曝光臺〡檔案交接時“失蹤”,半年多找十幾個部門未果

曝光臺〡檔案交接時“失蹤”,半年多找十幾個部門未果

2019年10月21日 青島日報6版截圖

兩區之間交接時檔案沒了蹤影,多部門一問三不知——

“半年多找了十幾個部門,檔案還是沒下落”

59歲的孫先生臨近退休,聽說按照村裡的政策,自己在部隊服役的5年可以算為工齡,每個月能多拿1000多元退休金,但必須提供退伍檔案。就為了這份檔案,半年多來孫先生找遍了自己能找到的十幾個部門,得到的答覆都是“我們這裡沒有,不知道在哪裡”。除了在一份嶗山區移交市北區的檔案表格上能看到自己的名字,孫先生5年的退伍檔案不翼而飛。

曝光台〡档案交接时“失踪”,半年多找十几个部门未果

“6個多月,我沒幹別的,就忙著找我的退伍檔案了,可到現在也沒有著落。”家住浮山新區街道的孫會兵說,他1980年從河北石家莊老家參軍入伍,1985年退伍時落戶到了原來的青島嶗山區。“我落戶的村子是埠西村,上世紀90年代初,嶗山區和市北區區劃調整,埠西村從嶗山區劃入市北區,也就是現在的浮山新區街道。”孫會兵說,他現在馬上要到退休年齡,根據埠西村農轉非村民的退休待遇,當兵入伍時間也可以算作工齡,但要有退伍時的檔案材料。

孫會兵告訴記者,村裡有和他差不多情況的老鄰居,工齡多算上5年服役時間,每個月能多拿1000多元退休金。今年初,孫會兵就開始查找自己退伍帶回來的檔案,但從嶗山區找到市北區,從街道找到武裝部,檔案至今沒有蹤影。

孫會兵清楚地記得,自己退伍時把檔案送到了中韓街道。但中韓街道工作人員告訴他,埠西村在嶗山區和市北區重新區劃時,已經歸入市北區,該區域居民的所有檔案也都移交給了市北區。工作人員在退伍軍人檔案移交資料中找到一張表格,上面有孫會兵的名字。註明的移交時間是1994年6月,移交接收單位是市北區。但究竟是市北區哪個部門,表格資料上沒註明。“我問過中韓街道工作人員,他們說只知道我的檔案送到市北區了,他們讓我去市北區找,市北區這麼大,我去哪兒找啊。”孫會兵又找到嶗山區武裝部,工作人員的答覆和街道的說法一樣,也是讓他去市北區找。

之後,孫會兵就開始在相關部門之間奔波。“嶗山區的武裝部、中韓街道,市北區的浮山新區街道、同安路社區、區武裝部、區退伍軍人事務局、區民政局、區退伍老兵事務局,以及市檔案局、市人力資源市場……這些是我能記住名字的部門,還有些記不清楚是哪些部門了。大多數部門基本都是一句‘沒有’,就把我打發出來了。”孫會兵說,“我的檔案交給政府部門了,可這些部門給我轉丟了,現在我跑了這麼多部門,問了這麼多工作人員,怎麼就沒人用心幫我找找這5年的檔案呢?”

記者隨後以孫會兵家人的身份撥打嶗山區武裝部的電話,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退伍檔案轉出去了,我們怎麼給找,你還得去市北找。”記者聯繫到市北區武裝部,值班工作人員表示,退伍檔案的業務不歸他們管,讓記者諮詢區退伍軍人事務局。當記者向這名工作人員諮詢市北區退伍軍人事務局辦公電話時,該工作人員讓記者打114自己查。記者撥打114查詢得知,市北區退伍軍人事務局的電話號碼沒有登記。記者之後通過青島市退伍軍人事務局才輾轉查到這個電話號碼。

“當時檔案管理比較亂,現在不少個人檔案都查不到了,你再想想別的辦法吧。”市北區退伍軍人事務局工作人員最後告訴記者:“讓老人回趟老家,讓當地部門開具入伍證明,看看能不能當作檔案使用。”

對於這個“辦法”,孫會兵告訴記者:“我10月初專門回了一趟石家莊老家。當地武裝部工作人員告訴我,我的檔案已經到了青島,當地也沒辦法查到。另外,我諮詢得知,即便有了入伍證明,也不能當作檔案辦理退休使用。我也曾託人回部隊查,得到的答覆是:檔案已轉到地方。”

(青島日報/青島觀/青報網記者 邱 正)

記者點評

盡好“首問之責”

市民檔案在移交過程中失蹤,讓我們看到了有關部門的漫不經心;市民自己輾轉於各個部門之間查找檔案,卻四處碰壁,並且“一句‘沒有’,就被打發出來了”,則讓我們看到了有關部門的漠不關心。

“首問負責制”已經提出多年,一些職能部門的工作人員卻依舊在為老百姓辦事時如此這般漫不經心或者漠然置之,遇到事情能推則推、能拖就拖。

群眾利益無小事,一枝一葉總關情。希望政府工作人員本著為人民服務的宗旨,真正樹立“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繫、利為民所謀”的觀念,盡到“首問之責”。

線索徵集方式

1、青島日報

電話:82863300;82933327

郵箱:[email protected]

2、青報網、青島觀新聞客戶端

關注青島日報官方微信,點擊“小程序”菜單欄,點擊“曝光臺”,進入專題頁填寫您要反映的問題。

4、青島日報官方微博

關注@青島日報官方微博,私信留言填寫您要反映的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