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鄂州之攥著肉票想肉香

攥著肉票想肉香

水墨鄂州


一代有一代的記憶,看到久違的老物件,這份記憶愈發清晰,承載的那份情感也會愈發濃烈。腳踏縫紉機、木屐、油紙傘……猶如老相片上的老物件,記憶雖淡遠,卻溫情如初。油票、糧票、布票、豆腐票、糖票……方寸之間,曾是生活的濃縮;小人書、香菸紙、糖紙、紙手槍、折畫片……薄薄的小紙片,曾是少年夢想種子生長的溫床。


人文鄂州之攥著肉票想肉香


隨著時間推移、社會發展,老物件漸次淡出了人們的生活,走進了記憶,刻下一個個歷史腳印,變成每個人的情感信息密碼。不同時期有不同的老物件,在新中國成立70週年之際,為解讀大家心中的這份情感,本版特推出“老物件講故事”欄目,分享記憶,分享生活,分享感悟,也分享那份不變的家國情懷。如果您想起了什麼,想替老物件說點什麼,請您寫給我們吧!

那年冬天的早晨,薄霧靄靄,路邊的小草上結滿了霜花,白茸茸的,看著就令人一陣寒意。我隨著大人們走在去小鎮的山路上,正是農曆十五,也是鎮上食品站開門賣豬肉的日子,我們趁早去買肉。

鄉村習慣按農曆算日子,每逢月初一和十五這2天,生產隊裡要放假(農忙除外),鎮上會供應豬肉,便於社員們改善伙食。

那時候買肉要憑票,可我們家有的是肉票,因為祖母和母親極其勤勞,生產勞作之餘,在家裡餵養了一頭大肥豬,賣到公社食品站後,只提回一點豬下水,豬肉卻很少買,所以家裡就積攢了許多肉票。灣子裡有些人到我家來借肉票,說是借,有借無還是常事。

我們翻過兩道山岡,走過三道田埂,就能看到離家最近的那個小鎮子——夏鋪河鎮。鎮子上立著一根旗杆,上面要是飄著小紅旗,就表明食品站正在賣肉。我一眼看到了風中招展的小旗子,疲憊的雙腳陡添力量,便捏了捏手中的肉票,撒了歡地直奔而去。

那時正是長身體的年齡,很能吃、能穿,但買什麼東西都得憑票:做衣服要布票、改善生活要肉票,就連買點紅糖也要糖票……各種各樣的票證有好多種。

幸好農村人除了交公糧外,還有點自留口糧,不像城裡人要有糧票、食油票、香菸票、鞋票、杯子票、臉盆票、熱水瓶票……許多票券要靠運氣才能拿到。也有些幹部們近水樓臺先得月,手上的供應票多一些,一般普通百姓,一年能拿到一張票就算幸運了。那時一張票的作用比現在的一沓現錢還重要,群眾也沒有“貪腐”的概念,認為“先得月”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沒見誰提過什麼意見。

在我的印象中,肉票是最深刻的。

肉票在城裡是隔月作廢的,在農村,只有在出售生豬時,按生豬淨重的比例,發給那麼一點點肉票,這票要管一年。可鄉下人哪買得起那麼多豬肉,有的人家一年到頭也就買個二三次肉。我們家在灣裡算是買豬肉次數較多的人家,因為父親在外工作,每月有薪水,可省點現錢拿回家,每月給家裡買一兩次豬肉。多了也買不起,每次也就買上半斤或一斤的,拿回來切碎剁泥,多兌些韮菜、蘿蔔,做成肉餡,用麵皮包成餃子(我們那裡叫包面),這樣一家8口人才能吃上一點,也算是改善一下伙食,要知道平常連豬肉的香味都難聞到。

我是家裡孩子中的老大,但獨自去買肉也很少,因為離鎮子太遠,又全是山路,大人們不放心。我家主要是小叔去買肉,我饞了時,也會一同跟了去。

為了買到這麼幾兩或一斤的豬肉,我們沒少吃苦頭,天剛亮就要起床,趕到鎮上去排隊。到了時,買肉的人已排成很長的隊伍,食品站還沒開門。有時我們被擠得受不了(特別是冬天或是熱天),就撿一塊磚頭、一根木棍什麼的,排在那裡佔位子,自己在一旁歇一會兒,隔一陣子就過去瞧瞧,怕位子被別人搶走了。

等候買肉的隊伍越來越長,食品站的營業小窗一開,隊伍就開始騷動起來,大家都鼓著勁往前擠,完全是力氣大的人佔便宜,我個頭小,經常被擠出了隊伍,又得走到後面重新排隊,有時等排到自己頭上時,肉已賣完了。沒辦法,只有等半個月後,再來排隊。

不像現在,那時大家都想買肥肉多的肉,可以拿回去煉油。平時吃飯實在是沒有一點油水,恰恰是因為平時沒有半點油腥,真正到加餐的時候,就容易鬧肚子,總給人一種白吃了的感覺。不過那時人的體質沒現在這麼弱,拉肚子再厲害,炒一點米糊,泡碗水喝就沒事了,完了又開始想吃肉,就連睡覺都想著那肥膩膩的肉啊!

攥著肉票想肉香,往日生活的清苦成為現在淡淡的回憶,因為“肉多嫌肥”似乎成了當下的生活常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