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最器重的大臣,死後還葬身雍正身旁,為何乾隆卻推平其墓葬?

Hybrid_B


事情經過:田文鏡因功勳被賜葬泰陵附近。乾隆三年清明,乾隆帝來到泰陵祭拜皇父雍正皇帝,乾隆的車輦因為田文鏡墓地佔用御道三尺多無法通過,乾隆本就不喜歡田文鏡這個酷吏。就對御林軍說了一句,極為模稜兩可的話,類似於你們看著辦吧。

結果田文鏡的墓地被守陵大臣給平了,後來乾隆知道這件事後,還虛偽的嘆了一口氣,算了,你們理解錯我的意思。但是沒有追究毀壞墓地的人的責任,又沒有修繕田文鏡墓地。顯然田文鏡墓地是乾隆有意毀壞的。

田文鏡死後還葬身雍正身旁,為何乾隆卻推平其墓葬?

臣子歷來是皇帝的替罪羊

雍正皇帝器重酷吏,需要酷吏實行嚴厲的政策整頓吏治,乾隆皇帝安撫民心時,又要打擊酷吏,以示皇帝仁愛之心,這便是田文鏡墓葬被推平的主要原因。

在《康熙王朝》中有一段這樣的情節,圖海與周培公攻打平涼城,二人在山上就該不該向平涼城百姓開炮展開激烈爭論。周培公認為此時不應該開炮,因為此時是城中百姓正在做飯,此時開炮,百姓傷亡很大。而圖海認為,戰爭傷亡難免,況且百姓咱叛軍掌握中,不因有婦人之仁,執意開炮。

周培公的意思是:此時開炮,平涼三十萬百姓不保,雖破賊軍,功成名就,但是將來太平時,人們不會記得我們浴血奮戰,只會記得我們殘害百姓,皇帝也會為了安撫百姓而殺了我們。

這就是臣,終究只是替罪羊。田文鏡殫精竭慮,身為雍正皇帝的急先鋒,率先執行雍正皇帝的耗羨歸公、養廉銀、攤丁入畝等政策,要知道雍正皇帝的政策打擊了封建時代的文人特權,雖為雍正皇帝分憂,但是得罪了一大批文人,在雍正四年就發生直隸總督李紱與田文鏡的互參一案。

原因就是李紱認為田文鏡蹂躪讀書人的尊嚴,結果御史謝濟世等大臣群起而攻田文鏡。雍正皇帝傾向於田文鏡,李紱、謝濟世等人遭到嚴重打擊。

雍正六年,田文鏡被授予河南山東總督,此時的田文鏡已然六十八歲,又處於河南、山東受水災之時,繁重的政務讓年老的田文鏡力不從心,從而對一些災情隱瞞不報,使災情加劇,自己也被下屬矇蔽,使災情進一步擴大,這就是日後百姓對田文鏡怨聲載道的原因。

田文鏡因年老昏庸不能正確做出決策,之前功績被百姓一一抹殺,只剩下罪過為百姓怨恨。而乾隆一上臺,為了平復河南、山東的民怨,毀壞田文鏡墓地。

乾隆對田文鏡評價:河南地方,自田文鏡為巡撫、總督以來,苛刻搜求,以嚴厲相尚,而屬員又復承其意旨,剝削成風,豫民重受其困。

一位忠臣清官就被皇帝如此定義,著實悲慘。

雍正嚴苛,乾隆寬和,一朝天子一朝臣

乾隆即位後,為了緩和雍正一朝緊張的政治氣氛,廢除了雍正許多政策,對雍正打擊的臣子進行平反。

乾隆其實算一個“平反皇帝”,年代久遠的就是為多爾袞等開國功勳平反,近的就是為被自己父親迫害的大臣平反。先是釋放被雍正判處死罪的嶽鍾琪、傅爾丹,又重用之前彈劾田文鏡的御史謝濟世等。顯然,這些寬和政策緩和了緊張的政治氣氛。

而,田文鏡在雍正十年就已經死去,但是為了緩和,怎麼能放過這個雍正重臣,大清酷吏呢。田文鏡作為雍正急先鋒,陪葬泰陵,是為官者至高的榮耀,但是乾隆皇帝將其墓地毀壞,確實極大侮辱了田文鏡,這也在一定程度否定了雍正皇帝的治國政策,

一朝天子一朝臣,可憐田文鏡為官清正廉潔,兒女沒有沾了田文鏡一點光,家徒四壁。

浮人語

田文鏡政事幹練,以鐵腕聞名,是大清朝的清官與酷吏。治理地方期間,治盜極嚴,轄境幾乎無盜賊。同時大力開墾荒田,增加了國家的收入,一定程度上也解決了百姓的負擔。是清官與酷吏的結合體,但是朝廷官員只知道田文鏡觸犯了其自身利益,將其定性為酷吏。而,乾隆就是代表了這一批官員。


