覺原來生活是那麼的有趣,哪怕是在很艱苦的環境裡。

這是我讀完李娟的《阿勒泰的角落》之後的感受,我也像很多人一樣,喜歡上了李娟。喜歡她的赤誠,喜歡她的熱情,喜歡她對生活的態度。

這本書主要記錄的是她跟隨母親在阿勒泰生活的日子,那段時間他們隨著牧民轉場,過著居無定所的生活,她們開小賣部賣生活用品,也做過裁縫。

漂泊意味著四海為家,走到哪裡,哪裡適合做生意就在那裡停下,這樣的日子無疑是充滿了各種困難的,但她從未抱怨,也並未喟嘆命運的不公,而是堅強樂觀的生活。

《阿勒泰的角落》:李娟教會我們,如何在清貧日子裡學會苦中作樂

2

李娟的散文,寫的都是生活,她喜歡從自己觀察身邊的人事物,然後用文字描述出來,她寫媽媽,寫阿勒泰的人,寫那裡的孩子們,寫短暫的戀愛,寫小動物,寫她們居住的房子,寫她們的生活。

每每閱讀她的文章,總是會情不自禁的笑,因為她寫得特別有趣。比如:

  • 她寫媽媽的急性子——“我媽是個急性子,比如種菜吧,埋下種子後,隔三岔五就跑去重新刨開,看看發芽了沒有,芽發了多長,紮根了沒有,根紮了多深。”
  • 她寫孩子們——“我們這裡的小孩都喜歡釣魚,而且釣魚都特別梨花。出去不到半天,就一個個排著隊回來,每人拎著一串魚,高價賣給我們。”
  • 她寫外婆:一聽說我們要出去玩,就不聲不響一個人悄悄地換了衣服和鞋子,戴上草帽,拄上柺棍,早早的站到路口等我們了。

原本很艱辛的日子,因為這些身邊人的有趣,所以日子看起來是豐富多彩的,至少過後回憶起來還會覺得日子並沒有那麼難,還蠻懷念的。

我想這主要得益於她的媽媽,媽媽在李娟面前從未抱怨過生活的一句不是,不管多難,都一點點努力,把日子過得更好。

日子再苦,她們也沒有想過要放棄,沒想過自暴自棄,而是咬著牙紮根,努力的活著。日子很苦,但是她們不怕吃苦。


《阿勒泰的角落》:李娟教會我們,如何在清貧日子裡學會苦中作樂

3

她們身上都有一股積極向上的力量,是這些讓她們最終熬過了生活的難,給了她們更多的力量。

我記憶很深刻的是她和媽媽一起外出遊玩的文字,媽媽特別喜歡去外面玩,因為每天守著小賣部,來買東西的人也不是很多,總歸是有些枯燥的。

她們便商量著輪流守店,輪流出去玩。

她們去玩,不像我們在城市,可以逛街,看電影,喝下午茶,她們住的地方都是在荒野處,那裡除了深山就是荒野,所以她們能去的也就只有深山了。

雖然去的是深山,但是她們都很開心,只要能夠離開小賣部那一方小天地,外面的一切都是新鮮的,她們去看樹,看花,看流水,有時候還進山裡採摘蘑菇,去河邊釣魚。

枯燥的日子因為這些活動多了很多趣味性,也就不那麼單調了,日子忽然就變得可愛起來。

還有一篇是講媽媽對她們家的倒騰,她們在一個廢棄的村莊裡找到兩間沒有人住的破土坯房,雖然只是住一個冬天,等到春天來了就走,但她們依然把這當作是自己的家,寶貝得不得了,滿心歡喜的“裝修”。

因為房間光纖不好,媽媽就自己動手開窗,先在這面牆開了窗,發現不好,又封上,換一面牆繼續開,一直折騰到滿意。

因為沒有煙囪,她就去想辦法打煙囪,又是一番倒騰。

在廢棄的屋子裡,她們把它弄得十分溫馨,拄著也很舒服

看她們生活,就會覺得原來苦日子也可以過得那麼甘甜。也許正是因為生活條件差,所以她們格外的珍惜生活。

她們懂得如何苦中作樂,如何給點亮暗淡的生活。

李娟對文字的敬畏,對生活的細心觀察,讓我們明白了,小人物也有小人物的活法,就算生活部富足,依然可以開心的過日子。

“苦中作樂”是李娟教會我們的生活哲學。


作者:花未眠,熱愛閱讀,寫作和畫畫,堅持自律,專注分享成長感悟和乾貨。歡迎關注我,我和你一起成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