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玉祥到底該不該將溥儀驅逐出紫禁城?

甜穎子


“我此次班師回京,可說未辦一事,只有驅逐溥儀,才真是對得住國家、對得住人民,可告天下後世而無愧。”

這番話,是1924年11月5日,末代皇帝溥儀被“倒戈將軍”馮玉祥趕出紫禁城之後,馮玉祥對來訪記者所說。

馮玉祥口中的“班師回京”,是指直奉大戰的期間,馮玉祥臨陣倒戈,從前線潛回北京,發動北京政變。政變直接導致馮玉祥所在的直係軍閥大敗。最後,直系首領吳佩孚被迫辭去職務、總統曹錕遭到監禁。

不論是囚禁總統曹錕、還是迫使吳佩孚辭職,在當時都是轟動全國的大事。可是,在馮玉祥看來,這兩件事都不如另一件事重要:將溥儀驅逐出紫禁城。

溥儀被驅逐出紫禁城,是一件對得住國家、對得住人民、問心無愧的大事!這件事,甚至要比將總統曹錕趕下臺還要重要。

顯然,站在馮玉祥的立場上看,將溥儀驅逐出紫禁城是一件理所應當的事情。不僅馮玉祥,當時大多數人對於溥儀的去留,都持肯定意見,即,希望溥儀搬出紫禁城。

比如說,溥儀被逐出紫禁城之後,孫中山就給馮玉祥發出這樣一賀電:

“此舉實大快人心,復辟禍根既除,共和基礎自固,可為民國復賀。”

孫中山因常年積勞,身體大不如前,加之國家動亂,很久都沒有過快意的心情。可是,溥儀被逐,卻令他難得高興,一連用了“大快人心”、“復賀”等詞語表達自己內心的激動。

可見,溥儀被逐出紫禁城實乃民心所向。

熟悉那段歷史的人都知道,清朝滅亡之際,清室與民國達成了一項協議《優待皇室條件》,裡面有這樣一則規定:

“大清皇帝辭位之後,暫居宮禁,日後移居頤和園。”

這段話是說,溥儀遜位之後,仍舊可以在紫禁城居住,不過是“暫時”居住。具體這個“暫時”到什麼時候,協議裡並沒有具體規定。可以肯定的是,紫禁城絕非清室私有,自清朝滅亡,就是國有資產了。

1912年,北洋國民政府成立以後,袁世凱曾多次與“遜清小朝廷”交涉,要求履行“日後移居頤和園”的協議,都被小朝廷以各種藉口推脫,最後不了了之。

這一拖,就是12年,直到直奉戰爭。

直奉戰爭的雙方,分別是以吳佩孚為首的直係軍閥,和以張作霖為首的奉系軍閥。戰爭一開始,吳佩孚就不斷排擠“不聽話”的馮玉祥,並欲借張作霖之手,削弱馮玉祥的力量。

民國的軍閥,底子都不大幹淨,活得久的,一個個都非常圓滑。馮玉祥能從一個小兵混成軍閥,除了實力,“適當地倒戈”也是很重要的原因之一。吳佩孚排擠馮玉祥,在馮玉祥看來,大不了換個老闆就是了。

1924年10月19日,素以“倒戈將軍”聞名的馮玉祥,受孫中山的國民革命影響,在戰爭進行到關鍵時候,召集部下秘密回京,發動北京政變。這一倒戈一擊,對吳佩孚造成致命傷害,直係軍閥大敗而歸。

馮玉祥“倒戈”的目的,是為了創建一個“真正的民主共和國”,因此,他在倒戈第一天,就宣佈支持孫中山的國民革命,並將自己的部隊改名為國民軍。總統曹錕被囚禁之後,馮玉祥更是邀請孫中山北上主持大局。

馮玉祥成功倒戈,本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情,可他卻怎麼也高興不起來。

因為,政變成功之後,馮玉祥已經許諾孫中山,請他來北京主持大局。可是,孫中山還沒起身北上,與他一起反吳的張作霖等軍閥,就與他分道揚鑣,這也正是馮玉祥口中所說的“未辦一事”。

