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族乐器笛子谁是“大师”?

壹号菠菜




笛子演奏家唐俊乔,上海音乐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竹笛学会副会长、上海音协竹笛专业委员会会长。唐俊乔高颜值,人文气质出众,对音乐理解天资聪明,自然秉承。



爱上竹笛,爱上唐俊乔笛子曲。笛子的音色清脆嘹亮。除了本身竹管的共鸣发音外,还有笛膜的震动发音。笛子是民族吹管乐的代表。一竹笛一天下。在这繁华似锦的都市里,唐俊乔用笛声打造出的世界,就有了自喻“桃花源”的意味,也是唐俊乔最美的音乐境界。唐俊乔的音乐作品,分门别类,取之以精华。她把每一首作品,完美地还原音乐的基础之上,加入自己的情感元素,自由发挥。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始见真。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音乐风格。笛韵悠扬,无声无息。我们会有自己喜欢的时候,音乐就是快乐源泉。



其实,音乐以生俱来,每个人都有音乐。悲伤的时候,乐曲深重而哀伤。快乐的时候,歌声愉悦而又欢快。音乐诉说人生百态,诉说人间喜怒哀乐。悲伤的歌,让人感到那种透彻心扉的凄美。快乐的歌,让人感到源自内心的愉悦。轻柔曼妙的歌,总能触动心中最柔情的地方。我可以在音乐中,听遍人间百态,理解世事人情。这是人一生要了解的事情,只是有人早晚和认识不同而已。


FFP68241816


伍国忠

中国萧笛演奏家。1976年毕业于广东人民艺术学院,现为广东音乐家协会会员,广东歌舞剧院民族乐团管乐声部长。曾获“全国首届广东音乐演奏邀请赛”一等奖;“省港澳首届广东音乐比赛”优秀奖和"第四届羊城音乐花会民族器乐比赛"表演奖。伍国忠的演奏音色甜美、细致感人、技巧娴熟、风格独特。曾出版了多张个人独奏专辑,曾随团出访葡萄牙,新加坡及港澳地区演出,受到高度好评。

竹笛名家俞逊发:

个人资料及相关简介

从民间走向学院是职业分工一个很难避免的过程,但我们也看到在这样“标准化”的过程中,培养出来的演奏演员越来越相像,越来越没有自己的特质,技术的掌握规范化、标准化后,生活的历练相对单纯,传统文化素养的贫乏,连艺术表现也显得“制式”,这不能不说是一个迷思、危机与警讯。

赵松庭先生在《笛艺生涯五十春》一文中,曾经语重心长地强调,尽管年尽花甲,在演奏上深感力不从心,但是他仍然有志在竹笛的发展与人民思想情感及文化的关系,演奏技巧与风格的探索分析,竹笛的声学、律学与乐器改革,笛曲的创作与美学问题,乐器教学的科学与系统化等方面做一些切切实实的工作!从赵松庭先生在竹笛发展史上的成就,我们相信:唯有这样,才能较全面地掌握竹笛的音乐语言,较深刻地呈现竹笛的艺术价值。然而在追求速食文化的今天,我们看到老一辈演奏家对艺术的谦卑与坚持,与来自命深刻历练的累积,也在追求“效率”的同时,逐渐的式微与肤浅。传统的积累不够,让表现力变得狭隘,即便是所谓的“创新”,也常常为的是标新立异,并非经过深刻的酝酿;所谓的“创作”常被简化成作曲格式的堆砌,或凸显技巧的拼图。这样符合创作“公式”的作品,固然难以避免,也有其一定的存在价值,然而这种“意料之中,情理之外”的作品,要想经得起时间与听众的考验而流传久远,恐怕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笛箫专业导师谭炎健:

谭炎健,海南省琼海市人。著名笛箫专业导师,星海音乐学院民乐系副主任、讲师,中国音乐家协会民族管乐研究会会员、中国竹笛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广东音乐家协会会员。

