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書》一本不可不讀的智典,每一句箴言都切中要害,一針見血

《素書》不僅包含治國安邦大謀略,更有修身處世、為人之道的[小智慧],每一句箴言都是切中要害,一針見血,讀來如醍醐灌頂、豁然頓悟,其對人生的指導意義不言而喻,值得我們每個人讀上一讀。

這是一本奇書,來歷很不一般,內容也非同尋常。 《素書》是一本流傳了很久的神秘智典,其伴隨著迷人的神妙故事:漢朝之後的某一個時期,當盜墓者盜竊古墓時,從幽深古墓的玉枕中發現了一本古書。古書的秘戒既苛刻又嚇人,警告此書不能傳給不道不神不聖不賢之人,否則會遭殃;但如遇合適的人不傳授,也會遭殃。

《素書》一本不可不讀的智典,每一句箴言都切中要害,一針見血

據《史記》記載:秦朝末年,韓國有位少年張良,為了報滅國之仇,散盡了家財,以訪求刺客,刺客在博浪沙謀刺秦始皇,不料誤中副車,刺客被擒,觸柱而死。秦王大怒,下令通緝刺客的主使。張良在生死的緊急關頭,更姓易名,遂逃匿於下邳(今江蘇省邳縣南瞧寧北),執意結識各方豪傑,以待復仇機會。後來,張良行遊於沂水大橋(今江蘇省邳縣南)時,偶然遇到一位身著粗布褐色衣服的古怪老人。當張良走近時,老人故意將自己的鞋丟落到橋下,並傲慢地對張良說:“年輕人,下去把鞋給我撿上來!”張良對老人的傲慢舉動很惱火,本想痛斥他,但想到老人年事已高,就不予計較,他下橋將鞋撿上來。老人又說:“給我穿上!”張良想:既然幫他把鞋拾上來了,就給老人穿上也無不可。於是,他跪下來將鞋給老人穿上。老人看到張良不但能忍辱下橋拾鞋,還能謙恭地跪下為他穿鞋,暗中稱讚他胸襟廣闊,含笑離去。張良見了暗自驚奇,望著老人遠去。過了一會兒,老人又返回來說:“孺子可教也!”“五日後清晨到此與我相會。”張良感覺這位老人舉止不凡,便恭敬地跪拜說:“是。”五天後的清早,天剛發亮,張良急忙趕到橋上,誰知那老人已站立橋上多時了。老人氣呼呼地對張良說:“與老人相約,為何遲到?!”說完就很不高興地走了。臨走時又囑咐說:“五天後在此再相會。”五天後,張良雞鳴時就趕到橋上,可是又來遲了,老人已在橋上。老人又不高興地說:“過五日清晨再來。”過了五天,張良不敢怠慢,在半夜時分就趕到橋上,張良等了好一會老人才到,老人高興地說:“哈哈,本該如此。”老人從袖中掏出一部書傳授給張良,叮嚀說:“你認真閱讀此書,就可以做帝王之師了!再過十年,將會興兵起事。再過十三年之後,你與我在濟北重逢,谷城山下有塊黃石,那就是我。”說完,飄然而去,遁然無蹤。天亮後,張良看老人所授之書,原來是一部《太公兵法》,張良認真研讀此書,後來果真成了漢朝開國皇帝劉邦的軍師,輔劉邦滅了項羽,統一了天下。在老人交待後的十三年,張良隨劉邦經過濟北,果真在谷城山下遇見一黃石,張良將它搬請回府,視同珍貴的寶物供奉起來。張良逝世後,與黃石合葬一處。後人尊稱這位授書老人為黃石公。

根據宋朝的宰相張商英考證,老人傳授給張良的那本珍貴的書,是誤傳為《太公兵法》,其實就是《黃石公素書》。

《素書》一千三百六十字,字字珠璣,句句名言,把道、德、仁、義、禮綜為一體,融會貫通,雖行文簡樸,卻語言錘鍊,句句金玉,精妙絕倫。書中蘊涵著極大的智慧,是人生哲理、處世之道、生活策略的集大成,是一種罕見的謀略學和智慧庫。對複雜的人性把握得入木三分,對世間萬事萬物的本質和發展規律觀察得細緻入微。

有人說“《素書》共一千三百三十六言,上有秘戒,不許傳於不道不神不聖不賢之人,若非其人必受其殃,得人不傳亦受其殃。”(參看《素書·張商英序》)

《素書》一本不可不讀的智典,每一句箴言都切中要害,一針見血

素 書

漢·黃石公

原始章第一

夫道、德、仁、義、禮五者,一體也。道者,人之所蹈,使萬物不知其所由。德者,人之所得,使萬物各得其所欲。仁者,人之所親,有慈慧惻隱之心,以遂其生存。義者,人之所宜,賞善罰惡,以立功立事。禮者,人之所履,夙興夜寐,以成人倫之序。夫欲為人之本,不可無一焉。賢人君子,明於盛衰之道,通乎成敗之數,審乎治亂之勢,達乎去就之理。若時至而行,則能極人臣之位;得機而動,則能成絕代之功。如其不遇,沒身而已。是以其道足高,而名重於後代。

