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毛坦厂中学圆了寒门子弟的一个梦想”,对此你怎么看?

天天看381


白岩松曾说:“我绝不会去嘲讽毛坦厂中学,它实现了多少寒门的梦想? ”

关于毛坦厂中学的传说很多,有些甚至匪夷所思,让人不敢相信,但关于“毛坦厂中学圆了寒门子弟的一个梦想”的说法,却是实实在在的真事!

毛坦厂中学早就名声在外,是国内鼎鼎大名的“高考工厂”,每年都会有上万名“落榜生”涌入这里,每年也会有上万名考生从这里走出去考上本科,实现自己的大学梦。不过,让人印象最深刻的还是要数“送考”。每逢高考前夕,就会有数万名家长围在校门口,目送一辆辆大巴车载着数以万计的学生前往考场,场面十分壮观。

毛坦厂中学是一个充满传奇的地方,镇上没有一个网吧,也没有一个游戏厅。不过,随着越来越多的考生从五湖四海到这里复读,这里也曾经出现过游戏厅和网吧,但都被家长们硬生生地逼着关门大吉。整个毛坦厂镇的经济支柱是“高考”,一切都是为高考而生,这里租房的价格和一线城市不相上下,但仍然是一房难求;这里有“托管妈妈”代陪读,每年通过帮家长看孩年赚百万等等。

毛坦厂中学生考生成绩很好吗?

严格来说,毛坦厂中学考生成绩不算是非常突出,与衡水中学之类的高中有不小的差距。但是,毛坦厂中学考生的成绩绝对也不算差,甚至还可以说比较优秀。以2019年高考为例,毛坦厂中学超过1.1万人过本科线,连续六年本科书过万,理科本科达线率高达95.5%,600分以上的考生有146人,理科最高分701分,排在全省第5名。2018年,毛坦厂中学仅有一个考生被清华录取。

如果仅仅在数量上比拼,毛坦厂中学基本是无敌状态,毕竟它的生源和衡水中学相差十万八千里,大多数的复读生,他们都是奔着毛坦厂中学的名气而来,希望在这里考上大学、考上本科。毛坦厂中学的神奇之处也就在此,可以把“落榜生”至少提高一个等级,堪称“化腐朽为神奇”,批量化地将上万人送进本科大学,这也是“高考工厂”这个外号的由来。

为什么说毛坦厂中学圆了寒门子弟的一个梦想?

高考复读收费天经地义,许多家长为了能够让孩子进入重点高中借读,对好几万的借读费眼都不眨一下。对于寒门子弟来说,即便是非常想要通过高考改变命运,高昂的费用让家长们望而却步。不过,毛坦厂中学的出现,让寒门子弟重新有了一线生机。

相比较于其他中学高收费,毛坦厂中学要更加“人性化”。以理科为例,一本线166分以下,最高收费4.8万,也算是“高价”,但每10分划分一个档次,每个档次的复读费用差额在1500~18000之间,分数越高收费越低,一本线及以上仅收2500块,女生加300块就可以在校住宿。而且,这只是第一学期的收费标准,自第二学期开始,按照分数排名收费,最高不超过5800块(包括300块的住宿费),只要努力学习名次靠前,就不需要缴纳高昂的学费,对于普通的寒门子弟来说,这些钱咬咬牙还是可以拿得出来。

当然,也有人质疑毛坦厂中学的本科达线率含金量不高,认为二本、三本根本没什么用,实际上,毛坦厂中学的本科达线率是经得起考验的,一本达线率不低于50%。对于寒门子弟来说,大学本科是一道门槛,只有越过这道门槛,才有资格谈论未来。所以,他们更在意的是改变命运。高考恰恰是最佳的捷径,也是最好走的路,只要在毛坦厂中学里坚持三年,基本可以保证考上一个本科。也难怪有家长这样说毛坦厂中学——“让寒门子弟圆梦”。


教育坤坤说


我是目前回答此问题最有资格的人。因为我的孩子正在毛中复读。我为此研究了四五个月。

我的回答是:正确!

