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座城市都有個“中央公園”夢?

退休後的馬雲,一點也沒閒著。

最近,馬雲公益基金會向浙江省杭州市餘杭區慈善總會捐贈1億元人民幣,用於西溪溼地環境保護。捐贈儀式上,馬雲又給杭州許諾了一份“大禮”——

要“將西溪溼地打造得像紐約中央公園一樣”。

即便從未去過紐約的人,想必對紐約中央公園也不會感到陌生。

馬雲有句名言:“夢想總是要有的,萬一實現了呢。”其實,不止杭州, 據不完全統計,包括蘇州、青島、濟南、重慶、成都、武漢等城市在內,都已建設或在建、規劃自己的“中央公園”。

這些“中央公園”的共同特點,就是規格高、面積大,有城市在全球招標設計團隊,也有城市打出“亞洲第一”等旗號。在當地媒體的報道中,不乏“對標紐約中央公園”“媲美中央公園”“xx自己的中央公園”等說法。

當生態宜居日益成為城市的共同追求,“中央公園”似乎正成為衡量城市發展水平的一大標杆。那麼,紐約中央公園魅力何在?它真的適合所有城市嗎?

每座城市都有个“中央公园”梦?

熱潮

鳥瞰曼哈頓,一幢幢拔地而起的摩天大樓中,有一片近4平方公里的綠洲,格外引人注目。這片綠地上,掩映著劇場、動物園、噴泉、草坪……本地居民拖家帶口來這裡散步放鬆,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則忙著拍照留影。

這個在寸土寸金的市中心鬧中取靜的地方,便是紐約中央公園。它於1873年建成,距今已有146年曆史。

當下,中國許多城市建設的中央公園,亦是希望能在經濟發展與生態宜居之間取得平衡。

而這些中央公園首當其衝的特點,就是體量可觀

比如,2013年5月建成開放的重慶中央公園,佔地面積1.53平方公里,南北全長2.4公里,被稱為“繼紐約中央公園、倫敦海德公園之後的世界第三大城市中央公園”。

2018年1月1日,青島西海岸中央公園舉行開工儀式。公園規劃面積330萬平方米,當地媒體在報道時也稱,其“建成後或將成為亞洲最大、世界第三的城市中央公園”。

今年9月,合肥中央公園舉行開工儀式。公開信息顯示,公園景觀和綠地面積共約782.67萬平方米,號稱“世界最大的城市中央公園”。

如此大體量的公園,早已超越一座公園本身的意義。某種程度上,甚至可以說代表了一座城市的“臉面”

此前,安徽方面就提出,建設合肥中央公園的宗旨,是“使之成為充分體現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理念的代表之作,成為留給子孫後代一塊‘幸福綠肺’的情懷之作”。

也是因此,不少中央公園都位於城市重點發展的核心地帶,比如重慶中央公園就位於重慶兩江新區,合肥中央公園位於合肥濱湖科學城,西溪溼地保護項目則位於杭州未來科技城。

不僅如此,許多中央公園都佈局了重量級CBD、文博機構,公園附近也有中高端住宅。比如合肥中央公園將迎來安徽國際文化藝術中心、安徽省歌劇院、摩天輪。重慶中央公園則入駐有30餘家政府及事業單位,被視為重慶城市第三次“北移”的中心。

理念

紐約中央公園為何會成為城市規劃領域的經典之作?這還得從紐約的歷史說起。

北京大學景觀設計學研究院副院長李迪華告訴城叔,紐約曼哈頓建設之時,當時的世界城市規劃理念直接來源於中世紀的城市模型——這類城市設計只有廣場,沒有公園,城市建成區部分非常密集。“即便是現在,紐約也屬於典型的小街區城市,擁有高密度路網、高建築密度、高容積率。”

待到中央公園開始規劃建設時,紐約已步入工業化時代,公共生活、戶外生活正逐漸成為市民生活方式的重要組成部分。儘管此時紐約中央公園所在地仍屬遠郊地帶,但其建造者奧姆斯特德(Frederick Law Olmsted)與沃克斯(Calbert Vaux)預判,城市未來也將擴張至此處,並希望提前為城市預留一塊公共自然空間。

他們的設想是:“公園四周的大樓,即便高得比中國的長城高兩倍,設計也可以保證在園裡,看不到這些大樓。”

在後來曼哈頓的城市擴張中,這種前瞻性眼光、自然人文情懷,為當地居民存留下這處唯一可以見到自然風光的地方,中央公園也成為紐約“中心的中心”。

可以說,今天的紐約中央公園,最吸引人的不是自然山水,而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不是精妙的設計佈局,而是城市發展不以眼前利益犧牲自然生態為代價的核心精神。

生態宜居的理念,當然值得學習。這正是中國許多城市在建設中央公園時的考慮。

不過,在李迪華看來,紐約中央公園很美,但並不代表紐約人的體驗都很好。畢竟,紐約除了中央公園,其他地方綠地、公園很少,很多紐約人想曬太陽,就必須跑到中央公園去。這種“稀缺性”,也是中央公園意義非凡的一個原因。

“但我們的城市和紐約當初的建設情況不同,我們很多城市當初就規劃建設有城市公園、社區公園等綠地體系。是否仍需向紐約那樣,在城市中心供給一個超大面積的公園,這筆賬還值得多計算。”李迪華說。

取捨

公園重在“公”字,其誕生之初便是都市現代性的一個標誌。

隨著城市發展節奏日益加快,公園在鋼筋水泥的現代都市中儼然已成為“奢侈品”。19世紀中葉,歐美地區出現專門為公眾遊覽設計的公園。1905年,在無錫,由一些名流士紳倡議並集資形成中國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公園。

當下,我們站在高質量發展的節點上,在越來越多城市重視公園建設、重視城市生態的時代,更有必要對什麼樣的公園才是好公園,展開思考。

答案或許有很多種。在李迪華看來:“ 如果對居民來說公園‘10分鐘可達’全覆蓋、‘5分鐘可達’50%覆蓋,那我們的城市就非常幸福了。”

李迪華告訴城叔,公園作為一種基礎設施、一種公共服務,“普惠”是其最根本的建設目標。

實際上,今年年初的一份重磅文件,就格外強調基本公共服務的“普惠共享”“就近就便”。

今年2月,國家發改委、住建部等18個部門聯合印發《加大力度推動社會領域公共服務補短板強弱項提質量 促進形成強大國內市場的行動方案》(下稱《方案》),其中提到“補齊基本公共服務短板,加快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根據《方案》,到2022年,覆蓋全民、普惠共享、城鄉一體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不斷健全,就近就便、高效快捷、便民利民的公共服務體驗不斷改善。

從這個層面來看,在紐約與中央公園齊名,而形式截然不同的佩雷公園,也引起中國城市的注意。

佩雷公園面積僅有390平方米, 在繁忙的街頭為市民提供一小片休息活動的天地,被稱為是“口袋公園”鼻祖

當下,北京、上海、南京等城市正在建設這種街邊的小公園,成都、青島對口袋公園也多有重視,有所規劃。成都甚至更近一步,開始探索公園城市——從“城市中建公園”,轉變為“公園中建城市”。

李迪華認為,不必刻意追求中央公園還是口袋公園。“我們真正要做的是實事求是研究自己的城市,到底老百姓喜歡什麼樣的生活?根據不同的需求,把居住區公園的綠地建設好,把辦公區裡的綠地建設好。”

每日經濟新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