《清史稿·列傳八十一》


海浮人


雍正有一位寵臣,名字叫做田文鏡。這位田文鏡田大人不簡單,是雍正當時最寵愛的四位寵臣之一,其他三位分別是李衛、年羹堯、隆科多。

寵臣田文鏡

田文鏡比雍正年齡大很多,整整十八歲。田文鏡的仕途,前期波瀾不驚,不溫不火,從入仕到61歲都沒有什麼大的作為。但是到了62歲,他的仕途出現了巨大改變。

田文鏡過了甲子之年,或許是衝破了什麼桎梏,他走進了雍正的眼中。田文鏡給雍正的感覺是正直、清廉、忠誠、敢於叫板、執行力強。

田文鏡對於雍正的支持很大,在雍正最難的那幾年裡,田文鏡一直都充當他的前鋒部隊,不論是什麼事情,他都衝在前頭,在雍正時期,田文鏡和李衛是雍正的左右手,無論是攤丁入畝、火耗歸公、官紳一體納糧當差,這二人都是跟著雍正死磕文武百官,沒有一點動搖,最終收效頗豐。

雍正喜歡田文鏡這樣的人,他喜歡田文鏡的敢打敢拼,喜歡田文鏡的正直勇敢,喜歡田文鏡的一板一眼。總之,田文鏡的一切,雍正都喜歡。

惺惺相惜

雍正為什麼喜歡田文鏡其實也很好理解,因為雍正在成為皇帝之前,經歷了九子奪嫡的慘烈,雍正正是依靠著不結黨營私、死心塌地跟著康熙、為康熙辦事盡心盡力,這才得到了康熙的認可,最終順利登基成為皇帝。

雍正在奪位之時,為了執行康熙的命令,得罪了幾乎除了老十三外所有的文武百官,他在爭奪皇位的時候很孤獨,還是康熙的那句“想做皇帝,就要學會做孤家寡人”鼓勵了他,但是那種難熬的時候,真的讓雍正都曾經想要放棄。

畢竟,雍正的孤立和無助,與當時呼風喚雨,朋黨眾多的老八一黨比起來,難免會讓人覺得有些落寞。長期的壓抑讓雍正很不舒服,但是雍正還是盡心竭力的為康熙辦事,因為他在賭,把寶全押在了康熙身上。

好在最後雍正賭贏了,他僥倖獲得了皇位,這才保住了性命,否則下場不堪設想。登基後的雍正,依然面臨著老八一黨的時刻阻撓,雍正開始培養自己的勢力。

田文鏡的出現,讓雍正似乎看到了早年的自己,因為田文鏡對於他的命令執行起來近乎苛刻,即便是王爺他也不給面子,更不用說八旗的那些“老爺”了,整個八旗子弟,田文鏡都是按照規矩執行,沒給任何一個人一點面子,在田文鏡眼裡,只有大清的律法和雍正的口諭,其他的一切都免談。

田文鏡之所以這麼“硬”,一個是他自身性格決定,另一個是他感謝雍正的知遇之恩,畢竟在61歲之前,他田文鏡一直默默無聞,是雍正皇帝對他的提攜,才讓他有機會走上大清朝的歷史檯面上來。

雍正看著田文鏡,覺得田文鏡和自己當年很像,為了主子賣命,得罪光了滿朝文武,做事情一板一眼,什麼事情都要做到最好。當然了,彈劾田文鏡的奏章沒有一天間斷過,但是雍正從來都不看,他知道奏章裡寫什麼,就像是當年彈劾他的奏章內容一樣。

雍正對田文鏡有惺惺相惜的感覺,他知道孤獨的滋味,所以雍正給了田文鏡更多的包容和保護,甚至許諾,讓田文鏡死後的墳墓建在自己的泰陵旁邊,陪伴雍正。

乾隆拆除田文鏡墓

雍正死後,乾隆即位。乾隆與雍正截然不同,身為皇二代、又是富二代的乾隆,接替的江山康熙已經幫他打好,雍正已經幫他治理好,乾隆所需要的就剩下四平八穩的接管江山,只要不犯錯,不過分昏庸,便能白撿一個“盛世明君”的稱號。

乾隆其實不喜歡雍正,打小就不太喜歡。但是作為兒子,他去泰陵盡孝卻是不得不做的事情,畢竟這種事情哪怕做給別人看也要做。

乾隆去泰陵祭拜,心裡不是很舒服,因為田文鏡的墓就在泰陵旁邊不遠,難道他乾隆祭拜泰陵的時候,還要讓這個田文鏡墓佔了便宜嗎?於是乾隆心生不悅,準備拆除了田文鏡墓。

有一年乾隆來到泰陵,發現田文鏡墓佔了御道三尺,於是問道這是誰的墓,為何佔御道?御林軍回道:“田文鏡墓,是否拆除?”乾隆大有深意的說道:“拉倒吧。”御林軍一聽此言,將田文鏡墓給推平了,只留下了雍正親自提過字的碑。

乾隆一看,質問御林軍:“我說拉倒吧,不動了,你們咋給推了呢?”御林軍沉默不語。此事也就此不了了之,其中利害關係,不言而喻。


乾隆拆田文鏡墓有兩個原因,一個是田文鏡墓在泰陵旁,乾隆覺得不妥,他祭拜時不舒服,而且他覺得田文鏡不配。一個是乾隆接了雍正的班後,對雍正的一些事情表示了不妥,例如年羹堯的罪,乾隆就改輕了;例如被雍正發配充軍九年的謝濟世也被補授了江南道御史;這田文鏡墓被推平,應該也是以此來表達和雍正的意見有所不同,震懾前朝老臣。


▲文/野史日記 歡迎大家關注我瞭解歷史!