1970年―1975年,谭炎健就读于星海音乐学院,师从著名笛子演奏家、教育家黄金成副教授。1975年,他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并留校任教。1980年,他考入上海音乐学院民乐系,跟随我国笛子大师陆春龄教授和谭谓裕 先生学习,同时得到著名演奏家俞逊发先生的精心指导。

笛子大王”孙学建:

孙学建,1943年生于山东蓬莱,著名笛子演奏家、音乐教育家,青岛大学艺术学院音乐理论教研室主任、副教授。中国音乐史学会会员、中国音协音教基本乐科学会会员、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会员、中国埙文化学会艺术顾问。

孙学建自幼受父亲的影响,11岁开始习笛,20世纪60年代从山东艺术学院毕业后留校任教。其笛子师从曲广义,长笛师从辛春生。20世纪70年代,他在济南空军文工团任独奏演员兼创作员,期间他求学于笛子大师陆春龄。他曾先后多次应邀参加国际文化交流活动和山东省春节晚会及八一慰问团演出,均任独奏。其演奏技艺精深,有“笛子大王”的美誉。

1984年,孙学建从部队文工团转业后调入青岛大学艺术学院。至今,他在笛子及长笛教学上集几十年舞台演奏经验和教学积累于一身,为文艺团体和高等艺术院校培养出许多优秀人才。1992年,他应邀参加全国第五界音乐教育改革研讨会,其著述《词谈“波式”呼吸法》和《民族管乐器运用循环呼吸法的原理及要领》有着很高的学术和应用价值。他的事迹被十几种辞书收录。

他先后出版发行了《孙学建演奏专辑》(笛子)、《东方笛韵――孙学建演奏专辑Ⅱ》、《东方笛韵――笛子》、《葫芦丝民歌联奏》、《东方笛韵――陶笛》等音乐专辑。

其笛子独奏代表作品主要有:《延水流长》、《金秋短笛》、《古刹啸月》等;笛子重奏代表作品主要有:《渔舟唱晚》、《梅花三弄》等;陶笛独奏代表作品主要有:《月明之夜》、《春游》、《渔夫曲》等。

《东方笛韵――陶笛》是我国陶笛音乐首张演奏专辑,也是他在陶笛音乐方面首先进行创作和演奏实践的结果,具有开拓性的意义。

一代笛子宗师陆春龄:

陆春龄,1921年9月出生于上海。笛子演奏家,我国一代笛子宗师。曾任上海音乐学院教授、上海江南丝竹学会会长,被国内外听众誉之为“魔笛”。

陆春龄七岁操笛学艺,童年在一位善吹笛子的皮匠师傅启蒙下,对笛艺怀有浓烈的兴趣,发愤苦练,技艺飞进。因家境贫寒,初中未毕业就当了汽车司机,后又靠踏三轮车谋生,十几岁就参加了上海民间丝竹团体“紫韵国乐社”。

1940年,他与友人组织“中国国乐团”。五十年代,他参加了上海民族乐团的筹建工作,此后便成了上海民族乐团的独奏员,1976年调上海音乐学院任教。作为一名独奏家,自1954年起,陆春龄多次出访东南亚、欧洲、亚洲、美洲以及香港、台湾等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演出及教学,赢得广泛称许。被誉为“神笛”、“魔笛”和“笛王”。

1981年,他应香港宏光国乐团邀请,在香港举行独奏音乐会,大获好评,报界赞颂他的演奏“艺冠群伦”、“神韵兼备”。1985年,他在北京举办了独奏音乐会,同年应香港音乐事务统筹处邀请举办青少年大师班。1986年,陆春龄在上海举办了从艺五十周年音乐会;同年10月,他代表上海音乐界在英国女王伊利莎白二世访沪时作御前演奏;不少国家的总统、总理均曾欣赏他美妙的笛艺。1987年及1988年,陆春龄分别于新加坡及英国伦敦等五大城市演出。1994年,他首次将江南丝竹介绍到台湾。

