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無比熟悉的這座山,瑞典人法國人日本人…都來過

赤峰的紅山大家再熟悉不過了,哪怕說了千百遍,看了無數次,還是會被它的巍峨挺拔、氣象萬千所吸引。紅山文化以遼河流域中遼河支流西拉沐淪河、老哈河、大淩河為中心,分佈面積達20萬平方公里,距今五、六千年左右,延續時間達兩千年之久。關於這座神秘的紅色山峰,考古歷史已接近百年。從20世紀初開始,一些東西方學者便開始了對紅山文化的考察研究。


我們無比熟悉的這座山,瑞典人法國人日本人…都來過


01

鳥居龍藏

鳥居龍藏被稱為發現紅山文化的第一人,1908年,他調查了赤峰市北郊英金河畔的幾處新石器時代遺址。他順著王府門前的錫伯河一路東行來到赤峰街,在當地的老百姓口中聽到了紅山上有古代遺存的消息,鳥居龍藏正是循著這一線索來到了紅山,在村民的帶領下找到了古墓葬,順勢也調查了山上的紅山文化遺址,並作了標本採集。當時的鳥居龍藏心思都在商代的青銅器身上,對於這些石頭堆起來的積石冢並沒有太放在心上,也沒有打算髮掘,甚至把相關的文物與商周的混在一起,並錯誤地認為這些玉器應該是商代甚至是戰國的,但他在日本留下了考古報告。他所作的工作畢竟是開創性的,也正是由於他對紅山的考古發現,才使得紅山揚名天下,為後世紅山文化的考古大發現奠定了雄厚的物質基礎,鳥居龍藏也因此成為紅山考古第一人,永垂史冊。


我們無比熟悉的這座山,瑞典人法國人日本人…都來過


02

安特生

1921年,瑞典人安特生在遼寧省錦西縣沙鍋屯洞穴遺址進行發掘,其發現中包含了紅山文化及小河沿文化的遺存,時間比紅山後的考古發掘早了整整14個年頭。他當時的頭銜是北洋政府農商部的礦政顧問來錦西尋找煤田。當他來到沙鍋屯時碰到了一個姓黃的村民,向他介紹說村後有個古人住的山洞,並將洞中採集的文物出示給安特生,安特生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在嚮導的帶領下鑽進了這個神密幽深的洞穴。


我們無比熟悉的這座山,瑞典人法國人日本人…都來過


03

桑志華與德日進

1924年,法國博物學家桑志華和德日進來到紅山新石器遺址進行地面調查,並採集了一些文化遺物。他把在紅山採集的文物帶回到北疆博物院,潛心研究,並於1932年出版的《天津北疆博物院所藏新石器時代遺物》一書中著錄了赤峰考察所收穫的紅山文化文物,從而科學地確認了赤峰紅山存在史前文化的信息。


我們無比熟悉的這座山,瑞典人法國人日本人…都來過


04

梁思永

1930年,我國著名的考古學家梁思永獲得哈佛大學碩士學位後回到中國,到中央研究院考古所工作,梁思永先生是清末著名改良派領袖梁啟超先生的次子。他潛心研究了鳥居龍藏、桑志華、德日進等外國考古學家有關赤峰地區的考古論著。歸國之後即發起了《東北考古計劃》,以打破西方考古學家對東北地區考古的壟斷。


我們無比熟悉的這座山,瑞典人法國人日本人…都來過


梁思永(左)與梁思成

1930年9月19日,梁思永先生離開北京先赴黑龍江省,在結束髮掘工作之後取道通遼、開魯,進入阿魯科爾沁旗境內,途經天山、林西、經棚,到赤峰市區,並開始了對紅山的科學考察工作。梁思永先生主要考察了紅山東沙窩和英金河北岸的北沙窩兩處遺址,採集了一批石器、細玉器、陶器,並繪製了地形地貌圖。並於1934年開始著手對報告的編寫,題為《熱河查不幹廟等處所採集之新石器時代石器與陶片》,並於1936年刊登在國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主辦的《田野考古報告》中,這也是目前國內最早發表的由中國人撰寫的研究紅山文化的文章。


我們無比熟悉的這座山,瑞典人法國人日本人…都來過


梁思永先生在報告中闡述了在紅山上採集的紅山文化時期彩陶與長城以南仰韶文化的關係,認為紅山上的遺址是以彩陶、打製石器、磨製石器、印紋陶器為特徵的史前文化,並把這種文化劃分為西遼河上游、熱河及松花江以北地區的考古學區域文化。但是在現在看來,梁思永先生認為的那些紅山陶器中印紋陶器中,應該屬於遼代陶器的範疇。

1950年8月,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在北京成立,梁思永為副所長。


我們無比熟悉的這座山,瑞典人法國人日本人…都來過


05

濱田耕作

1935年,日本頂級的考古專家隨著侵華日軍再次來到赤峰並進行大規模的發掘,不僅取得了第一手材料還帶走了大量文物。主持者是日本著名考古學家濱田耕作,在他的率領下,日本東亞考古學會於1935年6月在赤峰紅山後進行對紅山文化遺址的第一次發掘。根據有關資料記載,在紅山後,日本人發掘了兩處新石器時代居住址、31處墓葬,出土人骨29具,動物骨20具,陶器等16件,玉石珠380顆,骨器33件,青銅器14件,採集品1000多件。

最後,日本的考古學家們將他們攫取的所謂“成果”,全部帶回了日本,放在了京都帝國大學教研室。


我們無比熟悉的這座山,瑞典人法國人日本人…都來過


06

尹達

1955年12月,尹達所著的《中國新石器時代》出版。根據梁思永的意見,尹達專門加寫了《關於赤峰紅山後的新石器時代遺址》一章作為補充。在《中國新石器時代》這部書中,尹達正式將其命名為紅山文化。


我們無比熟悉的這座山,瑞典人法國人日本人…都來過


07

裴文中

1956年暑假,由北大歷史系考古專業裴文中教授和呂遵諤研究員領導的,包括現中國考古學家嚴文明教授在內的七名考古專業學生對紅山文化遺存進行了野外調查和複查發掘,並於1958年3月正式發表了《內蒙赤峰紅山考古調查報告》。


我們無比熟悉的這座山,瑞典人法國人日本人…都來過


08

其他考古學者

除了上述具有突出貢獻的考古學者之外,還有一些其他的學者也為紅山文化的發掘和傳播做出了自己的貢獻。

三島村孝三郎:他促成了濱田耕作修改原來的發掘青銅時代石棺墓的計劃,改為發掘紅山文化遺址。

牟田哲二:他從赤峰的古玩店收購了大批出自紅山後的青銅時代墓葬的文物,並多次到紅山後採集文物標本。1938年正值日本京都帝國大學助教上治寅次郎到赤峰考察,牟田便將他收集到的文物贈給了該大學的考古教室。同年牟田又陪同日本東亞考古學會的鳥取森男、金子健兒對紅山進行考察。

八幡一廊:滿蒙學術調查團團員,在紅山親手發掘了屬於青銅時代的石棺墓數座。

紅山遺址的發現看似偶然,實則凝聚了眾多中外考古學者的艱辛探索和不懈努力。紅山文化是中原仰韶文化和北方草原文化在西遼河流域相碰撞而產生的富有生機和創造力的優秀文化,內涵十分豐富,直到今天,依然散發著獨特的魅力。

《日本人首先發現了紅山文化》

《紅山文化攬奇》 張松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