野史日記


君讓臣死,臣不得不死。


Δ雍正


雍正皇帝作為西陵中第一位下葬的皇帝,身邊還陪葬了清朝的一位大臣。他是雍正生前最寵信的大臣之一,名字叫做田文鏡。然而乾隆繼位後,竟然把他的墓穴推平。

田文靜在康熙年間做的是監生,一直到了康熙去世的幾十年時間裡面。一直在全國各地做官,所以非常瞭解百姓的疾苦。到了雍正皇帝即位後,已經六十一歲的他才開始得到重用。

Δ配圖

因為他的直言不諱,讓雍正越來越看重他。在這之後他被調往河南任職,對於處置官場貪汙受賄的手段雷厲風行。他曾經多次對皇帝提出治理河南的方法,雍正採納之後都取到了很好的效果。

然而畢竟已經是六十一歲高齡,很多時候都已經力不從心。在經過多次上書退休之後,雍正皇帝終於同意,回家之後不久便重病去世。雍正皇帝把他安葬在自己陵墓旁邊,可見雍正對他的器重。

Δ西陵

然而在乾隆登基之後才三年,前去拜祭雍正皇帝。藉口田文鏡墓穴擋道,命人把陵墓推平。到了晚清時期盜墓風氣盛行,田文鏡的墳墓又被偷盜。

在封建社會,皇帝就是天。簡簡單單一句話,就可以決定一個人的生死。就算是已經死後葬下墓地,說把你的墓穴推平也沒有任何辦法。


史之策


這個問題老梁來回答。

話說滿清裡頭十二個皇帝,俺最喜歡的就是最雍正,最討厭的就是這乾隆,嘛十全老人,擦粉塗胭脂的整個一不著調。

就俺覺得,這十二個皇帝要開一碰頭會,那努爾哈赤還沒開口說話,一個照面先給這乾隆一大腳丫子:“出去!”

沒別的,滿清打他這起了個頭,這就開始敗了,瞅著就來氣。

話說回來,俺一直就有一個疑問,您瞅瞅乾隆之前的皇帝這臉四四方方的,那是正兒八經的國字臉,咋跑他這,就成了一張瓜子臉,這都帶跑偏的,哎,這事找誰說理去。

這鬧騰的,一開頭,俺就有點跑偏了,這沒得辦法,說道乾隆,俺就一嘴的嘮叨。

好了,咱接入正題。

要說題主雍正這事,咱還得了解一下雍正手裡邊有啥器重的大臣。

說實話雍正手裡邊算的上器重的大臣,還真沒有幾個,而且大多還都是漢臣,這種情況在十二個皇帝中,這是獨一份的事。

但這幾個漢臣,落到乾隆手裡邊,那都是難受過來的,畢竟不管死活這都要落到乾隆手裡邊。話說在乾隆手上,死之前都沒能給你個好,死了之後都想拿你撒氣。

咱說說李衛,這是死了的,乾隆都說過:“他這是死的早,要是活著有他好看!”

再說說張廷玉,這是活著的,雍正很喜歡張廷玉,而張廷玉幹活也是很賣力,所以心眼跟那針鼻大小的雍正,特別照顧張廷玉,讓他死了以後,能入駐太廟。按說這事是好事,只要滿清還在一天,他張廷玉就能享受一天滿清的香火。

但壞就壞在辦這件事的時候,落到乾隆的手裡邊。

張廷玉弄了個晚節不保,把自己個臉蛋子摔地上狠狠的搓吧,裝瘋賣傻扮成一老糊塗,弄了多少丟臉的事,才把乾隆心頭那口子氣消了,這才勉勉強強的把張廷玉給扔進了太廟。

這事要是張廷玉死的早,雍正給辦了,您覺得乾隆會不會把張廷玉的牌牌給你扔出來?俺覺的一定會,不僅扔出來還一把火給你滅了。

這就跟題主說的,把人家的墳頭給平了的事是一樣一樣的道理。

那麼這被平了墳頭的人是誰呢?

田文鏡!

說道這裡,估計有人要問了:“這乾隆為嘛會這樣呢?”