1999年,他专程赴美国达拉斯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举办专场独奏会;赴加拿大多伦多参加“陆春龄大师与敦煌国乐团”音乐会。1999年在上海国际旅游节举办陆春龄父子师生老中青少童千笛盛大演奏会。2000年,他分别应邀参加加拿大温哥华中华文化中心举办的“魔笛陆春龄与江南丝竹”音乐会、香港新生国乐团音乐会、日本京都江南丝竹会音乐专场、新加坡华乐团举办的“笛子世界”等各类音乐会。2000年12月底,他参加了为庆祝澳门回归祖国一周年举办的“长虹、新声、天河”音乐会。他在1992年受传大文化传播公司、1993年受台湾摇篮唱片公司、1994年受摇篮及中广国乐团、2002年6月受琴园国乐团邀请在台北最美丽豪华的音乐厅与胡结续专家举办“苍龙吟”等专场独奏会。2002年10月,他为香港宏光国乐团成立40周年庆祝音乐会创作了笛子与乐队大型协奏曲《普天同庆》以雪百年国耻,在庆香港回归百人大乐队中,他既指挥又独奏,耄耋老人精神技艺感人,受到空前欢迎。2003年4月,他又受香港龙音公司之邀,与林石城等四位专家举办专场独奏会。

陆春龄创作和改编了大量笛子独奏曲,出版了《陆春龄笛子曲集》、《江南丝竹八大名曲》及民乐CD、VCD等,其中不少乐曲已成为中国笛乐的经典曲目。他的演奏,音色纯净秀美、醇厚圆润,表演十分细腻;擅长运用赠音、打音、倚音、震音等指法润饰旋律;气息控制功力尤深。他演奏的《鹧鸪飞》、《小放牛》、《欢乐歌》、《梅花三弄》、《行街》、《喜报》等都无不由尽其妙,挥洒自如,如行云流水,松涛鹤唳,似貌传神,令人叹为观止。

