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和楊玉環之間有沒有愛情?《長恨歌》之恨到底是誰之恨?

《長恨歌》是一首傳唱千年的敘事抒情詩,是白居易最具代表性的詩作之一。這首詩一經出世,即影響很大,陳寅恪在《元白詩箋證稿》中說此詩:“王公妾婦牛童馬走之口無不道”,在當時廣為流行。據說歌妓會唱《長恨歌》的,身價都不一樣。

唐玄宗和楊玉環之間有沒有愛情?《長恨歌》之恨到底是誰之恨?

關於這首詩歷來就有不同的說法,有人認為是諷刺唐玄宗貪色誤國;也有人認為這就是一首愛情詩。

白居易將自己的詩歌分為四類:諷諭詩、感傷詩、閒適詩、雜律詩,《長恨歌》放在感傷詩類。同時,他在《編集拙詩成一十五卷因題卷末戲贈元九李二十》中寫道:“一篇長恨有風情,十首秦吟近正聲。”秦吟,指《秦中吟》。正聲,代表抨擊現實的諷喻詩。長恨,就是指《長恨歌》了。有風情,也就是說白居易自己也認為這首詩與情感有關。

所謂《長恨歌》就是歌長恨,長恨即死別之恨,是詩歌的中心,也是埋在詩裡的一顆牽絆人心的種子。那麼這個長恨到底是誰的恨呢?唐玄宗與楊貴妃真的有愛情嗎?這還要從詩歌中去尋找答案。

唐玄宗和楊玉環之間有沒有愛情?《長恨歌》之恨到底是誰之恨?

一、安史之亂前

1、三千寵愛在一身

長恨歌

唐·白居易

漢皇重色思傾國,御宇多年求不得。

楊家有女初長成,養在深閨人未識。

天生麗質難自棄,一朝選在君王側。

漢皇,其實就是指唐明皇。唐宋詩人喜歡借漢指唐或指宋。比如高適《燕歌行》:“漢家煙塵在東北,漢將辭家破殘賊。”明明寫唐代,非拿漢家說事。這首《長恨歌》也是如此,下文的“太液池”“未央柳”等都是漢家景物。“御宇”是指唐玄宗剛登基時。

首句“漢皇重色思傾國”,看似尋常,其實是很重要的一句,是信息含量極大的七個字。漢代李延年向漢武帝引薦李夫人時曾有詩曰:“北方有佳人,絕世而獨立。一顧傾人城,再顧傾人國。”所以“傾國”做絕色美人解。然而中國自古即有“紅顏禍水”的觀念,

故“重色思傾國”看上去有為美女不顧國家安危之意。正是這七個字統領全篇,揭示了故事的悲劇因素。

唐玄宗和楊玉環之間有沒有愛情?《長恨歌》之恨到底是誰之恨?

這幾句說,唐玄宗一直愛好美色,遍尋美女,終於找到了“養在深閨”的楊玉環。大家知道,這其實是與事實不符的。楊玉環之前其實是唐玄宗兒子壽王的妃子,並不是什麼“養在深閨”。後面被唐玄宗看上,就藉故弄了過來,成為自己的妃子。

但是在這裡作者並未講明此事,而是一筆帶過,除了避諱的原因外,也說明了作者的態度。寫這首詩並不是指責唐玄宗,也就是說這件事與此詩要表達的重點無關。

那麼此詩要表達的重點是什麼呢?有兩點,在下文中逐漸解析。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

春寒賜浴華清池,溫泉水滑洗凝脂。

侍兒扶起嬌無力,始是新承恩澤時。

雲鬢花顏金步搖,芙蓉帳暖度春宵。

春宵苦短日高起,從此君王不早朝。

承歡侍宴無閒暇,春從春遊夜專夜。

後宮佳麗三千人,三千寵愛在一身。

金屋妝成嬌侍夜,玉樓宴罷醉和春。

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憐光彩生門戶。

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

驪宮高處入青雲,仙樂風飄處處聞。

唐玄宗和楊玉環之間有沒有愛情?《長恨歌》之恨到底是誰之恨?

