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西醫院的成漢墓

十六國帝后陵寢之成漢哀帝李班陵,疑似位於成都市武侯區桓侯巷華西醫院,世傳為傳為“張飛墓”,1985年經考古發掘。

李班(288年—334年),字世文,成漢武帝李雄的侄子,李雄之兄李蕩第四子,十六國時期成漢國君主。334年在位。李班深得李雄的信任,並被立為太子。李雄死後,李班即位。不久,在殯宮被李雄之子李越所殺,時年四十七歲,諡號哀皇帝,共在位一年。

李班在位時間很短,但是後人對李班評價比較公允

房玄齡等《晉書》:“班以寬愛罹災,期以暴戾速禍,殊塗並失,異術同亡。”;“班謙虛博納,敬愛儒賢”;“為性泛愛,動修軌度。”

李雄即位,史料中關於李班即位、被殺的記載:

《資治通鑑·卷九十五》:丁卯,雄卒,太子班即位。

《晉書·卷一百二十一·載記第二十一》:雄死,嗣偽位,以李壽錄尚書事輔政。班居中執喪禮,政事皆委壽及司徒何點、尚書令王瑰等。

《晉書·卷一百二十一·載記第二十一》:越時鎮江陽,以班非雄所生,意甚不平。至此,奔喪,與其弟期密計圖之。李玝勸班遣越還江陽,以期為梁州刺史,鎮葭萌。班以未葬,不忍遣,推誠居厚,心無纖芥。時有白氣二道帶天,太史令韓豹奏:“宮中有陰謀兵氣,戒在親戚。”班不悟。

《晉書·卷一百二十一·載記第二十一》:咸和九年,班因夜哭,越殺班於殯宮,時年四十七,在位一年,遂立雄之子期嗣位焉。

成漢(304年-347年)也稱成,是中國歷史上五胡十六國時期之“十六國”之一,由賨人巴國姬姓李氏後人所建。

301年益州的蜀郡的巴氐族領袖李特在蜀郡地領導西北難民反抗西晉的統治,304年其子李雄稱成都王,二年後稱帝,建國號“成”,建都蜀郡的治所成都。至338年李壽改國號為“漢”。其領土疆域為益州全部。347年為東晉桓溫攻破成都。

西晉末年,秦、雍二州連年荒旱,略陽、天水等六郡氐族和漢人等不得不流徙至梁、益地區就食。元康六年(296年),氐首領李特率民入蜀。他們入蜀後,由於地方官吏的貪暴和政府限期迫令流民還鄉,流民領袖、略陽氐族李特等利用流民的怨怒,於301年在綿竹聚眾起義。303年李特稱大將軍,李特及其弟李流死後,特子李雄繼領部眾,攻下成都,據有益州,建立成漢。後李壽改國號為漢。李雄是巴氐族人。都成都,盛時有今四川東部和雲南、貴州的各一部分。347年,成漢為東晉權臣桓溫所滅,歷五主,共四十三年。

成漢在四川立國四十三年,營建有帝陵兩座,現發現併發掘的成漢時期最高等級的大墓為位於成都市桓侯巷華西醫院,傳為“張飛墓”的成漢高等級貴族墓。

1985年,成都市考古隊就對這座所謂的“張飛墓”進行了考古發掘。經過實地測繪,該墓冢高10.41米,最大底徑約45米,墓室為長方形劵拱頂磚室墓,墓門及門框、門楣均系青石鑿琢而成。墓內全長12.75米、最寬處達2.65米、最大高度2.5米;墓室後部有長3.6米、高12釐米的磚築棺臺,並列放置木棺兩具。墓中保存著十分豐富的隨葬品,其中有近百件陶俑及陶動物的模型。實用器物中主要有裝飾品、生活用品、錢幣、兵器等。

在該墓中挖出了百餘件文物,其中發現了成漢時期的“玉衡”、“漢興”等不同年代的紀年磚,可以確定該墓為成漢時期的墓葬。

該成漢貴族墓就在今華西醫院第三住院部和第四住院部之間的小池塘邊,是一個小土坡。土坡已經被鐵絲圍欄攔住,面積估計有幾十平米。坡上早已長出許多不小的樹木,前面緊挨著一座古樸的漢式涼亭,亭後坡腳矗立著厚大的紅砂石碑,但碑面風化厲害,已看不清任何字跡。亭內則有一小石碑,上書“成漢墓”,標明是成都市人民政府1981年公佈的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文物多存於四川省博物館。