在這種情況下,馮玉祥若不採取些措施,那他這一次“倒戈”就白費力氣了。當時的北京城能“成一事”的事情不多,驅逐溥儀,算是最容易達成的一個。

實際上,早在直奉戰爭之前,馮玉祥就動了驅逐溥儀的心思。奈何,彼時的他寄人籬下,向臨時總理段祺瑞提了一次主張之後,沒有得到回應,此事便不了了之。

北京政變之後,馮玉祥成了北京城的“大拿”,連總統都成了他的階下囚。面對倒戈成功、政變失敗的尷尬,馮玉祥拼命想辦法化解這種“尷尬”。

思來想去之後,化解尷尬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唯有驅逐溥儀。

為啥呢?

一來,紫禁城早已是國有財產,遜帝溥儀焉能長久霸佔?

二來,溥儀守在紫禁城一天,就有遺老遺少認為“翻盤”有望,張勳復辟的鬧劇就有可能再度上演。

三來,紫禁城外已經打得不可開交,每天都有無數傷亡;城裡,溥儀每天和皇后婉容吃著蘋果唱著歌,好不悠閒,任誰看著都會眼紅。

溥儀雖沒直接做過什麼太出格的事情,他的身份卻決定他是個“行走的功勳章”,把他趕出紫禁城(英法日等國包庇溥儀,馮玉祥不敢對他下死手),一定是一件對得起國家、對得起人民的“好事”。

這樣的溥儀,打著燈籠也找不到第二個呀!馮玉祥不拿他開刀,還等著別人來幫忙?

1924年11月4日,夜,馮玉祥經過反覆思考,決定驅逐溥儀。

溥儀被逐出紫禁城之後,應該安置在哪裡?馮玉祥沒有考慮過;溥儀若是與帝國主義勾結,行復闢之舉怎麼辦?馮玉祥也沒有考慮過。總之,先把他趕出來就行了。

第二日,即11月5日,距離北京政變已過去半個月,馮玉祥才姍姍來遲地對溥儀動手。從這個時間上看,馮玉祥在北京政變之初,並未將驅逐溥儀放在首位;到頭來,反倒是驅逐溥儀成了他此次政變的最大功績。

北京政變一個月後,溥儀逃入日本使館,開始賣國生涯;兩個月後,馮玉祥又遭張作霖排擠,被“扔”到西北出任西北邊防督辦。三個月後,被馮玉祥邀請進京的孫中山病逝於北京。民國政府,再度落入北洋軍閥手中。

說到底,還是馮玉祥能力不足,否則,也不至於拿溥儀開刀……儘管,溥儀遲早要被趕出紫禁城!


祗樹


答案很簡單,不應該。說句不好聽的,馮玉祥把溥儀驅逐出紫禁城體現的是馮玉祥政治上的短視。

根據清室與民國簽訂的《大清皇帝優待條例》的相關規定,馮玉祥此舉等於是違反了協議的內容。別說什麼協議沒用,正是由於民國政府保留並優待前帝國皇室,給中國帶來了好處。

第一,體現民國政府繼承清政府的合法性,體現民國政府和清政府之間只是政府的變更,主權沒有發生改變。當然,很多不瞭解政治的小清新以及鍵盤俠根本不會重視法理,只知道比拳頭。凡事都有一個依據,而對於國家、政府來說,最有利的依據就是法理。根據《大清皇帝退位詔書》,清政府將國家主權、法統移交給民國政府,已經給民國政府接收全國政權提供了法律依據。

這一點從民國到共和國是被普遍承認的,袁世凱就曾說過中華民國之疆域繼承自前帝國;孫中山、蔣中正都強調過中華民國政府繼承清政府的領土主權;共和國也曾經強調過這一點。

第二,通過保留皇室,民國政府在一戰中廢除了不少不平等條約。一戰後很多列強都不同程度的分崩離析,比如說德意志帝國崩潰后皇室流亡海外;奧匈帝國四分五裂,哈布斯堡皇室被驅逐;俄羅斯先後經歷了兩次政變,皇室也被蘇俄清洗。民國政府藉機宣佈廢除與這些國家的不平等條約,原因很簡單:我國保留並優待前帝國皇室就是為了體現民國政府推翻帝國政府僅僅是政府更替,你們又是驅逐皇室,又是清洗皇室的,有什麼資格繼承你們前帝國的政權。

