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俠客行》究竟要表達什麼

一個叫石破天的小子,在一系列的奇遇中尋找生父生母知道“我是誰”的歷程。而且在《俠客行》中的語言幾乎都是粗鄙俗語。“狗雜種”不三不四兄弟張口就罵娘。這部書與其說是一部武俠小說,還不如說是金庸先生的一段感悟。

金庸《俠客行》究竟要表達什麼

而在金庸這部書中的核心卻在於俠客島上,一眾識字較多、秉性聰穎之輩卻在參研武功秘訣圖解時,全偏離了真正的本意。誤入了歧途,但雖是誤入歧途,卻也各自成派。形成各自體系。雖可互相印證,卻不可得到一個統一認可的標準解釋。歷經幾十年無果,卻被一個一字不識,一根筋的石破天誤打誤撞給破解了。“我是誰?”的疑問和“機關算盡太聰明”的隱喻,可以說是《俠客行》的真正旨歸,也是它的全部精華所在。

小說創造了石破天這個奇異的人物形象,長樂幫為擋“銅牌之難。而奉一少年石破天為其幫主,此事或不足為奇。然在石破天逃遁之後又尋找到一位與之十分相似的少年來冒名頂替,乃至於使其情人、仇家、父母都無法辨認,這就奇也怪哉。這是小說的最為表面的一個層次:故事或傳奇層次。再則,小說中的主人公,可算是一位少有的奇人,他連“我是誰”也弄不清楚,被母親——其實未必是他的真母親——稱之為“狗雜種”,被謝煙客稱之為。小叫花”,被用海石等人稱為石破天,被阿繡稱為“大粽子”,被史小翠取名為史億刀”,然而所有的這些名字,顯然都並非他的真正的名字。或許,他乃是石清、閡慄的次予——當年被梅芳姑搶去,但並未弄死——石中堅,亦即是石中玉之胞弟了,難怪他與石中玉如此相像。但此事確實與否,尚不得而知。少年一直糊塗,但並不愚笨,冒名頂替之苦,可想而知。

金庸《俠客行》究竟要表達什麼

俠客島得名於島上有一排洞窟,窟中刻著李白之詩《俠客行》。其中包藏了一套絕世的神功。而這《俠客行》的武功,果然是一種極為獨特的“奇功”:多少武林高手,才智之士如少林寺妙諦方丈,武當山愚茶道長等英才,加之如神人一般的龍、木兩位島主,寓數百人之智與數十半之功都不能“破譯”。卻恰恰被一位目不識丁的少年早一舉破解並練成神功。其實在人類求知的過程中往往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各種牽強附會的註釋往往會損害原著的本意,反而造成嚴重的人為的障礙。如佛教大乘般若經以及龍樹的中觀之學,都極力破斥煩瑣的名相戲論,認為各種知識見解,徒然令修學者心中產生虛妄念頭,有礙見道,因此強調“無著”、“無住”、“無作”、“無願”。《金剛經》雲:“凡有所相,皆是虛妄”,“法尚應含,何況非法”,“看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如此等等都是這個意思。而這個意思,則可說是此《俠客行》的最深層的“意思”了。

金庸《俠客行》究竟要表達什麼

總之,從《俠客行》書名著手,亦可把握這部小說的“玄妙”之處。一層是“俠客島之行”,這是全書的故事梗概;再進一層則是“俠客行武學”,這便是書中的“內核”了。一來是若無俠客行為的武學,俠客島也就不復存在,小說中的俠客之行的故事也就不復存在了。二來此俠客島之行,其目的及其寓意也盡在有關“俠客行”武學的寓言之中。更深的一層是——最深的一層或者可謂“返樸歸真”——“俠客之行”,亦即敘述一位無知的少年,如何成為一位真正的俠客,這不僅只是說他的武藝高強或奇遇迭至,而是說他心性仁厚,無私無我,大智大愚,為真正的至高無尚的“俠客”的典範與楷模,其他俠客或多或少地總有藏和或做作之處。而此中少年則完全是至性至情,人所不及。此小說主人公的人生經歷與遭遇,可謂是極其不幸、苦不堪言的。然而幸與不幸、乃至苦與不苦,全然有乎一心之辨,如此少年並不以一己之苦為苦、一己之幸為幸,實為至人至俠。這樣的人物,既可以從具體的形象與性格中去觀照,同時也可作其抽象與象徵的意義上去把握。——書中少年是一位真正的典範的俠;他所經歷的人生道路與歷程,亦正是真正的俠客之路以及“俠客之行”。

金庸《俠客行》究竟要表達什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