笛子演奏家还有很多不再一一列举。


一大表哥一


中国民乐发展的三个时期 1.中国传统音乐的形成期(约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3世纪) 这时期包括从夏、商、西周到春秋、战国、奏汉。在音乐体裁方面,经历了由原始乐舞到宫廷乐舞的进化。在旋律音调、音阶形式方面,经历了由原始间乐重视小三度音程的音调,到春秋战国强调宫、商、徵、羽的上下方大3度的"(甫页)、曾"体系,以"三分损益法"相生五音、七声、十二律,初步确立了中国传统音乐旋法的五声性特点。在音乐美学思想方面,先秦诸子百家的论争,奠定了此后各自学说的理论端点。这一时期中,最具代表性意义的音乐艺术形式是钟鼓乐队。 2.中国传统音乐的新生期(约公元4世纪至10世纪) 这一时期包括了从魏、晋、南北朝到隋、唐。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动荡和北方人民南迁、少数民族的内移,构成对中国传统音乐的冲击:一是玄学对儒学的冲击,引起音乐思想的变化;二是少数民族音乐和外国音乐的传入,引进乐器、乐律、乐曲和音乐理论方面的新因素。其冲击的结果,是使中国的传统音乐为之一变,开创了音乐国际化的一代新乐风。一方面是世界音乐的中国化,包括外来乐曲的中国化,外来乐器的运用,外来乐调的传入,外来乐队的民族化,以及外来乐人为发展中国音乐所作出的贡献。另一方面是中国音乐的世界化,即:中国音乐以其辉煌的成就给世界许多国家(尤其是周边各国,如朝鲜、日本等)以重要的影响。 3.中国传统音乐整理期(约公元10世纪至19世纪) 包括辽、宋、金、明、清。其政治上的特点是:从纷乱和分裂到相对的统一,又从南北对立到多民族国家统一政权的建立,及其在相当长时期内的相对稳定。音乐文化方面则具有世俗性和社会性的特点。所谓世俗性,就是与普通的平民阶层保持着密切的关联。此时期的传统音乐,无论在演出人员和观众、听众对象方面,都已具有更为广泛的社会基础。在音乐理论方面,表现出对前一时期的继承和清理的倾向。音乐形态特点已逐渐趋于凝固定型化。其代表性音乐艺术形式是戏曲艺术及其音乐。这一艺术形式,上承前代,下接后世,并广泛吸收当代音乐新成果,成为集古今音乐大成的音乐宝库。 中国民乐的发展 ...展开中国民乐发展的三个时期 1.中国传统音乐的形成期(约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3世纪) 这时期包括从夏、商、西周到春秋、战国、奏汉。在音乐体裁方面,经历了由原始乐舞到宫廷乐舞的进化。在旋律音调、音阶形式方面,经历了由原始间乐重视小三度音程的音调,到春秋战国强调宫、商、徵、羽的上下方大3度的"(甫页)、曾"体系,以"三分损益法"相生五音、七声、十二律,初步确立了中国传统音乐旋法的五声性特点。在音乐美学思想方面,先秦诸子百家的论争,奠定了此后各自学说的理论端点。这一时期中,最具代表性意义的音乐艺术形式是钟鼓乐队。 2.中国传统音乐的新生期(约公元4世纪至10世纪) 这一时期包括了从魏、晋、南北朝到隋、唐。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动荡和北方人民南迁、少数民族的内移,构成对中国传统音乐的冲击:一是玄学对儒学的冲击,引起音乐思想的变化;二是少数民族音乐和外国音乐的传入,引进乐器、乐律、乐曲和音乐理论方面的新因素。其冲击的结果,是使中国的传统音乐为之一变,开创了音乐国际化的一代新乐风。一方面是世界音乐的中国化,包括外来乐曲的中国化,外来乐器的运用,外来乐调的传入,外来乐队的民族化,以及外来乐人为发展中国音乐所作出的贡献。另一方面是中国音乐的世界化,即:中国音乐以其辉煌的成就给世界许多国家(尤其是周边各国,如朝鲜、日本等)以重要的影响。 3.中国传统音乐整理期(约公元10世纪至19世纪) 包括辽、宋、金、明、清。其政治上的特点是:从纷乱和分裂到相对的统一,又从南北对立到多民族国家统一政权的建立,及其在相当长时期内的相对稳定。音乐文化方面则具有世俗性和社会性的特点。所谓世俗性,就是与普通的平民阶层保持着密切的关联。此时期的传统音乐,无论在演出人员和观众、听众对象方面,都已具有更为广泛的社会基础。在音乐理论方面,表现出对前一时期的继承和清理的倾向。音乐形态特点已逐渐趋于凝固定型化。其代表性音乐艺术形式是戏曲艺术及其音乐。这一艺术形式,上承前代,下接后世,并广泛吸收当代音乐新成果,成为集古今音乐大成的音乐宝库。 