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国本”与三个女人的命运——论万历后宫的那些女人们

明神宗朱翊钧,即万历皇帝,是明代在位时间最久的皇帝。在他统治时期,有成果斐然的张居正改革,君臣对立的“国本之争”;有长期怠政引发的朝局混乱,也取得了“三大征”的重大军事胜利;一方面社会经济文化得到长足的发展,一方面党争的弊端也开始显现。

在这个大变革的时期,朱翊钧后宫的女人们?因为禁宫的隐秘,男权至上的传统社会价值观,帝皇后宫的女人们往往只能被作为附庸的存在。即使在后世史家的笔下被提起,也多因外朝的牵扯而被人知晓。

“争国本”与三个女人的命运——论万历后宫的那些女人们

故宫 雪景

朝史暮想选取了朱翊钧后宫三个最具代表,影响最大的女人,一起揭开明代后妃们的神秘生活,也看看在那个大变革的时代下,这些作为帝王女人们命运的跌宕波澜。

孝端皇后王氏

孝端皇后王氏,全名王喜姐,浙江余姚人。是明神宗朱翊钧在位时唯一册封的皇后。

万历五年,两宫太后为朱翊钧选秀,王喜姐入选。万历六年,朱翊钧与王喜姐大婚,时年王喜姐十三岁。

王喜姐生过一个女儿,之后就开始习惯性流产,再未生育。王喜姐知书达礼,性情温顺。宫中事务打理得井井有条,对两宫太后也敬孝有加。每当地方发生灾情,或者朝廷国库发不出兵饷,王喜姐总会带头捐献财物,替朱翊钧分忧,因而在宫中有很高的威望。

“争国本”与三个女人的命运——论万历后宫的那些女人们

孝端皇后 像

后来郑贵妃恃宠而骄,多次与王喜姐分庭抗礼,弄得王喜姐面子上不好看。但是王喜姐始终不动声色,并不与郑贵妃计较。

万历二十四年,坤宁宫,乾清宫被大火烧毁。之后王喜姐就和朱翊钧住在了一起。此后,每当朱翊钧要去游宴的时候,王喜姐都会跟随。

王喜姐应该是有一定的文化素养的。曾经刊刻了《观世音感应灵课》并亲自题记。朱翊钧躲在后宫,大量的文书公案也就堆积到寝宫。王喜姐就会帮朱翊钧把这些公文分门别类地整理好,每当朱翊钧想找哪份公文,王喜姐都能及时地找出递给朱翊钧。

朱翊钧的另一个妃子生完孩子不久就逝世了,留下两个儿子无人照理。朱翊钧就让王喜姐代为抚养。王喜姐对这两个儿子视若己出,精心照料,最后都顺利成人。

“争国本”与三个女人的命运——论万历后宫的那些女人们

朱翊钧 像

关于王喜姐的史料并不多,《明史》里也就寥寥数言:

性端谨,事孝定太后得其欢心。光宗在东宫,危疑者数矣,调护备至。郑贵妃颛宠,后不较也。正位中宫者四十二年,以慈孝称。

从这段文字,我们还能看出,王喜姐应该是卷入了“国本之争”。

所谓“国本之争”,其实就是朱翊钧不喜欢自己的长子朱常洛,而偏袒自己与郑贵妃生的儿子,即朱常洵。奈何朱常洛身为长子,在没有嫡子的情况下,得到了文官集团的拥护。于是,文官集团与朱翊钧围绕立太子的事情,前后进行了长达15年的拉锯战,最后以朱常洛顺利成为储君而告终。

从“光宗在东宫,危疑者数矣,调护备至”这段话,我们可以看出王喜姐的政治立场应该是拥护朱常洛的,并且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对朱常洛经常给予帮助和保护。这段经历,也让登基之后的明光宗朱常洛,时常感念。

“争国本”与三个女人的命运——论万历后宫的那些女人们

定陵出土 孝康皇后凤冠

在“争国本”中,朱翊钧也用王皇后做过挡箭牌。为了逃避立朱常洛为太子,朱翊钧曾经向文官集团表达过如下观点:

其一,王喜姐还年轻,未生儿子。一旦王喜姐生了儿子,就是嫡子。而朱常洛只是长子,立嫡不立长。所以再等等。

其二,王喜姐体弱多病,朱翊钧想拖到王喜姐病故,然后册封郑贵妃为皇后,到时候郑贵妃的儿子朱常洵自然成为嫡子,还是立嫡不立长。所以再等等。

而朱翊钧当时已经很少临幸王喜姐了,所以朱翊钧的如意算盘应该是打着第二套方案。从这,我们可以看出,朱翊钧冷漠决绝。为了自己的政治目的,不惜牺牲自己的正宫皇后。

你以为就这样了吗?在万历二十八年,工科都给事中王德完写了一篇《披沥赤心恭请笃厚中宫以光圣德疏》。此文通篇在讲朱翊钧如何宠幸郑贵妃,如何冷落王皇后。这篇上疏的背景是,当时京城流传,朱翊钧故意冷落王皇后,并且减少了王皇后的用度,致使王皇后“抑郁成疾”。而朱翊钧就是希望王皇后早亡,从而可以让郑贵妃顺利上位。

“争国本”与三个女人的命运——论万历后宫的那些女人们

明代后宫人物 剧照

虽然朱翊钧矢口否认,并多次辩解,但怎么看都是越抹越黑。从朱翊钧欲立朱常洵为太子的执着来看,以上的种种说法并非空穴来风。

但是也不能说朱翊钧对王皇后没有感情。万历四十八年,王皇后逝世。《明实录》记载:

朕中宫皇后,侍奉敬慎,辅朕有年......兹于本年四月初六日午时崩逝,朕心深痛切......将一应合行丧礼事宜,查优厚例来行......

一个帝王对一个女人有没有感情,有多少感情,从这个女人丧葬规格上可以得到最直接的体现。朱翊钧对王皇后还是“查优厚例来行”,并在王皇后逝世后的半个月里,四次下旨追思王皇后,多次褒奖王皇后的品性和表达自己的哀悼痛心,亦可见朱翊钧对王皇后确有真情实意在。

“争国本”与三个女人的命运——论万历后宫的那些女人们

孝康皇后埋葬的 定陵

毕竟是一个从13岁就开始跟着朱翊钧的女人,四十几年,任劳任怨,矢志不渝。上能对两宫太后尽孝,下能对儿女尽责,又能悉心照料朱翊钧的生活,尽职打理后宫琐事。这样一个女人,值得朱翊钧尊敬和追思。

皇贵妃郑氏

郑贵妃,是万历朝最受朱翊钧宠爱的一个女人,没有之一。我们可以看以下的一串数据:

万历九年,郑氏被选入宫中。

万历十年,册为淑嫔。

万历十一年,册德妃。同年,诞下皇次女。

万历十二年,册贵妃。同年,诞下皇二子,夭折。

万历十四年,诞下皇三子,即朱常洵。同年,册皇贵妃。

万历十五年,诞下皇四子。

万历二十年,诞下皇七女。

“争国本”与三个女人的命运——论万历后宫的那些女人们

明代后宫人物 剧照

郑贵妃,从入宫到晋升皇贵妃,只用了五年的时间。其生育的子女数量,在朱翊钧所有子女中将近占了三分之一。由此可见,朱翊钧对郑贵妃的宠爱程度,用“宠冠后宫”来形容也绝不为过。

我们看看一个怎么样的女人,能得宠几十年而不倒,甚至能让皇帝动了改立太子的念头。

  • 郑贵妃美貌

这个是肯定的。不同于王皇后,郑贵妃是在朱翊钧19岁那年选入宫中的。此时的朱翊钧已经早已颇懂“人事”,郑贵妃能够被选中,姿色定然不俗。《明实录》里记载册封郑贵妃时的文字,多次用到“柔嘉玉质,婉嫕兰仪”,”仪容淑慎,性质柔嘉”等词汇。由此亦可间接证明郑贵妃容貌出众。

  • 郑贵妃才学佳

郑贵妃从小受过十年的教育。《明实录》里有一段郑贵妃的自述:

“幼承母师之训,时诵诗书之言,及其十有五年”。

所以有时候,朱翊钧吟诵诗句的时候,郑贵妃能顺利地接下一句。郑贵妃曾经亲自抄写过一段经文,祈求朱翊钧吉祥安康。闲暇的时候,经常捧着李太后编纂的《女鉴》研读。朱翊钧甚至会给她讲解《帝鉴图说》。

