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修後的同日升糧行重張了,勾起了旮旯兒一連串關於老糧店的回憶


昨天回家路過新整修的雍和宮大街時,旮旯兒意外地發現前些日子一直緊閉的老北新橋糧店的正門終於打開了,而且大門上還掛出了新寫的匾額,名字也恢復瞭解放前的老字號同日升糧行。 有圖有真相,遊覽更有意思的北京城,敬請關注旮旯兒的頭條號【犄角旮旯逛北京】,千餘篇原創照片文字,歡迎閱讀原文轉發。

同日升糧行是解放前的叫法,這家專做糧食生意的私營企業在1956年公私合營後變成了北新橋糧店。旮旯兒小的時候住的離北新橋很近,雖然糧本不是這片兒的,但是偶爾也會過來買東西。前段時間雍和宮大街整治,這家糧店也統一進行了改造,但之前一直在進行內部裝修。

旮旯兒特意進去轉了轉,後邊還是老樣子,而前半部分佈置一新。旮旯兒記得北新橋糧店曾經關閉了一段時間,後來改制後又重張了,現在已經在全市開了好幾家分店了。這裡最大的特色是糧食種類齊全,尤其是散裝和小包裝雜糧吸引了不少老顧客。旮旯兒每次來這兒總會買上點兒東西,要麼是小雜糧要麼是芝麻醬,圖的就是個念想。


如今的北新橋糧店並不只賣糧食,這兩年的冬天還賣起了冬儲大白菜,雖說現在早已不是那個靠冬儲菜過冬的年代,但是每年到了冬季來臨前,還是有些老街坊會來買上幾棵大白菜,有時候還會見到推著小竹車來買菜的老奶奶,那場景真的彷彿是穿越了一般。

不過從同日升糧行出來,旮旯兒還是有些些許的遺憾,因為這個地方基本上看不到一點兒原來老糧店的影子了。一般顧客肯定對此無所謂,但是旮旯兒總覺得如果這裡能夠做的像現在的趙府街副食店那樣的話,一定會成為又一個網紅店的,當然糧店和副食店區別還是很大的,趙府街副食店主要還是店裡的鎮店之寶老招貼畫最有感覺。

現在比較流行懷舊,別管六零後還是八零後,大家對於曾經經歷過如今又已見不到的東西都很感興趣。前不久王府井百貨大樓和平菓局搞的那個大型賣場裡就出現了一個虛構的老糧店場景,單從外觀看很有感覺,尤其是門口還坐著一個蠟人老太太,唯一遺憾的是屋內的陳設和旮旯兒記憶中的老糧店還是有些區別。


不過和旮旯兒有著同樣遺憾的朋友們這回可有個好地方去懷舊一把了,那就是剛剛開放的位於大磨坊文創園內的首都糧食博物館。在那裡復原了一座人們熟悉的上世紀的老國營糧店場景,而且模擬的就是這座北新橋糧店。

由於博物館裡空間及條件所限,這裡只是大致模擬了一下,雖然有些觀眾還會挑著這樣那樣的毛病,但是說實話旮旯兒已經很知足了,總算是在這裡又找到了一點兒小時候提摟著面口袋在糧店裡買糧食的感覺。

櫃檯上面擺放著檯秤,櫃檯後面就是裝著米麵的大櫃子,記得當年大人們買之前總是會先抓一把米看看成色,然後才會去小窗口交錢,別忘了那時候買糧食可是要憑糧本的,而且除了交錢還要交糧票。

說起糧票也挺有意思,旮旯兒記得那時候每個月都有糧店的師傅到院子裡發糧票,各家各戶都要拿著自家的糧本去領糧票,當年上街兜裡除了錢外,還必須要帶著糧票,要不您連早點都吃不上,起先買個油餅兒還得要二兩糧票呢。

這個小黑板上面的內容就更有年代感了,至今旮旯兒還記得當年的大米有一毛八分五一斤的,不過至於是什麼米就記不清楚了,那時候買糧食都是大人的事,小孩子只是偶爾會跟著去幫幫忙,估計現在能夠看得懂這黑板上內容的歲數都不小了。

復原場景中還有一個大油桶,這個玩意兒旮旯兒倒是還有印象,當年買油也得憑本憑票,而且還要自帶油桶油瓶子。可能很多人不明白為什麼糧店的油桶旁邊還會擺個蜂窩煤爐子,在這兒旮旯兒先賣個關子,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先猜猜看。

別管是重張的同日升糧行,還是復原的紅星糧油店,亦或是首都糧食博物館,在這些地方糧食都是唯一的主題,民以食為天,咱先吃飽了再說,其他的都是後話。 有圖有真相,遊覽更有意思的北京城,敬請關注旮旯兒的頭條號【犄角旮旯逛北京】,千餘篇原創照片文字,歡迎閱讀原文轉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