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玉祥到底该不该将溥仪驱逐出紫禁城?

甜颖子


“我此次班师回京,可说未办一事,只有驱逐溥仪,才真是对得住国家、对得住人民,可告天下后世而无愧。”

这番话,是1924年11月5日,末代皇帝溥仪被“倒戈将军”冯玉祥赶出紫禁城之后,冯玉祥对来访记者所说。

冯玉祥口中的“班师回京”,是指直奉大战的期间,冯玉祥临阵倒戈,从前线潜回北京,发动北京政变。政变直接导致冯玉祥所在的直系军阀大败。最后,直系首领吴佩孚被迫辞去职务、总统曹锟遭到监禁。

不论是囚禁总统曹锟、还是迫使吴佩孚辞职,在当时都是轰动全国的大事。可是,在冯玉祥看来,这两件事都不如另一件事重要:将溥仪驱逐出紫禁城。

溥仪被驱逐出紫禁城,是一件对得住国家、对得住人民、问心无愧的大事!这件事,甚至要比将总统曹锟赶下台还要重要。

显然,站在冯玉祥的立场上看,将溥仪驱逐出紫禁城是一件理所应当的事情。不仅冯玉祥,当时大多数人对于溥仪的去留,都持肯定意见,即,希望溥仪搬出紫禁城。

比如说,溥仪被逐出紫禁城之后,孙中山就给冯玉祥发出这样一贺电:

“此举实大快人心,复辟祸根既除,共和基础自固,可为民国复贺。”

孙中山因常年积劳,身体大不如前,加之国家动乱,很久都没有过快意的心情。可是,溥仪被逐,却令他难得高兴,一连用了“大快人心”、“复贺”等词语表达自己内心的激动。

可见,溥仪被逐出紫禁城实乃民心所向。

熟悉那段历史的人都知道,清朝灭亡之际,清室与民国达成了一项协议《优待皇室条件》,里面有这样一则规定:

“大清皇帝辞位之后,暂居宫禁,日后移居颐和园。”

这段话是说,溥仪逊位之后,仍旧可以在紫禁城居住,不过是“暂时”居住。具体这个“暂时”到什么时候,协议里并没有具体规定。可以肯定的是,紫禁城绝非清室私有,自清朝灭亡,就是国有资产了。

1912年,北洋国民政府成立以后,袁世凯曾多次与“逊清小朝廷”交涉,要求履行“日后移居颐和园”的协议,都被小朝廷以各种借口推脱,最后不了了之。

这一拖,就是12年,直到直奉战争。

直奉战争的双方,分别是以吴佩孚为首的直系军阀,和以张作霖为首的奉系军阀。战争一开始,吴佩孚就不断排挤“不听话”的冯玉祥,并欲借张作霖之手,削弱冯玉祥的力量。

民国的军阀,底子都不大干净,活得久的,一个个都非常圆滑。冯玉祥能从一个小兵混成军阀,除了实力,“适当地倒戈”也是很重要的原因之一。吴佩孚排挤冯玉祥,在冯玉祥看来,大不了换个老板就是了。

1924年10月19日,素以“倒戈将军”闻名的冯玉祥,受孙中山的国民革命影响,在战争进行到关键时候,召集部下秘密回京,发动北京政变。这一倒戈一击,对吴佩孚造成致命伤害,直系军阀大败而归。

冯玉祥“倒戈”的目的,是为了创建一个“真正的民主共和国”,因此,他在倒戈第一天,就宣布支持孙中山的国民革命,并将自己的部队改名为国民军。总统曹锟被囚禁之后,冯玉祥更是邀请孙中山北上主持大局。

冯玉祥成功倒戈,本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情,可他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

因为,政变成功之后,冯玉祥已经许诺孙中山,请他来北京主持大局。可是,孙中山还没起身北上,与他一起反吴的张作霖等军阀,就与他分道扬镳,这也正是冯玉祥口中所说的“未办一事”。