說道底乾隆這人特別瞧不上他這老爹雍正,瞅著雍正辦的事,哪一件他都不高興,這不雍正死了之後,一腳一件把這些個制度都踢飛了。

人家乾隆活著就倆字——講究。

他特別特別的崇拜他爺爺康熙,嘛事都想和這康熙比大小,論高下,感覺只要能比的過康熙,他這輩子就可以名垂青史了,千古一帝了。

康熙弄了兩次千叟宴,他這不多不少也兩次,康熙下江南,他這划著龍舟沒事就去溜達,太多了,深深的把雍正塞的滿滿當當的國庫耗了個乾淨,餓的耗子都哭。

康熙號稱仁皇帝,對待旗人那叫個仁慈,他乾隆也有樣學樣,對待宗室裡的人,那叫個好。把雍正判了的案子,雍正還沒死多少年,一傢伙全推翻了,雍正那些個老兄弟全恢復成了原樣了。

本來雍正朝貪汙腐敗的現象得到了扼制,結果到了乾隆這裡,啥扼制不扼制的,那些個死了的全活了,又回到了原點。這不後來還培養出個和珅陪著自己逗樂。

您要說乾隆不知道和珅幹了啥?俺是一百個不相信,他就是故意的。

所以乾隆這人學康熙,僅僅學了點皮毛沒學骨啊!形像而神不像啊!

哎!這事一嘮叨又遠了,咱聊聊田文鏡的事。

田文鏡

話說 田文鏡這人整個就是一孤臣,滿朝堂放眼望去,壓根就沒有一個人願意挨著他的,當然他自己也不願意和這幫子傢伙挨著。

這方方面面的特別的和雍正像,特別的對路,他做事向來就不對人,啥事拿那條例出來說事,條例說了能幹,那沒得說幹就完了,但條例說不能幹,你就是天王老子來了,他田文鏡都要從你嘴裡掰顆牙出來,告訴你:“不行!”

當然您要是拿著雍正的聖旨,這就另當別論了。

所以那會,這世界上能讓田文鏡低頭的就是條例和雍正的聖旨,其他的免談。

什麼王爺,什麼八旗子弟,一邊去!就是這麼硬,這一傢伙把朝堂上所有的官都得罪了。

咱瞅瞅雍正,前半輩子走過來了,那些個弟弟哥哥們除了老十三,那一個他沒有得罪,當兄弟都能當成孤獨求敗。

所以雍正和田文鏡很像。那麼針對田文鏡的彈劾,那每天都有,一張張一摞摞的,雍正瞅著就當一樂呵,壓根就不理睬。

畢竟當年彈劾他雍正的摺子不比這少多少不是。

惺惺相惜那是真真的。

況且每次雍正有了啥主意,田文鏡總是急先鋒,啥事交到他手裡邊,死磕都能給你嗑出條道來。

所以雍正對待田文鏡更多的是包容和呵護,這不田文鏡死了之後,就允許田文鏡將墳頭建在自己的旁邊。

倆人死了也好做個伴不是,都硬了一輩子了,嘮嘮嗑也是好的。

可這事到了雍正死後,一切都變了。

變了

咱前邊不是說了嗎?這乾隆特別的不喜歡自己這老爹,感覺啥事都和自己的爺爺擰著來。

其實俺就想說,康熙為嘛要選雍正,就是因為這滿清已經被康熙推到了懸崖邊上了,如果不再收一收,這要出事。

但這乾隆壓根就看不到這一點。雍正重用漢臣,那是沒得選,因為滿人除了齷齪的腐敗之外,壓根就提不起來。

而乾隆學著康熙的樣子,重用滿人而不用漢人,即使用漢人,也是用完了直接關起來。您瞅瞅乾隆手裡邊能數得上數的大臣的名字,就一清二楚了。

所以田文鏡作為一個漢人,居然跑到了雍正墓的旁邊堆了一個墳頭,這就相當於扎到他心坎裡的一根刺,這和他的理念不同啊,每回祭拜自己老爹都能瞅見你,這可不行。

所以,有一年乾隆按照慣例跑到泰陵這裡看雍正,這就瞅見田文鏡的墓似乎佔了一點御道的地皮。

“呱嗒!”這乾隆的瓜子臉一下子就耷拉了下來:“這是誰的墳頭啊?”

“前朝田文鏡的!”那跟在屁股後面穿著黃馬褂的侍衛答道:“那是不是把他拆了!”

“拉倒吧!”乾隆很有深意的點了點頭說道。

能跟在乾隆身邊的人,那一個都不是糊塗蛋,這還不明白,那就算白活了。

侍衛一聽,回頭就把田文鏡的墳頭給推的平平整整的,壓根就瞅不出來這裡是塊墳地,就留下一塊雍正親自提寫的碑文擱在一邊。

畢竟這碑文是雍正也就是乾隆的老爹寫的,他就算是再討厭雍正,也不能這麼明目張膽的把雍正的字給平了。

後來乾隆假裝知道了這事,就很生氣的說道:“俺說拉倒吧,意思是算了,就這麼得吧!你們咋還把人家的墳頭給推了,這太過分了!”

