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隊突圍時傷兵怎麼安置?

NZNL13277690


這種要分具體情況,就拿你死我活的抗日戰爭來吧:國軍部隊在極端嚴峻條件下突圍時,無論是野外突圍還是向城外突圍,重傷員基本都是丟棄在戰場上的。

這些可憐的重傷員的命運可想而知,往往會死在日軍的槍口或者刺刀之下。

並不是說那些國軍部隊長有多不體恤部下,真實原因是,在極端環境下,帶著重傷員突圍,基本就等於放棄了突圍的希望。不但傷員走不了,連還有戰鬥力的官兵也都可能會被日軍一網打盡。

空洞的說抗戰中的國軍重傷員在部隊突圍後會多慘多慘並沒有說服力,我們就拿三次比較著名的突圍來說說傷員的悲慘遭遇吧:常德保衛戰、滕縣保衛戰和徐州會戰。

餘程萬師長率57師在常德血戰十六天,突圍後差點被蔣介石槍斃,部分原因是因為他留下的眾多傷兵被日軍殺害了

當餘程萬師長於城破後再次率兵進入常德後,命令所有部下在常德城內的天主教堂集合。這時57師所有人馬已不足千人,其中還大部分還是一直駐守在城郊太陽山激戰的169團3營。

這意味著,在城內抵禦日軍的第57師八千虎賁將士,基本損失殆盡了。

由於事先在南門城牆下的沅江邊藏了幾艘木船,餘程萬師長及包括炮兵團團長金定洲在內的少數人得以成功突圍。率最後還有戰鬥力的50多名戰士掩護餘師長等人突圍的少將團長柴意新,也壯烈犧牲了。

柴意新將軍

而因受重傷失去行動能力的57師官兵,很多都被日軍殘忍地殺害了。雖然蔣介石給他定的罪名是“擅自棄城逃脫”,要槍斃餘程萬,但或許也有蔣介石對餘程萬沒有妥善處理傷員而震怒的因素吧。

相比率部堅守衡陽47天的第十軍軍長方先覺的遭遇,恐怕更能說明問題。

惡戰47天后,考慮到七千傷員無法突圍,也無法得到救治,只有等死,方先覺放棄了突圍,選擇向日軍放下武器。方先覺後來拜託日軍的控制回到重慶後,蔣介石不但對他寬慰有加,還請他及屬下幾名師長吃飯,並向他頒發了青天白日勳章。

率川軍第122師死守滕縣三晝夜,腰部中彈的王師長奮力擊斃三名日軍後殉國,城內的三百多名重傷員則以手榴彈互炸犧牲

在臺兒莊戰役之前的滕縣保衛戰中,攻守雙方是日軍第十師團的一個旅團和王銘章部3000餘人。雙方人數差不多,但日軍部隊配置了重炮,作為川軍的122師則裝備簡陋。因此,這原本就是一場毫無懸念的對決。

戰至最後,滕縣城破,王師長及參謀長、團長戰死。有沒有部隊成功突圍呢?有,突圍的是727團三營的二三百名士兵,他們在副營長的率領下成功突圍了。

至於傷兵,尤其是重傷員,突圍是絕無可能的事。也許等待他們的,只有毫無人性的日軍的冰冷刺刀。在這種情況下,王銘章部300多名重傷員,為避免遭受日寇的侮辱和屠殺,引爆手榴彈自盡了,他們無愧於國家,更無愧於長官!

徐州會戰中,為避免遭受日軍南北夾擊圍殲,李宗仁第五戰區部隊數十萬人先後成功突圍,但因鐵路中斷導致來不及運走的一軍列3000多傷兵被日軍屠戮

徐州會戰末期,嗅到第五戰區部隊有被日軍圍殲危險的李宗仁,下令各部隊突圍。關於有序撤退,李宗仁很有信心。他說,李某人不是唐生智,不會像當面南京保衛戰時亂成一鍋粥。

李宗仁的承諾,幾乎做到了。除了他親率的長官部一千多名人員突圍時遇到了一點麻煩,好在還算有驚無險地達到了安全地——阜陽,就連帶著十多門15生重炮的湯恩伯部,也都麻利地跳出了日軍的包圍圈。