在这种情况下,冯玉祥若不采取些措施,那他这一次“倒戈”就白费力气了。当时的北京城能“成一事”的事情不多,驱逐溥仪,算是最容易达成的一个。

实际上,早在直奉战争之前,冯玉祥就动了驱逐溥仪的心思。奈何,彼时的他寄人篱下,向临时总理段祺瑞提了一次主张之后,没有得到回应,此事便不了了之。

北京政变之后,冯玉祥成了北京城的“大拿”,连总统都成了他的阶下囚。面对倒戈成功、政变失败的尴尬,冯玉祥拼命想办法化解这种“尴尬”。

思来想去之后,化解尴尬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唯有驱逐溥仪。

为啥呢?

一来,紫禁城早已是国有财产,逊帝溥仪焉能长久霸占?

二来,溥仪守在紫禁城一天,就有遗老遗少认为“翻盘”有望,张勋复辟的闹剧就有可能再度上演。

三来,紫禁城外已经打得不可开交,每天都有无数伤亡;城里,溥仪每天和皇后婉容吃着苹果唱着歌,好不悠闲,任谁看着都会眼红。

溥仪虽没直接做过什么太出格的事情,他的身份却决定他是个“行走的功勋章”,把他赶出紫禁城(英法日等国包庇溥仪,冯玉祥不敢对他下死手),一定是一件对得起国家、对得起人民的“好事”。

这样的溥仪,打着灯笼也找不到第二个呀!冯玉祥不拿他开刀,还等着别人来帮忙?

1924年11月4日,夜,冯玉祥经过反复思考,决定驱逐溥仪。

溥仪被逐出紫禁城之后,应该安置在哪里?冯玉祥没有考虑过;溥仪若是与帝国主义勾结,行复辟之举怎么办?冯玉祥也没有考虑过。总之,先把他赶出来就行了。

第二日,即11月5日,距离北京政变已过去半个月,冯玉祥才姗姗来迟地对溥仪动手。从这个时间上看,冯玉祥在北京政变之初,并未将驱逐溥仪放在首位;到头来,反倒是驱逐溥仪成了他此次政变的最大功绩。

北京政变一个月后,溥仪逃入日本使馆,开始卖国生涯;两个月后,冯玉祥又遭张作霖排挤,被“扔”到西北出任西北边防督办。三个月后,被冯玉祥邀请进京的孙中山病逝于北京。民国政府,再度落入北洋军阀手中。

说到底,还是冯玉祥能力不足,否则,也不至于拿溥仪开刀……尽管,溥仪迟早要被赶出紫禁城!


祗树


答案很简单,不应该。说句不好听的,冯玉祥把溥仪驱逐出紫禁城体现的是冯玉祥政治上的短视。

根据清室与民国签订的《大清皇帝优待条例》的相关规定,冯玉祥此举等于是违反了协议的内容。别说什么协议没用,正是由于民国政府保留并优待前帝国皇室,给中国带来了好处。

第一,体现民国政府继承清政府的合法性,体现民国政府和清政府之间只是政府的变更,主权没有发生改变。当然,很多不了解政治的小清新以及键盘侠根本不会重视法理,只知道比拳头。凡事都有一个依据,而对于国家、政府来说,最有利的依据就是法理。根据《大清皇帝退位诏书》,清政府将国家主权、法统移交给民国政府,已经给民国政府接收全国政权提供了法律依据。

这一点从民国到共和国是被普遍承认的,袁世凯就曾说过中华民国之疆域继承自前帝国;孙中山、蒋中正都强调过中华民国政府继承清政府的领土主权;共和国也曾经强调过这一点。

第二,通过保留皇室,民国政府在一战中废除了不少不平等条约。一战后很多列强都不同程度的分崩离析,比如说德意志帝国崩溃后皇室流亡海外;奥匈帝国四分五裂,哈布斯堡皇室被驱逐;俄罗斯先后经历了两次政变,皇室也被苏俄清洗。民国政府借机宣布废除与这些国家的不平等条约,原因很简单:我国保留并优待前帝国皇室就是为了体现民国政府推翻帝国政府仅仅是政府更替,你们又是驱逐皇室,又是清洗皇室的,有什么资格继承你们前帝国的政权。