有觀點認為該墓墓主可能為成漢中期的哀帝李班。

1966年“ 年四川醫學院修建人防工程在今華西醫大附院門診部的西側, 即漿洗街植侯巷放生池南側, 挖掘出有“ 玉值二年” 的年號磚和具有少數民族形像的陶俑, 同時還發現了該墓的墓門。從1985 年10 月開始, 正式對此墓進行了發掘, 初步揭開了它的歷史真面目, 肯定了它是一座成漢時期的墓葬。

《成漢墓考古記》中對該墓出土的的年號磚進行分析, 認為最晚的年號是“漢興”(338—343年) 時期。加之在隨葬品中未發現有晚於成漢時期的器物,故可將其下限劃在成漢李壽時期。

此墓出土了大量隨葬品, 以及精美的銅皮棺和個別燒有“玉衡二十四年親詔書立”字樣的特製磚,而成漢諸帝中,據《華陽國志·李雄志》記載: 李雄卒於玉衡二十四年夏六月癸亥,冬十二月丙寅葬成都, 其墓中不應有“漢興”年號磚。而且, 據明正德《四川志》卷十二記載: 李雄墓在成都縣北七里, 不應在城南。此墓也不會是李壽墓, 除規模、形制低小外, 墓中不應有“ 玉衡二十四年詔書立”的特製磚。李期被李壽廢為鄧都公後自殺, 他的墳墓可能在西昌附近; 李勢亡國降晉, 遷於建康, 其墓也不在成都。因此這座墓最有可能的墓主就是哀公李班。

李班在夜間被殺, 又遭誣陷, 無疑是被草草埋葬在成都附近的。到玉恆四年(3388年)李壽起兵取期, 奪位自立, 易大成國號為漢, 改元漢興, 乃追溢李班為哀皇帝。這時必然要為李班改葬,

故所用墓磚有太康、玉衡、玉恆、漢興等年號, 而止於漢興, 墓地自然也就在成都附近, 甚至是就地改葬。李壽“廢李期為鄧都縣公” 後, 於鹹康四年(338年) 自立為帝. 建元漢興, 改國號大成為漢等一系列措施, 並追諡“戾太子” 李班為“哀皇帝”既然追諡李班為哀皇帝, 肯定要為之遷葬, “以禮遇之”。

李班墓封土堆巨大, 墓家高10.41米, 最大底徑約45米,墓室為長方形券拱頂磚室墓, 墓門及門框、門眉相均系青石鑿琢而成; 墓內全長1.275釐米,最寬處達2.65米, 最大高度2.5米; 墓室後部有磚築棺臺, 並列放兩具木棺, 棺木完全腐朽; 墓內雖已數次被盜, 但仍保存了較豐富的隨葬品。李班襲位僅四月, 既未改元, 又未預政, 實際上並未君臨天下, 加之李壽進攻成都時, 曾誓文武, “許賞城中資財” , 漢興初, 國庫空虛, 李班雖是嗣皇帝, 但改葬後他的墓家比一般的帝王陵墓在規模和形制方面,都遜色一籌。

華西醫科大學林集成在其《成都外南成漢墓墓主試探》一文中認為:墓中出現的““玉衡二十四年親詔書立”字樣的特製磚則是墓主人為李班的重要證據,《華陽國志·李壽志》稱:“雄疾病, 待疾左右, 左右侍臣造雄顧命, 寄託於壽”,“顧命”就是遺詔, 足以說明。李壽在改葬李班時, 特別燒製了“玉衡二十四年親詔書立”的墓磚藏之幽擴, 表明死者是自己奉李雄詔立為嗣皇帝的, 為九泉之下的李班昭雪, 並正朝野視聽。在研究“成漢墓主究竟是誰?” 的問題上,“玉衡二十四年親詔書立”特製磚, 應該是解決問題的一把鑰匙。這種特製磚, 只能在李班墓中出現, 而不可能在別人的墓中出現。

華西醫院的成漢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