但是,有一列裝有3000多名傷兵的軍列被留在了徐州車站,永遠再也沒機會開走了。

原來,由於南下的津浦路鐵橋已被炸斷,西行的隴海線也已被日軍佔領,滿載傷兵的軍列無法開動。結果,在南京已經犯下滔天罪惡的日軍第16師團,一節車廂一節車廂地朝著可憐的傷兵們捅刺刀。。。

總體來說,雖然國軍習慣性地提早撤退,因此極端條件下的突圍行動在整個抗戰期間並不算太多,但一旦到了必須緊急突圍的情況,傷兵們特別是重傷兵們可能就會被迫留給鬼子,成為他們刺刀下的犧牲品。。。


我是@司馬砸光,敬請關注~


司馬砸光


很多影視劇裡,包括很多老帥的回憶錄裡面都有。

能夠跟上隊伍的,就跟著走。

跟不上隊伍的就地分散在老鄉家裡。

許和尚當年捱了一槍後,躺在死人堆裡,都以為他死了,然後許和尚又活了過來,扣了點南瓜瓤在彈孔裡,然後又爬起來找隊伍。

其實,以當時的醫療條件,絕大多數的重傷員,是活不過受傷後的那天晚上!


孤獨的TRS


其實在戰爭中,真正的最大的傷亡其實不是被敵人直接打死的,而是因為受傷無法及時得到醫治而死亡的。

我們都看到很多戰爭片,在裡面就有這樣的情節,很多傷兵就是因為沒有及時醫治而死了,因為那時候缺醫少藥的,受傷了之後能夠及時得到醫治的是少數。那麼如果是在突圍的時候傷兵怎麼辦呢?

大多數的時候基本上就是傷兵跟得上就跟著大部隊,跟不上的就只能扔下了。

我們都看過一些紅軍長征的電視劇,長征本來就是一次大突圍,裡面就有這樣的情節,把一些重傷員就留在當地的老百姓家裡,讓老百姓看著,傷好了之後再歸隊。

當然如果是在突圍作戰中受傷的話,一旦醫務人員跟不上的話,那麼戰場上的很多傷兵就只能等死了。

戰爭本來就是殘酷的,抗日戰爭,中國人一共傷亡了三千多萬,想想是多麼恐怖的數字,三千多萬,更有甚者說是五六千萬人,想想日本帶給中國的災難,我們應該永遠銘記這段歷史。所以說和平才是主流,也是人人都期盼的。希望永遠都沒有戰爭。


中國歷史研究所


1943年11月29日,死守常德的第74軍57師傷員已越來越多,師長餘程萬趁日軍調整兵力佈署的間隙,命令有力一部掩護擔架隊從南門迅速突圍,攻城主力正在轉至北門的鬼子猝不及防,眼睜睜看著數百名重傷員脫困,兩天後這批傷員到達沅陵野戰醫院,幾乎可以說是常德保衛戰期間的奇蹟。



(第10軍第3師周慶祥)

能實現這個奇蹟有兩條因素,其一是第57師總兵力有限,8000虎賁在兩週時間內除戰死的之外,傷員數量並不很多,得以一股作氣先行突圍;其二是日寇第11軍面對第六和第九戰區國軍的反包圍態勢,為求迅速破城故意“圍三闕一”,那個口子原本是給餘程萬撤出常德準備的!

誰知道餘程萬並不領情,兀自死戰不逃,因為遠在開羅參加會議的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要求他必須死守待援。黃埔一期的餘師長自然要執行命令。而傷員大部突圍也使57師沒有了後顧之憂,又跟鬼子兵大戰三天三夜,直到12月2日深夜,第57師拼得只剩下幾百人時,為給部隊留下點種子,餘程萬才在部下的哭勸下率200人趁黑突圍。

(第74軍57師餘程萬)

沒有了傷員的拖累,餘程萬200多人的突圍還算成功,找到增援部隊時部下僅存83人。戰後重慶要追究餘程萬責任的主因,一方面是他違令突圍在開羅會議那邊有點載面,一方面是增援部隊收復常德後,廢墟里又站出來一批士兵和傷員。

