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年前的化妝品廠家,為了帶貨想盡辦法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出門化妝,已經成為基本的社交禮儀,不僅能夠呈現自己最美的一面,也被用來顯示對他人的尊重。選用哪種化妝品、怎樣選用化妝品,就成為許多人走入社會的必修課程之一。

100年前的化妝品廠家,為了帶貨想盡辦法

化妝品

在現代社會,化妝品種類繁多。“把妝畫好”是一門精深的學問,不僅女人需要化妝,男士化妝也越來越流行。化妝品是各大電商最受歡迎的商品品類,廣告也無處不在。其實在中國,與商業文化密切交織在一起的化妝品營銷,是隨著100多年前大城市開埠開始的。

100年前西式化妝品如何傳入與風行?

從上古以來,人們就懂得化妝。唐末馬縞的《中華古今注》就有記載,“自三代以鉛為粉。秦穆公女弄玉有容德,感仙人蕭史,為燒水銀作粉以塗,亦名飛雪丹”。自此以後,我國古代的化妝品逐漸發展為“粉”“脂”“黛”“香”四類,潔面、美髮、護甲樣樣不少。據《東京夢華錄》記載,在商品經濟日漸發達的宋代,還出現了專賣化妝品的店鋪。

100年前的化妝品廠家,為了帶貨想盡辦法

胭脂

這是中國本土化妝品的發展歷程。但在100多年前的大城市,中國傳統化妝品的銷售卻遭遇了困境,原因之一就是西式化妝品的傳入。眾所周知,近代西方列強入侵中國,也將西方生活方式、消費文化帶入中國。洋貨也在大城市隨處可見,洋燈、洋火、洋車、洋布隨著租界的建立和外國人的增多,逐漸走向市場、走進部分中國人的日常生活。

100年前的化妝品廠家,為了帶貨想盡辦法

洋化妝品——英國夏士蓮雪花膏、李施德林藥水

如同洋布相對於土布的銷售優勢一樣,人們更傾向於選擇因成本低而價格低、生產技術先進而製作更精良且具有異域風情的洋貨。西式化妝品作為洋貨的一種,雖然價格不低,但對有消費能力的人來說,無疑是一種彰顯身份的物件,因而很快在上海、天津、廣州、漢口等大城市的上流社會流行起來。當時一首竹枝詞這樣形容上海人用香水的場景,“雲髻新編腦後拖,時新衣服剪紗羅。傾瓶香水渾身灑,風送芳香撲鼻過”。

100年前的化妝品廠家,為了帶貨想盡辦法

“4711”牌香水廣告暗示“跳舞的時尚人士應該用香水彰顯身份”

在生產工藝上,西式化妝品是在18、19世紀歐洲工業革命之後,化學、物理學、生物學和醫學全面發展的背景下,採用新型技術通過提煉、萃取等工藝所生產的一種化工產品、日用化學品。此外,華麗的包裝濃郁的異域風情和精良的製作,也給人們的視覺和心理造成很大沖擊,甚至一度成為上流人士賞玩的奢侈品,也是貴婦人、豪門千金展示時尚、展示摩登的方式。

100多年前的化妝品商如何營銷

在個別開埠城市中,商業發展帶動了消費文化的盛行,商品廣告、營銷活動遍佈租界的街頭招牌、報刊媒體。上海更是被稱為“東方巴黎”和“十里洋場”,夜幕中閃爍的霓虹燈,是人們對民國上海灘最典型的想象。在此背景下,人口流動頻繁、商業活躍、報紙期刊等媒介十分發達,開放、重商的社會環境給化妝品經銷商提供了絕佳的機會,化妝品廣告應運而生。

100年前的化妝品廠家,為了帶貨想盡辦法

報紙上的獅子牌牙粉廣告

廣告的目的就是銷售儘可能多的產品、培養用戶對品牌的“依賴”。關於產品,我們可以從近代上海最著名的報紙——《申報》一看究竟。主要有:清潔類,香皂、香膏、香乳、香粉、美顏水、唇膏、唇脂;護髮類,髮蠟、髮油、生髮水、洗髮水、脫髮劑、染髮劑;口腔類,牙粉、牙膏、洗牙水等(當時牙膏也是化妝品的一種,現在不是);香水類,花露水、各種香水等。除此之外,還有潤手類、護甲類和洗浴類化妝品。

化妝品廣告,最初是純文字的。既有直接介紹的類型,也採取“軟文帶貨”的形式。如民族工業品牌——“三星牌”在《申報》中的廣告這樣寫道:凡是平日常用三星牌香蜜、三星牌軟質雪花精、三星牌牙膏的人,一年到頭,無不三星高照,洪運亨通。

100年前的化妝品廠家,為了帶貨想盡辦法

民族化妝品品牌——三星

軟文帶貨也比較流行。如這篇《齒白競賽》,雖然是一片類似新聞報道的文章,實則講的是幼兒園小朋友在課間比較誰最講衛生的故事。在故事最末,老師宣佈小王牙齒最乾淨、最講衛生,究其原因,是因為他用了“五洲藥房的有潔齒護牙功效的'一三一'牌牙膏。