這招其實玩的很不錯,雖然損點,但是卻又理直氣壯。

為何溥儀不應該被逐出紫禁城?那是因為被圈在紫禁城的溥儀更好控制。

對於民國政府以及溥儀來說,紫禁城就是一個牢籠,溥儀是裡面的囚徒,所以把溥儀供在紫禁城裡就是變相的軟禁。民國有一句名言:民國不如大清。因為民國就是軍閥鬥毆去了,哪有時間來發展經濟,所以人們自然會多少能懷念能夠維持國內穩定的清政府,從張勳復辟就能看出,北京內外城老百姓自覺的戴假辮子掛黃龍旗,甚至還有紙質的黃龍旗,充分說明當時老百姓並不排斥復辟。

這一點民國政府是心知肚明的,為了防止溥儀被各路勢力拿來當幌子,民國政府必然要把溥儀控制在自己手裡,因此把溥儀繼續圈在紫禁城就成了最好的選擇。

而歷史也早已證明了馮玉祥的愚蠢,溥儀被驅逐之後,等於是縱虎歸山、縱鯨入海,最後被日本特務利用,弄到東北當了傀儡皇帝,也是讓人貽笑大方。

全文完


北洋海軍炮手


我的答案是:不該,至少當時不該急著趕溥儀出紫禁城。

當時的世界各國巴不得溥儀早點離開紫禁城,摘下皇帝的頭冠,所以蘇俄一直在唆使馮玉祥將滿清皇族趕出紫禁城,而恰恰這樣的做法對中華民國的國運造成了巨大的影響。

(馮玉祥帶兵驅趕溥儀)

在晚晴時期,隆欲皇太后已經在國際社會的關注下籤下退位詔書,將大清所有的領土完整的轉給了新生的中華民國。並且還特別寫明瞭滿、蒙、回、藏、漢5族共和的共和制中華民國,並因此而享受保有紫禁城為大清皇族固有的特別優待。

上述條款的承諾方就是新生的中華民國,這是國民政府當時承認的做法,也是華夏子民承認的條款,而馮玉祥的做法直接打破了政府定下的政策。

這份《優待皇室條件》與《清帝遜位詔書》等於是《中華民國出生證》的正方面。

說的在簡單明瞭一點,就好比愛新覺羅家族將自己擁有的三百年的財產轉給了中華民國國民,而這份財產裡面有滿清列祖開闢的土地、有明王朝奪取的土地、有蒙古親戚參與的土地以及受自己保護的西藏土地和滿洲原來自己的土地等,合起來有千萬公里的土地全都過戶給了中華民國。

在這份協議中,中華民國也承認留給對方這個紫禁城小院子給他們居住,並每年另付給他們400萬元的工資。協議中雙方走了嚴格的過程,並像全世界和中國人民見證,雙方童叟無欺。

這種以和平方式結束的朝代耕地,用簽約的形勢結束了封建王朝,在幾百年的西方國家裡屢見不鮮,但在中國千年的歷史裡時絕無僅有的創舉。

1912年2月12日,大清隆欲皇太后攜6歲的溥儀在養心殿舉行最後一次朝見儀式,頒發遜位詔書。

這張中華民國出生證是國際社會認可的,也是世界各國全體駐大清國外交使團的背書。在這樣的環境下愛新覺羅.溥儀等於並非皇帝一種身份,他還是蒙古族的大汗、滿足八期的首領、更是西藏的保護人,至少他在國際上當時一個國家的臉面。

而馮玉祥撕毀了滿清與中華民國的合約,這就等於推翻之前和滿清的所有承若,讓中華民國的名聲降到極低,而打碎了中華民國在世界各國面前的信用。

因為馮玉祥的驅趕溥儀,導致了天下大亂,中華民國四分五裂,各軍閥有了自立門派的藉口。蘇俄開始對中國虎視眈眈;日本也正因為如此才有藉口支持溥儀回到東北建立滿洲國,讓自己利益最大化。

