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汉成功建立之后,张良作为一个开国功臣,为何却拒绝做官?

etleon


张良是刘邦建立汉王朝的“汉初三杰”之一的智圣,帮助刘邦在秦末农民起义、天下纷争格局中出谋划策,为大汉王朝的建立立下汗马功劳,自然是开国元勋,受到刘邦的器重和信任,但是却不愿长时间在朝廷为官,而且接受的封赏也是比较少的,仅仅接受“留候”爵位。


出身高贵,国破家恨

张良原本是战国七雄之一韩国的贵族,其祖父和父亲都做过韩国的宰相,但随着秦灭六国之后,张良就国破家亡了。所以他青年时期想的一件事就是像荆轲一样的英雄壮举。

在公元前218年,秦始皇东巡时,张良在博浪沙这个地方埋伏寻找大力士想用一个重达120斤的铁锤击杀秦始皇,结果只击中了副车,秦始皇幸免于难。但这个事情使张良名气大增,同时也让他认识到光靠暗杀手段难以达到目的。

复国梦碎,追随刘邦

在陈胜吴广起义发生后,张良通过游说项羽叔侄,帮助韩国公子成复建了韩国。但是在后续的楚汉之争中,项羽将韩王成给杀掉啦。张良没有办法只得投靠刘邦。

当然在之前张良就在刘邦阵营待过,而且出过很多对刘邦巩固和发展实力有用的计谋。譬如在刘邦攻入关中后,当时的刘邦的实力还不够,而且项羽还摆了一个鸿门宴等着刘邦去送死,这过程中都是张良出谋划策,在有惊无险中化解了刘邦的危机。

后来刘邦占领关中后,又给刘邦献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打败了项羽分封的秦降三王,这个是为了监视和防止刘邦做大的安排,结果被张良一计破功,气得项羽兴师问罪。


而且准备跟刘邦决一死战,也就拉开了四年之久的楚汉之争。张良又给刘邦献计让韩信、彭越、英布等人齐心协力帮助刘邦,特别是在韩信讨要假齐王时对刘邦劝谏,彻底壮大了刘邦的实力。

当然最后结果是,张良一计“十面埋伏”,彻底攻破项羽的心理防线,项目兵败乌江自刎。

大汉建立,张良封留候。

洞悉人性,修身养性

张良之所以在大汉王朝建立后采取急流勇退,既有自身的原因,也有他对刘邦的了解和对政治人性的洞悉,还有自身身体健康状况欠佳的原因。

张良作为一个智商超群的人自然会想到像刘邦这种人,对大臣是猜忌和防范的,何况前有韩信、彭越、英布等人的覆灭,就连对刘邦忠心耿耿的萧何都受到猜忌,难道张良就不会受到猜忌吗?

张良早年的志向是复国韩国,后来思想渐进到天下一统。当他实现这些愿望之后,静思发现谋臣如果不懂得急流勇退,难免不会出现“敌国破、谋臣亡”的历史轮回,何况前面的韩信等人血淋淋的教训摆在眼前。


再者,作为常年用脑出谋划策,运筹帷幄的谋臣,一般都是思绪过度,身体状况肯定不会太好,张良也是如此。于是张良就自请告退,摒弃人间俗事,专心修道养精,崇信黄老学说。

公元前186年,张良病逝,谥号文成侯,善终!


杜哥说史


这就说明的张良的大智慧了。自古以来,“狡兔死,良狗亨;高鸟尽,良弓藏”是永恒的真理。纵观中国历史上统一朝代的开国君主,两个杀功臣最狠的就是汉高祖刘邦和明太祖朱元璋了。朱元璋自不必说,通过胡惟庸案和蓝玉案,清洗了一大批功臣,除了汤和等寥寥数人,几乎都不得善终。刘邦也差不多,可以从汉初三杰的结局中看出。

韩信,先是从楚王被贬为淮阴侯,然后又因为谋反罪名被吕后和萧何诱杀于宫中。

萧何,本应是刘邦最信任的人,但因为功劳太高,人品太完美,不得不自污名节消除刘邦的猜忌。

张良,三杰之首,张良不但智商高,情商也高,刘邦建立天下后,张良不迷恋权位,远离政治斗争中心。最后更急流勇退,称自己“随赤松子游”。算是三杰中结局最好的一位了。

以上图片均来自于网络,侵立删,谢谢合作!如果您喜欢我的答案,希望给在下点一个赞,也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山居不记年”,大家一起讨论交流~


