濱州朱氏菩提拳傳承路上的“喜與憂”

每到週末晚上,無棣縣車王鎮朱家村的村兩委大院內便是一派拳來腳往、刀光劍影的熱鬧場景,喊號聲、喝彩聲不斷,朱氏菩提拳少年武術隊又開始了一週一次的訓練。

滨州朱氏菩提拳传承路上的“喜与忧”

朱氏菩提拳武術隊在演練菩提拳

這裡有一位年過六十的“孩子王”,他叫朱樹理,退休後,他利用週末和寒暑假的晚上免費義務教孩子們打拳練武。

滨州朱氏菩提拳传承路上的“喜与忧”

朱氏菩提拳第四代傳人朱樹理演練拳法

朱氏菩提拳是中華民族傳統武術流派的一種,在無棣縣車王鎮朱家村歷經朱法堂、朱德恆、朱登閣三代傳承人近二百年的傳承, 在車王鎮各村莊有廣泛的群眾習武基礎,在無棣縣乃至全市也具有深遠的影響。菩提拳其風格獨特,內容豐富,動作連貫,變化多樣,剛柔相濟,樸實無華,虛實有度,快慢相間,形神兼備,技擊性強。該拳套路較短小,運動多為直線往返。“一字馬一片身”是菩提拳獨特的攻守方法。無論進攻還是防守,菩提拳以自己的側身對準對手的正中,前手似弓,隨機應變以寸勁或防或攻;後手相隨,或上或下,守中護肋。這種技擊觀念和當代格鬥技術異曲同工。菩提拳在傳承中融合了白猿拳形體輕盈、動作敏捷和點子拳短、平、快的特點,逐步形成了獨具風格的朱氏菩提拳,凝聚著歷代傳承人在實戰中總結、在演練中提升的智慧結晶。現有拳術12套,器械11套,對練12套。

滨州朱氏菩提拳传承路上的“喜与忧”

1988年朱樹理與朱氏菩提拳第三代傳人朱登閣老師生前演練

“孩子是文化傳承的未來和希望,練拳得從娃娃抓起”,2018年9月1日,朱家村正式組建朱氏菩提拳少年武術隊,由朱氏菩提拳傳人朱樹理、朱樹勝免費義務教學,一年來,武術隊從最初的十幾名孩子發展到現在38名。“人多人少不是關鍵,主要得德在先,師傅這樣和我說過‘未曾學藝先學禮,未曾習武先習德’,朱樹理告訴我們“習朱氏菩提拳者,應解其品,觀其德,盡其能,展其威,弘揚於世,惠澤鄉里,拳法之大幸也!”

滨州朱氏菩提拳传承路上的“喜与忧”

朱氏菩提拳武術對演練

孩子們也從一開始對傳統武術、對朱氏菩提拳的一無所知,到如今弓步、馬步、歇步,正踢、側踢以及菩提拳第一套、五步拳、太極扇等都有了初步掌握,孩子們的自信心和精氣神都得到了很大提升。特別是朱氏菩提拳第四代傳人朱樹理老師為了菩提拳的傳承和發展也是不辭辛苦、無私奉獻,每到週末晚上、寒暑假,朱樹理都自己駕車從無棣,甚至有時候從濱州自己開車回到朱家村,自帶教學音響、軟墊、兵器等,無償的、義務的教孩子們打拳練武。朱樹勝老師同樣如此,平常住在鎮上,也是週週如此,年年不停。這不光讓跟隨朱樹理、朱樹勝練武孩子的家長、廣大村民都非常感動,甚至周邊村居的老少爺們都豎起大拇指。“這兩位老師真是讓人感動,不光免費教孩子們,還自費給孩子們買獎狀、買獎品的,我們想湊個加油錢,人家也不收”,一位學生家長動情地說。

滨州朱氏菩提拳传承路上的“喜与忧”

朱樹理和朱樹勝實戰演練

朱樹理在接受採訪時這樣說道“我的師傅把這套拳法傳給了我,也是免費、無償的,我必須要把它傳下去,並且有責任要傳承好,把它發揚光大,不辜負師傅在世時對我的叮囑和教導,也不能辜負老少爺們對我的信任,所以免費教孩子們我心甘情願。”

滨州朱氏菩提拳传承路上的“喜与忧”