这招其实玩的很不错,虽然损点,但是却又理直气壮。

为何溥仪不应该被逐出紫禁城?那是因为被圈在紫禁城的溥仪更好控制。

对于民国政府以及溥仪来说,紫禁城就是一个牢笼,溥仪是里面的囚徒,所以把溥仪供在紫禁城里就是变相的软禁。民国有一句名言:民国不如大清。因为民国就是军阀斗殴去了,哪有时间来发展经济,所以人们自然会多少能怀念能够维持国内稳定的清政府,从张勋复辟就能看出,北京内外城老百姓自觉的戴假辫子挂黄龙旗,甚至还有纸质的黄龙旗,充分说明当时老百姓并不排斥复辟。

这一点民国政府是心知肚明的,为了防止溥仪被各路势力拿来当幌子,民国政府必然要把溥仪控制在自己手里,因此把溥仪继续圈在紫禁城就成了最好的选择。

而历史也早已证明了冯玉祥的愚蠢,溥仪被驱逐之后,等于是纵虎归山、纵鲸入海,最后被日本特务利用,弄到东北当了傀儡皇帝,也是让人贻笑大方。

全文完


北洋海军炮手


我的答案是:不该,至少当时不该急着赶溥仪出紫禁城。

当时的世界各国巴不得溥仪早点离开紫禁城,摘下皇帝的头冠,所以苏俄一直在唆使冯玉祥将满清皇族赶出紫禁城,而恰恰这样的做法对中华民国的国运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冯玉祥带兵驱赶溥仪)

在晚晴时期,隆欲皇太后已经在国际社会的关注下签下退位诏书,将大清所有的领土完整的转给了新生的中华民国。并且还特别写明了满、蒙、回、藏、汉5族共和的共和制中华民国,并因此而享受保有紫禁城为大清皇族固有的特别优待。

上述条款的承诺方就是新生的中华民国,这是国民政府当时承认的做法,也是华夏子民承认的条款,而冯玉祥的做法直接打破了政府定下的政策。

这份《优待皇室条件》与《清帝逊位诏书》等于是《中华民国出生证》的正方面。

说的在简单明了一点,就好比爱新觉罗家族将自己拥有的三百年的财产转给了中华民国国民,而这份财产里面有满清列祖开辟的土地、有明王朝夺取的土地、有蒙古亲戚参与的土地以及受自己保护的西藏土地和满洲原来自己的土地等,合起来有千万公里的土地全都过户给了中华民国。

在这份协议中,中华民国也承认留给对方这个紫禁城小院子给他们居住,并每年另付给他们400万元的工资。协议中双方走了严格的过程,并像全世界和中国人民见证,双方童叟无欺。

这种以和平方式结束的朝代耕地,用签约的形势结束了封建王朝,在几百年的西方国家里屡见不鲜,但在中国千年的历史里时绝无仅有的创举。

1912年2月12日,大清隆欲皇太后携6岁的溥仪在养心殿举行最后一次朝见仪式,颁发逊位诏书。

这张中华民国出生证是国际社会认可的,也是世界各国全体驻大清国外交使团的背书。在这样的环境下爱新觉罗.溥仪等于并非皇帝一种身份,他还是蒙古族的大汗、满足八期的首领、更是西藏的保护人,至少他在国际上当时一个国家的脸面。

而冯玉祥撕毁了满清与中华民国的合约,这就等于推翻之前和满清的所有承若,让中华民国的名声降到极低,而打碎了中华民国在世界各国面前的信用。

因为冯玉祥的驱赶溥仪,导致了天下大乱,中华民国四分五裂,各军阀有了自立门派的借口。苏俄开始对中国虎视眈眈;日本也正因为如此才有借口支持溥仪回到东北建立满洲国,让自己利益最大化。

