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被商業片無情裹挾的文藝片,在影院中苦苦求生存時,我想,這種境況,多少有點寒心,
明明百花齊放,最後卻只能看到一枝獨秀,文藝片需要時間沉澱,畢竟,比起直接了當的快餐文化,它更需要仔細品味,從而在情緒或者情感上產生共鳴,同時,從故事內容中昇華出自己對於生活或者人文的某種深刻思考。作為第四代導演的吳天明,他的作品特點,似乎更加註重內涵與深度,而透過電影本身所傳達出的某種社會責任感,讓他的作品更加深刻,雖然,在新時代下,面對快速發展的影視圈,顯得有些吃力,可他依舊堅持用自己的理念與價值,認真的來完善自己的作品。
最終,他用一部《百鳥朝鳳》完成了自己全部人生的謝幕演出,這不免讓人唏噓,故人已逝,對於電影忠實的堅守品格,卻應當繼續傳承。
《百鳥朝鳳》上映於2016年,是吳天明導演的遺作,雖然,被很多觀影者指責電影中過度氾濫的煽情,還有就是某製片人那下跪換來的排片量,有點道德綁架的嫌疑,不過,除去這些因素,如果仔細去看這部電影,其實,內容本身的淳樸與內容背後所要表達的思想卻是值得關注的。
雖然,我在觀影過程中,總覺得這部影片因為急需傳遞的某種文化價值,而稍顯用力過猛,可是,從這一點來看,恰恰體現出當下缺乏對於傳統文化傳承與堅守的嚴重性,因此,吳天明導演的《百鳥朝鳳》操之過急,卻情有可原,畢竟,一部電影是很難喚醒裝睡的觀眾,頂多算是自我的堅守以及自我的傳承,然後等著可以看懂的人慢慢消化。
1
《百鳥朝鳳》的電影名字,來源於嗩吶名曲,而通過片名,便已經知道了故事主要的內容,嗩吶雖是外邦傳入中國,卻在中國人生生不息的發展中生根發芽,無形中融入了千百年來,所有中國人的喜怒哀樂,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是必須的,而這種傳承的最重要的因素,便是堅守,於是,整部電影也是圍繞堅守與傳承而展開的。
電影的前半部分,從遊天鳴的拜師學藝開始,而導演在這部分的拍攝手法上,稍顯緩慢,敘述方式趨於安靜與平淡,可是,這種緩慢的敘述方式,卻暗含著另一層意思,那就是,學藝從來都是急不得的事情,而慢工才能出細活的道理,不僅僅是說的電影中學嗩吶的過程,同時也間接的延伸到電影之外的拍攝理念。
學嗩吶和拍電影一樣,需要慢慢的用心學習。
當無雙鎮的嗩吶王焦三爺同意收遊天鳴為徒弟時,他的原因居然是因為一滴眼淚,這裡不是矯情,作為閱人無數的大師,看人看的不是表面,而是最能看透人心,於是,從最初開始收遊天鳴為徒弟時,就已然決定了自己未來的繼承人。
學藝首先得學會做人,這是所有行當都需要明白的道理,而學藝也並非是簡單的事情,從基礎開始,由易到難的磨鍊才是一種成才的過程,性子急德行差,容易走歪門邪道,性子慢德行好的,就容易將手藝刻在心裡,而學藝期間,焦三爺與遊天鳴的感情,也是從冷淡到熱忱,最後,如父如子。
如果,給這部電影找兩個合適的詞語來形容,我認為,前半部分屬於傳承,後半部分屬於堅守。
《百鳥朝鳳》的時間設定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左右,那時候中國雖然處在改革開放的浪潮中,可是,對於偏遠的農村來說,這種狂潮暫時並未波及,因此,前半部分故事的重點,只是圍繞師徒關係展開,而這種故事發生的圈子,也就限定在焦三爺的院子內。