朱氏菩提拳武術隊在朱高小學演練

一個村莊,沒有文化就談不上凝聚力,沒有文化傳承更談不上家族傳承的先進性,朱氏菩提拳就是朱家村的靈魂所在,也是這個村尚武精神的體現, 老一輩的朱家村一直有“尊師重教、崇文尚武;同姓同德、凝心聚力”的古訓,朱氏菩提拳的開山祖師朱法堂曾立下武訓“菩提拳法出少林,吾輩有緣德為先;內修外練強體魄,主守從攻戒殺念。”朱氏菩提拳與朱家村有緣就源於這個村原來淳樸的村風、民風。朱氏菩提拳第三代傳人朱登閣老拳師之長孫,朱家村黨支部副書記朱希祥告訴記者“這個德就是朱姓家族同宗同族、同心同德,這個緣就是要將拳法傳承下去,也不僅僅只傳給朱氏後人,要傳給更多的有德有緣之人,把朱氏菩提拳法發揚光大,通過讓老家底煥發新光彩,使優秀的傳統文化活在當下的日常生活,也帶動朱家村的民風、村風向善向好,形成風清氣正的良好社氛圍。”

滨州朱氏菩提拳传承路上的“喜与忧”

朱希祥向朱氏菩提拳武術隊授拳旗

功夫不有心人,一年來,雖然習武設施簡陋、場地窄小,師資力量薄弱,但拳法傳承活動卻是精彩紛呈,武術隊比賽也是成績斐然,先後開展了紀念朱氏菩提拳第三代傳人朱登閣先生逝世三十週年、朱氏家族修譜公益演出以及朱氏菩提拳展館落成啟動儀式等系列活動,並派八人代表參加濱州市第二屆非物質文化遺產武術比賽,獲得個人一、二等獎和團體一等獎的好成績。

滨州朱氏菩提拳传承路上的“喜与忧”

朱氏菩提拳武術隊在比賽中合影

滨州朱氏菩提拳传承路上的“喜与忧”

濱州電視臺拍攝拳法演練

滨州朱氏菩提拳传承路上的“喜与忧”

朱氏菩提拳武術隊合影

無棣電視臺《無棣功夫》欄目組以及濱州電視臺文化旅遊節目先後進行採訪報道。

滨州朱氏菩提拳传承路上的“喜与忧”

縣武協向朱家村優秀傳統武術培訓基地授牌

滨州朱氏菩提拳传承路上的“喜与忧”

縣武協領導和菩提拳傳人合影

說到朱氏菩提拳下一步的傳承,朱樹理非常激動,“現在文化傳承、武術發展的政策特別好,我們也積極貫徹落實市、縣以及鎮上的相關會議精神,按照全民健身活動的部署和建設體育協會的要求,積極申請籌建朱氏菩提拳研究會和申報非物質文化遺產,讓我們的傳承有平臺、有抓手,從細處著手、從長遠打算,力爭把老祖宗傳下來的文化保護好,把菩提拳法傳承好。”

朱氏菩提拳的名聲在四鄰八村也一次次打響,孩子們習武的自信心也進一步增強,好多村居群眾找親戚、託關係介紹孩子來學拳,奈何現在的場地受限(在大隊部院內),師資力量受限,好多想學拳的孩子沒法入隊。朱家村黨支部書記朱月春在接受採訪時這樣說到“為擴大練拳訓練場地,我們計劃在村大隊部後邊進行墊土壓混,擴大習武場地,由於村集體沒有經濟收入,習武孩子家長們的部分捐款僅限購買部分教學兵器,下一步我們也將積極地向鎮上和縣裡的有關部門申請,爭取給我們更多的政策和資金方面的支持,也希望社會有識之士給我們拳法傳承上更多的支持和幫助。”

滨州朱氏菩提拳传承路上的“喜与忧”

朱氏菩提拳傳人弟子合影

中國傳統武術伴隨著中國歷史與文明發展,走過了上千年的風雨歷程,成為維繫這個民族生存、發展的魂和承載中華兒女基因構成的魄,是我們歷代沉澱而成、安魂守魄的法寶。現在武術已列入國家重點扶持體育項目,武術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延續,傳遞給國人的不僅是一種搏擊與健身交流的工具,更是我們中華民族獨具特色的文化靈魂。如今朱氏菩提拳在第四代傳承人朱樹理、朱希祥、朱樹勝等帶領下,吸引了包括朱家村在內的周邊十幾個村居菩提拳愛好者利用晚上時間在一起打拳練武,交流切磋,共同拯救優秀傳統文化遺產, 同時也推動了全民健身運動在農村深入開展,在基層遍地開花。

這正是:

朱氏家族遠流長,

菩提拳法威名揚。

拳似流星眼是電,

掛耳纏絲腿掃堂。

剛柔相濟攻防備,

博採百家武技強。

代代傳承到今世,

吾輩更喜好兒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