綜上所述,馮玉祥不該那麼早把溥儀趕出紫禁城,起碼等中華民國政府穩定以後,再做出決策。而滿清朝廷已經把所有的財產轉移給了中華民國,政府也不再擔心什麼,所以當時供養滿清皇族是最好的辦法。

供養溥儀等皇族,架空權力,保持皇室可以穩定蒙古、西藏、滿洲等各族,為中華民國的發展提供良好的環境。而馮玉祥的動作直接將中國提前步入四分五裂的狀態,也讓中日走向全面戰爭。


大國布衣


完全應該,合理合法。


也許有人要說,紫禁城是他們清室的財產,憑什麼把他們趕走?紫禁城果真是清室的財產嗎?是滿清從盛京帶來的嗎?

全國人民舉全國之力養活它們清室一家老小,你要有點作為也就算了,清室就是一群窩囊廢,只會禍國殃民,魚肉百姓,紫禁城裡面的點點滴滴都是老百姓的心血換來的,是國家的,不是它清室的私人財產。


1924年10月,馮玉祥發動北京政變,在取得政權後,徵得攝政內閣的同意,馮玉祥於11月4日召集北京警衛司令鹿鍾麟、警察總監張壁,要求他們立即驅逐溥儀出宮,於是賴著不走的溥儀一夥被趕出了不屬於他的紫禁城。


後來一些滿清遺老和清迷們紛紛出來翻案,說馮玉祥違約,無權驅逐溥儀,什麼有失政府信譽等等,馮玉祥果真做錯了嗎? 首先看看是誰違約在先,民國政府給出的“清室優待條例”,其中第一句就是“清帝贊成共和政體”,此為合約的前提。

但清廢帝溥儀並沒有完全遵守,仍在北洋政府的庇護下復辟帝制,1916年6月14日,辮子軍張勳進京,於1917年7月發動了擁護廢帝溥儀復辟登基的政變,鬧劇歷時共12天,溥儀是全程參與,這也正合他的意圖,它就是不甘心清朝的滅亡,自己從皇位上被趕下來。

說得好聽點這場鬧劇叫“張勳復辟”,說得難聽點的叫“清室謀反”,這就是清室違約在先,率先單方面撕毀協議。


想想當年滿清對待明室,不僅是毫不留情,而是慘絕人寰,康熙抓到了75歲隱姓埋名的朱三太子,依然以“雖無謀反之事,未嘗無謀反之心”將其凌遲,然後將他的家人全部殺掉,可見其狼子野心。

按照大清對待大明的標準,廢物溥儀即便投降了但造反之心不死,也應該送到菜市口去凌遲;從這一點來看,馮玉祥只是將它們驅逐出紫禁城,真是太便宜它們了。

如果按照蘇聯十月革命對待沙皇的作法,清室早就被殺絕了,還能讓溥儀活到60多歲,真是糟蹋了糧食。


甚至還有人說是馮玉祥逼的溥儀投靠日本人,給東三省造成了巨大的損失。真是笑話,廢帝溥儀自始至終不亡它的皇帝夢,已經爛到骨子裡了,溥儀也不是三歲小孩了,除非它是腦殘,他不知道為日本人賣命的後果,按理說亡國之君就是要以死殉國,而毫無骨氣的溥儀為了自己所謂的皇帝夢竟然去做日本人的兒皇帝,出賣國家利益,它才是民族的罪人。