“争国本”与三个女人的命运——论万历后宫的那些女人们

帝鉴图说

有这样的文化基础,在与朱翊钧的交流上,自然要无碍畅通些,也使得朱翊钧更欣赏郑贵妃。

  • 郑贵妃懂朱翊钧

帝皇家的女人,如果单单只想靠美色捆绑住帝皇的心,那绝对是痴人说梦。毕竟时光这把杀猪刀从来没有饶过谁,而长江后浪更是一波一波地把前浪往死里拍。

郑贵妃最大的特点就是明白自己的定位。她是皇帝的女人不错,也是皇帝的臣民,但更可以做皇帝的“灵魂伴侣”。

于是,在其他后妃在朱翊钧面前战战兢兢,百依百顺的时候,郑贵妃反而会大胆地挑逗朱翊钧,开朱翊钧的玩笑,甚至讽刺朱翊钧做的一些无关痛痒的小错误。朱翊钧开心的时候,她就陪着朱翊钧畅快淋漓地欢笑;朱翊钧难过的时候,她就默默陪在他身边一起神伤,甚至偶尔会抱住朱翊钧的头,轻柔抚慰。

朱翊钧执政前期还算勤勉,时常天未亮就起床,到了深夜还在批改奏疏。所有后妃里,只有郑贵妃一人做到了全程陪同,毫无怨言。

“争国本”与三个女人的命运——论万历后宫的那些女人们

明代后宫人物 剧照

一个从小在宫里长大,20岁之前在母亲,太监,外臣层层严格监督下过着规律,枯燥生活的朱翊钧,何曾享受过如此的体贴,体会过如此的温柔。

后世在聊到郑贵妃的时候,总是多少带有贬低的色彩。多数对她的指责,也因为她一直怂恿朱翊钧立自己的儿子朱常洵为太子,从而致使万历朝局的混乱。

但是客观地讲,一个女人希望自己的儿子能过的好,这并没有什么错。世人只道她引发的严重后果,却忽略了她作为朱翊钧“精神伴侣”的存在。而朱翊钧选择一个自己心爱的女人,并且愿意把时间和精力花在陪同这个女人身上,这也无可厚非。

如果一定要说错,那就错在朱翊钧是天子,错在郑贵妃只是这位天子众多后妃中的一员;错在大明的祖宗成法,错在士大夫的沽名钓誉,更错在他们相遇的那个时代。

郑贵妃的儿子朱常洵终究无缘太子之位。万历四十二年,朱常洵告别母亲,就藩洛阳。这一别,今后便再难相见。

“争国本”与三个女人的命运——论万历后宫的那些女人们

代表皇权的 龙椅

万历四十八年,朱翊钧驾崩。死前留下遗诏,欲封郑贵妃为皇后,死后同葬。这也算是朱翊钧能为郑贵妃最后做的事情了。可惜人走茶凉,朱翊钧的遗诏并没有得到执行。

郑贵妃于崇祯三年逝世,死后孤独地葬于银泉山。而她生命最后的十年,母子分离,无依无靠,尝尽了世态炎凉,得不到所有人的理解和尊重。

恭妃王氏

如果说,郑贵妃得到了朱翊钧的独宠,王皇后也和朱翊钧保持了起码的夫妻之情,那么这位王恭妃在朱翊钧的后宫里,则完完全全是一个悲剧的存在。

王恭妃原先只是慈宁宫的一个宫女。很多人会说,按照明代宫女选择标准,相对于后妃的标准来说,才情姿色定然不佳。朱翊钧不喜欢王恭妃,也是情有可原。

“争国本”与三个女人的命运——论万历后宫的那些女人们

明代秀女 剧照

这里朝史暮想要说明一下,王恭妃当初进宫,是冲着朱翊钧选后来的。王恭妃一路过关斩将,只是止步于前三甲。后被留下来做了太后身边的宫女。所以王恭妃并非很多人说的如此不堪。

万历九年,朱翊钧于慈宁宫偷偷宠幸了17岁的王恭妃。之后王恭妃便怀孕了。当李太后询问朱翊钧时,朱翊钧一开始竟然百般抵赖,直到找来《起居注》和当时赐给王恭妃的首饰,朱翊钧才无奈承认。

万历十年,王氏被册为恭妃。同年,王恭妃生下了朱常洛,即后来的明光宗。当时朱翊钧对王恭妃还谈不上冷淡。皇长子的出生,着实让朱翊钧高兴了一把,各种赏赐,祭告太庙,加封王恭妃的娘家人等。