侍衛還能說啥,低著個腦袋聽著就成了。

所以啊,田文鏡的墓也就是一句話的事,就這麼平了,乾隆又逍遙自在了,又一根刺拔掉了。

說道這裡,估計有人要問了:“後來堆起來了嗎?畢竟乾隆都說這是個誤會了!”

能問出這問題的,俺只能說您太天真了,平了,哪還有個再堆起來的道理,給你留個碑文就不錯了。

好了今天就寫到這裡,喜歡的朋友加個關注,順手點個贊呦!


梁老師說歷史


關於乾隆推平雍正寵臣田文鏡墓地的事情,記載在《易縣誌》裡。

說的是,田文鏡去世後,雍正皇帝感念田文鏡忠誠一生,在自己將來的陵寢泰陵旁,給田文鏡安排了個墓地。雍正去世歸葬泰陵後,乾隆三年清明節前,乾隆皇帝前往泰陵祭拜掃墓。在行進路途中,發現有座墓的門牆把御道佔了三尺多,於是就問是誰的墓地?御林軍告訴他,是田文鏡總督的墓。同時御林軍還問,這個墓地擋住了御道,是否推平?乾隆當時說道:“拉倒吧!”

等乾隆掃墓回來後,發現田文鏡墓只剩下兩座雍正皇帝題寫的誄文碑(畢竟雍正題寫的碑文,誰也不敢動),於是問怎麼回事?御林軍說:“萬歲爺,不是你說‘拉倒’嗎?”乾隆才知道御林軍理解錯了。不過也就將錯就錯,並沒有責罰他們。

(乾隆劇照)

問題來了,乾隆皇帝是真的想推平田文鏡的墓,還是御林軍理解錯了呢?

田文鏡是雍正最重要的寵臣之一。田文鏡在康熙朝的時候,很早就出來當官了。但是在整個康熙年間,他一直不得志,直到五十多歲的時候,才被康熙提拔為內閣侍讀學士,從五品官員(雍正三年這個官職才升為從四品)。

康熙去世的時候,田文鏡已經61歲了,基本上還是一事無成。不過在雍正上臺以後,田文鏡的機遇來了。雍正非常重視他,對他多次提拔,委以重任,從布政使,到巡撫,再到總督,成為雍正朝最重要的封疆大吏之一。

雍正之所以那麼器重田文鏡,根本的原因,是因為田文鏡對雍正非常忠誠,堅決貫徹實施雍正的改革主張,而且效果非常明顯。

雍正上臺的時候,由於康熙晚年怠政,出現了很多積弊。雍正急需整治這些積弊。要整治積弊,就需要有人來幫他的忙。而田文鏡、李衛、鄂爾泰這些人,就是雍正改革和治理國家最得力的助手。田文鏡在整頓吏治、清查虧空、耗羨歸公、攤丁入地等方面,做了卓有成效的工作。

(田文鏡劇照)

田文鏡有兩個非常有名的特點:勤和刻。“勤”就是他做事勤勉,一絲不苟,決不懈怠。“刻”就是他嚴苛,刻薄,對手下要求很嚴厲,不講情面。他這樣做事的風格,因此得罪了不少人。很多人對他恨之入骨,不斷地彈劾他。

但是雍正喜歡他這樣的風格,甚至動情地在他的奏摺上寫道:“朕就是這樣漢子!就是這樣秉性!就是這樣皇帝!爾等大臣若不負朕,朕再不負爾等也。勉之!”

田文鏡於雍正十年去世。去世後,雍正特批把他葬在自己將來的陵寢泰陵附近,還專門給他寫了誄文。

乾隆上臺後,對雍正時期的寵臣,對雍正時期乾的事情,似乎總是特別有意見,總想要撥亂反正(乾隆這樣做,也是為了調和矛盾,讓自己獲得擁護)。很多雍正生前的寵臣,都受到他的整治。田文鏡已經去世,雍正自然不可能整治他,但是依然還是多次表達對他的不滿。

(雍正劇照)

乾隆元年,尚書史貽直曾上書彈劾曾經是田文鏡部下的王士俊,乾隆就直截了當批評田文鏡,似乎王士俊的錯誤,全都是田文鏡造成的。乾隆五年,河南巡撫雅爾圖上書,要求把田文鏡撤出賢良祠。乾隆沒有同意。但是,沒有同意並不是肯定田文鏡,而是說因為田文鏡和李衛、鄂爾泰是先帝的重臣,他乾隆實在不忍心這樣做罷了。

老實說,田文鏡的一生,還是做得比較完美的,乾隆雖然不滿,也是實在在他身上找不到茬子。所以說,他不爽田文鏡葬在雍正旁邊,用模稜兩可的話,讓心領神會的部下把田文鏡的墓地推平,應該是情理之中的。否則的話,御林軍也不敢輕易地對一位重臣的墓地進行這麼隨意的處理。而且,如果乾隆真沒有那個意思,事後一定會處罰御林軍。就算不處罰,也會對田文鏡的墓進行易地修繕。但是他並沒有那樣做。


張生全精彩歷史


浪淘盡千古,數風流,人物看今朝!下面由歷史皆不見為大家帶來精彩解答!

