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是殺手,更是助手與推手 ~關於籃球“一號位”作用與定

既是殺手,更是助手與推手

~關於籃球“一號位”作用與定位的一家之言

郝洪山

既是殺手,更是助手與推手  ~關於籃球“一號位”作用與定
既是殺手,更是助手與推手  ~關於籃球“一號位”作用與定

在上世紀七十年代,我們打球的那個時期,現在所謂的“一號位”還是叫作“後衛”的(新疆當年有的還習慣叫‘頂圈’)。而現在的二、三、四、五號位,當年依序稱之為左前鋒、右前鋒、二中鋒和大中鋒。後來,後衛又叫過“組織後衛”或“控球后衛”。毋庸諱言,後衛稱呼的變化也是和籃球運動的進步與發展相一致的。而且,顯而易見的是,現在一號位的作用也是更加的靈活、更加的多能與更加的善戰了。

然而,在現在的籃球比賽中,尤其是在我們CBA的比賽中,那種一個人能“從一號位打到五號位”和“從五號位打到一號位”的全能選手卻也是屢見不鮮的。當然,這種個人“全能高光”的表現,可能也是讓我們CBA的比賽更加的搶眼、搶鏡和熱鬧非凡了。然而,當我們走上了國際賽場去檢驗我們自己球隊的能力和水平時,更多看到的卻是我們比賽場上的信馬由韁、攻防體系的各自為戰以及球隊組織能力的下降和後衛人才的缺乏。而且,不知道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我們有的媒體與解說越來越習慣或熱衷於把比賽的數據當作衡量一個隊員能力和表現的“惟一標準”(尤其是在個人的得分方面)。如此以來,也一定會給或已給人們造成一個錯覺,似乎凡是在比賽中“怒砍”和“狂攬”了最高得分者,便是球隊的最大功臣和英雄。於是乎,我們的賽場上“從一號位打到五號位”全能戰士也就便比比皆是和應運而生了。

我其實一直堅持認為,無論是過去的“後衛”也好,現在的“一號位”也好,也一定都是要“一專多能”的而不是“多能不專”的。一個真正的或者說是一個合格後衛在球場上的首要任務和根本任務,絕不只是一個“殺手”,而更是一個“助手”和“推手”。而且,我在這裡所說的“助手”和“推手"的意思,絕非指的是“次要”、“候補”而是指他的“核心”、“靈魂”和“領袖”作用。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好後衛(一號位),一定是要在比賽場上“能別人所不能”、“強別人所不強”和“幹別人所不幹”的。他最大的作用與能力,最最應該的是表現在他對全隊攻防中的“掌控、調動和率領”上。倘若一個後衛(一號位)隊員“每每在比賽中”總是衝鋒陷陣和又投又突的成為了“怒砍”與“狂攬”分數的得分機器的話,我們球隊的一切恐怕就已經會是越來越失之於偏、失之於遠了。

在我從上世紀七十年代開始打球以來,經歷和見識了諸如以吳忻水、黃頻捷、馬連民、馬連保、馬躍南、宮魯鳴以及孫鳳武、阿的江、範斌等他們為代表的這些國家級的優秀後衛。在我看來,他們這些優秀後衛的一個共同特點,不是他們的得分能力超強,而是他們的組織能力超好。在我們經常看到的比賽中,他們就像是整個球隊的大腦,運籌帷幄,審時度勢。穿針引線,調兵遣將。在他們的組織調動下,把我們球隊的每一個強點變成了整個的強面,把大家分散的力量變成了一個團隊的整體力量。雖然,若僅從得分的數據上看,他們個人的得分並不顯眼,但是他們的“力在春風化雨,功在於無聲處。”

記得當年我最崇拜的後衛應該是非籃球前輩馬連民莫屬。儘管他只有一米七左右的身高,但在高人如林的籃球場上、而且無論是他在濟南部隊隊、還是八一隊、國家隊,他在比賽場上都好似如魚得水、如沐春風。“運球如影隨形,突破動如脫兔。傳球出神入化,組織舉重若輕”。真正的是體現和詮釋出了一個優秀後衛(一號位)的那種“你找他蒼茫大地無蹤影,他打你神兵天降難提防”的價值、能力與作用。我們當年在看過他們一場比賽之後,既會讓你看得有聲有色,又會讓你感到了回味無窮……

當然,此一時,彼一時也。隨著現代籃球的發展,後衛(一號位)的作用與表現也一定不是一成不變的,而必須是多能多換、求新求變的。然而,萬變不離其宗的是,我們一支球隊後衛(一號位)的“大腦作用”、“靈魂作用”和“領袖作用”卻不會是一變再變和變化多端的。最最起碼的是,當我們在比賽中,一個後衛或一號位自始至終都開始是自己一個人“從一號位打到五號位”的時候,或許就已經是讓我們的球隊失之毫釐,差之千里了。

既是殺手,更是助手與推手  ~關於籃球“一號位”作用與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