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房价要跌、在跌,你怎么看未来房价、地价和房子?

红太阳照东方123


房价迟早要跌,但是这要看政府是否准备好,准备好的时候肯定就不会不让房子降价了,第二,短期来看没有什么跌的可能性,现在是全民买房时代,差不多的新楼盘开盘,你去看看,基本都被卖完。房子现在每户家庭至少两套,多的就不知多少套了,这些房子最后怎么办,政府不拆了,不改造了,孩子都有房了,孩子要花钱了,就是卖房子,那会才是跌的时候。估计的有个三十年


威武霸气小哥哥


房价调整是必然的趋势,并且在未来,许多地方的房价也会被牢牢摁住,因为必须坚持打压炒房,做到住房不炒。

在2015-2017年经历了一波大级别的全国房价大涨之后,房地产市场明显出现了一个集体回调的现象,其中,一线城市的回调幅度和速度是最快的,但是二三四五线城市的回调相对较慢。

这种情况和趋势来看,未来一线城市的房价将率先触底企稳,而二三四五线的房产价格则会出现相应的补跌。

01

中国房地产的黄金周期已经结束,未来人口流向和城市综合实力将会直接决定房产的价值。

可以说,中国的房地产黄金周期已经结束了,想要继续靠着炒房来发财的策略已经一去不复返,所以未来势必会走一个分化的走势。

第一、中国人口红利见顶,老龄化严重。

中国是世界上第一个进入老龄化的大国,并且中国的人口红利在2013年见顶,再加上目前的一个出生率创新低,离婚率/结婚率的比值增大,导致了未来靠着人口支撑房价的趋势一去不返,那么自然对于中国的房地产需要进行一个重新洗牌。

可以说,对于10-20年后,大部分的年轻人其实不差房子,他们需要的只是更好的改善居住,而不是刚需,那么对于房产的需求自然从数量提升到了质量。那房价的供需发生了变化,人口红利无法支撑,房价自然不会像以前那样大涨。

第二、人口流向,已经城市经济发展决定房价。

只有那些有着人口红利不断流入支撑的,甚至有一个优胜劣汰明显的地区,才会有支撑房价的动力存在!

因为人口就是水,房子就是船,水涨才会船高,有不断的人口流入,才能够有一个需求大于供给的结果,那房价自然可以得到有效支撑。

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曾经,现在,还是未来,一线和新一线的人口流入都是非常高的,并且还保持这一个优胜劣汰的趋势。而对于大部分二三四五线的城市来说,他们的人口都是保持着一个持续流出的状态,自然难以支撑房价继续上涨。

更重要的是,一线和新一线城市的薪资收入,以及增幅比例都远远高于其他城市,所以从经济实力上也是支撑房价的重要因素。

02

房地产在过去十几年里的依赖性太强,导致过多资金涌入,造成了估值过高的情况。

第一,过去十年房地产的依赖性太强。

我们可以看到过去10年里,房地产的投资收益是远远高于股市,债权,大宗商品,甚至是实体创业的。而这样的趋势导致的结果就是人人在买房,有钱就买房。

但是当房产过度吸收市场上的资金之后,问题也就出现了:

1)中国房产总市值65万亿美元,大约450万亿人民币,已超过美国+欧盟+日本总和,后者只有60万亿美元。这一数字还是我们国有资产总和66.5万亿人民币的7倍。

2)中国房产总市值是股票市值的十倍多,远超美国、欧盟的1倍。

3)中国股票市值6万亿美元,只有美国+欧盟+日本总和的十分之一左右;

可以说,对于房地产的过度依赖已经导致了中国的金融市场和其他方面融资效果降低,资金注入减少,造成了一种天平的失衡,极其不健康,也不应该。所以,这种趋势未来势必会被打破,无法长期维持下去,那么房子过度吸引资金的现象也将得到抑制。