一、毛中复读,大多是考不上大学才来的。虽然每年都有考上一本甚至985、211不读,选择继续复读冲清北的,但数量太少,不具备普遍性,可忽略。

以我的孩子为例。她是2018年安徽文科,高考成绩差二本三分。她进校是班级第18名。全班139人,最后一名高考成绩是110多分。可以看出来,这些学生的学习是多么的烂!

从学生结构来说,大多是父母在打工。低收入家庭大约有30%。标准是每月生活费在700元以下。我知道最低的一个女生,每周只有70到80元生活费。因为毛中学习生活节奏特别快,她连勤工俭学的时间都没有。每天五点四十左右起床,晚上十点五十才放自习,回寝室后洗脸后,往往还要在充电灯下做点作业。十人每个寝室。

二、毛中老师死抓学习。死抓的含义是:不听话就打,男女生都一样!学校、派出所、政府完全一条心,坚决给老师撑腰。不接受投诉,更不会管家长有没有意见——反正不可能打坏。抽脸、大脚踹是常态,罚站一天、冷嘲热讽更不稀奇。有受不了的学生跳楼,但从来不可能公开。老师和学生的压力都特别大。

三、竞争无处不在。周排名,月排名,单科,班级,都有排名。这关系到老师的奖金,也关系到学生的待遇。成绩退步的话,座位就立马调到更差的地方,再退步就叫家长。哪怕你家长在国外打工,都必须飞回来。未来之前,孩子就站着上课。班主任对时间的管控让人害怕。中午饭后基本上是不允许回寝室的(少数班的班主任允许),就在桌上趴着睡。做作业,看书也可以。只要下午不打瞌睡就可以。每周只有周日的十一点半到下午两点五十,是学生的自由时间。可以买东西,洗澡,理发,或是与赶来的父母家人相聚。在这样的高压力小,谈恋爱基本不可能。如果有人胆大包天,被班主任抓住,直接打电话叫父母领回家,至少停一周课,家长和学生两人各写一份保证书,才可以恢复上课。

四、那里流行一句话,一种思潮。就是:你们(指学生)都是来赎罪的。你们荒废了十二年,还要在这样的地方待一年,而且保证不了来年能考上大学!如果不努力,不拼命,你还不如去打工。或是初三毕业就去念五年制高职。现在肩不能扛,手不能提。唱歌跳舞体育表演美术全不会。或许就连要饭都张不开嘴——你有什么用?不念书,你就全废了!

五、我个人认可上一条。虽然有点夸张,但道理是对的。

这样的氛围中,2018年高考,毛中文科提分冠军涨了312分。从原来2017年高考成绩290多涨到600+,考取了安徽大学。今年月考提分冠军,提高的名次是4000多名。从进校的4100多名一跃至全校文科第25名!这就是毛中的力量和神奇。

图三是周日去看孩子带的菜。





城市灯火68782446


我看了下面的一些评论,我在此说了一下我得观点!我是赞成它的存在的!平心而论,我不喜欢它的教育方式,包括体罚,打骂。有些人说知识的灌输。对于人才得培养不利,或者是扼杀人性! 是的,你们说的都对,他确实存在诸多的弊端!

但是!

我们需要看这些进来的孩子目的是什么,想考大学,进而有一个比较好的人生起点。我说的没错吧。 那么要达到这样的一个目的,进去学习,我们必须承认他是一个目前为止最公平,机会最大的一种途径。 我们需要从这些孩子和他们的生活环境来考虑。他们需要这样的途径!尽管这种途径不尽合理,甚至有些残忍! 但是他们是不得不承受的。

那些极力反对的人,我想告诉你们,你们需要换位思考,理解这种想象的存在,也许他以后有可能会消失。但是请记住!在你们拿不出更好的方案,或者更加先进的制度去改变它之前,毛中的制度就是最合理的。放在你手中你能做的比他更好吗?我恐怕你不一定可以了。

综上所述,如果有一天有更合理的制度来给底层人民更好,更公平,更多机会的上升空间,那么它将慢慢退出舞台!