然而1944年的方先覺就沒有這麼幸運了,第10軍死守衡陽長達47天,戰鬥中造成的傷員已達7000餘名,這樣規模的傷員隊伍成功突圍是不可想象的。同時,1944年豫湘桂戰役期間,日寇在湖南戰場兵力佔據絕對優勢,已經將衡陽團團包圍,“泰山”第10軍到7月下旬之後,實際喪失了突圍的最佳時機。



(第10軍軍長方先覺)

於是黃埔三期的方先覺面臨一個巨大的難題,彈盡糧絕之後如果他率部強行突圍,或許在付出重大犧牲後能夠成功,可是這7000名傷員怎麼辦?攜帶重傷員行動是不可能的,而第10軍戰役期間殺傷了數萬名鬼子兵,一旦日軍破城,報復性屠殺幾乎是肯定的。

這恐怕是方先覺最終選擇談判和放下武器的主要原因,為此他揹負了後半生的罵名。事實證明,雖然日軍違背承諾沒有提供足夠的藥品(理由是藥品不足,日本人自己不夠用),造成部分重傷員最終身死,但報復性屠殺確實沒有發生,這7000人的大部分活了下來。



(國軍傷員)

在直升機沒有普及使用的二戰及其之前,戰場上還缺乏立體運輸手段,部隊一旦被圍,傷病員的處置確實是極大的困難。1938年徐州會戰第一階段,在臺兒莊城下狼狽而逃的日軍瀨谷支隊,在撤退前逼著所有重傷員自殺,以免成為部隊逃跑時的累贅,但這種事也就日本人幹得出來。

而在第二階段中國軍隊的大突圍中,由於局面混亂和調度失誤,一列傷兵列車被拋棄在徐州車站,結果列車上的3000多名傷員,全部被日寇第16師團的先頭部隊用刺刀挑死,其狀甚慘。由此可見,戰場突圍期間,傷員的下場基本是悲慘的。

(德軍傷員)

蘇德戰場上,在大規模的戰役行動中德軍一旦被圍,通常會利用簡易機場撤退傷員,比如斯大林格勒戰役的後期,德國空軍就運走了第6集團軍的20000多名傷員 。

但隨著蘇軍包圍圈的縮緊和炮火封鎖機場,最終仍有大批傷員隨著降軍被俘,他們當中的許多人,倒斃在步行前往西伯利亞戰俘營的路上。


度度狼gg


當一個部隊被包圍後只能被迫突圍的時候,絕大多數情況下,傷病員都只能放棄,以保證其餘人員能以比較好的戰鬥力突圍,同時沒有太多的負擔,可以輕裝上陣,保證主力行動迅速便捷。

比如紅軍時期的傷病員多數可以轉到後方進行治療,但有些情況下在被動突圍的時候也只能就地安置在老鄉家裡。比如四方面軍從鄂豫皖根據地撤離時,秦基偉正在養傷,就被放在老鄉家裡了,但是他恢復得快,好了之後劉又追趕部隊去了。因為他知道,留下還能活下去的可能性比較低。

但其中有些傷員在病癒之後如果有比較強有力的領導,也可能重新集結起來,繼續戰鬥。比如沙家浜裡的新四軍戰士就是大部隊轉移的時候就地安置留了下來,但傷愈之後他們又追趕部隊去了。而且,類似的情況出現過很多次,所以才說長征是播種機,就是這個原因,就是因為很多留下來的傷病員在當地後來又繼續堅持戰鬥了。

即使如此,長征中絕大多數留下來的絕大多數傷病員還是流失了。比如在貴州遵義附近就有一些從湖南江西過去的紅軍傷病員,傷愈後既沒有去追趕大部隊,也沒有繼續堅持戰鬥,而是就在當地隱姓埋名活下來了,後來也是娶妻生子,安家立業,一直到解放後才承認了自己的來源和身份。

1948年初,中央決定讓粟裕率三個縱隊渡江南進,去擾亂敵人後方的時候,粟裕後來在分析南進利弊的時候就說,他率十萬人南下,沿路傷病減員可能要達到一半左右。這是他曾經率部南下天目山時的經驗,加上再在南方各地留置部隊建設根據地,最後留下來能打仗的大概就兩三萬人,遠遠無法起到調動敵人主力的作用。

