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人闖關東的時候,為什麼不選擇富裕的南方,而去了嚴寒之地?

大侃歷史


“闖關東”的“關”,指的是山海關。

清朝雖將長城廢除,但保留了山海關。自古以來,山海關都是一道重要的軍事關卡,它將關內和關外渭涇分明地分割開來。

所謂的關內,即指中原地區;而關外,則是關東地區,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東北地區。所謂的闖關東,說白了就是中原地區(關內)的百姓跑到關東地區(關外)謀生。


闖關東的人主要是直隸(河北)、山東等地區的百姓。那麼,山東人在闖關東時,為何會選擇較為寒冷的關東地區,而不選擇相對比較富庶且更為溫暖的南方地區呢?

說起來,其原因主要有四個。

第一,南方人口飽和,而關東則地廣人稀。


山東人謀生的最佳選擇,自然是跑到一些相對比較富庶的地區,例如上海、江蘇南部以及浙江北部等地區都是非常理想的選擇。

可問題是,在富庶、溫暖、生存環境優越的地區,人口數量自然會比較多,換言之,南方地區的人口接近飽和。而據統計,從清末到民國初期,闖關東的百姓超過3000萬。

南方地區不可能再容下這麼多百姓。關東地區不同,這裡雖酷寒,但地廣人稀,並且有著非常肥沃的黑土地,而闖關東的百姓主要以善於耕種的農民為主,對於他們而言,人口稀少且擁有豐富土地資源的關東地區,自然可以作為謀生的理想選擇。

第二,和晚清政府的政策有關。


事實上,闖關東得益於清末的開放政策。從康熙到咸豐,清朝的統治者一向禁止關內的民眾進入關東地區。其目的有兩個,一是為了保護所謂的龍興之地;二是為了壟斷烏拉草、人參以及貂皮等關東特產。

但自鴉片戰爭後,清政府對於邊疆的控制漸漸變得有些力不從心,當時清政府為了抵禦沙俄的虎視眈眈及其對東北的侵蝕,於是下令開禁放墾,鼓勵關內百姓移居關外。

此時,恰逢黃河中下游地區發生洪澇和蝗災等自然災害,山東、河北等地區的百姓為了生存,紛紛響應清政府的號召,願意跑到關東謀生,闖關東的熱潮也就隨之興起。

第三,南方地區戰亂不斷。


事實上,在進入關東地區時,關內的百姓是不受當地人(蒙古人、滿人等)待見的。許多闖關東的百姓被迫從事粗重體力活,甚至在關東地區還存在不少的流寇和土匪。

然而在庚子事變前,關東地區並沒有爆發大規模的戰亂。南方地區不同,此時的南方相繼爆發太平天國起義、捻軍起義等,可以說是戰亂不斷,慘遭屠殺的百姓數不勝數。

闖關東的百姓本就是為了謀生,如果此時選擇南下謀生,無疑是自投虎口,所以跑到南方地區謀生自然不是一個明智的選擇。

第四,山東比較接近關東地區。


中國人歷來講究安土重遷,如果闖關東的百姓能在離家鄉近的地方生存,他們自然不願意跑到更遠的地方。而關東地區離山東相對而言是比較近的,山東的百姓乘船,只需兩三日即可到達遼寧沿岸的港口。