遺產君


很多人為溥儀鳴不平,比如說溥儀在故宮自己家裡住得好好的,卻被馮玉祥帶兵攆出來了;後來回到故宮看一看,明明是自己家,居然還要收門票,真是可憐,讓人同情。

與此同時,很多人斥責馮玉祥是倒戈將軍,沒有節操,沒有契約精神——因為他把溥儀趕出故宮,才導致溥儀投靠日本人。


這種觀點無疑是雙標——馮玉祥政治上的善變,我不喜歡他,所以他做的一切都是錯的,令人厭惡的;我對故宮收門票有意見,所以替溥儀鳴不平,溥儀是可憐的。

溥儀為何被趕出故宮

辛亥革命爆發,溥儀退位後,臨時革命政府擬定了《清室優待條件》,允許溥儀“暫居宮禁”,但僅限於故宮的內廷,即原來的生活區,故宮的前朝作為文物陳列區。

需要注意的是,溥儀只是被允許“暫居”故宮內廷,此時的故宮已歸屬國家所有,而不是清朝皇室或溥儀的私產,就好比我們租住或藉助在他人房產中,這套房產的所有權並不是我們的,這跟實行君主立憲制的英國、日本根本不同,不可同日而語。


更重要的是,《清室優待條件》實質上不是雙方平等協商的合同,只是臨時政府單方面許諾的條件,一旦出現變化,可以單方面修改,溥儀沒有討價還價的權利,也沒有那個實力。

但溥儀暫住在故宮,給當時滿清的遺老遺少形成一個印象,大清還沒亡,皇帝還在,我們還有復辟的希望,而溥儀當時也有強烈復辟想法,還和外面的復辟勢力相互勾結,後來張勳的辮子軍就是這樣利用清朝皇室的號召力,成功實現短期復辟的。

另外,溥儀還利用住在故宮的便利條件,大肆盜竊故宮前朝陳列的文物,由於沒有專門機構對故宮文物進行管理,溥儀此舉給國家文物造成了重大損失,所以後來馮玉祥才在1924年發動北京政變,修改了《清室優待條件》,把溥儀趕出了故宮。


至於溥儀和日本人勾結,醞釀復辟大清,甘心情願當了漢奸,這事怪不得別人,只能怪溥儀,馮玉祥是把你趕出了皇宮,但要不要當“滿奸”投靠日本人,主動權完全掌握在溥儀自己手裡,最終是他自願做出選擇沒有任何人威逼。這就好比一個人打仗打不過別人,跑去找一個有權有勢的人認作乾爹,明明是他沒有氣節,難道還要怪對方打他不成?

換句話說,即便溥儀還在故宮,日本人也會扶植別的傀儡政權;即便溥儀還在故宮,他也不會放棄復辟滿清的夢想。



溥儀回故宮需購買門票

很多人認為,故宮博物館收門票是新中國以後才開始的。其實,就在溥儀被趕出故宮的次年也就是1925年,民國政府便成立了故宮博物院,代表國家對故宮文物進行管理,並在當年對社會公眾開放,收取門票參觀,主要用於故宮文物的管理修繕工作。

至於溥儀回故宮的事情,發生在新中國成立之後,也沒什麼好可憐的。

1959年,溥儀被特赦出獄,並被分配到北京植物園工作,而溥儀在監獄中的獄友杜聿明、沈醉也都留在了北京。


有一次,杜聿明和沈醉邀請溥儀去遊覽故宮,溥儀一開始不願意去,怕觸景生情,但架不住兩人的生拉硬拽,最後還是去了。

三人到了故宮門口,一看很多人都在排隊買票,他們只好也遵守規則,排隊買票,溥儀蹙起眉頭,頗有感慨地說了一句:“我今兒回自個兒的家,還要買門票?”

此話一說,杜聿明和沈醉不禁哈哈大笑,溥儀也是自我調侃,跟著也被逗樂了。


眾所周知,辛亥革命是一場極其不徹底的革命,革命的成功只是表面的成功,革命的勝利只是暫時的勝利,滿清殘餘和封建勢力仍然十分頑固而強大,一不小心便會捲土重來,革命成果便有可能一朝喪失。在這種情況下,馮玉祥看似簡單粗暴的舉動,或許不失為快刀斬亂麻、徹底終結復辟希望的有效招數。

我是專注歷史文化的狄飛驚,歡迎關注我!