综上所述,冯玉祥不该那么早把溥仪赶出紫禁城,起码等中华民国政府稳定以后,再做出决策。而满清朝廷已经把所有的财产转移给了中华民国,政府也不再担心什么,所以当时供养满清皇族是最好的办法。

供养溥仪等皇族,架空权力,保持皇室可以稳定蒙古、西藏、满洲等各族,为中华民国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而冯玉祥的动作直接将中国提前步入四分五裂的状态,也让中日走向全面战争。


大国布衣


完全应该,合理合法。


也许有人要说,紫禁城是他们清室的财产,凭什么把他们赶走?紫禁城果真是清室的财产吗?是满清从盛京带来的吗?

全国人民举全国之力养活它们清室一家老小,你要有点作为也就算了,清室就是一群窝囊废,只会祸国殃民,鱼肉百姓,紫禁城里面的点点滴滴都是老百姓的心血换来的,是国家的,不是它清室的私人财产。


1924年10月,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在取得政权后,征得摄政内阁的同意,冯玉祥于11月4日召集北京警卫司令鹿钟麟、警察总监张壁,要求他们立即驱逐溥仪出宫,于是赖着不走的溥仪一伙被赶出了不属于他的紫禁城。


后来一些满清遗老和清迷们纷纷出来翻案,说冯玉祥违约,无权驱逐溥仪,什么有失政府信誉等等,冯玉祥果真做错了吗? 首先看看是谁违约在先,民国政府给出的“清室优待条例”,其中第一句就是“清帝赞成共和政体”,此为合约的前提。

但清废帝溥仪并没有完全遵守,仍在北洋政府的庇护下复辟帝制,1916年6月14日,辫子军张勋进京,于1917年7月发动了拥护废帝溥仪复辟登基的政变,闹剧历时共12天,溥仪是全程参与,这也正合他的意图,它就是不甘心清朝的灭亡,自己从皇位上被赶下来。

说得好听点这场闹剧叫“张勋复辟”,说得难听点的叫“清室谋反”,这就是清室违约在先,率先单方面撕毁协议。


想想当年满清对待明室,不仅是毫不留情,而是惨绝人寰,康熙抓到了75岁隐姓埋名的朱三太子,依然以“虽无谋反之事,未尝无谋反之心”将其凌迟,然后将他的家人全部杀掉,可见其狼子野心。

按照大清对待大明的标准,废物溥仪即便投降了但造反之心不死,也应该送到菜市口去凌迟;从这一点来看,冯玉祥只是将它们驱逐出紫禁城,真是太便宜它们了。

如果按照苏联十月革命对待沙皇的作法,清室早就被杀绝了,还能让溥仪活到60多岁,真是糟蹋了粮食。


甚至还有人说是冯玉祥逼的溥仪投靠日本人,给东三省造成了巨大的损失。真是笑话,废帝溥仪自始至终不亡它的皇帝梦,已经烂到骨子里了,溥仪也不是三岁小孩了,除非它是脑残,他不知道为日本人卖命的后果,按理说亡国之君就是要以死殉国,而毫无骨气的溥仪为了自己所谓的皇帝梦竟然去做日本人的儿皇帝,出卖国家利益,它才是民族的罪人。