第二,全民买房造成了中国房产杠杆过高。

央行数据显示,2018年一季度末,人民币房地产贷款余额34.1万亿元,同比增长20.3%,增速比上年末的20.9%末低0.6个百分点,尽管如此,相较2017年四季度绝对值仍环比增加1.9万亿元,创出纪录新高。而到了2018年年末,34万亿的贷款数值就变成了38万亿,接近40万亿。

也就是说,中国大部分的人已经开始透支财富,进行刚需,改善,投资,甚至炒房,使得中国的房贷比例创出了阶段性的高位。

而对于发达国家来说,这个比例是较低的。因为对于许多发达国家,他们都经历过金融危机。而这些金融危机都是因为房地产泡沫,杠杆过大所引起的,所以,他们对于房产的控制相当严谨。

那么,如果中国的房产继续这样下去,索要面临的问题和风险是很大的,自然不可持续。

03

过度依赖房产,已经导致实体经济不景气,金融市场融资效果降低!

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的消费增速已经降至了10年新低,而造成这种局面的“罪魁祸首”其实就是房地产的过度投机和炒作。

现代社会,人们只要有钱了,第一个反应就是去买房,去炒房,去投资,因为在大家的眼里,房子才是一个对抗通胀的最好方法,并且还能够加入杠杆,撬动财富有效增值。

如果09年你买了一套90㎡的房子,你什么都没干,北京涨373.4万,深圳涨368.6万,上海涨275.8万,广州涨213.4万。

于是这样的认知,这样的结果,导致了,大量的人不愿意去创业,不愿意去股市投资,不愿意消费,而宁愿省吃俭用供房,导致了中国实体、金融、房产的严重失衡。

我们可以看到,在国外的赚钱行业里,除了商业银行,其他的产业分布都是比较均衡的,健康的。但是在中国,除了商业银行之外,第二大支柱就是房地产,而其他的行业则相对占比非常少。

居民资产配置,更是如此!

《2018中国城市家庭财富健康报告》指出,城市家庭住房占比达到了77.7%,但在金融投资比重上,占比仅有11.8%,股票投资比重仅有0.96%、基金投资比重仅有0.38%。

而目前国际上房地产和金融投资比例30比70,而美国的房产投资比例为34.6%,金融为42.6%。

可见国内城市家庭而言,对房产投资依赖度处于非常高的状态,疏忽金融资产的投资力度,导致房产投资与金融资产投资失衡状态。

这种比例一定会改变。大家去想象一下,如果改变了,房地产的炒作还能够盛行吗?也只有改变了,中国的实体和金融市场才能发挥出自己应该有的能量和特色。所以,必须改变!

综上,种种迹象已经告诉了我们,房地产的黄金周期已经结束,想要继续靠着炒房发财的想法不切实际,也应该理智对待。毕竟,每一个经济体系都是有周期的,房地产红红火火了几十年,需要的是修整。

在2019年的上半年里,就有270家房地产企业倒闭,虽然这些都是小鱼小虾,但是信号也是很强烈的。不过最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这个市场上的房地产大佬在干什么!

万达早就已经开始清理房产杠杆,转型轻资产;

万科一直在喊着“活下去”的口号;

李嘉诚大量抛售房产,转移自己的资产;

泰禾转让了至少11个房地产的项目给世贸;

华侨城8次转让股权;

新城41亿甩卖了10个项目;

而富力直接宣布下半年不拿地了;

就拿地而言,2019年的上半年全国房产企业土地购置面积同比下降了29.4%。

所以,当这些大佬、大哥、龙头房地产企业都开始进入一个防御阶段的时候,其实我们应该放远目光,放大格局,去考虑当下的实际问题了。

我认为刚需的,你可以随时买,但是投资的仅剩下一线、新一线和部分强二线城市。而对于炒房的,任何地方都没有机会了。



琅琊榜首张大仙


放心吧,会跌。2015年,我国商品房34亿套(不含廉租房,公租房,农村宅基地房),这4年又盖了不少,人口14.79亿,00后的孩子工作的时候基本再不买房了,爹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都给他们准备好了。到时候会断崖式下跌。说房价不跌的都是房子多余了急于出售的。动动脑子,国家现在要靠科技强国而不是房价强国,10年之内,烂尾楼片地开花。