李奇微回憶錄裡曾經稱讚過志願軍的文明程度說,當美軍不得不決心突圍撤退的時候,往往會把傷病員抬出來,放在比較顯眼的地方,比如路邊之類的地方,志願軍都會妥善照顧,拿出自己本來並不充裕的物資來儘量救治,並不傷害和侮辱,這是當時半島南北雙方都做不到的。

相比之下,從紅軍到八路軍,再到解放軍,志願軍,每個時期在不得已的時候放棄了的傷病員都遭到了對手的殺害,侮辱。比如紅軍轉移後留下的傷病員經常會被國軍千方百計的查找出來,然後殺害。比如中央蘇區紅軍主力轉移後,留下來的很多人就在被俘後被殺害了,比如毛澤譚,瞿秋白,有些人則成了可恥的叛徒。

當然,有些特殊情況下的特定傷病員,在部隊尚未潰散的時候,一般都會盡量在突圍的時候帶走,比如比較重要的幹部,就一般都會帶走。《亮劍》剛一開頭,突圍的時候張大彪負傷沒有衝出來,李雲龍又殺回去,硬是把他救出來了,就是因為李雲龍認為張大彪是個好手,他不能拋棄。

此外,在突圍的時候拋棄傷病員太多,不進行妥善安置,會對部隊的士氣有比較嚴重的影響。不僅是安置傷病員,在結束戰鬥之後打掃戰場,能否妥善掩埋和處理在戰鬥中犧牲的人員的遺體,也會嚴重影響部隊的士氣。


蕭武


任何一支強大的軍隊都沒有在戰場上將受傷的戰友拋棄的傳統,除非是迫不得已的情況下,軍隊很少會拋下傷兵,獨自突圍。只有在部隊實在無力攜帶傷兵時,才會不得不將傷兵留在包圍圈裡,一般這時部隊的醫療兵都會志願選擇留下來照顧傷兵,等待敵人過來接受這些傷兵。對任何一位指揮官來說,放棄傷兵都是最難以下達的命令,有時候卻不得不這樣執行,否則整個部隊都將被毀滅。



在二戰的東線戰場,蘇德兩軍都信奉機動作戰,時常會發生部隊被包圍的情況,突圍行動也就非常普遍了。一般在有條件的情況下,部隊都會帶上傷員,將最有戰鬥力的部隊作為前鋒發起突擊,傷員則安置在中間,緊跟著突圍,最後由後衛部隊負責殿後。傷員一般都會安置在裝甲車、卡車等車輛上,實在不行就是由士兵用擔架運輸。一些大型的合圍圈一般會臨時開闢一條野戰飛機跑道,運輸飛機在運入彈藥補給的同時,將傷員提前轉移出去,如在著名的斯大林格勒包圍戰和切爾卡瑟合圍戰中就有大量傷兵被空運出去,以減輕被圍部隊的負擔。在東線雙方都沒有優待俘虜的傳統,被俘的傷兵往往都會被立刻處死,所以雙方極力避免傷兵落入對方手裡。



如根據真實事件拍攝的著名的《黑鷹墜落》電影中,美國軍隊便體現了對戰友的不拋棄、不放棄精神,在最後的撤退行動中,甚至連戰友的屍體也要帶出去,裝甲車被騰出用於搭載傷員,還能戰鬥的士兵在武裝分子的射擊下徒步撤離戰區。但凡有一絲的希望,部隊都不會拋棄傷兵,自己突圍的。


戰略論


部隊在突圍時,對於傷兵的安置無外乎就是盡一切最大的努力救治,或者就任其自生自滅。

及時止損

軍隊在戰鬥中,如果面臨傷員佔到部隊人數的三分之一時,就要考慮是否撤退了。這個指標是安全撤離的臨界點,畢竟一個傷員一般都由兩名士兵或者醫護兵負責抬擔架。而當傷員佔到部隊人數一半的時候,這就相當危險了,考慮到輕傷或者一對一照顧傷員的情況,部隊還能勉強撤離。而一旦突破上升到三分之二的傷員,幾乎不可能安全撤離了,一名健康的士兵拖著兩名傷員撤離難度是非常大的。此時就是與敵方一決雌雄的時刻了,如果在這種危急情況下還想撤離,很可能就會被敵方全殲,只有拼死一搏戰勝對方才有活命的機會。