饭饭菜


想起曾经杜月笙说过的一段话,我觉得可以作为这篇回答的一个中心思想,如下:

“有些人是鲤鱼,修炼500年就可以一跃龙门,蜕变为龙。可是我是一条泥鳅啊,我只能够先修炼500年成为鲤鱼,然后再修炼500年才能有一跃龙门的资格。如果你们没能够成功越过龙门,还是可以一条鲤鱼,但是如果我失败了,就只能变回泥鳅“

在这里可以将高考比作为一道龙门,而无数的寒门子弟比作为泥鳅(没有讽刺的意思),这所位于六安的毛坦厂中学就像是培育泥鳅的土壤。而这所毛坦厂中学以每年像高考输入万人考生而被社会上称之为“高考工厂”,一直以来舆论的对它的评价也都是毁誉各半,支持的一方多数都是家长这一方。社会上称它为“毒瘤”的声浪也从未停止。

据实而说,毛坦厂中学对于高三学生的时间管理确实要比很多高中要更大程度的压榨,以至于很多教育学家和民众说它是“应试教育的悲哀”。但是我并不这样觉得,只为毛坦厂中学的背后代表的是更多普通家庭对于改变现状的做出的努力。

就像白岩松老师说的:“我绝不会去嘲讽毛坦厂中学,它实现了多少寒门的梦想”


下面的一些我关于这个问题的具体看法

NO.1 毛中是一所修理厂

虽然说毛中在生源数量上非常的庞大,但是它的生源质量其实并不出色。这里的复读生大多都是往届高考的失败者。大概可以分为“学习成绩差”、“自控能力差和家长管教不了的”这三类。假设你的学习成绩好,自我约束能力也强,相信你也不想来毛坦厂。

但不可否认的是,毛中面对这样的生源质量,它的修理技术还是很高超的,如果你第一次高考只有300分的,复读一年基本上能够达到二本分数,二本经过复读可以上985和211名校,差一点也能上一本大学,总的来说复读效果很可观,家长也会这样的成绩满意。朽木可雕这个词相信是最能代表毛中的特色了。

NO.2 毛中背后折射的是底层家庭对于阶级突破的渴望

以毛中为中心,周边每年能够产生8000多个陪读家庭,有的是父母一方陪读,有的是全员陪读,甚至是变卖家中产业来这里陪着孩子复读。以至于外来人口是本地人口的两倍之多,形成真正意义上“高考镇”,甚至可以说整个毛坦厂镇的经济命脉是这所毛坦厂中学,本地区大部分的GDP大多是这些陪读家庭创造的。在毛坦厂中学读书的学生,大多是周边地区的农村孩子,他们的背后大多没有显赫的家世和财力,更多的都是务工家庭。他们父母对于孩子高考成功的渴望,可以表现在将院外的柳树当成神树祭拜,很多地方也挂满祭拜的物品,不是说封建迷信,只是为了一个念想,仅此而已。所有的陪读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一跃龙门,改变命运,哪怕一点点也好。

他们的父母知道自己的家庭背景没有足够的实力让孩子去冒险尝试其他改变命运的道路,如果错过了高考这样最保险的道路,想再要翻身所需要付出的成本更高,成功概率也会小很多。也很难能够突破那越来越深的阶级,最终也会像自己一样被生活压榨,生活在社会的底层。

就好像毛中第一位清华录取生徐鹏说的:“高考依旧还是绝大部分贫困及普通家庭改变命运的唯一机会,而选择毛坦厂中学只是为了让自己步入社会的起点更高一些,这里的本科录取率让无数普通家庭看到一丝希望”

我们不能因为看到这些父母为孩子高考做出的一些不那么正常的事情就去嘲笑他们,比如说“万人送孩子高考”“拜神树”等。很多人心里可能会想“不就是一高考吗,至于这样嘛”,能这样想多数是没有站在他们的立场上思考,我相信如果我们能够换位思考下,大多数人都会衷心的祝福他们,而不是嘲笑。

