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杨荫浏诞辰120周年:为了音乐的一生

朱昱鹏/文

杨荫浏(1899—1984),又名清如,字亮卿,号二壮、次公,无锡城内留芳声巷人。少儿时即能演奏多种民族乐器和演唱昆曲,并有丰富的民族音乐知识,显见其出众的音乐天赋。1915年毕业于无锡县立第二高等小学校。1920年加入基督教,为中华圣公会教徒。1921年毕业于江苏省立第三师范学校(今无锡师范)。1926年2月上海光华大学经济系肄业。后在无锡、宜兴等地中学任教。1936年4月起相继任北平哈佛燕京学社研究员、南京中央机器厂代理总务主任、教育部音乐教育委员会委员、国立音乐院教授。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央音乐学院教授、研究部研究员,民族音乐研究所副所长,中国音乐研究所所长,中国音乐家协会常务理事,中国艺术研究院顾问,全国政协第三、四、五、六届委员等职。终身致力于民族音乐的收集、整理及对古代乐谱的研究和解读,造诣高深,为著名中国音乐史学家、民族音乐家、基督教圣乐家。专著和论文甚多,以《中国古代音乐史稿》尤为突出,蜚声海内外。

纪念杨荫浏诞辰120周年:为了音乐的一生

杨荫浏出身于清寒的书香世家,家学渊博。自幼喜爱音乐,六、七岁时就与胞兄杨荫溥向邻居颖泉道士学习吹奏箫、笛、笙和拉奏胡琴,并抄录工尺谱本民间器乐曲。此后,他又多方求教,如饥似渴地学习民族乐器。宣统元年(1909),向无锡城中雷尊殿道士阿炳(华彦钧)学习弹奏琵琶、三弦。还从堂姐夫章蕴宽学习弹奏古琴曲《平沙落雁》《渔歌》等。宣统二年(1910),又拜无锡昆曲社(后为天韵社)昆曲名家吴畹卿为师,勤奋好学,出色地掌握了昆曲“官生”的演唱和琵琶、三弦、笛子的演奏技术。通过不懈地努力和相互交流,他对中国古典音乐和民间音乐有了初步的认识,获得丰富的民族音乐知识和多方面的演奏演唱技能,产生了热爱民间音乐的感情,并引起了他深入了解音韵、音乐、音调、音乐历史、乐器构造等的兴趣,与音乐结了缘。这为他研究中国古代音乐历史、民族音乐打下了坚实的根底。

纪念杨荫浏诞辰120周年:为了音乐的一生

民间歌曲和民族音乐是国家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杨荫浏竭尽全力地搜集、整理民间歌曲和民族音乐,使几乎失传的歌曲流传全国,甚至全球。早在无锡省立三师读书时,他组织并指导爱好音乐的同学演奏民族乐器,并将所选用的乐曲,编辑为一册,题名《雅声集》。后以此为基础,与同学陈鼎钧合编成《雅音集》第一集,于1923年出版。这是他最早出版的民族音乐集。杨荫浏在与道士鼓吹手等民间艺人往来或参加他们的演奏时,抄录了《十番鼓》《十番锣鼓》等苏南民间流行的器乐曲谱,完好保存下来。1937年夏在无锡,经道家友人阚献之、朱勤甫等人的协助,他采集了苏南民间器乐曲数十本,进行研究,采取各家之所长,整理成《梵音谱》《锣鼓谱》两种手稿。1947年春至1950年初在南京,每星期日与清溪琴社古琴家集会一次,用五线谱记录琴家弹奏的琴曲,计有各派琴曲60多首,编辑成《琴荟》5册(手稿),使古曲流传后世。