遗产君


很多人为溥仪鸣不平,比如说溥仪在故宫自己家里住得好好的,却被冯玉祥带兵撵出来了;后来回到故宫看一看,明明是自己家,居然还要收门票,真是可怜,让人同情。

与此同时,很多人斥责冯玉祥是倒戈将军,没有节操,没有契约精神——因为他把溥仪赶出故宫,才导致溥仪投靠日本人。


这种观点无疑是双标——冯玉祥政治上的善变,我不喜欢他,所以他做的一切都是错的,令人厌恶的;我对故宫收门票有意见,所以替溥仪鸣不平,溥仪是可怜的。

溥仪为何被赶出故宫

辛亥革命爆发,溥仪退位后,临时革命政府拟定了《清室优待条件》,允许溥仪“暂居宫禁”,但仅限于故宫的内廷,即原来的生活区,故宫的前朝作为文物陈列区。

需要注意的是,溥仪只是被允许“暂居”故宫内廷,此时的故宫已归属国家所有,而不是清朝皇室或溥仪的私产,就好比我们租住或借助在他人房产中,这套房产的所有权并不是我们的,这跟实行君主立宪制的英国、日本根本不同,不可同日而语。


更重要的是,《清室优待条件》实质上不是双方平等协商的合同,只是临时政府单方面许诺的条件,一旦出现变化,可以单方面修改,溥仪没有讨价还价的权利,也没有那个实力。

但溥仪暂住在故宫,给当时满清的遗老遗少形成一个印象,大清还没亡,皇帝还在,我们还有复辟的希望,而溥仪当时也有强烈复辟想法,还和外面的复辟势力相互勾结,后来张勋的辫子军就是这样利用清朝皇室的号召力,成功实现短期复辟的。

另外,溥仪还利用住在故宫的便利条件,大肆盗窃故宫前朝陈列的文物,由于没有专门机构对故宫文物进行管理,溥仪此举给国家文物造成了重大损失,所以后来冯玉祥才在1924年发动北京政变,修改了《清室优待条件》,把溥仪赶出了故宫。


至于溥仪和日本人勾结,酝酿复辟大清,甘心情愿当了汉奸,这事怪不得别人,只能怪溥仪,冯玉祥是把你赶出了皇宫,但要不要当“满奸”投靠日本人,主动权完全掌握在溥仪自己手里,最终是他自愿做出选择没有任何人威逼。这就好比一个人打仗打不过别人,跑去找一个有权有势的人认作干爹,明明是他没有气节,难道还要怪对方打他不成?

换句话说,即便溥仪还在故宫,日本人也会扶植别的傀儡政权;即便溥仪还在故宫,他也不会放弃复辟满清的梦想。



溥仪回故宫需购买门票

很多人认为,故宫博物馆收门票是新中国以后才开始的。其实,就在溥仪被赶出故宫的次年也就是1925年,民国政府便成立了故宫博物院,代表国家对故宫文物进行管理,并在当年对社会公众开放,收取门票参观,主要用于故宫文物的管理修缮工作。

至于溥仪回故宫的事情,发生在新中国成立之后,也没什么好可怜的。

1959年,溥仪被特赦出狱,并被分配到北京植物园工作,而溥仪在监狱中的狱友杜聿明、沈醉也都留在了北京。


有一次,杜聿明和沈醉邀请溥仪去游览故宫,溥仪一开始不愿意去,怕触景生情,但架不住两人的生拉硬拽,最后还是去了。

三人到了故宫门口,一看很多人都在排队买票,他们只好也遵守规则,排队买票,溥仪蹙起眉头,颇有感慨地说了一句:“我今儿回自个儿的家,还要买门票?”

此话一说,杜聿明和沈醉不禁哈哈大笑,溥仪也是自我调侃,跟着也被逗乐了。


众所周知,辛亥革命是一场极其不彻底的革命,革命的成功只是表面的成功,革命的胜利只是暂时的胜利,满清残余和封建势力仍然十分顽固而强大,一不小心便会卷土重来,革命成果便有可能一朝丧失。在这种情况下,冯玉祥看似简单粗暴的举动,或许不失为快刀斩乱麻、彻底终结复辟希望的有效招数。

我是专注历史文化的狄飞惊,欢迎关注我!