因此,很多將軍都會提前做好打算,在不同傷亡的情況下做風險評估。打得過就打,打不過就跑,保存有生力量才是關鍵。當然如果是戰略要地的進攻或者防守,那只有做玉石俱焚的打算,這時就沒有突圍時怎麼安置傷兵的問題了,就是拼到一兵一卒也要幹。

就地療養

部隊在面對野外的遭遇戰時,機動性非常的高,很容易就可以化整為零,各自突圍。在紅軍長征中,對於重傷員在萬不得已的情況下,會將其寄養在同情革命的群眾家裡,並且會留下適當的療養費給當地的老鄉,多則六塊銀元,少則兩塊銀元。在甘孜藏區,很多沿途的百姓就安置了人數上千的傷病員,留在西康的紅軍傷病員約3000餘人。而如果是在有群眾基礎的地方,傷員就會留給駐地地下黨員照顧。

在二戰期間,歐洲戰場上的部隊都普遍能遵守《日內瓦公約》。本著人道主義精神,盟軍不會向德軍運送傷員的救護車和醫護兵開槍,德軍同樣也不會向盟軍的醫護兵和救護車開火。這些傷員都會被送往附近的各自軍隊醫院或者傷兵營救治。

但是這種情況對於日軍來說是不存在的,日軍在淞滬會戰時,就公然轟炸標有紅十字標識的醫院,難民收容所,而且日軍在攻陷香港後,進入聖斯蒂芬醫院,屠殺64名英軍傷員,並強姦殺害了78名女醫生和護士。

自生自滅

常德保衛戰中,餘程萬帶領8000名“虎賁軍”駐守常德。三萬日軍浩浩蕩蕩對其發起了猛攻,餘程萬在日軍的優勢兵力和猛烈炮火下,敗下陣了。全軍將士英勇殉國,餘程萬率300殘部突圍,最後僅剩83人。當留在常德城內2000餘傷兵看到餘程萬帶領少數人坐船突圍時,就像被拋棄的感覺。最後餘程萬也因丟下部下突圍而落下了逃跑將軍的惡名,被送交軍事法庭審判,雖然沒受到處罰,但是也留下了終生揮之不去的黑歷史。

當然也有撞大運的傷員。盟軍在二戰時期發起的市場花園行動,由於事前情報失誤,在盟軍空降兵預定著陸的地點,德軍已經提前部署了黨衛軍第二裝甲軍的兩個裝甲師和空降第一集團軍的部分部隊。孤軍深入又缺乏重武器的空降兵損失慘重,盟軍損失1.7萬人,德軍傷亡僅3300人,英軍王牌第一空降師只有不到2000人突圍。幸運的是德國醫院救治了大批英軍傘兵員,當時納粹德國已是強弩之末,想必很多人想留下好名聲,為以後鋪路。

投降

西方軍隊當面對敵軍圍城時,一般都會選擇投降以保性命。但是投降在東方的價值觀裡是非常屈辱的,將軍一旦選擇投降,註定要承擔歷史的指摘。

衡陽保衛戰中,第十軍軍長方先覺原本可以選擇拋下7000受傷的官兵,獨自突圍。當時殺火了眼的日軍,勢必會對衡陽城裡的傷兵大開殺戒。方先覺為了對城裡的傷兵和百姓盡最大的責任,選擇與日軍求和,並且開出了要求日軍不得傷害城中的百姓,傷兵和醫務人員。日軍在圍困衡陽城的第47天凌晨,方先覺正式繳械投降。

根據《抗日聖戰中的衡陽保衛戰》一書中描述:此時仍有7000餘傷患員官兵,於頹壁中痛苦呻吟,或舉槍自殺,或跳井投江,或懸樑而亡;重傷不能行動者,爭求輕傷者或持械官兵補他一槍,以了殘生。