狄飛驚


我是七哥。

1924年10月,第二次直奉戰爭爆發。趁著直系實權派首領吳佩孚在前線激戰、北京城兵力空虛的大好時機,馮玉祥班師於回京,準備發動政變。10月22日,馮玉祥的先遣部隊鹿鍾麟在抵達北京之後,成功解除了大總統曹錕等人的防守力量,控制了北京城。23日清晨,全城皆馮軍的北京城,開始迎來了一場鉅變——北京政變(又稱首都革命)開始了。(馮玉祥)

這次政變,有一個巨大成果,完成了辛亥革命的未竟之事:11月四日,國務會議開會,一致通過了修改了的清室優待條件,隨後在5號,將溥儀趕出了紫禁城。

消息一出,震驚朝野,眾人議論紛紛。有人罵馮玉祥,身為前朝舊臣,如今更是背主,既背前朝舊主,又背吳佩孚,真乃倒戈將軍;但真正的有識之士,對馮玉祥此舉都尤為讚賞。

罵馮玉祥的,多是前朝舊臣,滿清遺老,妄圖復辟的保皇派。他們罵馮也無可厚非,在他們的眼中,只要溥儀的皇帝之位尚在,依舊住在紫禁城,那麼他們就有機會翻身。從某種意義上來講,住在紫禁城的溥儀皇帝,依然代表著皇權。(幼年溥儀 劇照)

所以,在偌大的紫禁城中,是一個滿清皇權的世界:宮廷內外,溥儀依然尊為皇帝,一切規矩依舊,鞭子、年號、朝儀、翎頂、封爵、賜諡等等一切封建制度都不變,這樣的小世界,足以讓紫禁城外的滿清遺老、對未來充滿希望。

以孫中山為首的革命黨人力圖,使中國走上民主共和的道路,但紫禁城的遜清小朝廷的存在,使得革命事業面臨復辟的風險——1917年段祺瑞與黎元洪發生府院之爭,張勳趁機復辟。(張勳的辮子軍入城)

封建皇權思想已經荼毒太久了,就連身為北洋大總統的徐世昌也難逃皇權威嚴——面見溥儀上,徐世昌下跪叩見。最具有民主、革命精神代表的民國總統,竟然向溥儀叩拜,這不得不讓革命黨人難過:“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溥儀所代表的封建勢力,必須要完全破除了。

此外,按照袁世凱最初制定的清室優待條件,北洋政府需要每年向遜清小朝廷撥付400萬兩銀子,作為皇室費用。但從1912年到1924年,民國一直風雨漂泊,北洋軍閥混戰12年,爭鬥不休,北洋政府尚且沒有盈餘財政資金,又哪裡有多的錢按時撥款呢?於是優恤清室的費用,一拖再拖,不知道已經欠了多少了。(清朝皇室生活)

而缺少資金支持的皇室,又為了維持自身體面的生活,就開始售賣紫禁城的文物用品之類的,補貼費用。紫禁城的文物,多是無價之寶,就這樣賣出去了,對北洋政府而言,虧損太大;對後世而言,也是百害而無一利。

在發動北京政變之前,馮玉祥就曾經與孫中山交往密切,深受革命思想影響,嚮往民主共和,力圖破除現在的混亂局面。隨後,馮玉祥同同盟會好友黃郛約定,政變成功之後,必定要完成革命未竟之業。(北京政變,力圖結束內戰,共和,邀請孫中山北上)

於是,馮玉祥決定要做成這件大事,完成革命未竟之業,廢除遜清小朝廷,徹底擊碎統治華夏兩千多年的帝制,完成辛亥革命最後的一點事業;之後,再決定邀請孫中山先生北上,共商國事,為中華再創一片美好未來。

這就是馮玉祥的政治藍圖,結束內戰,力圖共和。那麼溥儀離開紫禁城,對於馮玉祥而言,就是不得不做的事情;對身為革命黨人中的一員,這也是馮玉祥本應該做的事情;對廣大民眾而言,早一日破除皇權的威嚴,也是把膝蓋早早抬起來的最好方法,那樣就不會讓自己即使做了總統也要跪著了。

我是七哥,關注我,每天帶大家看看大千世界,每天學習一點,每天領悟一點!