狄飞惊


我是七哥。

1924年10月,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趁着直系实权派首领吴佩孚在前线激战、北京城兵力空虚的大好时机,冯玉祥班师于回京,准备发动政变。10月22日,冯玉祥的先遣部队鹿钟麟在抵达北京之后,成功解除了大总统曹锟等人的防守力量,控制了北京城。23日清晨,全城皆冯军的北京城,开始迎来了一场巨变——北京政变(又称首都革命)开始了。(冯玉祥)

这次政变,有一个巨大成果,完成了辛亥革命的未竟之事:11月四日,国务会议开会,一致通过了修改了的清室优待条件,随后在5号,将溥仪赶出了紫禁城。

消息一出,震惊朝野,众人议论纷纷。有人骂冯玉祥,身为前朝旧臣,如今更是背主,既背前朝旧主,又背吴佩孚,真乃倒戈将军;但真正的有识之士,对冯玉祥此举都尤为赞赏。

骂冯玉祥的,多是前朝旧臣,满清遗老,妄图复辟的保皇派。他们骂冯也无可厚非,在他们的眼中,只要溥仪的皇帝之位尚在,依旧住在紫禁城,那么他们就有机会翻身。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住在紫禁城的溥仪皇帝,依然代表着皇权。(幼年溥仪 剧照)

所以,在偌大的紫禁城中,是一个满清皇权的世界:宫廷内外,溥仪依然尊为皇帝,一切规矩依旧,鞭子、年号、朝仪、翎顶、封爵、赐谥等等一切封建制度都不变,这样的小世界,足以让紫禁城外的满清遗老、对未来充满希望。

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力图,使中国走上民主共和的道路,但紫禁城的逊清小朝廷的存在,使得革命事业面临复辟的风险——1917年段祺瑞与黎元洪发生府院之争,张勋趁机复辟。(张勋的辫子军入城)

封建皇权思想已经荼毒太久了,就连身为北洋大总统的徐世昌也难逃皇权威严——面见溥仪上,徐世昌下跪叩见。最具有民主、革命精神代表的民国总统,竟然向溥仪叩拜,这不得不让革命党人难过:“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溥仪所代表的封建势力,必须要完全破除了。

此外,按照袁世凯最初制定的清室优待条件,北洋政府需要每年向逊清小朝廷拨付400万两银子,作为皇室费用。但从1912年到1924年,民国一直风雨漂泊,北洋军阀混战12年,争斗不休,北洋政府尚且没有盈余财政资金,又哪里有多的钱按时拨款呢?于是优恤清室的费用,一拖再拖,不知道已经欠了多少了。(清朝皇室生活)

而缺少资金支持的皇室,又为了维持自身体面的生活,就开始售卖紫禁城的文物用品之类的,补贴费用。紫禁城的文物,多是无价之宝,就这样卖出去了,对北洋政府而言,亏损太大;对后世而言,也是百害而无一利。

在发动北京政变之前,冯玉祥就曾经与孙中山交往密切,深受革命思想影响,向往民主共和,力图破除现在的混乱局面。随后,冯玉祥同同盟会好友黄郛约定,政变成功之后,必定要完成革命未竟之业。(北京政变,力图结束内战,共和,邀请孙中山北上)

于是,冯玉祥决定要做成这件大事,完成革命未竟之业,废除逊清小朝廷,彻底击碎统治华夏两千多年的帝制,完成辛亥革命最后的一点事业;之后,再决定邀请孙中山先生北上,共商国事,为中华再创一片美好未来。

这就是冯玉祥的政治蓝图,结束内战,力图共和。那么溥仪离开紫禁城,对于冯玉祥而言,就是不得不做的事情;对身为革命党人中的一员,这也是冯玉祥本应该做的事情;对广大民众而言,早一日破除皇权的威严,也是把膝盖早早抬起来的最好方法,那样就不会让自己即使做了总统也要跪着了。

我是七哥,关注我,每天带大家看看大千世界,每天学习一点,每天领悟一点!