“争国本”与三个女人的命运——论万历后宫的那些女人们

朱常洛 像

万历十二年,王恭妃生下了朱翊钧的第四个女儿。可见直到此时,朱翊钧并未冷落王恭妃。

但是当万历十四年,郑贵妃生下皇三子朱常洵之后,情况开始改变。

万历十四年,时任内阁首辅申时行上疏,请求朱翊钧立皇长子朱常洛为太子,“国本之争”的序幕就此拉开。

因为本身对郑贵妃母子的宠爱,也有对宫女出身的王恭妃的嫌弃,还有对朝臣的叛逆心理,王恭妃开始被朱翊钧迁怒,打入冷宫,至此开始了其悲惨的生活。

宫中大事,王恭妃是没有资格参加的;日常用度,是少的可怜的;太监宫女的白眼,是躲不掉的;被其他妃嫔欺负,是肯定。

“争国本”与三个女人的命运——论万历后宫的那些女人们

打入冷宫 剧照

有一次,李太后捐修寺庙,会在碑文上刻写捐资出力者的名字,以示功德。有些碑文至今依然保存,其中一块碑上,刻有朱翊钧几乎所有女眷的名字,包括没有被册封的,如“未封李”这样的名字,甚至连经办衙门的负责人的名字都赫然在列,却唯独没有王恭妃的名字。由此可见,在朱翊钧的心里,王恭妃已经被排除在家族之外。

从万历六年入宫,万历九年怀有身孕,万历十年册封为妃,直到万历二十九年,儿子朱常洛被立为太子,王恭妃的封号仍然没有再进一步。

朱常洛13岁以前一直在宫里和王恭妃相依为命,期间郑贵妃几次无端生出是非,迫害这对母子。从朱常洛13岁出阁读书,此后母子十年不得相见。王恭妃一直独自一人住在冷宫。

到万历三十三年,朱常洛的儿子,皇长孙朱由校出生,朱翊钧才迫于压力,不情愿地封王恭妃为皇贵妃。但也仅仅有名无实,王恭妃依然孤独困苦地在冷宫生活。

“争国本”与三个女人的命运——论万历后宫的那些女人们

王恭妃 像

万历三十九年,王恭妃病重。朱常洛请旨入宫,见自己的母亲最后一面。当身为太子的朱常洛来到母亲所住的宫殿时,却发现破败的大门被紧紧地锁着。好不容易找太监拿钥匙开了门,却发现病重的王恭妃双目几乎失明。

母子相见,悲痛不已,相对而泣。在这离别的最后时刻,本应千言万语,王恭妃却发现窗外有人偷听,于是她说出了人生中最后的一句话:“郑家有人在此"。之后再无言。

身为母亲,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为了保护儿子不受人以柄,在十年未见的儿子面前,居然选择了沉默。口不能言,目不得视,只能紧紧握住儿子手,咽下了最后一口气。

万历三十九年,饱受凌辱,受尽折磨的王恭妃病逝,享年46岁。

“争国本”与三个女人的命运——论万历后宫的那些女人们

故宫里高墙萦绕的 天空

三个女人,三种人生,却都免不了最后凄凉的结局。

王皇后以统理六宫之尊,兢兢业业,勤勉尽职,却仍被朱翊钧当做谈判的筹码,随时可以用来牺牲;郑贵妃独享荣宠几十载,挖空心思讨好朱翊钧,甚至染指储君废立,到头来却是黄粱梦醒,孤苦终老;而王恭妃因为朱翊钧的一时性起,改写了整个人生轨迹。即使生下长子,依旧几十年不被待见,母子地位岌岌可危,在险恶的后宫中艰难求存,即使在临终时,母子都不敢话别言诀,想来不胜唏嘘。

封建时代,这些嫁入帝王之家的女人们,撕开表面虚妄的荣光,绝大多数最后都逃不脱清冷孤寂的生活。即使有几个获得了帝皇的尊宠与信任,可在有意无意间也会被迫卷入朝局和后宫的纷争,换来种种的悲惨结局。

这也许就是那个时代,那些女人的宿命吧。正所谓,有女莫入帝皇家。

愿历史上的悲剧,不再重演。

参考资料:《明史》,《明实录》,《明神宗家庭关系研究》等。

朝史暮想,总有些干货可以在历史中挖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