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慢消失的北京胡同文化

慢慢消失的北京胡同文化

慢慢消失的北京胡同文化


胡同是北京特有的文化,是在蒙古人建元大都时出现的街名,专指小巷而言。胡同的正名原先都从“行”字,事过境迁也就简化了。在旧北京,由于水源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命脉,在没有自来水的漫长岁月中,北京几乎每条胡同,甚至一些大街都能见到水井的踪迹,因此在北京以水井命名的街道、胡同比比皆是,如王府井、甜水井、钱家井、柳树井胡同等。

慢慢消失的北京胡同文化


如今的北京城已经今非昔比,古老的建筑慢慢地淡出人们的视线,取而代之的是摩天大楼和高速公路,开着车穿梭在胡同中,看着那斑驳的红墙绿瓦依旧想起老北京那时的旧貌,用两个字足以形容,那就是“经典”。

1. 北京胡同之根

被称为“北京胡同之根”的就是西城区的砖塔胡同,距今已经有800年的历史了。这条胡同之所以被命名为“砖塔”,就是因为胡同口矗立的一座青砖古塔——万松老人塔。这座塔是元代名臣耶律楚材的老师,金元之际的高僧——万松老人的葬骨塔;也是北京内城唯一的一座密檐式砖塔。

慢慢消失的北京胡同文化


2. 北京最古老的闹市区——大栅栏地区胡同

大栅栏地区胡同带将近 600 年的历史了,这里如今依旧保存着大量原汁原味的老胡同和许多古老的建筑。


慢慢消失的北京胡同文化



3. 北京最古老的胡同商业街——烟袋斜街

烟袋斜街的明清风貌和京味文化十足,明清时期是以经营旱烟袋、水烟袋等烟具而出名的,如今除少数餐馆、酒吧外,还有专营茶具、古玩等民间工艺品的店铺,是北京较有名气的商业文化街,历史上不少文化名人都曾在此留下足迹。现在尤其是摄影家们的天堂,这么富有文化特色的地方。

慢慢消失的北京胡同文化


4. 最具创意文化的胡同——南锣鼓巷

南锣鼓巷街区于元大都同期建成,是胡同建筑相对保留最完整的传统居住区。其地势中间高两头低,初时叫罗锅巷,到了清朝要绘制全北京城的地图才改成一个文雅的名字——南锣鼓巷。这里的胡同布局似一条“蜈蚣”,以长约将近800米的南锣鼓巷胡同为轴线,两侧各对称分布着8条平行的胡同。南锣鼓巷在清朝时也是一处大富大贵之地,各种造型的宅院云集,是一处非常有特色的胡同。

慢慢消失的北京胡同文化

慢慢消失的北京胡同文化


5. 北京最贵气的胡同——史家胡同

史家胡同位于东城区东南部,东起朝阳门南小街,西至东四南大街,南与东、西罗圈胡同相通,北邻内务部街。据传,该胡同是以当地史姓大户而得名。史家胡同建筑整齐,多为大宅院。清末中法银行董事长刘福成、名妓赛金花、名人都有宅第在此胡同内。昂贵的史家胡同小学(59号院)、始建于清朝后期的好园宾馆(53号)、章士钊故居(51号院)、荣毅仁故居(47号院)也在这里。

慢慢消失的北京胡同文化


6. 国子监街

慢慢消失的北京胡同文化

国子监街东西向,位于雍和宫大街与安定门内大街之间。形成于元朝初年,明时,国子监街无称,只叫“国子监孔庙”。清乾隆时称国子监,至今未变。虽然街两端的牌楼额坊题曰“成贤街”,却始终不能作为正式地名传播,大多数人都还不知道成贤街就是国子监。如今,国子监街是京城现存不多的古老街道之一,巍然耸立的牌楼,夹道的古槐,和两旁的大小宅院、庙宇,古色古香,清幽恬静,古城韵味十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