岁七夸父


居然有人质疑冯玉祥驱逐溥议,这种人绝对是汉奸走狗的后代。冯玉祥在这件事上合理、合法、合情。为国际解决了一个遗留问题,为国家做了一件大快人心的好事。

【1】说说冯玉祥“合理”。

进入民国之后,满清皇室为什么还会受到优待?那就是清帝逊位诏书的约定,也叫《优待皇室条件》。是这样说的,大清皇帝赞成共和国体,逊位之后后才有优待。

有什么优待呢?大清皇帝“尊号”保留……每年给400万两赞助……暂居宫禁,日后移居颐和园……看清楚了,条款里清清楚楚、白纸黑字写着“暂居宫禁,日后移居”。

之前的袁世凯、黎元洪、段祺瑞这些人,作为满清老臣,拉不下脸来请溥仪出宫,满清皇室就装聋作哑,赖在宫里不搬家。冯玉祥只是执行了北洋政府该做而没做的事。按章办事,有什么问题呢?

再者,满清皇室享受优待的一切“前提条件”是清帝逊位。

溥议逊位后做了什么事?满清皇室心里没个逼数吗?1917年,张勋率辫子军进北京,拥护溥议复辟,溥仪粉墨登场又坐上皇帝。虽然溥仪年少不懂事,可以做借口。但毕竟他是复辟的主角,没有满清皇室与张勋合谋,复辟这事也办不了呀。

既然满清皇室和溥议毁约在先,那么《优待皇室条件》也该改改了,先搬出紫禁城再说。

【2】说说冯玉祥“合法”。

冯玉祥是驱逐溥仪的提出者,但他不是直接派兵轰出去了事。冯玉祥把建议提交给当时政府内阁。具体怎么实施?优待条件怎么修改?都是当时政府内阁会议商议的结果。

也就是说“驱逐溥仪”不只代表冯玉祥个人行为,还代表当时政府行为的、是具有法律效果的决议。

【3】说说冯玉祥“合情”。

清帝虽然退位,但是清帝的号召力还在。只要清帝还呆在紫禁城,只要清帝还拥有“尊号”,各种牛鬼蛇神都会拿清帝的幌子搞事。

清废帝溥仪合该庆幸了——古今中外,历来改朝换代,前朝皇族鸡犬不留、赶尽杀绝的事情还少吗?

他居然在参与复辟后,没人追究他的责任。终于明白,古代帝王为啥对前朝都要斩草除根了。

当时的政府内阁里,群情激奋,很多人要求严惩“复辟”祸首的。冯玉祥和内阁按照《修正清室优待条款》,对待溥仪和皇室算是仁至义尽了。不但保护皇室私产,还每年给皇室拨款50万,保他衣食无忧,另外还拨200万接济旗民。