這幾句主要描寫了楊貴妃的美貌和嬌媚。以及唐玄宗得到揚貴妃之後極度的寵愛與縱情。楊貴妃不但自己“新承恩澤”,而且“姊妹弟兄皆列土”。正是一人得道,雞犬升天。而這些都為後面的安史之亂埋下禍根。是“長恨”的內因,也是悲劇故事的基礎。

2、霓裳羽衣曲

緩歌慢舞凝絲竹,盡日君王看不足。

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

“霓裳羽衣”是本詩中的一個重要意象,在詩中出現了三次。白居易多次使用這同一意象,其實是有特殊深意的。

唐代的樂舞藝術在古代樂舞發展的歷史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在接續了周、漢正統的基礎上,吸引融匯了各個地區特別是西域毗鄰諸國文化的精髓,逐漸形成雍容細膩、華麗多姿的瑰麗風格。

唐玄宗本身愛好音樂,有很高的音樂素養。正是唐玄宗在西涼樂曲《婆羅門》的基礎上進行了潤色改編,並依樂填詞,最終形成了《霓裳羽衣》樂曲。

唐玄宗和楊玉環之間有沒有愛情?《長恨歌》之恨到底是誰之恨?

而《霓裳羽衣舞》的形成則與楊貴妃有一定關係。楊玉環雖身材豐滿,卻舞藝出眾,可以說是玄宗時期最傑出的舞蹈家。據《楊太真外傳》記載,天寶十載,楊貴妃醉中獨舞《霓裳羽衣》,後“天顏大悅,方知迴雪流風,可以迴天轉地”。也就是說楊貴妃根據《霓裳羽衣曲》創作了《霓裳羽衣舞》。

《霓裳羽衣》樂舞形式的形成定型正是在開元天寶年間,而唐玄宗與楊貴妃的合作在推動其形成的過程中起了決定性作用。

由此,可以知道唐玄宗與楊玉環並非是普通人所認為的那樣。只是一個好色,一個貪圖權勢富貴。他們之間是有心靈上的共鳴的,正是這種共鳴產生了真摯的愛情。

唐玄宗作為一國之君,什麼樣的絕色美人想要也不是什麼難事。因而,我們可以將全詩首句的“漢皇重色思傾國”理解為一直苦苦追尋自己的意中人,這個意中人當然要有外表之美,但不止於外貌,更重要的是內在的契合。

這幾句的描寫是別有意蘊的。“緩歌慢舞凝絲竹”大致描寫了《霓裳羽衣》的“散序”至“中序”部節。“散序”是起始階段,其間無歌舞,節奏舒緩自由,簫、笛、箏等絲竹樂器悠揚啟奏,初步營造出空靈朦朧的音樂意境。“中序”之後,樂曲始有節拍,節奏愈見清晰。此時方霓裳初舞,樂曲起伏迤邐,舞姿緩急有致,靈動處翩若驚鴻,婉若游龍,嫻靜處似弱柳扶風,遏雲縈繞。

唐玄宗和楊玉環之間有沒有愛情?《長恨歌》之恨到底是誰之恨?

“驚破霓裳羽衣曲”。“入破”則是《霓裳羽衣》的高潮部分。入破之後,樂曲風格由悠遠含蓄突然轉入鏗鏘短促,舞蹈節奏激切熱烈,舞姿急劇騰旋、如紅蓮亂落。

這幾句既寫出了唐玄宗與揚玉環之間心心相印的情感。又借《霓裳羽衣》曲調的變化寫出了當時局勢的變化,將情感與音樂節奏及局勢變化雜揉在一起。“漁陽鼙鼓動地來”的激烈暗合了“驚破霓裳羽衣曲”中的“破”字,暗示了安史之亂大軍襲來,勢如破竹。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

二、安史之亂與楊妃之死

九重城闕煙塵生,千乘萬騎西南行。

翠華搖搖行復止,西出都門百餘里。

六軍不發無奈何,宛轉蛾眉馬前死。

花鈿委地無人收,翠翹金雀玉搔頭。

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淚相和流。

黃埃散漫風蕭索,雲棧縈紆登劍閣。

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無光日色薄。

蜀江水碧蜀山青,聖主朝朝暮暮情。

行宮見月傷心色,夜雨聞鈴腸斷聲。

唐玄宗和楊玉環之間有沒有愛情?《長恨歌》之恨到底是誰之恨?