雍正最器重的大臣,死後不但葬在雍正身邊,而且一年後乾隆卻把他的墓葬推平了,他到底是誰?為何死後受不到尊重?他就是有著模範總督之稱的田文鏡!

當時雍正帝在位期間做過很多改革措施,如加強西南少數民族的統治,實現改土歸流,整頓吏治,財政。廢除了議政王會議,設立軍機處,建立養廉銀製度,他的一系列改革之中模範總督田文鏡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田文鏡是誰?幹什麼的?

田文鏡隸屬於漢軍正黃旗,是漢族人,和當時的李衛,鄂爾泰都是雍正帝身邊的重臣。但他卻是以監生的身份開始的自己的官場之路,得到雍正帝賞識的時候,他已經61歲了。在雍正帝繼位之前,他輾轉全國各地做官,官職都不大,所以對民生百姓疾苦了解的非常透徹,心中有很多實在的想法和建議。所以雍正帝繼位以後,田文鏡受到了重用,首先調任河南巡撫整治河南官場,接著任河南山東總督,對當地的盜匪進行打壓,並且推動了改革!雍正帝對他的做法非常讚賞,所以得到重用!

但是此時的田文鏡已經六七十歲了,對官場多多少少有點力不從心了,所以便上書皇帝告老還鄉。回家沒多久便去世了,雍正帝將他安葬在自己的陵墓旁邊,是西陵中唯一的陪葬大臣,而雍正帝也是第一個葬在西陵的皇帝。

墓葬為何被推平,乃至毀壞?

大概在乾隆皇帝登基三年以後,有一次前往西陵拜祭雍正帝,覺得田文鏡的墓葬佔了三尺御道,就藉口命人將他的墓葬推平了。然而到清朝末年,盜墓賊又將他的墓葬破壞了,棺槨都被挖出來,屍骸都被毀壞了。

歷代評價


歷史皆不見


理科男答歷史。

雍正是康熙的第四個兒子,也是清朝第五位皇帝,他在位期間,大刀闊斧的政治改革,扭轉了康熙晚期積累的弊端。雍正死後被葬在了清西陵,也就是現在河北保定永寧山下。

雍正是第一位葬入清西陵的皇帝,他的陵墓叫泰陵,而清西陵則一共葬了4位皇帝。

在雍正的還沒死的時候,曾賞賜過一個人,賞賜的東西非同一般,這個東西便是他可以葬在泰陵附近。

這可是至高無上的榮耀,能夠葬在皇帝身邊,而且還是唯一的,可以說是祖上積了無限的功德。

這個人是誰呢?他叫田文鏡,雍正非常喜歡他,還稱他為“模範疆吏”。

田文鏡在康熙時候就當官了,不過沒有多大的成就,當官20多年才混到吏部員外郎。

吏部員外郎這個官,在明朝時侯是正六品,清朝初期還有這個官職,後期就沒有了,由此可見,這個官也是個雞肋。

雖說官職不高,但是這20餘年讓田文鏡積累了不少經驗,這在以後也是發揮了不少的作用。

康熙去世的時候,田文鏡都已經60多歲了,然而這個時候的田文鏡依舊沒有多大的作為,直到雍正即位,田文鏡的機緣才來到。

在雍正元年的時候山西出現天災,雍正派田文鏡前去賑災,並任命他為山西布政使。在清朝時期布政使都是從二品的官,也就是說田文鏡直接從正六品升到了從二品,可謂是一飛沖天。

田文鏡不負眾望,憑藉自己為官幾十年的經驗,很快將山西治理的有條不紊,並且將山西多年的痼疾都給剔除了。因此,雍正對田文鏡是刮目相看,在後來,田文鏡的仕途便開始平步青雲了,雍正時刻在重用他。

田文鏡70歲的時候,因為生病而辭去河南山東總督之職,沒過多久便去世了。雍正非常惋惜,特地賜葬於泰陵附近,還讓河南為他專門建立祠廟。

田文鏡被葬在了雍正的旁邊,然而,卻被雍正的兒子乾隆平了。

說白了,也是無意間被平的,並不是乾隆有意為之。

有一次乾隆去給雍正掃墓,結果走到一半,走不動了,為啥呢?因為田文鏡的墓擋道了,大車過不去。

前面探路的就來詢問乾隆該怎麼辦,乾隆心想,田文鏡是先皇的重臣,被賜予葬在這裡,總不能給拆了吧,於是乾隆就說了一句“拉倒吧”。然後他們為了趕時間便繞路走了。

等乾隆掃墓回來後,發現原來擋道的田文鏡墓沒有了,憑空消失了。乾隆很好奇,打聽了一番,原來是因為乾隆一句拉倒,就把田文鏡墓給拉倒了。

其實乾隆的意思是算了吧,繞道走,結果被那些大臣誤解了,於是田文鏡的墓就被陰差陽錯的平了。

在田文鏡墓被平之後,也只剩下石碑,以及漢白玉獅子,後來獅子被搬走,而田文鏡的墓更是被一掃而空。

對於田文鏡,在雍正時期可謂是鞠躬盡瘁,因功勞而被賜予葬在雍正旁邊,卻沒想到這竟是一場災難,死後也不得安寧。


理科男讀歷史


在雍正爺心中,有著三位不可取代的“心腹大臣”:分別為隆科多、年羹堯、李衛。

隆科多自然不必多說,他是雍正的親舅舅,身為皇親國戚,還在雍正是皇太子時,兩人就你來我往、有著很好的關係、互相合作幫助;

