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叫“京戲”?為何數百年的京劇發祥於這裡?

為何叫“京戲”?為何數百年的京劇發祥於這裡?

在清代,前門外的戲園很多。這是為什麼呢?原來是清軍進入北京後,從政治上的考慮,讓會館、戲園等遷到南城,並不許在內城(東城、西城)建立會館、戲園。實際上在明末時,內城的戲園已不多。但在元代時,內城的戲園卻很多。因在元代時,我國的雜劇出現了高峰,在大都(北京)出現了很多戲劇家。像關漢卿、王實甫、馬致遠、白樸還有“元曲四大家”之稱。(有的資料說“元曲四大家”為:關漢卿、馬致遠、白樸、鄭光祖,但鄭光祖是元朝後期的人物)。在西城的磚塔衚衕有很多勾欄、瓦舍(即劇場)演出元雜劇。

到清初,清政府下令戲園遷出內城已沒有實際意義,由於不許在內城修建劇場,有些原明朝的官員就在前門外的原宣武區一帶修建劇場。如孫公園內就有著名的劇場。在康熙年間,北京的戲劇又出現了一次高峰,是以洪昇的《長生殿》和孔尚任的《桃花扇》為代表。當時有詩云:“縱使元人多院本,勾欄多唱孔洪詞”。上演《長生殿》和《桃花扇》就是在孫公園的戲樓裡。一些會館裡也建有戲樓。像湖廣會館的戲樓修建於清同治年間。

為何叫“京戲”?為何數百年的京劇發祥於這裡?

在清乾隆年間,有安徽徽戲的三慶、春臺、四喜、和春四大徽班進京,到清道光年間,又有湖北的楚戲(現在叫漢劇)也來到北京。後徽戲和楚戲相結合演出,形成了一個新劇種,因是在北京形成的,所以叫“京戲”(京劇)。因北京出現了京劇,由於京劇的繁榮,在前門外出現了很多戲園,最早的一座就要數前門大街路西肉市衚衕的廣和樓了。雖然廣和樓是在光緒二十六年建立的,但在明末的“查園”茶樓已是演唱的場所。其它像大柵欄裡有廣德樓戲園(今前門小劇場)、慶樂戲園、慶和戲園(後為瑞蚨祥綢布店),三慶戲園、同樂軒戲園(門框衚衕口,後改同樂電影院)、糧食店衚衕內路東的中和戲園(六必居南)。在鮮魚口裡有華樂戲園(後改為大眾劇場)。除一些正式的戲園外,很多會館和大飯店也設戲園,像正乙祠會館、山西平陽會館、打磨廠的福壽堂飯莊等。

為何叫“京戲”?為何數百年的京劇發祥於這裡?

在民國時期,珠市口以西又出現了三個戲園。在珠市口路南有開明戲園(後改珠市口電影院),華北戲院(今豐澤園飯莊)。在珠市口西路南的給孤寺口開辦了第一舞臺。這第一舞臺可以說是當時最現代化的劇場了。不但舞臺大,觀眾席分為三層樓,有三千多個座位。就和現在的劇場比,也算是大劇場了。在民國時期,天橋也有一些小戲園,像天樂戲園、萬盛軒、小小、小桃園等。這些戲園也有演評戲、河北梆子的。

前門外的戲園在清代和民國時,以及新中國成立初期,有很多著名京劇演員在這裡演出。像光緒年間出現了十三位著名演員,人稱“十三伶”(又稱“十三絕”),其中有程長庚、譚鑫培、梅巧玲等。後來又出現了武生楊小樓、老旦龔雲浦、花臉金秀山、老生餘叔巖、名醜肖長華、青衣陳德林、王瑤卿等。再以後,又出現了“四大名旦”:梅蘭芳、程硯秋、荀慧生、尚小云。這些著名演員都在前門外的戲園演出過。民國時,在前門外又有了一些戲劇學校,著名的像喜(富)連成科班,就長期在廣和樓演出,長達二十多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