纪念杨荫浏诞辰120周年:为了音乐的一生

杨荫浏家宅靠近基督教无锡圣公会,光绪三十四年(1908)起常到教堂向美国女传教士郝路义学习英语、钢琴、西洋作曲知识及和声、对位、变调等乐理知识。郝路义出生于音乐世家,向杨荫浏学习中国诗词、音韵和昆曲,两人互教互学,关系亲近。自此,杨荫浏拓宽了视野,兼备了中西音乐两方面的知识。在郝路义的影响下,杨荫浏1920年加入基督教中华圣公会为教徒,往后在事业上得到了教会的较多支持。同时,杨荫浏发挥了自己的特长,也为教会做了许多工作。中国宗教文化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1929年秋,应中华圣公会的邀请,杨荫浏承担编辑“赞美诗”的工作。他通读圣经《新旧约全书》,并参阅有关注释讲义,时加摘录,力求所选所写的圣诗,合乎圣经教义。要求每一首诗,都有歌的特点,能适合乐谱而不乖,亦要求其所成的词句在实际歌唱时能够自然而达意。并赴南京、杭州搜集圣歌、圣诗。1930年,编成《颂主诗集》初稿,内部印发,向全国各地圣公会征求意见。为适应人们对基督教信仰需要更系统深刻的了解和认识,1931年4月,中华基督教会、中华圣公会、美以美会等六公会提出合作编订一本供中国教会通用的圣诗集,成立联合圣歌编辑委员会。杨荫浏被聘请为编委会委员兼总干事,与刘廷芳(燕京大学教授、编委会主席)共同负责编译、修订圣诗。1932年起,他赴南京、北平、上海等地参加圣诗集的译词、选曲、作曲及出版等方面的工作。1936年5月,《普天颂赞》圣诗集由上海广学会出版发行,堪称教会的盛事。该圣诗集共有圣诗512首,内含译述外国通用的圣诗和中文创作的圣诗,开辟了中国基督教圣诗的新路径。在该圣诗集中,杨荫浏编译、修订的圣诗多达207首,亲自创作了7首,改写、创作曲调15首(一说16首)。《普天颂赞》选材慎重,文字优美,内容丰富,印刷精良,深受中国基督教徒的喜爱和国内外人士的好评,荣获国际圣经展览会的编辑优良奖。这显示了杨荫浏在国际基督教诗坛中已有相当的地位了。

新中国成立以后,杨荫浏在担任中央音乐学院教授、研究部研究员兼古乐组组长、民族音乐研究所副所长、中国音乐研究所所长期间,以饱满的热情,长途跋涉,不辞辛劳,几度深入城乡,搜集、整理民间歌曲和传统曲调,抢救祖国的文化遗产。

1950年3月在天津,适逢河北省定县子位村管乐队应邀至天津演出,他即去采访,并对该队进行研究。后与曹安和(女,无锡人,系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合编《定县子位村管乐曲集》(1952年由上海万叶书店出版)。1950年夏他专程到无锡,与曹安和合作,为昆曲《鼓板》、苏南《十番鼓》《十番锣鼓》的演奏录音,尤为重要的是为阿炳(华彦钧)录制《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3首二胡曲和《昭君出塞》《龙船》《大浪淘沙》3首琵琶曲,留下6首千古不朽的乐曲,抢救了这份珍贵的艺术遗产。1952年,又与曹安和、储师竹合编、出版《瞎子阿炳曲集》(后改名为《阿炳曲集》),使这位“瞎子阿炳”一跃为扬名海内外的民间音乐家。1950年秋后,杨荫浏经常与古乐组成员去天津劝业场,采访收集北方说唱音乐。1953年年初,他到北京智化寺调查采访,抄录寺僧保存的乐谱数册,进行深入研究,后编写《智化寺京音乐》采访记录3集(油印)。同年7月,他参加第二次赴陕西采访小组,回北京后,编写成采访记录《陕西的鼓乐社与铜器社》(1954年油印)。此次采访中,发现该社保存的曲谱与宋代姜白石歌曲所用曲谱近似,为日后译制“姜白石歌曲十七首”为今谱,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1955年,参照西安鼓乐谱式符号等,继续深入研究姜白石创作歌曲,著《白石道人歌曲研究》(油印)。后与历史学家阴法鲁合编《宋姜白石创作歌曲研究》(1957年音乐出版社出版),突破难关,取得可喜的成果。1956年4月至7月,杨荫浏率领由民族音乐研究所和湖南省文化局联合组成的采访队,对湖南民间音乐进行普查,奔走了44个县,之后,将参加人员的采访报告,编成《湖南音乐普查报告》(1960年音乐出版社出版)。“文化大革命”期间,他被下放到文化部设在河北的“五七”干校,曾到河北怀来、宝坻、静海农村进行调研。1972年10月,又赴湖南长沙,考察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古代乐器。数十年来,杨荫浏为抢救、发掘祖国的文化遗产,时常奔赴城乡,孜孜不息地收集、整理民间音乐和民族音乐,做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工作。