歲七夸父


居然有人質疑馮玉祥驅逐溥議,這種人絕對是漢奸走狗的後代。馮玉祥在這件事上合理、合法、合情。為國際解決了一個遺留問題,為國家做了一件大快人心的好事。

【1】說說馮玉祥“合理”。

進入民國之後,滿清皇室為什麼還會受到優待?那就是清帝遜位詔書的約定,也叫《優待皇室條件》。是這樣說的,大清皇帝贊成共和國體,遜位之後後才有優待。

有什麼優待呢?大清皇帝“尊號”保留……每年給400萬兩贊助……暫居宮禁,日後移居頤和園……看清楚了,條款裡清清楚楚、白紙黑字寫著“暫居宮禁,日後移居”。

之前的袁世凱、黎元洪、段祺瑞這些人,作為滿清老臣,拉不下臉來請溥儀出宮,滿清皇室就裝聾作啞,賴在宮裡不搬家。馮玉祥只是執行了北洋政府該做而沒做的事。按章辦事,有什麼問題呢?

再者,滿清皇室享受優待的一切“前提條件”是清帝遜位。

溥議遜位後做了什麼事?滿清皇室心裡沒個逼數嗎?1917年,張勳率辮子軍進北京,擁護溥議復辟,溥儀粉墨登場又坐上皇帝。雖然溥儀年少不懂事,可以做藉口。但畢竟他是復辟的主角,沒有滿清皇室與張勳合謀,復辟這事也辦不了呀。

既然滿清皇室和溥議毀約在先,那麼《優待皇室條件》也該改改了,先搬出紫禁城再說。

【2】說說馮玉祥“合法”。

馮玉祥是驅逐溥儀的提出者,但他不是直接派兵轟出去了事。馮玉祥把建議提交給當時政府內閣。具體怎麼實施?優待條件怎麼修改?都是當時政府內閣會議商議的結果。

也就是說“驅逐溥儀”不只代表馮玉祥個人行為,還代表當時政府行為的、是具有法律效果的決議。

【3】說說馮玉祥“合情”。

清帝雖然退位,但是清帝的號召力還在。只要清帝還呆在紫禁城,只要清帝還擁有“尊號”,各種牛鬼蛇神都會拿清帝的幌子搞事。

清廢帝溥儀合該慶幸了——古今中外,歷來改朝換代,前朝皇族雞犬不留、趕盡殺絕的事情還少嗎?

他居然在參與復辟後,沒人追究他的責任。終於明白,古代帝王為啥對前朝都要斬草除根了。

當時的政府內閣裡,群情激奮,很多人要求嚴懲“復辟”禍首的。馮玉祥和內閣按照《修正清室優待條款》,對待溥儀和皇室算是仁至義盡了。不但保護皇室私產,還每年給皇室撥款50萬,保他衣食無憂,另外還撥200萬接濟旗民。