這一段主要寫安史之亂髮生後,唐玄宗兵馬倉皇逃入西南,“九重城闕煙塵生……宛轉蛾眉馬前死”一方面表現了唐玄宗和楊貴妃愛情的毀滅,“黃沙散漫風蕭索……夜雨聞鈴腸斷聲”

另一方面又表現了他們愛情的真摯。寫得婉轉悱惻,纏綿悲慟。

楊貴妃的死,在整個故事中是一個關鍵性的情節。在此之後,才更顯出唐玄宗對楊玉環愛情的真摯,他們之間的感情才真正顯現出是一場愛情悲劇

而這場愛情悲劇的始作俑者也正是他們之間的愛情。應該注意的是,白居易在對李、楊濃烈真摯愛情描寫的同時,也有對其副作用的渲染。這個副作用就是貪愛誤政。“春宵苦短”侵佔了李隆基處理朝政的時間。李隆基與楊玉環的本意並非要以權謀私,禍亂朝政,而是在追求人間至愛。

唐玄宗和楊玉環之間有沒有愛情?《長恨歌》之恨到底是誰之恨?

可是事物發展的內在邏輯並不以當事人意志為轉移。他們在追求愛情的過程中不期然地導致了政治紊亂,政治紊亂又引發安史之亂。因而,《長恨歌》存在著“復調性”,一面是“卿卿我我”的愛情,一面是貪愛誤政的惡果。

所謂“悲劇”,總是由兩種不對等的力量對立衝突造成。在歷來的古代作品中,這兩種力量常會表現為善惡衝突模式。例如,關漢卿在名作《竇娥冤》中,主人公竇娥在被代表惡勢力的張驢兒及貪官汙吏綁赴刑場,她可以質問天地:“地也,你不分好歹何為地!天也,你錯勘賢愚枉作天”。

可是在《長恨歌》中,衝突不是善與惡,而是善與美。李楊的愛情是美好的,是合理合法的。可是六軍的要求也是合理合法的。因而悲劇的產生竟無處可申訴,這讓悲劇的力量更強了。白居易要讓李楊的愛情建立在純潔真摯的基礎上,體會愛而不得,愛情毀滅愛情的無奈與感傷。這是本詩要表達的第一個重點。

唐玄宗和楊玉環之間有沒有愛情?《長恨歌》之恨到底是誰之恨?

三、安史之亂後

1、唐玄宗之恨

天旋地轉回龍馭,到此躊躇不能去。

馬嵬坡下泥土中,不見玉顏空死處。

君臣相顧盡沾衣,東望都門信馬歸。

歸來池苑皆依舊,太液芙蓉未央柳。

芙蓉如面柳如眉,對此如何不淚垂。

接下來他們之間的愛情都落到了唐玄宗身上。這幾句說唐玄宗又回到處死楊貴妃的地方,馬嵬坡下只見泥土,卻不見楊貴妃的玉容。君臣相顧都非常感傷。回到長安後,一草一木依舊,唐玄宗睹物思人,觸情生景,物是人非的種種感觸。

春風桃李花開日,秋雨梧桐葉落時。

西宮南內多秋草,落葉滿階紅不掃。

梨園弟子白髮新,椒房阿監青娥老。

夕殿螢飛思悄然,孤燈挑盡未成眠。

遲遲鐘鼓初長夜,耿耿星河欲曙天。

鴛鴦瓦冷霜華重,翡翠衾寒誰與共。

悠悠生死別經年,魂魄不曾來入夢。

唐玄宗和楊玉環之間有沒有愛情?《長恨歌》之恨到底是誰之恨?