如果南下謀生則不同,當時汽車、火車等現代交通工具還沒有普及,從山東到江浙等地區,謀生的百姓至少需要走上一兩個月。

選擇南下謀生,不僅路途更遠、所耗時間更久,而且危險性和不確定性因素更多。所以山東等地區的百姓,在再三權衡之下,就選擇了闖關東,選擇到關東地區謀生。


金兔歷史


我老家是山東威海,聽我媽說,我太姥爺那一輩兒,他們是哥倆,威海地少那叫一個窮,哥倆一商量在家餓死還不如岀去闖一闖,於是哥倆劃了一個小舢板在大里飄了三天三夜,來到了遼寧省今天的寬甸縣,舉目望去嫋無人煙大片的土地捏一把能捏岀油來,這可把這哥倆樂壞了,他們在那奮鬥了二十年,種出的莊稼換成錢就攢起來,後來形成規模,他們僱了很多長工,後來那出現了土匪他們都回了老家,在威海蓋房子置地,當年威海北門外的十三趟門樓很有名氣,那就是我太老爺蓋的,老爺子富了不忘夲,看見要飯的他怎麼的都施捨,有青壯年岀來要飯,他都收留做夥記給他們娶上媳婦成個家,有些人想做點生意錢不夠就找他入股,他問清楚之後告訴人家上櫃上取,有些沒良心的人把錢取走之後逃之夭夭,太老爺自己自言自語,這是買賣沒做好不好意思來,為自己解嘲,太姥爺當年在威海有名的大善人,他去世時在家停放了七七四十九天大殯,岀殯那天的送葬的隊伍,前不見頭後不見尾,威海市的大小商鋪全關門。


茉莉花8888


山東人當年為什麼要闖關東,而不去中國富裕的南方?

道理很簡單。

第一,闖關東的都是山東膠東沿海一帶的人,離遼寧近。走陸路走山海關,走水路到大連。那時的交通非常不方便,去南方根本不可能。

第二,闖關東的都是農民。膠東地少石頭多。東北是地多人少,而且,土地肥沃。只要肯出力就能養活自己。

第三,山東膠州灣一代的農民,很早就有到東北淘金的。能活著回來就發家致富。這種誘惑力,一直吸引著膠東一帶的人。

我的老家就在膠東。所以,略知一二。我的爺爺當年就是帶著全家到東北做生意的,後來,在黑、吉、遼都有他的生意。不過,那都是一百多年前的事了。



皛川


當年我爺爺領著一家老小闖關東到了黑龍江,黑龍江地廣人稀,那時候只種小麥,主食就是饅頭,我爸十三歲來的,十六歲就上班了,生產隊,我爸說他二十歲左右回山東接我姑姑來黑龍江,跟山東的親屬說在黑龍江天天吃白麵大饅頭,山東的親屬說我爸吹牛逼,怎麼說他們都不信,沒辦法只把我親姑姑領來黑龍江了,一晃我爸今年70週歲了,黑龍江農墾退休了,現在山東發展的好了,我問過老爸後悔闖關東來黑龍江嗎,他說不後悔,當年如果不來黑龍江在山東就會餓死,他說十幾歲的時候一頓能吃十幾個饅頭,父輩們曾經經歷的捱餓現在的小孩都不相信!所以請珍惜現在的幸福生活!


墨綠色捷達


給你們講一個真實的經歷:

“要不是身體壯,現在咱也是大連人了”!

我的一個營口大石橋農村的朋友,有一次來大連,聊天的時候說道:他的祖輩也是從山東逃荒闖關東來到了大石橋。當時,大連還叫“青泥窪橋”,是個小漁村。

朋友祖輩一批人從威海碼頭坐個小貨輪,在海上飄了十幾天才到了“青泥窪橋”。

下船後,休息一會兒,大家議論去哪裡生存,有人說要到黑龍江 ,有的要去吉林投靠老鄉,還有的人因體力不支,就要在“青泥窪橋”這小漁村生活。然後,大家依依作別,各奔東西。哪些身強力壯的人挑起行李,懷揣著希望繼續北上。

朋友的祖輩身體也比較結實,就繼續向北一路跋涉。當走到營口大石橋時,身體生病,停下來了,沒有力氣繼續向北再走。只好在大石橋附近找了一塊看起來不錯的無主荒地紮根生存了。

後來,再後來,當年的“青泥窪橋”村經過不斷髮展,變成了今天美麗的大連市。

而朋友的一大家子人,現在就居住在大石橋的農村務農。每當看見原來一起逃荒的朋友現在大連生活的美滋滋,無比羨慕。每當想到此事,他的老祖就不由感慨的說道:“要不是咱當年體力好,身體壯,多往北走了幾步,現在咱們也是大連人了!那輪得到他們在那臭美”。“哈哈”,聽到朋友的講述,我笑的眼淚都流出來了。