而年羹堯身為撫遠大將軍,總管西北軍務,可以說是對邊疆地區的治理與穩定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是雍正在治理邊疆的一顆“定海神針”;

(年羹堯劇照)

李衛也在雍正爺的心中有一定分量,他歷經康、雍、乾三代王朝,在雍正年間,官位更是平步青雲、扶搖直上,其任職鹽政道期間,對全國的鹽業做出了巨大貢獻,堅決打擊走私的鹽販,穩定鹽價,保持了人民的最基本生活。

(李衛劇照)

以上三位,可以說都對鞏固國家統治,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然而他們晚年的結局卻各不一樣,年羹堯因狂妄自大,最後被雍正帝削官奪爵,列大罪九十二條,賜令自盡,隆科多和李衛卻安分守己,得以安享晚年。

但要論雍正最器重的大臣,卻還輪不到以上這三位,而是雍正年間,雍正心中的“模範疆吏”———田文鏡!

“模範疆吏”——田文鏡

田文鏡身為雍正、乾隆兩朝大臣,在雍正年間,多次擔任重要官職,有如山西布政使、河南巡撫、河南總督、兵部尚書、北河總督、河南兼山東總督等等

(田文鏡)

任職期間,憑藉自己擔任地方官多年的地方經驗,全面部署和大力推行雍正的各項改革措施,且行之有效,深受雍正寵愛,雍正稱之他為“模範疆吏”。

田文鏡做了幾十年的“高官”,但他卻還是一個清一色的布衣,處理案件時,從來都是鐵面無私,依法辦事; 對待身邊的朋友,從來都不依靠自己的“裙帶關係”,拉他們一把; 實地調研考察時,從來都是親力親為、辦事認真,做到事無鉅細; 當了幾十年的大官,身邊的子女親戚卻依舊如故,並沒有從這位“模範臣子”身上借到什麼光。

《清史稿》:“(李)衛、文鏡受上眷最厚,衛以敏集事,文鏡以驕府怨;然當時謂衛、文鏡所部無盜賊,斯亦甚難能矣。”

《清史稿》對田文鏡的政績也是極為肯定。

(田文鏡劇照)

雍正十年(1732年),田文鏡請求“乞骸骨”,得到了雍正的許可,但不久之後,田文鏡便病逝了。雍正聽到這一消息後,悲傷得不能自已,為了紀念這一位忠臣,感激他生前對國家、對人民的貢獻,親自賜于田文鏡葬在泰陵附近(泰陵為雍正皇帝的陵墓),以表厚愛!

但為何這樣一位正直大臣,在乾隆期間,其墳墓為何會被推平了?

乾隆年間,河南再次被開荒墾地,官府實行捐輸,搜刮民財,搞得當地民生怨聲載道,當地官員王士俊對此現象更是充耳不聞(王士俊為田文鏡的下屬官員)。

這件事後來被尚書史貽直上奏給乾隆帝,乾隆大怒,下令道:河南自從前臣田文鏡治理以來,井然有序,但他的下屬竟然剝削民眾,致使河南人民深受其困、民不聊生、唉聲怨氣,而前年田文鏡隱匿河南災情不報,導致百姓流離失所,然幸虧先帝愛民,派遣官員前去賑撫,才保證河南的安定,這件事天下人盡皆知。”王士俊最終被革職拿問,田文鏡也因此受到牽連。

後來河南巡撫又上奏乾隆:河南百姓都對田文鏡產生不滿、怨聲載道,建議取消田文鏡的河南賢良祠堂,但都被乾隆以田文鏡為前朝忠臣、重臣為由,奏摺被撤回,保留了田文鏡的柯南祠堂。

田文鏡的墳墓,是陰差陽錯的被當地守陵大臣夷平

乾隆三年,其率身邊一幫大臣、皇子等,前去泰陵祭典老爸雍正,但問題就出在這兒,乾隆來到雍正陵墓面前,看著看著總覺得田文鏡的墓葬佔據了三尺御道,很是不順眼,便命身邊的人把其墓葬夷為平地,就這樣一代功臣田文鏡的墳墓,被以“無須有”的理由給推平了。

(泰陵)

但這還不止,到了清朝末年,清王朝壽命已盡,許多盜賊再次盯上了田文鏡的陵墓,再次將其破壞,陵墓被破壞的慘敗不堪,真是讓人感到可氣的同時更加可恨!