NO.3 素质教育对于寒门家庭来说依旧是一条遥远的路

目前来说,社会上对于真正的素质教育并没有一个完善的解释,也没有具体到一套通过哪些途径来达到素质教育。但是根据社会的印象和认知大概是“多才多艺”,具体来看其实就是琴棋书画、笔墨纸砚、舞蹈乐器,足球篮球高尔夫等这些能够都涉及,最好就是样样精通。

但是这样的素质教育对于普通家庭来说真的合适吗?很明显如果这些是素质教育的话,那它太昂贵了。像琴棋书画、高尔夫等这些那样不需要家庭经济财力的支持,需要报很多的文艺培训班和训练营,经济资源的投入是不可越过的坎。所以对于普通家庭家庭来说这些素质教育很难实现,强行投入也是后劲不足,最终的结果就是没能够学好才艺,也没能够获得优秀的教育资源。

很多人会问:富人比穷人更有优势的地方到底是什么?,其实在我看来那就是“试错代价”,富人家庭的孩子能够有很多的机会和选择,即便失败也影响不大。但是对于寒门子弟来说一次重要选择的失败很可能终其一生也难以挽回。


每年的毛坦厂送考的场面都会是一个大新闻,每当我看到家长围在大巴车的身边拿着旗子为孩子打气的场面,其实我心中既感动又无奈,感动的是他们为孩子做出的一切奉献,又有很多孩子要梦圆高考了,无奈的是普通家庭的为突破阶层所需要付出的高成本和代价.

最后不管怎么说,现在还把高考当成是一条改变命运的途径,这样的现状总是好的。而毛中也是一所很有责任感的学校,也正是有了它的存在给了无数寒门家庭希望,也给了万名考生改变自己的机会,单凭这一点毛中就无愧于伟大这词。

希望我的回答能帮助你.


骨子里的谦卑


只是圆了一个上学梦……

《孩子,能不能选择教育和高考?》

郝峰涛

这是一篇有可能改变中国教育的文章:教育,不该成为孩子负重前行的包袱!

一个小问题:A生数学100、语文50;B生数学90、语文90,谁更具潜能?这不是一个分数多少的小问题,而是一个人才观念的大问题。

我们的社会、家庭、教育和高考一致认定B生为优秀人才,以分数高低论英雄,所以一位小学校长就敢这样说:“我这里没有天才,我只要考试的分数和名次。”教育怎能不陷入应试困境!钱学森老人发出疑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呢?”钱老希望培养出大师级的人才:一个孙子,胜过千万赵括。

落后的人才观念,是造成中国教育困境的根本原因。

人才,你在哪里?A生具有优科(数学)优势,B生具有均科(均衡)优势,这两种不同的优势,哪一种最具潜能?

论一:天才优于专才,专才优于全才,全才只能算是个人才。植物有顶端优势,才成其高;动物也各有本领,故能生存。再纵观历史,横观社会,凡是有成就的人,皆是某些领域的专才,而非全才,正所谓: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论二:专才(优科)的成功在于他们努力建设自我的专业兴趣、专业方向和专业高度,而所谓的全才(均科)其实是被误导的无兴趣、无方向和无高度的三无产品!人才都有一定的成长之路,越是卓越的人才越注重自我的专业发展。

论三:孩子们各有天赋,在发展中就会产生不同的优势,这是自然分化和社会分化的必然,也是专才成长、优科发展的内因外果。而全面均科发展,其实是一种违背人性发展的人才策略。

所以,专才(优科)的人才发展观是优于现代教育中盛兴的平均主义全才(均科)观。天才源于自觉,专才源于兴趣,全才源于误导,平均主义全才(均科)观是扼杀天赋、迷失兴趣的祸首。

我们要不要打破偏科观,打破主副科,打破文理科,打破快慢班,打破填鸭式,打破应试观?要不要鼓励学生培养兴趣、寻找方向和建构高度?要不要给天才、专才(优科)更大的成长空间?

要!但如何做到呢?

