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的仁村

仁村,位於秦嶺北麓,滈河南岸。

美麗的仁村

從歷史的角度看,仁村應是周先民的一支,至今,村北坡下時常還有先民的遺物出現。村裡的張、餘、劉、李等姓氏也許是遙遠部落的子孫,估計張是持弓狩獵者,餘是下河捕魚者,劉是持矛追獸者,李是上樹採果者……西晉末年,大將軍郗愔一支遷至村南,另一支在郭杜;光緒十九年來自賈裡村馬巷子馬家,遷至村北,與原有的居民和諧共處,成為街道的仁義之村,守護子午道上的唐代糧倉,還有則天武后的湯宮,實為傳承有序也!

美麗的仁村

仁村是秦腔的仁村,南村的麻子紅七歲成名,享譽西北五省。北村的孝娃叔,長期獻藝陝西電視臺“秦之聲”,是任派唱腔的著名傳承人。西村的學明叔,人稱“活秦腔”,行走十里八村,人人敬仰!

美麗的仁村

仁村是擔籠仁村,先輩們每日穿梭於子午峪之間,上秦嶺喂子坪割葛條,然後把葛條泡在西村大槐樹下的澇池、北村村南現轉盤北的澇池,泡到柔軟上手,十字刀一劃四縷兒,再編擔籠為公社增加收入,80年代末,香港電視劇《秦始皇》中始皇陵擔土用的就是“擔籠仁村”的擔籠,村裡人給山裡人講《三國演義》的故事,山裡人熱情接待,每次葛條回村,山裡人還會送一盤豆腐!

美麗的仁村

仁村是耕讀傳承的仁村,北村的馬乃喜先生是環境保護系教授,退休後為參議,是環境保護專家,當時華山欲修築西峰索道,馬先生阻止說,“自古華山一條道,現在一條古道,一條北峰索道,足矣!何必勞民傷財?”堅持己見,二十餘年,已成往事!

詩曰:

忠厚傳家久,德馨潤四鄰。

耕耘身體健,讀書心安康。

南村德利叔,以匠人之功,育有“一門三碩士”,其美名傳頌於鄉里之間,實是“艱難困苦,榮辱於成”。西村教授漢學叔,心繫家鄉情,愛惜文化人才,潛移默化,整個村子涵蓋文化底蘊,和諧正氣蔚然成風!

美麗的仁村

在這裡,我讚美,我自豪,我歡喜,我為自己是黃良花海的仁村人高興,我為自己是傳承文化遺產的擔籠仁村人高興,我為自己是守護唐代糧倉的仁村人高興,我們擁有久遠的歷史,我們更會擁有美好的明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