一方小院子,卻最能見大天地,學藝不僅僅是技巧的傳授,更多的是精神與品質無形的影響,當遊天鳴在河邊用蘆葦杆吸河水練習肺活量時,這種訓練的場景,我居然想到了《霸王別姬》中,那些孩子在院子裡練習踢腿的畫面,也許,那時候,師徒關係便是如此,而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的刻苦,是真實存在過的。
只不過,在《百鳥朝鳳》這部電影中,對於嗩吶技巧性的東西沒有過多描述,而最主要的關注點,集中在了考察與被考察上面,既然傳承,那就不僅僅是技藝的傳承,更重要的是,精神的傳承。
其實,在這部電影中,嗩吶,只是一種傳統文化的象徵,它可以延伸到其他任何類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所以,如果光是挑剔內容,那就太過於膚淺,透過內容去窺探那種極容易被丟棄的匠人精神,才是最為本質的東西。
所以,當前半部分的傳承完成交接之後,便迎來了傳承之後的堅守。
2
有人說,這部電影只是對於傳統文化的蒼白膜拜,這種評價,我覺得是欠缺考慮的,真正的文化從來都是紮根生活的,而如果切切實實的在農村生活過,去過那些漸漸消失的文化背後進行探尋,就會發現,傳承容易,堅守困難。
即使,僅僅是對於傳統文化的膜拜,現在,已經差不多是難覓蹤跡。
所以,吳天明導演在拍攝這部電影時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百鳥朝鳳》這部電影中,對於傳統文化,以及文化背後的精神沒落,表現出了過分的焦慮,這可能和第四代導演本身因為自身經歷而揹負的社會責任感有關係。
於是,在電影的後半部分,導演特意安排了中西樂器之間的打擂,這種現象,其實在農村是比較常見的,尤其是嫁娶這塊,總是會用傳統樂器作為開始,用西方樂器作為收尾,人們並非是要刻意表達什麼,僅僅是為了熱鬧而已。
當電影故事的時間,從八十年代發展到九十年代,跨入二十一世紀時,農村這塊最後的傳統文化陣地,已經被新鮮事物所衝擊,這種衝擊,伴隨著的是精神的淪陷,而這種淪陷是無意識的,當所有人對於外來事物趨之若鶩時,真正能夠代表傳統文化的東西,可能就被無形的丟棄了。
《百鳥朝鳳》這部電影,並沒有為傳統文化的發展指明方向,它只是把這種精神沒落的焦慮發洩了出來,可能,在這一點表達上稍稍欠缺些。
3
作為與祖國同成長的第四代導演們,他們身上具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與民族憂患意識,這恰恰是當下新崛起的導演們所缺乏的一種精神品質,因為,歌舞昇平總讓人忘乎所以,而當第四代導演漸漸消失在熒幕,第五代導演卻又在商業與娛樂的泥沼中不能自拔時,之後湧出來的第六代,第七代等等的中國導演,恐怕就更缺乏社會責任意識了。
所以,《百鳥朝鳳》這部電影,其實,可以看做是吳天明導演的一種吶喊,表面上是對於中國傳統文化的堅守,骨子裡卻是對於中國電影未來發展的擔憂,因為,徒有其表的中國電影,其本質,卻是自我文化一點點的喪失。
我們極力的向好萊塢看齊,這是沒錯的,畢竟,學習才能進步,可是,如果,因為學習而丟失掉自我的特色,這就有點得不償失了。
《百鳥朝鳳》雖然算不上是吳天明導演最好的作品,可其中所傳遞的價值觀,卻是與之前拍攝的《變臉》《老井》一脈相承的,因為,它們都是紮根生活後,對於現實主義題材的昇華與堅守,這種帶有濃烈中國社會色彩的電影,依然保持著最大限度的活力與定力,實屬難得。
中國的電影人,朝前看是為了發展,回頭看是為了反思,只是,不要因為走的太遠,而忘了當初為什麼出發。
閱讀更多 影視地平線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