文史金蟬


他是雍正皇帝最器重的大臣,死後被特別允許葬在雍正皇帝的陵墓附近,但在乾隆皇帝登基不久之後,這位雍正皇帝最器重的大臣的墓地竟然被推平了,這到底是誰幹的呢?乾隆皇帝說這個鍋,我可不背。



我們今天的主人公叫田文鏡,他的一生展現了一個草根的奮鬥史。他生於康熙年間,監生出生,二十二歲的田文鏡出仕縣丞,升知縣、知州,做了二十多年的小兵,終於在他55歲的時候,成為內閣侍讀學士。等到雍正皇帝即位後,他的春天終於來了。

田文鏡成為雍正皇帝改革的急先鋒,備受雍正皇帝的寵愛。在雍正皇帝即位後,雍正開始了大刀闊斧的改革。田文鏡被調任為河南巡撫,他根據自己長期在地方為官的經驗,大力推行雍正皇帝的改革方針,成為雍正皇帝改革的急先鋒,並且做出了非常優秀的成績,備受雍正皇帝的器重。

由於田文鏡在改革中的突出表現,他做火箭一樣升官,河南總督、河南山東總督、太子太保,極盡雍正皇帝的寵信。雍正十年,72歲的田文鏡因病去世,雍正皇帝雍賜葬泰陵附近,可謂天大的榮耀,但實際上也只是雍正為了籠絡人而心。後來,雍正皇帝去世,乾隆皇帝即位後不久,田文鏡的墓就被推平了,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很多人認為是乾隆皇帝下令將田文鏡的墳墓給推平了,只能說這次是下屬辦錯事,領導背鍋了。事情的真相是乾隆皇帝去祭拜雍正皇帝,但田文鏡的墳墓有些擋刀,乾隆就隨口問了一嘴是誰的墳墓,說者無意聽者有心,當時的守陵大臣以為乾隆不滿田文鏡的墳墓擋道了,就陰差陽錯地擅自做主給推平了。

總之,下屬辦錯事,領導背鍋了。這次田文鏡的墓被推平,真的跟乾隆皇帝沒多大關係,完全是背鍋了。但也無所謂了一朝天子一朝臣,田文鏡說到底只是他們愛新覺羅維護統治的工具,像個“尿壺”用完了,就可以扔了。各位,你們說呢?


密探零零發


這個人應該就是被雍正稱為“巡撫中之第一人”的田文鏡。田文鏡其實仕途並不順利。他在康熙年間入仕,但一直都沒什麼大的起色,一直當著縣丞這樣的芝麻小官,五十多歲才當上侍讀學士,直到雍正上臺,田文鏡開始受到重用,平步青雲,不過田文鏡也確實有能力,所任之處,皆整頓吏治,推行新政,效果明顯。

雍正十分喜歡田文鏡,稱他為模範疆吏,甚至還對其他人說,你們這些官員要是都像田文鏡這樣,我得省多少心啊!田文鏡如此受寵無外乎兩個原因,第一,田文鏡的為官之道很切合雍正對於手下官員的期待,勤勉,不怕事,雷厲風行,忠心不二。這一點算是田文鏡的幸運,遇上了喜歡他的皇帝,兩人看對了眼,這也是沒辦法的事,就好像在康熙朝,三十多年愣是沒得到康熙爺的賞識,沒眼緣,也是沒辦法啊!

第二點,田文鏡很會迎合雍正的心意,沒錯,田文鏡本來就受賞識,還會揣摩上司的心思,這想不受寵都難,正所謂不怕別人比你長得帥,就怕長得帥還努力的!而田文鏡這一點要感謝一個人,那就是他身邊的鄔師爺,這位鄔師爺很能摸透雍正的喜好,從而讓田文鏡對症下藥,從而取得了雍正的賞識。不過後來田文鏡和鄔師爺散夥了,此後田文鏡對於雍正心思的揣摩就沒那麼準了,總捱罵,仕途也開始走下坡路,雍正覺得田文鏡有點老糊塗了,就讓他辭官了。儘管如此,雍正還是讓田文鏡葬在了自己的墓旁,可見對田文鏡,雍正確實是喜歡。

而所謂人無完人,田文鏡受皇帝賞識,不代表他沒缺點,他的缺點很明顯,就是為官非常刻薄,對手下和治下民眾很不好,為了請功,經常在稅收等方面壓迫手下官員和民眾,所以雖然上面高興了,但田文鏡在民間甚至官場的名聲很差,得罪了不少人,雍正其實也知道這點,但沒怎麼管,對許多彈劾田文鏡的奏摺也是一笑而過。不過到了乾隆這一朝就不一樣了,乾隆一不喜歡你,二你都入土了,也沒什麼價值了,所以乾隆還專門說過田文鏡的種種不是,包括隱瞞災情等事,至於田文鏡的墓被推平真的只是意外,還是乾隆帝藉此收買官場和民間的人心,大家應該心裡有個答案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