西域阿豹


之所以目前房地产行业表面的红火,体现的并不是商品属性,而是替代银行、股市,扮演的是金融产品属性,仅仅只是变相了的银行、股市。市场经济环境,一枝独秀本身就是违背价值规律,房地产虽然能拉动几十个行业的消费,但别忘了房地产是个资金黑洞,进去的资金既不能创造社会财富,短期内也无法变现,社会的总流动也不可能无限大,如此天量资金被房地产圈固,势必挤占其他百业的流通活力,自然导致消费疲软、投资缩减,长此以往恶性循环,最终整体市场板结,目前除了地产,百业下行就是很好的注解。消费活力才是市场的活力,要激活消费,唯一就只有将房产市场中的资金赶出来,一时的增发货币都是饮鸩止渴!所以,房地产的历史使命已经完成,这是经济规律。


沉沦18651096377


房价下跌,首先具备几点,第一点人口大量减少,房子多人少。例如鹤岗,满大街一天有可能看不见一个人,

第二点,地产商期房时期,房子卖不出去,然后降价销售,会影响周围房价跟着下跌,目前一二线城市不存在这事。

第三点,国家出大事了!

否则房子买到手,哪个老百姓没事把房子赔钱卖?这又不是股票能跌没。只要一个城市人口集中,那只能越来越贵,你认为出生在农村或者小城市的,愿意在家种地?


我是小航啊


我认为放在未来十年的时间跨度上,总体来看房价不会出现暴涨和暴跌,而是趋于稳定,在投资领域会逐渐褪去主角光环。

为什么这么说呢?

放眼未来,5G、人工智能、物联网等科技在未来改变房价刚需结构

可以想象一个未来可以预见的有趣例子:

无人驾驶飞机,目前是600—800公里每小时。

如果北京的房价是5万一平米,远在200——300公里以外的城市房价是1万元。

是不是就可以选择在三百公里以外的某城市买一套大别墅,而坐无人驾驶飞机去上班?

科技的迅猛发展,我相信十年后这不会是一个概念。


随着讯息传输、人工智能、VR的高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可以不用租用昂贵的写字间,员工不用挤地铁,在家就可以实现办公和业务传输。老板每年减少30%的成本,员工每年增加20%的收入,试问这件事是否大家都能乐意呢?

年会的时候为什么要租用昂贵的一线五星级酒店的礼堂呢?为什么不可以像巴菲特那样,组织员工去国外某个风景秀丽的小镇去年会呢?

科技在悄悄改变我们的生活,房地产完成了初级发展的使命,我们的目光是否也该跳出这20年的思维定势,去放眼远方呢?

回望过去,房地产高速发展的逻辑已经变更,经济发展需要新血液

回望过去20年,虽然我们抱怨房价上涨过快,但是从它过去对经济的贡献来说,我们也应该感谢房地产的贡献。

房地产的高速发展拉动了钢筋水泥、装修、建筑、金融、家电、汽车等各大产业链的高速发展,如今随着二三线城市都陆续住进了楼房,家电几大套成了各个家庭的必备,如今你去二三线城市去看早晚高峰期有的根本不逊色于一线城市。

这个时候市场已经铺的差不多,蛋糕也没剩多少了,野蛮生长时代已经过去,房地产未来我认为也会像现在的钢铁煤炭企业一样,逐渐龙头化、稳定化,而且现在己经有迹象表明越来越多的小房地产企业开始退出。

物质的极大丰富,人们开始越来越关注人文,关注精神世界

其实很多人都说我们现在爱慕虚荣,炫豪宅炫跑车炫奢侈包包,欧洲、美国包括日本的有钱人都开着节能环保的小型车。说人家更注重人文,而我们只盯着物质。

我不这么认为,从经济发展的角度看,我认为只是我们没有到达那个阶段,我们从物质匮乏阶段走来,那个时候必然是关注点都在物质上,当物质已经基本满足我们的需求,从生理角度看我不但吃饱了还吃好了,然后我还有了闲暇时间,我会做什么呢?是不是会所谓的“找乐子”,是不是会去更加关照内心?是不是会去追求精神的充实和快乐?

