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螳螂拳起源考」螳螂拳“三隻四派”及代表人物(3)

「螳螂拳起源考」螳螂拳“三隻四派”及代表人物(3)

六合螳螂拳

六合螳螂拳是螳螂拳和六合拳有機融合的一個拳術流派,是螳螂拳最早的分支,為有俠盜之稱的著名拳師魏德林所創,在膠東的招遠、龍口、萊州一代最為流行。主要代表人物如下。

魏德林(1780-1873),萊陽城西魏家溝人,六合螳螂拳創始人。因其排行老三,故人稱“魏三”。魏德林先天五指相連,狀似鴨掌,因此人送外號“鴨子巴掌魏三”。魏德林少年時即上河北滄州學習六合拳,10年之後,練就一身絕藝,尤其輕功殊為精絕,能飛簷走壁。

「螳螂拳起源考」螳螂拳“三隻四派”及代表人物(3)

魏德林回到萊陽後,偶見螳螂拳凌厲無比,心嚮往之。為了結識趙珠,拜其為師,一天夜裡突然闖入趙珠臥室,飛身上前,用手指刺探其眼睛,結果被趙珠一揮手打倒在床下,魏德林趕緊向趙珠賠禮稱徒。魏德林學得螳螂拳藝之後,開始遊歷東北三省,成了有名的“獨行俠”。

魏德林在瀋陽將螳螂拳藝傳授給李維琪。魏德林年老後從東北返鄉,途中來到黃縣北馬鎮看望回鄉傳授拳法的李維祺,李維祺安排他到招遠川裡林家定居,收林世春、林佩道為徒。

此後,魏德林以“六合拳”為根基,汲取“螳螂拳”的精華,初創出“六合螳螂拳”。因為魏德林是“鴨巴子掌”,狀似光板,因此六合螳螂拳又被稱為“光板螳螂”。

「螳螂拳起源考」螳螂拳“三隻四派”及代表人物(3)

林世春(1826-1912)自幼學習羅漢拳,後拜魏德林學六合螳螂拳10餘載,出師後將“羅漢短打”取名“短捶”,揉以六合真意,改編為“六合單捶”,融入六合螳螂拳,使六合螳螂拳原有的九套“金不換”絕技增加為10套。

他的武功為當時東三府(即登州府、萊州府、膠州府)之冠,威震武林。林世春家境貧寒,藝成後,被黃縣大財主“丁百萬”家聘為護院武師和鏢頭,計20餘年,

其間他仍苦練功夫,武功精絕,令賊寇聞風喪膽,很受丁家厚待。

丁子成(1880-1956)名爾忠,字子成,六合螳螂拳第五代傳人。原籍龍口市(原黃縣)城關鎮西北隅村。丁子成家族富有,號稱丁百萬。丁子成幼年研習長拳、羅漢拳乃至十八般武藝。後拜招遠六合螳螂拳宗師林世春為師,專習六合螳螂拳,盡得所學,成為“六合螳螂拳”的主要傳播人。

丁子成於1926年在黃縣成立“黃縣國術研究社”,自任社長。“黃縣國術研究社”,因課徒甚嚴,故能培養出一批良才,得其真傳且在海內外享有盛譽的有單香陵、張祥三、陳雲濤 

趙乾一、袁君直、劉雲等。

張道錦,龍口市人,是六合螳螂拳第七代傳人。多次在《中華武術》及專業刊物上發表武術論文,多次參加全國武術比賽和國際武術邀請賽獲得大獎。

194年,為人民體育出版社出版的《中華武術拳械錄——六合螳螂拳譜》供稿。

現為國家級社會體育指導員、中國武術協會會員、中國傳統武術家協會常務理事、龍口市武術協會副主席兼秘書長、六合螳螂拳研究會秘書長。1991年開始,先後接收來自美國、日本、加拿大、意大利、委內瑞拉、西班牙等數百名外籍學生。2007年5月,被山東省政府認定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一六合螳螂拳”代表性傳承人。

「螳螂拳起源考」螳螂拳“三隻四派”及代表人物(3)

主要師承關係

六合拳先師金葉,螳螂拳先師趙珠。

一代:創始人魏德林(萊陽),傳二代林世春(招遠)

二代:林世春,傳三代丁子成(黃縣)、丁文廷、丁旭農、林文蔚、趙同書(招遠)、王立生、王吉臣(黃縣)、呂省五、林春祥等。

三代:丁子成,傳四代單香陵(黃縣)、張祥三(黃縣)、陳雲濤、趙乾一(招遠)、袁君直(黃縣)、劉雲樵(河北滄縣)、於文卿(黃縣)、付嘉賓(招遠)、趙樹林(黃縣)等。

四代:單香陵,傳五代張道錦(黃縣)

五代:張道錦,傳六代陳勇等。

劉雲樵,傳五代徐紀、梁紀慈

張祥三,傳人在臺灣

陳雲濤,傳人在臺灣

三代:趙同書,傳四代趙春合(招遠)

四代:趙春合,傳五代張玉坤(招遠)

拳術特點:六合螳螂拳是一種象形拳術。所謂“六合”,乃指心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力合(內三合),手與足合、時與膝合、肩與胯合(外三合)。其特點概括起來說就是四個字:靜、柔、圓、活。勁力主柔,因此被稱為“軟螳”)又因其演練起來松肩探膀,臂勢柔長,既連綿舒展、自然放縱,又迅猛凌歷、招招狠毒,故被稱為“馬猴螳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