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城市更優雅——廣州老舊小區微改造見聞

一面是CBD高樓大廈,繁花似錦、高端大氣;另一面是成片舊區,牆面斑駁、線網密佈。這是特大城市廣州面臨的現實:老城區如何跟上時代發展?

近年來,廣州探索老舊小區微改造,在保留老城風貌的基礎上,精細提升社區居住品質,讓城市更優雅、更具活力。

让城市更优雅——广州老旧小区微改造见闻
让城市更优雅——广州老旧小区微改造见闻

改造後的福南新街乾淨整潔,顏值高。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楊耀燁 攝

群眾參與社區改造更合民心

在小區的口袋公園,街坊們三五成群踢著毽子。沒有各種電線飛簷走壁,路面平整乾淨,一旁的垃圾袋智能發放機也讓小區有了現代感。走進位於廣州市海珠區的蘭蕙園小區,很難想象這是個建成已有30多年的老社區。

蘭蕙園居民劉梅花介紹,從前這裡是一個標準的老舊小區:房屋破舊、公共設施不足、每到下雨就會積水。“住在這樣的小區裡,很難談得上有幸福感。”她說。

劉梅花的想法也是很多老舊小區居民的心聲。2016年,廣州對當地功能配套不全、基礎設施老化、人居環境較差的問題老舊小區進行摸查。有700多個小區被納入改造規劃,涉及居民52萬戶。

2017年,為了解決這些老舊小區的頑疾,當地開啟了微改造,蘭蕙園和一批小區迎來了復興的機會。廣州市住建局城市環境建設管理處處長賴永嫻介紹,對於純居住類的老舊小區,當地優先從水、電、氣、路燈等“保基本”項目入手,改善人居環境。

為了摸清居民的需求,小區所在的素社街道辦工作人員發放問卷,挨家挨戶上門收集了200多條意見。“有了這些‘大數據’,瞭解居民反映突出的問題,才能有的放矢。”素社街道辦事處主任莊婷婷說。

隨後,居民代表還成立了居民建設管理委員會,全程參與微改造。劉梅花說,社區改造的都是自己的家園,大家都想著多出點力。幾個月後,改造一新的蘭蕙園不僅環境更加整潔有序,還增加了不少適老設施,便利了老街坊的生活。良好的環境吸引了周邊的居民來此休閒。

廣州市住建部門數據顯示,截至今年7月,廣州全市推進老舊小區微改造項目685個,其中158個已經完工。

修舊如舊留住城市歷史風貌

讓城市留下記憶,讓人們記住鄉愁。除了滿足居民當下的居住需求,作為一座有著千年歷史的古城,廣州微改造在激發新活力的同時,也留住了老城市的味道。

即將在9月完成微改造的越秀區六榕街舊南海縣社區,位於當地歷史文化街區核心保護範圍。在石板路、紅磚牆、大榕樹掩映下,72處民國時期傳統風貌建築棲身在這片繁華都市中。

社區負責人介紹,這裡是廣州保存最完好的民國初期建築群。由於年歲久遠,現在已變成老街巷、老房屋、老居民俱全的“三老”社區。不僅空間雜亂、設施陳舊,公共空間單一,歷史風貌也湮沒其間難以分辨。

隨著改造臨近尾聲,如今舊南海縣社區已變了模樣:漫天飛舞的管線消失了,破損的路面新換了地磚。路旁增加了復古風格的路燈,與街上的咖啡廳、民宿一起,給這條街區注入了時尚感。社區裡的大公報舊址旁,改造一新的大公報廣場已經揭開面紗,靜待遊客前來打卡。

让城市更优雅——广州老旧小区微改造见闻

經過微改造後的廣州恩寧路永慶坊煥發無限活力。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莫偉濃 攝

通過城市更新,廣州也出現了一批“網紅”景點。恩寧路曾是廣州危舊房最集中的區域之一。2015年,當地政府通過BOT方式引入社會資本進行“微改造”,不僅改善了老城的居住環境,也讓永慶坊成為廣州老城新景區。

負責項目改造的廣州萬科永慶坊事業部執行總經理喻敏鋒說,改造保留了原來嶺南建築民居的肌理,同時引入現代元素,實現了新舊融合。目前,項目還在推進二期約7.2萬平方米建設,讓城市風貌得以保存和延續。

让城市更优雅——广州老旧小区微改造见闻

廣州恩寧路永慶坊裡的李小龍祖居。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莫偉濃 攝

“只有房子用起來,街區才能活起來。”廣州市城市更新項目建設管理辦公室副主任樊建新說,對於集中在歷史文化街區的改造項目,除了讓居民生活便利,更要活化歷史建築。通過引入新興產業、創業團隊,歷史街區有了人氣,才能煥發新活力。

由點及面惠及更大民生

經過幾年的探索,廣州的老舊小區微改造正由試點帶動全面。按照從小區到片區,從整治到活化,從管理到治理的思路規劃連片改造,以惠及更大民生。

廣州市住建局有關負責人表示,當地今年還將重點打造恩寧路、沙面、白雲山等10大片區,共50個老舊小區項目。尤其對涉及歷史街區、歷史風貌區、歷史建築的老舊小區,做好文脈肌理的保護,讓城市留下記憶。

让城市更优雅——广州老旧小区微改造见闻

廣州沙面島內的歷史建築極具歐陸風情。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莫偉濃 攝

“對於城市更新來說,完成改造僅僅是第一步。”賴永嫻說,過去許多小區都沒有專門的物業進行管理,改造後相關設施的維護和管養,微改造的可持續資金來源,這些都是問題的關鍵。

目前,當地住建部門也在積極探索,希望引入企業等社會力量,參與老舊小區微改造當中。“城市更新不僅是一項民生工程,更是巨大的市場。只有市場中各方都能發揮作用,才能發揮出最大效果。”賴永嫻說。

千年古城廣州,老而不舊、老而優雅正在成為現實。

廣州日報全媒體圖片記者 莫偉濃、楊耀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