在此之後的春去秋來、耿耿長夜,在李隆基的思念中,都是楊玉環的身影。儘管李隆基時時刻刻都在刻骨的相思中,在“悠悠生死別經年”後,楊貴妃魂魄仍然未來入夢。也就是說在現實中,他的

思念無法得到排解。這就為下文的求助方士尋覓揚貴妃作了鋪墊。

2、楊妃之恨

臨邛道士鴻都客,能以精誠致魂魄。

為感君王輾轉思,遂教方士殷勤覓。

排空馭氣奔如電,昇天入地求之遍。

上窮碧落下黃泉,兩處茫茫皆不見。

忽聞海上有仙山,山在虛無縹渺間。

樓閣玲瓏五雲起,其中綽約多仙子。

中有一人字太真,雪膚花貌參差是。

金闕西廂叩玉扃,轉教小玉報雙成。

聞道漢家天子使,九華帳裡夢魂驚。

攬衣推枕起徘徊,珠箔銀屏迤邐開。

雲鬢半偏新睡覺,花冠不整下堂來。

風吹仙袂飄颻舉,猶似霓裳羽衣舞。

玉容寂寞淚闌干,梨花一枝春帶雨。

含情凝睇謝君王,一別音容兩渺茫。

昭陽殿裡恩愛絕,蓬萊宮中日月長。

回頭下望人寰處,不見長安見塵霧。

惟將舊物表深情,鈿合金釵寄將去。

釵留一股合一扇,釵擘黃金合分鈿。

但教心似金鈿堅,天上人間會相見。

臨別殷勤重寄詞,詞中有誓兩心知。

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

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

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

由於相思之苦難以遏制,李隆基不得不求助“臨邛道士”尋找楊貴妃。詩人採用了浪漫主義手法“上窮碧落下黃泉,兩處茫茫皆不見”,忽而上山,忽而入地。終於在虛無縹緲的仙山間找到了楊貴妃。

唐玄宗和楊玉環之間有沒有愛情?《長恨歌》之恨到底是誰之恨?

聽說唐玄宗使者來了“九華帳裡夢魂驚”,楊玉環也來不及打扮“花冠不整下堂來”。“玉容寂寞淚闌干,梨花一枝春帶雨”她的形像依然美麗,卻又滿腹委屈。梨花在古詩詞的意象中有素雅美之意,和前面“芙蓉如面”的形象形成對比,容顏氣質的變化也揭示了命運的轉變,曾經富貴逼人的芙蓉變成了孤寂悽清的梨花。

“唯將舊物表深情”楊玉環託物寄情,即使在被如此殘酷地對待後,她仍然不忘兩人的誓言,堅信“但教心似金鈿堅,天上人間會相見”。可見兩心之相知和真摯。

這段愛情也因此穿越了時空,顯得格外真摯動人。

詩歌感情層層推進,先在現實中找,再到夢境中尋覓,最後只能到仙境中找。情感在“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的誓言中達到了高潮。尾聯“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點明瞭全詩長恨的主題。

唐玄宗和楊玉環之間有沒有愛情?《長恨歌》之恨到底是誰之恨?

此段主要從揚玉環角度描述情深緣淺之恨,因而主要講述的是楊貴妃在感情上的遺恨!當然楊妃之恨,也是唐玄宗之恨!

四、白居易之恨

為什麼白居易要這樣寫李揚之間的感情,為什麼他如此篤定兩人之間一定是真情?

這要從白居易自身說起,白居易早年曾有一個初戀情人。他的《長相思》詩云:

……

妾居洛橋北,君住洛橋南。

十五即相識,今年二十三。

……

願作遠方猷,步步比肩行。

願作深山木,枝枝連理生。

《長相思》是漢樂府舊曲,漢樂府民歌是中國詩歌史上比較典型的敘事詩,但唐代時文人創作樂府不再單純類比漢樂府故事,更多的用來申訴自己的意願。因而其中描述的情感都是比較真實的摹寫。那麼這位“十五即相識”的姑娘是誰呢?

冬至夜懷湘靈

豔質無由見,寒衾不可親。

何堪最長夜,俱作獨眠人。

唐玄宗和楊玉環之間有沒有愛情?《長恨歌》之恨到底是誰之恨?