山居不记年


我是盗墓历史,我来回答。

首先更正一下,汉朝成立后,张良并没有拒绝做官,只是在刘邦执政的后期才选择归隐的。

张良是汉朝的开国功臣,与萧何,韩信并称为“汉初三杰”,刘邦曾经说过:“我之所以有今天,得力于三人---运筹帷幄,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张良;镇守国家,安抚百姓,不断供给军粮,吾不如萧何;率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人皆人杰,吾能用之,以吾所以取天下也。”

虽然同样被刘邦奉为人杰,然三个人最终的命运却迥然不同

韩信被杀,萧何被囚,唯张良善终。

我们不禁要问了:是刘邦格外垂青张良,还是张良有更高明的手段?

盗墓君以为:

张良之所以能独善其身是有其特殊原因的:

  1. 张良是个有大智慧张良的人

人生的高度不是你看清了多少事,而是你看轻了多少事。人知道前进是聪明,知道后退才是智慧。

《朱子治家格言》中讲:"贵在知足,贵在知退。"

刘邦在西汉成立之初,搞了个封赏大会。大家一起商量如何论功行赏,然而张良的表现却让大家很惊讶,与大家热情高涨的争论自己的功劳不同。他只是默默的看着,与世无争。最后在刘邦单独召见,让其自己选择三万户,封其万户侯时,张良以淡泊名利的态度,力辞不受,坚决放弃了刘邦对他的万户侯封赏。最后还是在刘邦的极力劝说下,张良才免为其难的选了一个叫留县的偏僻小地方。并且张良对刘邦说:“我何德何能当这个万户侯呀,这对我来说太抬举我了,我愿意去过老百姓的生活。大王要实在原意封赏我,就给我个小地方做个留念吧。”

刘邦听到张良这样的回答,自然是很高兴。无意功名和富贵说明张良没有野心,不会对自己有任何的威胁,所以刘邦始终把张良当做可信赖的人。

而同样作为汉初开国功臣的韩信,在面对刘邦的试探时,自满高调,炫耀自己“带兵多多益善。”,招致刘邦的猜忌与不满。

张良作为一名智者,深知"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敌国灭,谋臣忘;功盖天下者不赏,声名震主者身败"的道理,选择激流勇退,见好就收,才是明智之选。

到了刘邦执政的后期,随着韩信的被杀,萧何等一批开国功臣或被罢黜,或遭囚禁,张良明显感觉到了危险。

张良开始有意疏远朝堂政事,专注于修炼“辟谷,轻身,长生”等黄老之术,宣称自己:愿弃人间事,欲从赤松子游耳。最后干脆以身体有病为由,向刘邦请求告老还乡。

最后张良成功离开权利是非之所,归隐山林。

宋代大文豪苏轼为此专门写了一篇著名《过留候》,极力赞扬张良面对荣誉的荣辱不惊,泰然自如的大智品德:“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2•张良处世深受道家思想所影响

张良的出身和人生经历在《史记》和《汉书》中均有记载,张良出身韩国,是个没落的贵族子弟,在韩国为秦所灭后,散尽家财,雇佣刺客刺杀秦始皇,为韩复仇。后在避祸时遇到了改变其一生命运的人生导师--黄石公。在经受住黄石公三番五次的耐性考验后,黄石公授其《太公兵法》,在此不做过多阐述。

张良在学成兵法后,一直追随刘邦,为刘邦默默地出谋划策,帮助刘邦完成了建国立业的伟大壮举。

张良在这个过程中,一直秉承着道家隐忍知足的精神,谨守作为臣子的本分。三国的刘卲曾赞阳张良:“思道通化,策牟奇妙,是谓术家,范蠡,张良是也。”

作为臣子,张良清楚在复杂的政治环境和君臣关系中,必须柔弱内敛。他学习道家所强调的知足,有限度的追求名利,不夸耀的知足常乐。以道家“为而不争”的思想确立自己淡泊名利的人生态度。

《老子》曰:“古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张良出生于秦灭六国之前,主要生活在西汉前期。那时候的人普遍信奉养生长生的黄老之说,张良自然也不列外,《史记.留候世家》中就有关于张良“道引轻身”的记载。