現在看來,當時,祖輩們體格好的都北上去黑龍江、吉林了;體力稍差的人也選擇居住大連往北的瓦房店、營口、普蘭店、莊河了;祖輩身體最差的一些人無力北上,就留在了大連生活,現在就成了大連市城市戶口。真是應了那句“無心插柳柳成蔭”了,時也運也!


致勝管理—春清


我是山東人,對人們為何下關東成人潮,我有發言權。我老家村近代有四次大遷徏流動,幾乎家家有人闖關東下南洋。到今天還有近幾十戶人在關東和南洋,並和家鄉有聯繫。

一次是三十年代初由於家鄉遇災,為找活路出現一次大的流動,大部去了三棵樹,伊春一代,一般奔老鄉去,那裡有地種。

第二次是三十年代中末,掀起去南洋(印尼,馬來等地)揹包袱,(去給布商背布賣),後有幹好成商人,但大部解放前回國,一部分排華返回。

第三次是57年左右至60年,一部分青年去鞍鋼,一部分全家去黑龍江佳木斯以北,和大楊樹一帶農場及林場。

第四次是64年家鄉水災,大部人成群去了新疆阿爾泰農村和南彊建設兵團。

後來陸續回來了一半人。

現在家鄉好了,在東北的又都開始想回來了。


三茅居士


山東人闖關東,前幾年我座飛機去遼寧,我的家人都過的很好,大爺和叔叔全家說當年多虧爺爺一拐仗,我家地少人多,為了賣洋線,我爸姑家表哥騙錢跑了,我爺爺喝上酒,我大爺才十六歲沒有經驗,這不爺爺拿拐仗打了大爺,從此他跑遼寧找他表哥要帳不回來了,要帳人都問我爸討,我想要到我念初一了吧,大爺九十六歲,老兩口乾部退休,五個孩子退休,看看人家,我爸九十歲為了這個家西河礦幹部不幹回家,前幾年我有個叔拿房產證要老房子,我爸當年沒要老房孑,村佔了,我爸思想好,打官私你們能勝,可你們給我得罪人,我爸意思幹部退休費那麼高不給老家幾個搞建設,我才去了一趟,社會變了人也變的自私了,農村人年老靠國家呀。


用戶6749300950


我告訴你山東人為什麼闖關東,很簡單從清朝開始山東人就闖關東,那時候東北人稀地廣,那時山東人多地少,闖關東也是為了能活下去,可以說東北那個地方都有山東人,特別大連地區山東人最多,現在大連本地人可以說都是山東人,大部分都是從清朝過來的,也有民國時期過來的,為什麼有的人說大連口音和煙臺一樣,就是因為都是那面過來的,口音一直延續至今,口音也是一輩一輩傳下來的。


歲月如詩62


這麼多人沒一個說到點上。直白一點就是不管東北當時比不比南方窮或者富,但比我山東河北……一些要好一點,我他媽現在連飯都吃不上肯定要走出去,去南方能吃飽,可以,去東北能吃飽,也可以。放著近的不去難道要去遠的嗎,說不定半道就餓死了,語言也不通。災年,百姓需要的是快速,穩定的解決吃飯的問題,誰先滿足這個條件就去誰那裡。


FRIEND44942103


你好!

山東大男子主義過於嚴重,大噪門,打媳婦到沒看見!媳婦吃飯在後面,不上桌常事!滿旅家裡一來客人吃飯,是女的都不讓上飯桌,男的那怕是剛剛會吃飯他也上主桌,菜多!女人的一桌菜少!現在的情好很多了(我們家是奶奶滿,爺爺漢,)

現在的老伴是山東人!典型的山東人!

謝謝你的約請!

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