正道章第二

德足以懷遠,信足以一異,義足以得眾,才足以鑑古,明足以照下,此人之俊也。行足以為儀表,智足以決嫌疑,信可以使守約,廉可以使分財,此人之豪也。守職而不廢,處義而不回,見嫌而不苟免,見利而不苟得,此人之傑也。

求人之志章第三

絕嗜禁慾,所以除累。抑非損惡,所以讓過。貶酒闕色,所以無汙。

避嫌遠疑,所以不誤。博學切問,所以廣知。高行微言,所以修身。

恭儉謙約,所以自守。深計遠慮,所以不窮。親仁友直,所以扶顛。

近恕篤行,所以接人。任材使能,所以濟物。殫惡斥讒,所以止亂。

推古驗今,所以不惑。先揆後度,所以應卒。設變致權,所以解結。

括囊順會,所以無咎。橛橛梗梗,所以立功。孜孜淑淑,所以保終。

本德宗道章第四

夫志,心獨行之術。長沒長於博謀,安沒安於忍辱,先沒先於修德,樂沒樂於好善,神沒神於至誠,明沒明於體物,吉沒吉於知足,苦沒苦於多願,悲沒悲於精散,病沒病於無常,短沒短於苟得,幽沒幽於貪鄙,孤沒孤於自恃,危沒危於任疑,敗沒敗於多私。

道義章第五

以明示下者暗,有過不知者蔽,迷而不返者惑,以言取怨者禍,令與心乖者廢,後令繆前者毀,怒而無威者犯,好眾辱人者殃,戮辱所任者危,慢其所敬者兇,貌合心離者孤,親讒遠忠者亡,近色遠賢者昏,女謁公行者亂,私人以官者浮,凌下取勝者侵,名不勝實者耗。略己而責人者不治,自厚而薄人者棄廢。以過棄功者損,群下外異者淪,既用不任者疏,行賞吝色者沮,多許少與者怨,既迎而拒者乖。薄施厚望者不報,貴而忘賤者不久。念舊而棄新功者兇,用人不得正者殆,強用人者不畜,為人擇官者亂,失其所強者弱,決策於不仁者險,陰計外洩者敗,厚斂薄施者凋。戰士貧,遊士富者衰;貨賂公行者昧;聞善忽略,記過不忘者暴;所任不可信,所信不可任者濁。牧人以德者集,繩人以刑者散。小功不賞,則大功不立;小怨不赦,則大怨必生。賞不服人,罰不甘心者叛。賞及無功,罰及無罪者酷。聽讒而美,聞諫而仇者亡。能有其有者安,貪人之有者殘。

《素書》一本不可不讀的智典,每一句箴言都切中要害,一針見血

安禮章第六

怨在不捨小過,患在不預定謀。福在積善,禍在積惡。飢在賤農,寒在墮織。安在得人,危在失事。富在迎來,貧在棄時。上無常操,下多疑心。輕上生罪,侮下無親。近臣不重,遠臣輕之。自疑不信人,自信不疑人。枉士無正友,曲上無直下。危國無賢人,亂政無善人。愛人深者求賢急,樂得賢者養人厚。國將霸者士皆歸,邦將亡者賢先避。地薄者大物不產,水淺者大魚不遊,樹禿者大禽不棲,林疏者大獸不居。山峭者崩,澤滿者溢。棄玉取石者盲,羊質虎皮者柔。衣不舉領者倒,走不視地者顛。柱弱者屋壞,輔弱者國傾。足寒傷心,人怨傷國。山將崩者下先隳,國將衰者人先弊。根枯枝朽,人困國殘。與覆車同軌者傾,與亡國同事者滅。見已生者慎將生,惡其跡者須避之。畏危者安,畏亡者存。夫人之所行,有道則吉,無道則兇。吉者,百福所歸;兇者,百禍所攻。非其神聖,自然所鍾。務善策者無惡事,無遠慮者有近憂。同志相得,同仁相憂,同惡相黨,同愛相求,同美相妒,同智相謀,同貴相害,同利相忌,同聲相應,同氣相感,同類相依,同義相親,同難相濟,同道相成,同藝相規,同巧相勝:此乃數之所得,不可與理違。釋己而教人者逆,正己而化人者順。逆者難從,順者易行,難從則亂,易行則理。如此理身、理國、理家,可也!

《素書》一本不可不讀的智典,每一句箴言都切中要害,一針見血

圖文均來自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