100年前的化妝品廠家,為了帶貨想盡辦法

牙膏廣告

不過,經銷商們越來越認識到,廣告應當以直觀方式向人們展示產品,

所以圖片廣告逐漸流行,也是報紙中最為常見的一種形式。這些廣告常常展示溫柔、苗條的女性畫像,讓人們聯想到該化妝品的良好效果。如美國三花牌的香粉廣告告訴人們,用了之後就是“西子再世”。“蝶霜”廣告寫“美麗的新嫁娘,她用蝶霜化妝,美麗的面龐越顯嬌嫩”(見下圖兩則廣告)當時的報紙,還設有專門的《婦女專刊》,也是女性化妝品經銷商最喜歡購買的版面。

100年前的化妝品廠家,為了帶貨想盡辦法

香粉、蝶霜廣告

這些廣告用光鮮亮麗的女性形象,展示了“美“作為資本的屬性。她們或著西裝、或著旗袍,在圖畫或文字形容中,她們無一不膚白貌美、身材苗條,為人們提供了一種關於美的想象並激發了人們對於美的慾望。

100年前的化妝品廠家,為了帶貨想盡辦法

嫦娥牌牙膏和新三星花露水廣告

如今常見的名人代言,在100年前也很流行。廣告商善用明星,主要聘請了當紅影視女星代言。胡蝶、阮林玉、徐來、王人美、袁美雲都是廣告的常客,她們親筆書寫的讚譽文字也十分常見。關於力士牌香皂,阮玲玉說“力士香皂以上等的質料售中等的價錢,是值得讚許和介紹的”。胡蝶說“力士香皂潔白可愛,又能使肌膚柔膩,我很愛用它”。《漁光曲》主演王人美說“平時我用它種肥皂,總不能使我十二分的滿意,但是用了力士香皂後,便不再想用它種的了”。

100年前的化妝品廠家,為了帶貨想盡辦法

影星為力士香皂的代言。框中為明星手書。

為了利用名人效應,華南化學工業社的胡蝶牙粉、胡蝶霜則乾脆以胡蝶的肖像及名字作為商標,方便顧客記憶,還引發了曾經聘請影星胡蝶的家庭工業社的起訴。

100年前的化妝品廠家,為了帶貨想盡辦法

左:華南實業社“胡蝶霜”廣告;右:“胡蝶”商標的爭議判決公告

國貨化妝品的大發展

大城市盛行的消費文化,讓有經濟能力的人士提高了生活質量,化妝品銷量持續增長。據《上海日用工業品商業志記載》,1894年,全國香水、脂粉的進口值為50405海關兩(最大的通商口岸——上海就佔25715海關兩——全國的51%),1911年上升到319822海關兩——增長6倍以上。不得不說,廣告宣傳起到重要作用。

100年前的化妝品廠家,為了帶貨想盡辦法

日本獅子牌牙粉包裝、屈臣氏汽水、天津歷史建築—原屈臣氏大藥房

如果穿越到清末的上海街頭,可以看到林文煙花露水、英國夏士蓮雪花膏、日本獅子牌牙粉及金剛牌牙粉。還可以到街頭的屈臣氏大藥房、老德記藥房、德國的科發藥房、美國的安寧藥局等“銷售化妝品”的藥房,購買洋胭脂粉、淡紅玫瑰葉乾粉、花露香粉、檀香油、花露油、桂花香味紅口唇膏等。

100年前的化妝品廠家,為了帶貨想盡辦法

美國旁氏嫩白香粉

面對外國品牌化妝品的盛行,主張實業救國的有識之士也開始進軍化妝品行業。

近代上海民族化妝品業是其中傑出的代表,興起了一批新式的機制化妝品企業,其中廣生行、中國化學工業社、家庭工業社及香亞公司最具代表性。如1931年,中國化學工業社由於擴展營業,資本己增加到四十萬元;至1934年改組為股份有限公司,資本總額增加至一百萬元;到1936年,中國化學工業社在國內各地及南洋諸國都設有特約經銷處所,全年營業額,已達二百五十萬元。

100年前的化妝品廠家,為了帶貨想盡辦法

民族品牌——百雀羚面霜廣告

大大小小的民族化妝品企業為抵制外國貨物、革新生產技術、拓展海外市場、奠定化工基礎起到了重要作用。

結語

化妝品廣告盛行,是近代中西文化、經貿往來的縮影,但是也應該看到兩點問題。首先,在清末以化妝品為代表的洋貨傾銷,對我國民族工業造成了打擊,同時也催生了有識之士創辦國貨品牌的決心。化妝品領域,由最初的西方品牌獨大到國產品牌與之爭輝,民族企業進行了艱難的探索,華南化學工業社和家庭工業社均是傑出的代表。其次,近代開埠城市之繁榮是商業發展的見證,但只是少數人的專利。大城市上流社會能夠藉助化妝品改善容貌、促進健康、提高生活質量,而普通民眾中的大多數則在溫飽線下掙扎。

100年前的化妝品廠家,為了帶貨想盡辦法

民國時期繁榮的上海外灘

化妝品廣告的背後,不僅是近代中西文化交融、經貿往來逐步密切的事實,更有一段充滿戰亂和屈辱的歷史,以及民族企業對陣壟斷了特權、資源和市場的外國企業的奮鬥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