恍如隔世,這裡仍然使用著木輪牛車,尚未開發,是旅遊攝影處女地

恍如隔世,這裡仍然使用著木輪牛車,尚未開發,是旅遊攝影處女地

磑子壩村運輸莊稼的木輪牛車

在西北甘肅的大山之中,有一個地方恍如隔世,村子裡籬笆牆、茅草房依然可見,村民們耕地還是二牛抬槓,生產運輸主要靠木輪牛車。這個地方就是宕昌縣興化鄉磑子壩村。

恍如隔世,這裡仍然使用著木輪牛車,尚未開發,是旅遊攝影處女地

磑子壩村全貌


如果不是因為一名叫劉輝的攝影師,很少有人會知道甘肅宕昌磑子壩這個偏遠的村落還使用著木輪牛車。十多年間,為了記錄拍攝這種古老的農耕生產工具,他無數次逐光追影木輪牛車,走遍了磑子壩的山山水水。

恍如隔世,這裡仍然使用著木輪牛車,尚未開發,是旅遊攝影處女地


“木輪牛車凝聚著勞動人民的創造力和實踐經驗,古老的制車技藝屬於典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它積澱著人們生產生活的歲月印痕,值得我們以任何形式去把它留住。”攝影師劉輝說道。

恍如隔世,這裡仍然使用著木輪牛車,尚未開發,是旅遊攝影處女地


翻開劉輝攝影集《木輪牛車影像》,一張張珍貴而又生動的木輪牛車相關畫面,跨越了十數年時間的阻隔,鋪開在筆者眼前。木輪牛車的製作,木輪牛車的使用,木輪牛車的發展傳承……

恍如隔世,這裡仍然使用著木輪牛車,尚未開發,是旅遊攝影處女地

木輪牛車,一種以牛為動力的傳統木結構車子。有資料表明,它始於商代,延續於春秋,完善於宋元,盛行於明淸。華夏民族的祖先黃帝號稱軒轅氏,“軒轅”二字均從“車”旁,足見牛車遠古的淵源。

恍如隔世,這裡仍然使用著木輪牛車,尚未開發,是旅遊攝影處女地


光陰荏苒,歲月如梭。古老的木輪牛車在歷史晨光暮藹中顛簸了幾千年,但在宕昌縣一隅的大山深處——磑子壩村,人們至今依然保持使用著。在這裡,木製車輪依然是這個深山小村落的生命符號,村民們駕著木輪牛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獨自享受那份遠古以來的平靜生活。

恍如隔世,這裡仍然使用著木輪牛車,尚未開發,是旅遊攝影處女地


劉輝介紹說,磑子壩村位於興化鄉東北部,屬高寒陰溼和半農半牧地區,平均海拔2300米。全村有8個社4個自然村,共378戶1931人。木輪牛車猶如活化石,記錄了磑子壩人祖祖輩輩的交通運輸方式,目前,村中許多50歲以上的農民依然掌握著製作木軲轆車的傳統手藝。

恍如隔世,這裡仍然使用著木輪牛車,尚未開發,是旅遊攝影處女地


作為甘肅宕昌縣一名土生土長的攝影愛好者,劉輝深深被這承載著歷史的滄桑、蘊藏著人民的智慧、詮釋著磑子壩村人信念與堅守的勞動工具所感動。

恍如隔世,這裡仍然使用著木輪牛車,尚未開發,是旅遊攝影處女地


“每看到這些簡陋卻散發著原生態之美的木輪牛車時,我常被深深地震撼,我與木輪車的情感越來越濃,也讓我深感拍攝和搶救保護它們的迫切與必要。每一次採訪都讓我感動,徜徉在充滿生機和活力的磑子壩這片土地上,我被木輪牛車牽引著,從歷史的深處走進現實。我用我的心、我的情感、我的愛記錄著木輪牛車的光與影,呈現著磑子壩人們的艱辛和喜悅......”劉輝談起了他創作攝影集的初衷。

恍如隔世,這裡仍然使用著木輪牛車,尚未開發,是旅遊攝影處女地


在過去的十幾年時間裡,劉輝幾十次前往磑子壩村,深入農家院落,深入田頭地埂,深入山林水澤,用鏡頭一次次聚焦小山村裡司空見慣的木輪牛車——

恍如隔世,這裡仍然使用著木輪牛車,尚未開發,是旅遊攝影處女地


拉柴草,運化肥,送籽種,收割拉運莊稼……

鏡頭定格,每一幀都是一個故事,每一幀都是一段歷史。

恍如隔世,這裡仍然使用著木輪牛車,尚未開發,是旅遊攝影處女地


“我大概每年都會去十幾次,大多都是凌晨四、五點獨自驅車前往磑子壩,由於山區十里不同天的天氣狀況,加之磑子壩村比較偏僻,以前的路也不好走,常常會因為天氣等原因或中途返回,或無法拍攝,無功而返。”劉輝說起了拍攝過程中遇到的艱辛。

恍如隔世,這裡仍然使用著木輪牛車,尚未開發,是旅遊攝影處女地


因為村子裡沒有飯館,而且上山拍攝往往都需要一整天,吃飯便成了一個問題。“當地的老鄉很熱情,但他們很忙,一天有太多的農活要幹,而且我去的次數太多,不好意思麻煩他們,所以我每次去都會帶一些方便食品充飢”;“有一次,我為了拍攝牛車晚歸的場景,不知不覺拍到了天黑,結果在返回途中突遇暴雨,道路中斷,前不著村、後不著店,不得不在荒無人煙的深山中,獨自在車上過夜。”劉輝說,這次驚險的拍攝經歷讓他終生難忘。

恍如隔世,這裡仍然使用著木輪牛車,尚未開發,是旅遊攝影處女地

磑子壩村一角


十多年來,他克服了許多困難,也拍攝和記錄了許多珍貴的瞬間以及無數的美好與感動。同時,也見證了木輪牛車的發展和傳承保護。

恍如隔世,這裡仍然使用著木輪牛車,尚未開發,是旅遊攝影處女地


劉輝說,隨著時代的變遷,磑子壩的木輪牛車也注入了新的元素,據當地群眾統計,磑子壩村內現有的250多輛牛車中,木軲轆牛車有150多輛,橡膠軲轆牛車有100輛左右。

恍如隔世,這裡仍然使用著木輪牛車,尚未開發,是旅遊攝影處女地


“時代在發展,木輪牛車終有一天將會退出人們的生活。”劉輝說,他希望通過自己的鏡頭把他們記錄下來,作為這“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的最生動見證。

恍如隔世,這裡仍然使用著木輪牛車,尚未開發,是旅遊攝影處女地


今年3月,歷經了十數載、投入許多精力、幾番修改的劉輝紀實攝影集《木輪牛車影像》由中國文聯出版社出版,為人們瞭解木輪牛車這一隴南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提供了詳實的圖文資料,收到了很好的社會反響。

恍如隔世,這裡仍然使用著木輪牛車,尚未開發,是旅遊攝影處女地


現在,磑子壩仍未開發,原生態保存良好,是一處民俗旅遊和攝影創作的處女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