中国民乐的发展 先秦:编钟改写先秦的音乐历史 李教授认为,在我国湖北出土的战国时期的曾侯乙编钟是先秦时期最具有代表性的乐器。它的出土改变了一段时间内在民族音乐领域内所认为的先秦音乐只有五声音阶的观点,彻底改写了整个先秦的音乐历史。 据了解,曾侯乙墓被发掘以后,其中有陪葬的64枚编钟。从编钟以及钟上的铭文反映出的内容看,中国早在2000多年以前,就能制造出七声12律齐全,还可以旋宫转调的编钟,因此这些编钟被视为考古界和民族音乐一个历史性的符号。编钟在当时的社会中,具有多种社会功能,既是一种社会地位的象征,又是乞求平安的祭祀用品。 唐朝:以弹拨音乐为主体的华丽浪漫民乐时代 伴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的提高,以及外来文化的冲击,乐器的制造也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唐朝音乐的特点是以弹拨音乐为主,李教授认为,唐朝作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的文化时期,经济水平相比于秦朝得到了空前的提高。与此相应的,在民族音乐领域内,先秦那种在室外演奏的、相对粗糙的编钟渐渐衰落,而具有浪漫和华丽色彩的弹拨音乐、歌舞乐队迅速发展起来。另外,在外来文化的影响下,包括高丽、胡人、西域等地音乐开始传至中原,极大丰富中国民族乐器的品种。 进入宋朝后,弹拨音乐开始走上了下坡路,管弦乐得到了了发展,这也是同当时的历史背景相联系的,这种趋势和宋朝的战争不断的局势有很大的关系。 “其实音乐其实是经济、文化、社会的一个缩影。” 李教授得出了如上结论。 元朝:文人推动下繁盛的元曲时代 元朝没有科举制度,于是大批的文人都转入了民间艺术的创作之中。元曲因此具有很强的故事情节性,吸引了众多的观众,进一步促进了它的繁盛。在这个问题上,李教授特别强调了中国的元曲同外国歌剧的不同,就在于中国的元曲重要形成了一系列的曲牌名,每一个新的创作都是利用已经形成的曲牌名。而外国的歌剧就没有这样的“格式”可以套,所有的创作结构都是全新的。 到清朝以后,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乐器繁盛的时代,以明末清初出现的二胡就是这个时代民族乐器发展的一个缩影。汉人的音乐一直都是以“单字”居多,比如我们所熟知的萧、笛、琴、钟等。通常在乐器中出现的两个字的乐器多是外国传入中国民族音乐之中的,比如我们熟悉的唢呐、二胡等。 近代:民族音乐发展艰难 瞎子阿炳的《二泉映月》为大部分观众所耳熟能详,但是李教授认为在中国近代的发展时期,民族音乐的发展进入一个步履蹒跚的阶段,这一时期的两个标志性人物就是阿炳和刘天华。 刘天华是我国著名的民族音乐家,北京大学教授,诗人刘半农的弟弟,他是与瞎子阿炳同时代的一位著名的二胡演奏家、作曲家,经典代表作有《月夜》、《空山鸟语》、《良宵》、《光明行》等。李教授特别强调这位民族音乐的宗师对中国民族音乐的贡献,认为他是中国民族音乐发展的第一人。从他开始,中国民族音乐进入了学堂化的发展时期,这使中国民族音乐发生了质的变化。 建国后:民族音乐得到了快速的成长 建国以后,中国社会出现了欣欣向荣的新气象。中国建设战天斗地的气氛使社会各阶层群情激昂,中国民族音乐的发展也由此达到了空前的高度。随着革命事业的发展以及农业生产的广泛开展,出现了大批具有时代特色的民族乐曲,如很多人熟悉的《赛马》、《喜看麦田千层浪》等作品就是这一时期有代表的作品。在这一时期,民族音乐的一些旧的观念得到了剔除,很多西洋乐曲中的一些新的元素被借鉴。 2005年春节,天津歌舞剧院在奥地利维也纳金色大厅举办"鸡年中国民族音乐会"取得巨大成功,音乐会不但通过卫星直播传送到国内,而且由美国休斯敦音像公司无偿提供音乐会的录音,将制作成CD在全世界发行。 自1998年中央民族乐团代表中国民乐第一次登上维也纳金色大厅的舞台,八年来,在“金色大厅”举办的“中国春节民族音乐会”已经成为中国民族音乐的著名品牌。 从雅典奥运会闭幕式上的一曲《茉莉花》和二胡表演,以及现代民乐组合如《女子十二乐坊》在东南亚的如潮好评,到中国各地民族乐团在国际国内演出市场的日益活跃,在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中国,经济力量的积累正逐渐地转化为民族自信,也带来民族音乐的回归——中国民乐正在交流与创新中走向复兴。收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