一,高考是指挥棒,要从“均科固定文理制”向“优科自选建构制”转变。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发展,以自身优势学科为中心进行知识建构,可在高考科目“语、数、英、政、史、地、理、化、生、体、音、美等(皆百分制)”中自选四科进行计分选拔,其余参试科目的分数作为参考。如:A生自选“生数理英”四科计分,B生自选“生化数史”四科计分,可同时报考清华生物的相关专业,择优录取。

二,义务教育阶段让学生自选1-3门优势学科参加评价,其余参试科目作为参考,鼓励学生发掘自身的兴趣、方向和高度。

三,学生的优势学科的不确定性、可改变性和学科组合的复杂性,有利于打破教育功利和学科固化,弱化家长和教师的主导地位,强化孩子学习的主动性。

我们的育才观念要从均科全才观向优科专才观转变,去培养孩子的兴趣、方向和高度,实现人的专业化成长,这是人的自然分化和社会分化的必然规律。

荒原开蹊径,枕草待晓钟。

十年心酸梦,只为此文生。

 

优科专才的佐证:

1, 偏科的普遍性,偏科不是坏事,是优科的普遍存在。所谓的天才,只是找到了为之努力的方向。

2, 古今中外的人物,皆是以优势为中心的存在:他们博览群书,皆以优势为中心,而非漫无边际的学习知识。

3, 民国大师的特点:偏科偏文(胡适、钱钟书、季羡林、吴晗等数学很不理想);学历低(齐白石,启功,巴金,华罗庚,沈从文,梁漱溟等),在那个教育贫乏的时代却涌现了大量的人才,优科自学是一个重要特征,现代教育应该从中汲取力量。

4, 偏科生爱因斯坦:所谓教育,是忘却在学校所学的全部内容之后剩下的本领。

5, 许多伟大的人物,成绩有时候也很平庸,只是在一定的年龄发现方向后,才奋发有为的:牛顿、托尔斯泰、冯特、丘吉尔等等,所有的偏科、等待都是有道理的:与其“拔苗组长”,不如静待“雨后春笋”。

6, 2012诺奖莫言,小学五年级辍学:文学和科学相比,的确没什么用处,但文学最大的用处,也许就是它没有用处。教育也如此,所谓的分数、学历、甚至知识都不是教育的本质,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7,  2014诺奖中村修二,亚洲的教育制度是浪费时间:浪费了孩子最大的资源——有无限可能性的少年时光和天生的好奇心。

8, ……我们心中都能感觉到教育中的问题,除了无能为力,还剩下死不悔改!人才观念的更新,高考方式的转变,教育模式的改革,纵然任重道远,也当砥砺前行。

 

致敬:你我皆是微不足道的尘埃,只是希望给孩子更好的教育,若觉得此文不错,请惠心推送转载,举手之善,或将成为教育改革的最大动力!


大道者至简


毛坦厂的教法、学法在网上我也略有耳闻,但不是十分了解,因而我觉得没有评论的权利。我只想谈谈我对孩子教育的一点看法。

1、我的孩子今年也读高中,我经常说的一句话是“你现在不努力,将来你会更吃苦,你用三年的努力,去换你一辈子的轻松、荣耀,你觉得值得吗?”毛坦厂中学就是让你在吃苦的时候吃点苦,考上好大学将来你会觉得这三年的付出值。

2、有人说这是对人性的泯灭。这纯粹是胡说八道,让你舒舒服服混三年就不泯灭你的人性了。可是你要吃苦一辈子。教育、学习就是一件苦差事,不是来享福的。

3、有人说考不上大学又能如何?我看那谁谁不是过得很好。是有人考不上大学过得很好的,可是不知你比较了吗?横向来看,你说上大学的将来过得好的多,还是没上大学的将来过得好的多?答案很明白,因而不要拿个别来和大多比较。纵向来说,一个人你说没考上大学过得很好,但是如果这个人考上大学了,难道会过不更好。

最后我要说的是温室里永远长不了参天大树,只有经历了风吹雨打才能真正成才!祝愿所有孩子都能学习棒棒的,考上如意的大学。


桃子老师tz


这是在运用特别手段让违备教育的正常竞争:

通过死灌、圈养式的学、机械化地练,把一些(主要是从智商角度考虑)不该入仕的人入仕了;让一些该入仕的被淘汰了。

这个提问是在打着”同情寒门的子弟”这个幌子,以博得众人同情。现在的教育,凭心而论,也相对公平了,各所公立的高中,教育质量也不差,国家近些年来出台的”教育均衡”政策也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教育的均衡(绝对的均衡不可出现),所以众多的寒门子弟同样在不差的公立学校读书。所以,何来”寒门不能享受好的学校教育之说”这个观点站不住脚;

其次,真正是个人才的话,老师的作用不是很大(所谓的优质学校的老师与一般学校的老师在水平上差距不是太大),成才的决定因素在于自己本身,所以”寒门之说”是一个以博同情的伪命题!

毛坦中学的这种方式培养学生这看似在培养人才,从长远来看,实则是在逆教育、逆社会!

这实质就是中国应试教育的一个小工厂看似效益可以实则是在扭曲教育扼杀人性毁灭创造力

这是真正的逆教育!

中国的教育(十多亿人口)之所以缺失诺贝尔奖获得者的人才,原因就是这些观念、这些手段培养出来的不是人才,而是人奴,机械般缺乏创造力的人才!

本人以上观点正是从整个国家、民族的长远利益的角度来说的;是在遵循教育教学的规律这个角度来说的。

不是只自私于某一类人、某一个家庭的角度在妄言。没有自私的为己观念,请各位往大处看、远点看,然后再客观地、负责任地说话。


梵泥山人


这个看法没错,确实是没错。

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城乡经济发展的差距,以及所谓的“平台”的大小高低差别,都令来自寒门的孩子们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从这个角度看,“毛坦厂中学”的存在是给他们带来了一个选择,一个对大多数城市出身的学生来说并不算什么但是对他们来说是better甚至是best的选择,在“教育改变命运”这句话越来越没有分量的今天,他们依旧可以通过“毛坦厂中学”们这个平台,抓紧最后的希望和机会,努力成为他们想成为的人。

可是,是不又要问一个问题,之后呢?之后怎么办?

说点俗的。上了大学,你的生活费足够你做什么事情,来自别的地方同学他们的生活费足够他们做什么事情,很快就会发现“努努力勉强过四级”和“马上就要去考托福了”的差距,这其实早已不是“努不努力”和“有没有钱”的差距了,这是熏陶和影响,这些东西真的不是“毛坦厂中学”们可以给孩子们带来的东西。

其实大家心里都清楚,“毛坦厂中学”们,能做的,很有限。说知识,中学给不了大学的知识,说平台,他们能给的平台就是上了个好大学,还有更高更广阔的平台,他们是否能给到?存疑。

高考是一个相对来说,最为公平的竞争,毛坦厂中学给了很多的孩子参加竞争以及在竞争中有希望胜出的机会,但是往后的路还很长,却只能靠孩子们自己走了。


痕量Brant


控诉的不少。更多的不好意思说,孩子上了几年只考了个二本三本。还有些力挺的是御用文人,吹牛的。好孩子在哪里都发光,差孩子把院士教基本还是这样。把钱白送到到文明的骗孑那里去,不如经常给孩子买营养品吃吃。三年+几万花下来,自己请培训老师够了,中国的当今的私立已不同于外国的私立,不同于解放前我国的私立,也不同于八九十年代刚创办的私立,那时这些投资者还有些善良的初衷,后来尽想歪主意来骗钱捞钱,培养人才仅是它挂的羊头。记住,资本的每个毛孔都流着血和肮脏的东西,铁律。衡水白水,毛毯棉毯,都是这样。再说,摧残压榨学生,是要受到人性人权的审判的,没到时候呢。.


手机用户53240505211


我刚从毛坦厂回来,真实的情况是大多数农村孩子和家长,没有别的选择,这是中国教育最好的缩影,也是广大农村孩子的唯一出路。这里学习份围特别浓厚,虽然是辛苦,每天自习到十一点,早晨六点十分左右到教室,只能讲早起的鸟儿有食吃,比城里的孩子更加努力,再有更多的机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