老子强调“贵己重身”,提倡自然无为的同时,注重重生,保全个人生命。西汉初期,世人多以此引导养生观,张良受其影响,最终选择避世离俗,自洁全生,或游于方外,独于天地往来,也就不足为奇了。


总之,荣华富贵谁都想尽情消受,但与宝贵的生命比起来,不过是过眼云烟,南柯一梦罢了。

所以说张良的退隐,有其对人生的释然,也有生活的无奈,毕竟“人活着是最重要的”


盗墓历史


张良信奉黄老道家之学,功成身退是骨子里的思想。

张良养生,辟谷,生活方式和节奏,都和当时的政治行政体制不符。

张良本来就是韩国国相的后人,什么世面没有见过?大富大贵享受过,大起大落经历过,人生巅峰是在他刺杀秦始皇的时候。之后的人生只是巅峰的袅袅余音罢了。


西村0616


张良作为一个谋士,可谓是尽职尽责,从一个人散尽家财拉队伍到投奔刘邦,再到大汉王超建立,出谋划策,早就看尽了人心,刘邦建朝后第一想的就是怎么才能坐稳江山,肯定不会有功高盖主的人存在,从韩信就可以看出来,自古人心最难测!


龙猫说天下


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做为国士无双的顶级谋略家,张良当然熟谙这权谋之道,精通这人性之理,当然是明哲保身,功成身退啦


用户8555767608238


张良作为刘邦的第一谋臣,在楚汉战争期间为刘邦出谋划策,为大汉的建立立下不朽功劳,可是,在刘邦建立大汉之后,刘邦做的事情,寒了张良的心,以至于大汉建立之后,张良誓死不当官,直接隐退。

刘邦到底做了哪些事?


首先,诛杀功臣。


  在封建王朝,历代开国之君,在王朝建立之后,诛杀屠戮功臣的皇帝很多。其中最为典型的是大汉的创建者刘邦与明朝的创建者朱元璋,尤其是朱元璋更狠心,在晚年几乎把跟随自己打天下建立大明王朝的文臣武将屠戮殆尽。


  在楚汉战争期间,刘邦在战争前期被项羽暴打,但是,刘邦凭借自己的机智,逃过的历次的劫难。

  在楚汉战争后期,刘邦为了对抗项羽,积极的拉拢其他各地诸王,许诺重益,如:英布、彭越、陈豨、张耳、臧荼,还有为自己打天下的武将,齐王韩信、燕王卢绾。这些诸王在楚汉战争期间,刘邦对他们许诺重益,笼络人心,共同对抗项羽。在刘邦建立大汉朝之后,刘邦为了确保大汉刘姓天下,开始铲除异性王。这些跟随刘邦开国功臣,最后全部被刘邦诛杀殆尽。

  萧何是刘邦的得力助手,在楚汉战争期间,为刘邦提供稳定的后勤粮草保障,大汉建立之后,萧何担任大汉丞相,可是萧何也受到刘邦的猜忌,萧何为了自保,找曹参举报自己贪污,故意抹黑自己,这才打消刘邦的猜忌。


  正是对待功臣屠戮与猜忌,彻底让张良寒心,也让张良看出了刘邦的帝王心,可以共患难、不可共富贵。与其最终被杀,不如赚得功名后就及早抽身。

其次,刘邦的绝情。


刘邦趁项羽平定齐国之乱时期,联合诸侯联军攻占彭城,在彭城整日吃喝玩笑,在项羽反攻彭城之后,刘邦被打的丢盔弃甲,五十六万联军死伤无数,刘邦在逃跑过程中,遇到楚军追杀,为了保命,刘邦将家中老小悉数丢下,把自己一双儿女踢下马车,只为逃命。

彭城之战过后,刘邦在稳定战线之后,开始养精蓄锐,在势力壮大之后,刘邦一直没有计划营救家人,可见在刘邦心里,权力与自己性命重要性,为了自己,可以舍弃一切,设想,张良如果对刘邦没有任何价值,也会被刘邦果断的舍弃。


再次,刘邦的猜忌之心。

在韩信平定赵国、燕国之后。刘邦借机夺取的韩信的兵权,并且同时还下令韩信攻伐齐国。

  

最后,在我看来,“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这是封建帝王的亘古不变的定律,也正是刘邦这些所作所为,让张良心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