纪念杨荫浏诞辰120周年:为了音乐的一生

杨荫浏在拜师学习民族乐器、昆曲及与民乐爱好者交流切磋中,勤学好问,视野开阔,不仅获得许多中国古代音乐知识和民乐知识,并且搜集了不少古代音乐史料,为以后研究民族、民间音乐作了充分准备。1925年“五卅”惨案爆发时,他正在上海圣约翰大学读书,义愤填膺,为鼓动民众反帝爱国,用元代萨都刺《金陵怀古》所用的《满江红》曲谱,配上宋代名将岳飞的《满江红》词,油印成歌片,很快流播社会,在全国广泛传唱。1936年4月起,杨荫浏相继担任哈佛燕京学社研究员、国立音乐院教授,在燕京大学、金陵女子大学讲授中国音乐史,编著《国乐概论》《笛谱》《箫谱》《三弦谱》等教材,同时开始对中国古代音乐史进行深入研究,编撰《中国音乐史纲》等专著。

纪念杨荫浏诞辰120周年:为了音乐的一生

新中国成立后,杨荫浏在搜集、整理民间音乐和民族音乐的同时,对中国古代音乐史不懈地努力探讨,依据音乐史料,不断提出新的见解,笔耕不辍,著作等身。他先后发表论文《琵琶浅说》《平均律算解》《中国音乐史上新旧音阶的相互影响》《谈笛律》《再谈笛律答阜西》《丝弦老调和评戏唱法中所涉及的音韵问题》《中国古代音乐的发掘和整理》《三律考》等近百篇,出版专著有《音准及量音尺述略》《中国历代乐器说明》《民间乐曲选》(第一辑)《关汉卿戏曲乐谱》(与人合篇)《西厢记四种乐谱选曲》(与人合编)《工尺谱浅说》《中国音乐史参考图片》《语言音乐学初探》等20余种,涉及中国音乐史、乐律、音律、音韵、古谱、器乐等方面的研究和解读,从中显现了他坚毅的求学精神、丰硕的学术成果、渊博的音乐知识。

杨荫浏的论著《弦乐器定音计述略》,1942年6月出版,获教育部学术审议委员会二等奖;《中国音乐史纲》,1944年缮写油印,获教育部学术审议委员会二等奖,展现了他在中国古代音乐史研究方面的不凡才华。他在研究唐人大曲及宋代姜白石词曲方面均有所建树,曾撰写《白石道人歌曲未完稿》一册(自刻油印),发表《唐人大曲与近世南北曲和梵音间的渊源关系》《白石歌曲旁谱译》《白石歌曲今译》等论文,尤其是与历史学家阴法鲁合编、出版了《宋姜白石创作歌曲研究》。1956年出版的《古琴曲汇编》第一集(与人合编),是第一部公开出版的用五线谱记写的古琴谱,颇有创意。杨荫浏最突出的成就是用毕生心血编著了《中国古代音乐史稿》。这部力作,从1944年写作《中国音乐史纲》开始,至1977年全书完成,前后30多年,1981年2月由人民音乐出版社正式出版,共计65万字。是他对中国古代音乐史研究中最重要的一部著作。他对《史稿》中所做的每一个论断,都是经过多方引证、郑重推敲的。这部享誉海内外的巨著,注重实践,资料翔实,观点鲜明,在理论上又有所发展、创新,是音乐历史与民族音乐、音律学等方面综合研究的一部最完备的著作,被高等院校音乐系科选作教材或参考书之一。

纪念杨荫浏诞辰120周年:为了音乐的一生

杨荫浏题写的阿炳墓碑

1984年2月25日,杨荫浏在北京逝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