溥仪怎做的?日本侵华的时候,溥仪成年人了吧?也没人强迫他吧?转身就从天津偷跑到东北,给日本人做走狗傀儡去了。

【最后】满清皇室该庆幸了,溥仪复辟失败后仍然优待,做汉奸卖国贼之后仍然善待——遇哪一个古代王朝,脑袋都被砍了几轮啦。

冯玉祥驱逐溥议,当然会得罪很多人,更多的是举国称颂。他这样跟段祺瑞说:“在北京,只干好了一件事,那就是驱逐溥仪,这事对得住国家和人民,告天下后世而无愧”。

【注】收起你廉价的同情心,你可怜不着末代皇帝。人家即使退位后,也有三五百号宫女太监侍候,生活条件好过现在的你。


尔朱少帅


清朝灭亡时根据和民国达成的《清室优待条件》避免了亡国之君及其家族被杀的悲惨下场,人身安全和私人财产包括祖陵宗庙都得以保全,无疑是时代的进步。退位的末代皇帝溥仪可以居住紫禁城是条款里规定的,民国优待了清室,可退位的溥仪和清室遗老遗少们并不安分,一直想着复辟大清。1917年6月,一直没剪辫子的“辫帅”张勋带着“辫子军”借着调解“府院之争”进了北京城,发动政变赶跑了民国大总统黎元洪,拥戴溥仪重新坐上龙椅执掌国家,清朝复辟了。清室颠覆民国已经从根本上违约了,这算不算“谋反”?民国优待清室总不至于优待到可以推翻颠覆民国的程度吧?想想晚清那些“谋反”想要推翻颠覆清朝的革命党人,邹容20岁死于狱中,陆皓东喻培伦林觉民秋瑾徐锡麟,还有武昌首义前一晚就义的杨洪胜刘复基彭楚藩,清朝何曾优待过他们?冯玉祥也搞过反清的“滦州起义”,起义失败同伴战友们纷纷战死或被捕杀就义。《清室优待条件》不是民国必须遵守而清室可以随意践踏违约,冯玉祥只是把溥仪驱逐出紫禁城已经够宽容了


立志成虫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驱逐溥仪本来就是应该的,单纯支持张勋复辟一条就足够了。

而且溥仪所作所为,大家都看的一清二楚,后来投靠日寇为虎作伥的伪满洲国皇帝是谁?



我们就事论事来说,驱逐溥仪是有依据的。

根据《大清皇帝优待条例》的第三条:大清皇帝辞位之后,“暂居宫禁”,日后移居颐和园,侍卫人等,照常留用。

当时就说定了,溥仪必须离开紫禁城。

只是随后的北京政府一直没有驱赶他,溥仪也一直赖着不走,长达十几年。

既然当时有约定,让你走也是没错的。



另外,《大清皇帝优待条例》的前提是满清自愿退位,放弃权力。

现在溥仪这伙人并没有遵守。

溥仪自己也说了,他虽然年龄还小,并没有放弃复辟的主张。

在张勋复辟期间,复辟的几个心腹都积极参与了。溥仪也是给予支持态度,可以毕竟还是半大小子,帮不上什么忙而已。

那么,你都乱搞复辟了,还让别人优待你,岂不是笑话。



严格来说,张勋复辟的时候,就该把溥仪直接赶出紫禁城,将他的几个心腹法办,枪毙也不算夸张。

另外,既然是条例,就是可以修改的。

自古以来,没听说过不能修改的条例。



冯玉祥修改条例时,已经是13年后,各方面情况都有很大变化。

其实冯玉祥还是留有余地的,只是让溥仪离开紫禁城,废除皇帝名号,其他几点基本都是保持的。

同时,民国政府每年补助清室家用五十万元,并特支出二百万元开办北京贫民工厂,尽先收容旗籍贫民;清室私产归清室完全享有,民国政府当为特别保护,其一切公产应归民国政府所有。

在一个民主共和的国家中,本来就不该有皇帝,更别说还是满族人的皇帝出现在汉人占绝对主体的国家。



至于溥仪的投靠日寇,同驱逐不驱逐他没有任何关系。

溥仪是自愿从天津,逃到东北去做了叛徒、卖国贼。

试问,他自己都冒险跑过去了,这个卖国贼是做定了。

那么,就算溥仪是住在紫禁城的,试问日本人打到北京,他能不去做叛徒、卖国贼?

人家没来,他自己都送上门去了,更别说现在人家来了。



我们在实事求是说一句,满清皇帝在当时已经毫无实际的意义,无非让当年的满遗分子有个寄托而已。

当时全国人民,没有几个把溥仪真正放在眼里的,驱赶走了就走了,没几个人关心的。


萨沙


完全应该,合理合法。 也许有人要说,紫禁城是他们清室的财产,凭什么把他们赶走?紫禁城果真是清室的财产吗?是满清从盛京带来的吗? 全国人民举全国之力养活它们清室一家老小,你要有点作为也就算了,清室就是一群窝囊废,只会祸国殃民,鱼肉百姓,紫禁城里面的点点滴滴都是老百姓的心血换来的,是国家的,不是它清室的私人财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