懷湘靈,說明他思念的這個女子叫湘靈。這個名字在他詩中曾多次出現。

豔質,指女子豔美的姿質。“寒衾不可親”指冰冷的被子令人難以入眠。對比上句“豔質”,可以看出來,作者是在思念兩人曾經的溫存。由此可見,湘靈不僅是他的戀人,也可以說是他事實上的妻子。兩人之間可以說相愛甚深。

可是封建社會的禮教卻限制著文人感情的自由發展,為了生存和事業,白居易選擇了和自己門當戶對的妻子。心中理想的愛人就成為了一生的遺憾

兩人雖然分離了,但痛苦的思念之情卻無法結束。元和六年,白居易四十歲時母親去世,小女兒金鑾子也在此年夭折。即使如此,他還是寫下了《夜雨》:

我有所念人,隔在遠遠鄉。

我有所感事,結在深深腸。

遠鄉去不得,無日不瞻望。

腸深解不得,無夕不思量。

……

不學頭陀法,前心安可忘!

喪母之痛和失女之悲,也未能使他忘卻分別多年的戀人。可見曾在心中熊熊燃燒過的火焰是多麼令人刻骨銘心,只能通過佛法來排解這種痛苦。大家知道白居易是一個一生虔誠的佛教徒,看來和這段戀情不無關係。

唐玄宗和楊玉環之間有沒有愛情?《長恨歌》之恨到底是誰之恨?

這種深刻的精神痛苦影響到了白居易心理狀態,進而影響到其詩歌創作。正因為他自己有深刻的情感體驗,他的情感經驗使他意識到兩性情感中內心契合的重要性。這使他對於李揚之間的愛情有更深入的理解,因此並未輕易否定,而是肯定並寄予同情,並通過詩歌將李揚愛情淨化並昇華,使之變得更純潔、深摯、堅貞。其實這樣的愛情正是對自己心中多年憾事的一種情感表達和渲瀉。

當然,如果長恨歌僅僅只是一首愛情詩,恐怕也不能稱其為一首了不起的詩歌。我們還應看到愛情主題背後的深層意蘊。

五、王朝之恨

從詩中可以看出,白居易認為李、揚的愛情是合理的,是正常的情慾,如果不影響到朝政,那愛情就是他們之間的私事,“六軍”或任何別的代表正義的力量就沒有理由來干涉他們之間的愛情,也不會造成楊妃之死的悲劇情節。

唐玄宗和楊玉環之間有沒有愛情?《長恨歌》之恨到底是誰之恨?

然而李隆基他不是一個普通人,他是一個封建君主專制制度下的皇帝,因而導致他們愛情悲劇的根本原因,正是與愛情如影隨形的政治惡果。

作為封建社會主流意識的儒家思想,一直主張“內聖外王”,希望君王通過內心修養,達到“內聖”境界,從而完成“外王”要求。卻忽視了君主也是一個有血有肉的人。封建君主在運用權力過程中,往往會摻雜進個人的品質或情慾。

當個人情慾膨脹時,天下之利益必然要受到損害。當然這個人情慾包括合理的和不合理的。李、揚之間的愛其實是合理的,不應抑制的,因為愛情融合了人類最深的原始慾望與最美好的人生理想為一體。唐玄宗深愛楊玉環,自然會為她做許多其實普通男人都會為自己愛的女人做的事,問題他不是普通男人,卻在愛情中喪失了自我節制,因私損公就在所難免了。

白居易不像後世陋儒和普通膚淺的文人一樣只執一端,而是把李、揚的濃烈愛情與貽誤朝政結合在一起看,不偏向其中任何一方。把李揚愛情看作有機因果聯繫而不是孤立開來看。

唐玄宗和楊玉環之間有沒有愛情?《長恨歌》之恨到底是誰之恨?

如果說唐玄宗不遇到楊玉環,這樣的悲劇可能就不會發生。或者說有另一種可以制約封建君主的權力或機制,對他的行為有效規範,那麼他們反而可以自由地享受深摯的愛情了。

所以說這是白居易的了不起之處,《長恨歌》是古代堆積如山的文學作品中,極少數不做清官良吏、聖明君主美夢的作品中的佼佼者,它的思想價值與意義正體現在這種超越之上。這是本詩要表達的第二個重點。

綜上,《長恨歌》是李、揚愛情悲劇之恨,也是白居易個人感情的遺恨,更是封建君主制不得不正視的王朝之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