衡陽保衛戰是空前慘烈的城市爭奪戰,據戰後統計,中國軍隊傷亡17000餘人,日軍傷亡19380人。但是日軍在1945年8月接受投降時,日軍將領回答是48000餘人。日軍戰史稱,方先覺為驍勇善戰之虎將,第十軍寸土必爭,其孤城奮戰之精神,實令人敬仰。

方先覺在戰後並沒有被追究,但是卻一直飽受爭議。方先覺讓日軍停止屠殺傷兵,被迫投降。但方先覺本來是可以突圍的,他放下武器只是一個交換條件,而不是貪生怕死。誰都願意當道德楷模,但是如果為了顧全大局,誰又能像方先覺那樣挺身而出,願意承擔萬世的罵名,這所需要的勇氣比馬革裹屍還要大。


梓蕤


在一場戰役中,某支部隊被對手包圍是常有的事,而指揮官在發現部隊被敵軍圍困後,只有三條路可選,那就是突圍、投降和血戰到底了,美英等國軍隊在戰場上把投降看的並不可恥,他們在身陷重圍、傷亡過半的情況下通常會選擇投降,原因很簡單,如果拼死突圍,部隊損失會更加慘重,而且負傷的士兵就是累贅,突圍時帶上他們定會行動遲緩,所以乾脆投降罷了。

在二戰時期,日軍即使被圍困,他們也斷然不會輕易投降,他們長期受到軍國主義思想的洗腦,把投降看做一件恥辱的事,所以當他們被圍困時,往往會拋棄傷員,自行突圍,而這些被拋棄的傷員,要麼自殺,要麼就準備和對手同歸於盡。其實在戰爭中,傷病員集體自殺事件非常普遍,不過日軍有時候會“幫助”傷兵自殺,為了節約子彈,日軍士兵往往用刺刀來結束傷員性命。

當年我紅軍將士在面對國軍的圍追堵截時,傷亡慘重,特別是在長征時,傷病員的安置,就成了軍中一道難題,好在衛生部門及政治部門積極做好傷病員救護與安置工作,及時挽救了大批紅軍將士生 命。紅軍長征中傷病員救治和安置工作是在日夜行軍、不斷突圍艱苦條件下進行的,在萬不得已的情況下,我軍只好把部分重傷員安置在革命群眾家中,還給其一些修養費。

總之,在突圍時,傷兵的日子是不太好過的,他們要麼被俘,要麼直面死亡,在那種環境下,很多重傷員是熬不過幾天的。


兵說


電視《三八線》中,李長順高喊“我請求向319陣地開炮,為了勝利”,這就是中國的軍人的選擇,為了勝利付出一切,在中國軍人的腦海中,自己突圍不出去,就和敵人一起下地獄。


如果在中國的話,“請把最後一顆自己留給我”,而如果是西方的話,“讓子彈飛一會”,這就是不同文化和思想,選擇就會不一樣,西方覺得投降沒有什麼可恥的,而且投降的話,也可以被治療,但不是每次都那麼幸運的,當年二戰的時候,德國向美國投降了,但是蘇聯還是回去報復德軍,而且還欺負他們國家的婦女,蘇聯軍那麼恨德軍,就是因為在德國利用閃電戰術進攻蘇聯的時候,希特勒手下的骷髏師,京國師、維京師手段殘忍,而且他們對蘇聯的殺伐果斷,戰鬥力極強,蘇聯面對骷髏師的時候,需要幾倍的兵力,還是還被希特勒的骷髏重創並突圍出去,所以蘇聯特別恨他們。


對於部隊突圍出現傷兵的時候,救護人員會馬上上來,把傷員拉到後方進行搶救,但是如果傷亡慘重的話,救也救不過來,藥品也不夠,突圍的話,需要很多的人去拉傷員,那麼火力就會下降,後果可能就是團滅,而這個時候如果是西方,會直接選擇投降,但是在二戰,和日本投降的話,結局還是一樣的。