溥儀怎做的?日本侵華的時候,溥儀成年人了吧?也沒人強迫他吧?轉身就從天津偷跑到東北,給日本人做走狗傀儡去了。

【最後】滿清皇室該慶幸了,溥儀復辟失敗後仍然優待,做漢奸賣國賊之後仍然善待——遇哪一個古代王朝,腦袋都被砍了幾輪啦。

馮玉祥驅逐溥議,當然會得罪很多人,更多的是舉國稱頌。他這樣跟段祺瑞說:“在北京,只幹好了一件事,那就是驅逐溥儀,這事對得住國家和人民,告天下後世而無愧”。

【注】收起你廉價的同情心,你可憐不著末代皇帝。人家即使退位後,也有三五百號宮女太監侍候,生活條件好過現在的你。


爾朱少帥


清朝滅亡時根據和民國達成的《清室優待條件》避免了亡國之君及其家族被殺的悲慘下場,人身安全和私人財產包括祖陵宗廟都得以保全,無疑是時代的進步。退位的末代皇帝溥儀可以居住紫禁城是條款裡規定的,民國優待了清室,可退位的溥儀和清室遺老遺少們並不安分,一直想著復辟大清。1917年6月,一直沒剪辮子的“辮帥”張勳帶著“辮子軍”藉著調解“府院之爭”進了北京城,發動政變趕跑了民國大總統黎元洪,擁戴溥儀重新坐上龍椅執掌國家,清朝復辟了。清室顛覆民國已經從根本上違約了,這算不算“謀反”?民國優待清室總不至於優待到可以推翻顛覆民國的程度吧?想想晚清那些“謀反”想要推翻顛覆清朝的革命黨人,鄒容20歲死於獄中,陸皓東喻培倫林覺民秋瑾徐錫麟,還有武昌首義前一晚就義的楊洪勝劉復基彭楚藩,清朝何曾優待過他們?馮玉祥也搞過反清的“灤州起義”,起義失敗同伴戰友們紛紛戰死或被捕殺就義。《清室優待條件》不是民國必須遵守而清室可以隨意踐踏違約,馮玉祥只是把溥儀驅逐出紫禁城已經夠寬容了


立志成蟲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驅逐溥儀本來就是應該的,單純支持張勳復辟一條就足夠了。

而且溥儀所作所為,大家都看的一清二楚,後來投靠日寇為虎作倀的偽滿洲國皇帝是誰?



我們就事論事來說,驅逐溥儀是有依據的。

根據《大清皇帝優待條例》的第三條:大清皇帝辭位之後,“暫居宮禁”,日後移居頤和園,侍衛人等,照常留用。

當時就說定了,溥儀必須離開紫禁城。

只是隨後的北京政府一直沒有驅趕他,溥儀也一直賴著不走,長達十幾年。

既然當時有約定,讓你走也是沒錯的。



另外,《大清皇帝優待條例》的前提是滿清自願退位,放棄權力。

現在溥儀這夥人並沒有遵守。

溥儀自己也說了,他雖然年齡還小,並沒有放棄復辟的主張。

在張勳復辟期間,復辟的幾個心腹都積極參與了。溥儀也是給予支持態度,可以畢竟還是半大小子,幫不上什麼忙而已。

那麼,你都亂搞復辟了,還讓別人優待你,豈不是笑話。



嚴格來說,張勳復辟的時候,就該把溥儀直接趕出紫禁城,將他的幾個心腹法辦,槍斃也不算誇張。

另外,既然是條例,就是可以修改的。

自古以來,沒聽說過不能修改的條例。



馮玉祥修改條例時,已經是13年後,各方面情況都有很大變化。

其實馮玉祥還是留有餘地的,只是讓溥儀離開紫禁城,廢除皇帝名號,其他幾點基本都是保持的。

同時,民國政府每年補助清室家用五十萬元,並特支出二百萬元開辦北京貧民工廠,儘先收容旗籍貧民;清室私產歸清室完全享有,民國政府當為特別保護,其一切公產應歸民國政府所有。

在一個民主共和的國家中,本來就不該有皇帝,更別說還是滿族人的皇帝出現在漢人佔絕對主體的國家。



至於溥儀的投靠日寇,同驅逐不驅逐他沒有任何關係。

溥儀是自願從天津,逃到東北去做了叛徒、賣國賊。

試問,他自己都冒險跑過去了,這個賣國賊是做定了。

那麼,就算溥儀是住在紫禁城的,試問日本人打到北京,他能不去做叛徒、賣國賊?

人家沒來,他自己都送上門去了,更別說現在人家來了。



我們在實事求是說一句,滿清皇帝在當時已經毫無實際的意義,無非讓當年的滿遺分子有個寄託而已。

當時全國人民,沒有幾個把溥儀真正放在眼裡的,驅趕走了就走了,沒幾個人關心的。


薩沙


完全應該,合理合法。 也許有人要說,紫禁城是他們清室的財產,憑什麼把他們趕走?紫禁城果真是清室的財產嗎?是滿清從盛京帶來的嗎? 全國人民舉全國之力養活它們清室一家老小,你要有點作為也就算了,清室就是一群窩囊廢,只會禍國殃民,魚肉百姓,紫禁城裡面的點點滴滴都是老百姓的心血換來的,是國家的,不是它清室的私人財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