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與白雲通”:為文學,不遠萬里

“路與白雲通”:為文學,不遠萬里

權威文學資訊,深度作品解讀。

“魯迅文學院第五屆國際寫作計劃”

開幕式側記

老舍曾說,北平之秋就是人間的天堂,也許比天堂更繁榮一點呢!中國現代文學館的銀杏樹逐漸漫成一片金黃,當你聽到坐落在其中的魯迅文學院傳出來自異國他鄉的歡聲笑語,一定又是新一屆國際寫作計劃開幕了。10月25日,魯院鬧中取靜的一方天地迎來了天涯海角的作家們,在這裡,文學跨越文化與信仰的壁壘,超越語言和地域的阻隔,閃耀著人類文明的光輝。

來自俄羅斯、荷蘭、烏克蘭、希臘、韓國、新加坡等6個國家的7位作家參加2019第五屆魯迅文學院國際寫作計劃,他們當中有詩人、翻譯家、評論家,還有編輯、歷史學家,甚至有從化驗師轉型兒童文學創作的生態研究者,既有愛文學的熱血青年,也有不向歲月低頭的“老友”,大家不遠萬里來到這裡,為的正是魯院國際寫作計劃的主題:“無與倫比的文化”。

“路与白云通”:为文学,不远万里

中國作協主席鐵凝在開幕式上致辭

魯迅文學院作為中國作協所屬的我國唯一一所國家級文學教學培訓機構,其前身為成立於1950年的中央文學研究所,在中國文學界享有盛譽,被人們親切地稱為“作家的搖籃”,有力地推動了當代中國文學的繁榮發展。國際寫作計劃使不同國家、不同地域的作家相聚於此,展開對話與交流。正如中國作協主席鐵凝在致辭中所說:“開放互動不僅是現代知識體系建構及傳播的重要體現,更是異質文明之間開展洽談、探討溝通的有效途徑。今日的相聚,是我們置身於世界格局進行觀察和思考的一次寶貴機會。”

“路与白云通”:为文学,不远万里

中國作協副主席、魯迅文學院院長吉狄馬加致歡迎辭

中國作協副主席、魯迅文學院院長吉狄馬加向在場作家們介紹,國際寫作計劃自2017年啟動,是由中國作家協會主辦、魯迅文學院承辦的一項國際性文學交流項目。國際寫作計劃立足於世界文學的多元與共性,旨在構建起不同文化傳統友好溝通的橋樑。國際寫作計劃為來自不同國家不同文明的作家搭建起文學交流的平臺,進一步繼承發揚傳統文學精神,並賦予其新的時代意義。

今日我們談起時代,意味著交流與融合,意味著永不止息的行走與發現,也意味著無數可能醞釀的新生。追尋時代意義,我們實際求索的是人類自身的生存,人類精神的密碼,人類心靈的秘境,因而“人類命運共同體”是常被提及的名詞。就像吉狄馬加說的那樣,不論人們身處何國、信仰如何、是否願意,實際上已經處在一個命運共同體中。文明交流互鑑不應該以獨尊某一種文明或者貶損某一種文明為前提,應當相互促進、相映生輝。而文學正是“建設世界文明共榮之橋不可或缺的部分,這是身為文字創造者的榮耀,也是使命和擔當。”

“路与白云通”:为文学,不远万里

魯迅文學院常務副院長徐可主持開幕式

魯迅文學院常務副院長徐可介紹,魯院國際寫作計劃已經舉辦四屆,共邀請到來自31個國家的37位作家、詩人、翻譯家來華進行文學交流,“今天,我們又高興地迎來7位新朋友!”

“路与白云通”:为文学,不远万里

卡特琳娜·穆裡基(Katerina Mouriki),希臘兒童文學作家

“路与白云通”:为文学,不远万里

吳耀宗(Wu Yeow Chong),新加坡詩人、小說家、學者

“路与白云通”:为文学,不远万里

施露 (Anna louise Stiggelbout,女),荷蘭漢學家,文學翻譯家

對於參加本屆魯院國際寫作計劃的7位作家來說,來到位於北京北四環的魯院、來到此時的中國更具特殊意義——2019年是新中國成立70週年,作家們也期待通過文學旅途,在這個東方文明古國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鐵凝說,今天的中國,在吸收和借鑑世界優秀文化精粹的同時,也滿腔熱忱地與世界分享中國燦爛悠久的文化和精神遺產。鐵凝的期待也如同所有熱愛文學、熱愛中國的人一樣,希望以本屆國際寫作計劃為契機,讓大家切實感受中國日新月異的變化和活力。“我相信,這將更新和放大作家的個人生命體驗,以更廣大的格局和視角審視我們自身和我們所處的背景。”

“路与白云通”:为文学,不远万里

林娜·克魯克(Halyna Kruk,女),烏克蘭詩人、兒童文學作家、評論家

“路与白云通”:为文学,不远万里

達安·赫爾馬·範·沃斯(Daan Heerma van Voss),荷蘭青年小說家、歷史學家

“路与白云通”:为文学,不远万里

古列維奇•塔蒂亞娜•亞歷山大羅芙娜(Gurevich Tatiana Aleksandrovna ,女),俄羅斯詩人、編輯、翻譯家

“路与白云通”:为文学,不远万里

金仁淑(Kim Insuk,女),韓國小說家

早在去年,卡特琳娜·穆裡基(Katerina Mouriki)在上海交流時,就有“大大超出了我的預期”的新體驗。來自希臘的她年逾古稀,去年受邀參加上海國際寫作計劃——“這段經歷堪稱神奇。雖然我廣泛遊歷過歐美許多國家,但我不得不承認,在上海度過的兩個月,讓我的美夢成真。在那一段時間裡,我受中國明代作家吳承恩的《西遊記》的啟迪,居然完成了一部童話書的寫作。”卡特琳娜希望在魯院的這一個月,能為年輕讀者寫點新東西。“我的腦海裡已經在醞釀一個關於大熊貓的故事,但願可以最終成型。”

當施露 (Anna louise Stiggelbout)上臺朗誦時,能夠感受到臺下作家們的驚奇,這位荷蘭漢學家說得一口流利漢語。她自2006年開始做文學翻譯工作,譯有朱文、盛可以、畢飛宇、劉震雲等中國作家作品,並相繼在荷蘭出版。2019年末,由她翻譯的三毛作品《撒哈拉的故事》將在荷蘭出版,這也是三毛作品首次被翻譯成荷蘭語。目前,施露正在進行張悅然短篇小說集《十愛》的荷蘭文翻譯工作。她通過文學翻譯積極鼓勵和引導更多荷蘭讀者閱讀並瞭解中國文學,並參與舉辦了多種與中國文學有關的推介活動。

接下來的一個月裡,7位外國作家將與正在魯院學習的第十六期網絡文學作家培訓班的學員們共同度過因文學而相識的時光,袁銳(筆名:靜夜寄思)作為代表學員發言,表達大家的共同期待:“這是一場特別的相遇,我們雖然來自不同地域、不同民族,擁有不同語言、不同膚色,因為文學這個紐帶的存在,我們可以共同探討文學和寫作,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力量。”

“路与白云通”:为文学,不远万里

外國作家們相聚暢聊

“路与白云通”:为文学,不远万里

外國作家們合影留念

“路与白云通”:为文学,不远万里

中外作家合影留念

攝影丨王紀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