所以我认为下一个阶段文化、娱乐、教育、体育等精神文化方面的产业都将迸发长久活力。

可以预见的是十年后的今天,房子一定不是投资方面社会谈论的最主流。

可以预见,随着我们国家越来越强大,国人越来越自信,我们会很乐意表达我们自己,我们的文化,而世界的目光会越来越看向中国,现在我们的精英都去欧美国家留学深造或者打工,也许未来十年后世界各国的年轻人越来越多会选择到中国来学习来工作来创业。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我国的人口流动会越来越有活力,我们与世界的链接会越来越紧密而不是相反,而房地产也不会所谓的暴跌,开玩笑的说也许十年后的公寓里可能住着你和我,但是也有印度人、美国人、南非人等等。


综上,我认为从长远的发展浪潮来看,房地产的发展会越来越趋于温和,而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这句话也会成为社会共识。但是什么时候房子都是可以投资的,比如美国的房子虽然常年价格稳定,还是会有局部的暴涨暴跌,也会有一部分人乐于去做房地产投资,只不过几乎不会再是全民关注讨论的焦点了。


爱金融的骑士


这是不可想的,穷人现在买不起房,今后更买不起。国家也不会让房价大幅下降,从中央到地方都不充许这种情况发生。政策调控就是防止房价大幅上涨及下降。否拆银行倒闭,经济倒退,社会大乱,这种情况国家怎么会充许?所以不要指望房价会大幅下降。买不起的永远买不起,买得起早买了,所以人要努力,改变自已命运才是根本。


用户3134054018800


这个问题我在之前写过文章来论述,房地产价格经过了十几年的突飞猛进式的增长,已经逐渐进入了一个瓶颈期,这个瓶颈期不代表着房地产会开始下跌,而是代表房地产抹去了以前暴涨的概念,变成了一个相对平庸的行业,稳定的增长。

房地产增长的主要动力来自于中国经济连续的高速发展和城镇化的进程,前者提供了购买力,后者提供了刚需,而中国人对房屋的需求和购买意愿,成为房价高涨的重要支撑。只要这几点没有变化,房价的上涨预期就没有变化。

不过过去十几年那样的增长,现在看很难了,因为过去的增长主要来自于之前计划经济时代,房地产受到了抑制,领域被放开带来了十几年的发展红利,同时过去十几年也是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十几年,现在的增速被放缓,再有这么强的动力就很难了。

所以整体房市应当是稳中有升,不过,这不代表局部地区会与整体房市的趋势相同步,因为房地产市场,各个城市各个地段都是割裂的,不同的房地产市场有着自己的背景。有些城市房地产增长已经达到了极限,有些城市却还有较强的上涨动力,一些城市房地产的增长已经制约了经济发展需要为抑制,而另一些城市还需要房地产的上涨来拉动经济,这就需要我们分别的进行分析,而不是进行一个统一的定论。


咨询师天生


根据国家一系列针对“房住不炒”的调控政策来看,未来房地产的发展方向就是稳地价稳房价去泡沫。从投资者的角度来看,房价不涨就是跌。一个城市的楼市怎么样,可以从二手房的成交量上就可以看出来。未来强二线城市的房价升值空间还是不错的。三四五线城市的房价会持续低迷。


ClearSky


个人感觉会跌但是可能会有一个很长的周期。

房地产目前关系到很多东西,不只是一个产业,现在房地产已经发展到了和国家经济挂钩,不可能一下子就跌多少多少,会需要一个调整的时间,现在肯定需要的是稳定房价。不是大涨大跌。

房价跌只是寄出里面的水分,随着收入的提高,你不可能指望着一个月的工资就能买一套房子,造价在哪放着呢,目前的房价是虚高比较多,但是一些大城市是不会跌太多的,无论是未来什么时候,如果每个人都能买的起,谁不想去大城市?这也是问题的根本,不可能让人都聚集在城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