二戰的時候,中國戰場上,有這樣的一場戰鬥,中國的遠征軍有1500個人,因為戰傷和重病,不想拖累部隊,自焚了,他們的信念就是“以寧為烈士死,不作降虜生的決心”。



而當年被人討論的還有衡陽保衛戰中,方先覺因為7000多名的傷員,選擇放棄突圍,最後和日本談條件,只能被迫投降,他沒有貪生怕死,在當時的條件,如果他們想突圍,是可以突圍出去的,但是看著最後的7000個人,都是從孃胎十月懷胎生下來的,方將軍放下手中的武器,失去了自己名聲,獲得戰友的生命。


在戰場上,對於傷兵有很多的選擇,如果條件允許,可以回到後方,或者在當地居民治療,但是條件不允許的話,要麼自殺,要麼他殺,要麼同歸於盡,最後還有投降,戰爭本來就是殘忍的,就是用獻血推出來的勝利。


風暴冰工廠


這就可以知道,所謂“不拋棄,不放棄!”只是和平時期練兵的一種理想。突圍分戰略突圍和戰術突圍。戰術突圍根本就沒有什麼餘地給你安置傷兵,傷兵自己也要有自覺,像士兵突擊裡伍六一那樣傷了一條腿,自己杵跟棍子,有戰友協助,自己一定要配合戰友協助,不能像伍六一一樣矯情,那麼還是有很大機會突出去的,像我的團長我的團裡的小太爺,就拖著條傷腿從北平一直逃到滇西,還遠征緬甸一圈回來。要是兩條腿的傷了,或者傷重到必需要人抬,那就別指望了,自己主動留後面打阻擊吧,這樣大家臉上都好看,自己也死的有尊嚴一點,這個問題到現在都是世界難題,沒法解決,所有的軍隊即使按自己的長遠利益考慮,為安定軍心,安撫士兵不要畏懼傷亡,有意願很精心的去做這件事,也只能一定程度上解決,比如某部隊攻守某陣地,在戰鬥期間就不惜人力戰力,預先就把傷員朝後方送,可是這都是戰場優勢,或者起碼還有僵持之力時才能做到,等打到要突圍了,那還有後方?



還能朝那裡送傷員?即使突圍前運氣好,剛好把傷員都送走了,突圍本身就是一種容易產生大量傷亡的戰術動作,這時產生的傷員怎麼辦?!除了拋棄放棄,要麼留下來陪他們一起死或投降,要麼乾脆親自動手打死他們,相信我,很多時候會緊張到你想動手都未必有時間。這時候只能以軍人的天職是服從命令來鎮定自己,這時候你接到的命令就是衝出去!戰略突圍要好一些,多少有些餘地可以利用,但是戰略突圍就是遇上戰略層面大麻煩了!

別說突圍,就是撤退,傷員在優先名單上面也遠遠排不上前列,當然也不會有部隊直白的命令放棄傷兵,只會命令“就地安置”之類,但是本質就是放棄,比方抗日戰爭,一個大戰區局勢敗壞,要突圍撤退了,下令傷員就地安置,就是給點錢、給點東西,把傷兵安置到當地不跟著撤的老鄉家,這也就是拚八字了,日本人來了,整體性不分青紅皂白的大屠殺,未必每個地方都會遇到,但是佔領一個地區後,起碼的清理查抄肯定會有的,清理什麼?查找來不及,沒辦法跑的傷兵就是重頭!
南京大屠殺裡幾乎所有的屠殺行動,藉口不都是查找國軍逃兵傷兵嗎?即使被安置在隱蔽偏僻的村落,僥倖逃過敵方搜查,那麼大部隊走後,那些本來終日勞作,卻只能勉強不把自己餓死的陌生老鄉,對著一個重傷需要照顧的傷兵,還是會給自己甚至全村招來殺身之禍的傷兵,隨他聽天由命恐怕都是幸運的,影視作品裡那種很善良,或者覺悟很高的老鄉,都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存在,在解放前,在我們國家的農村裡,大多數農民在本鄉本土人面前,是老實可欺的窮苦人,在落單落難的外鄉人面前,會立即化身孫二孃,越是窮苦的地方越是如此。說到這裡大家就知道了,部隊要突圍,走不了的傷兵,各安天命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