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藩之乱:吴三桂占据优势,最后为什么还会被康熙打败?

吴三桂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人,明末时期他亲自打开了山海关引清兵入关,而清兵入主天下之后他又亲自掀起了反清复明的大旗。引清兵入关这个不难理解,历史上不乏有冲冠一怒为红颜的事情发生。但是当他已经被封为平西王之后为什么还要豁出性命反清复明?真的是忠于大明吗?如果真的是忠于大明那么就不会引清兵入关,很显然他反清复明是另有原因。吴三桂叛乱初期情势一片大好,不说把清兵撵出山海关起码能和清朝分庭抗礼,但是最后却被康熙所击败。为什么会这样?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三藩之乱。

吴三桂反叛的原因

从来没有单纯的军事问题,战争本质上就是政治的延伸,吴三桂与康熙之间的矛盾本质上就是朝廷与地方的矛盾。清朝初期只靠八旗兵是无法在短期内消灭农民起义军以及南明残余势力的,为了尽快完成统一大业清朝重用吴三桂、尚可喜、耿仲明等汉人。清朝统一之后,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清朝将吴三桂等人封为地方藩王。在吴三桂等人被封为藩王的那一刻开始,三藩之乱的种子就埋下了。为什么?因为当清朝坐稳江山之后就会加强中央集权,围绕着权利中央和地方会展开激烈的争夺,当政治解决不了的时候就会通过战争的形式解决。历史也多次验证了此事,比如:汉朝时期中央与地方之间爆发了七国之乱、唐朝时期中央与地方爆发了安史之乱、明朝时期中央与地方爆发了靖难之役。


三藩之乱:吴三桂占据优势,最后为什么还会被康熙打败?



顺治时期云南省的支出相当于全国一年的总收入,而康熙时期朝廷所收的税赋三藩耗其二,庞大的军费开支是清朝负担不起的,所以削藩是不可避免的。当然肯定会有人问为什么开支这么大?要知道吴三桂负责对付南明永历政权、尚可喜对付张献忠余部、耿仲明负责对付郑成功,他们也需要军费犒赏三军。一旦朝廷削减军费,那么很有可能导致农民再次反叛。所以在清朝初期无论地方权力有多大,无论地方军费开支有多大,朝廷都不会去管。而当永历政权、张献忠余部、郑成功等势力不足为虑时,那么朝廷就会逐步削减地方军费、权力,地方要么温水煮青蛙坐等一死,要么奋起一搏再创辉煌。

吴三桂的命运已经和云南绑在一起了,如果他放弃一些选择全身而退,那么很有可能就是一死。借用一句话解释原因“大将军岂可弃富贵(军权)于东市(刑场)乎?”吴三桂可抽身而出,但是他的部下怎么办?要知道吴三桂把他的部下全部安排在云贵做高官,如果他抽身而出那么朝廷一定会拿他的部下开刀。而且如果吴三桂放弃了军权,那岂不是砧板鱼肉任人宰割?因此吴三桂不能抽身而出,他的命运只有两种:其一就是在部下的劝说下黄袍加身、其二就是死于部下或者朝廷之手。综上所述,吴三桂已经与昔日旧部绑在一起,他们唯一的生存栖息地就是云南,而朝廷在云南开展中央集权的时候一定会破坏到吴三桂等人的利益,因此吴三桂集团(地方)与康熙集团(朝廷)的矛盾必然会爆发。


三藩之乱:吴三桂占据优势,最后为什么还会被康熙打败?



康熙撤藩的不妥

尚可喜在谋士的建议下上书朝廷请求回辽东养老,要知道这是尚可喜第十一次上书请求退休。尚可喜的做法就相当于汉朝初期的张良,放弃手中的权利选择养老。但是身居高位不是你想说退休就能退休的,尚可喜没有顾忌部下以及儿子的意见,最终导致三藩叛乱时被儿子软禁至死。而吴三桂和耿精忠也相继上了请求告老还乡的奏折,只不过吴三桂是怀着试探清廷想法而上书。三个人都请求退休,此时摆在康熙面前的有几条路,分别为:

1:分封诸侯:意思就是拒绝这三人的请求,让这三人永远镇守封地,也就是春秋时期的诸侯。但是不太现实,因为中央早晚要集权的,如果不集权那么早晚成为周天子。

2:杯酒释兵权:意思就是请这三位进京城,然后收其兵权。赵匡胤用过这招,所以康熙再用的话效果就难说了。很有可能导致这三人加强戒备,甚至直接以清君侧的名义靖难。

3:学刘禅:诸葛亮的权利非常大,但是刘禅从未想过收回诸葛亮的权利,因为这个操作难度非常大。刘禅很聪明,那就是等诸葛亮死后再分解权利。康熙也可以等吴三桂等人死了,然后利用二代无能之机削藩。

4:直接撤藩: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全部撤了,然后直接开战。此方法难度系数非常高,搞不好直接带着百官回辽东。


三藩之乱:吴三桂占据优势,最后为什么还会被康熙打败?



大臣们都不建议撤藩,但是康熙却说撤藩会导致藩王反,不撤藩也会导致藩王反,还不如直接撤掉。因此康熙下令撤三藩,而吴三桂本来以为康熙不会撤藩王,认为康熙会挽留他们,要知道吴三桂本意是做明代的沐英。但是此时康熙打掉了他的念头,撤了他的藩王。吴三桂不满利益被剥夺,而清廷也有意加强集权,政治上谈不拢那么就要采取下一部动作-战争!

三藩之乱的经过

康熙十二年十一月二十一日,吴三桂正式起兵反叛,掀起了三藩之乱的序幕。吴三桂兵出云贵,直接进军湖南常德、岳州、长沙,而清军驻守武昌、宜昌、荆州等地,双方隔江对峙。此时孙延龄在广西反叛、罗森在四川反叛、耿精忠在福建反叛、郑经出兵福建漳州、王辅臣在宁羌反叛、尚之信(尚可喜的儿子)在广东反叛,西南以及东南十一省几乎全部反叛,一时间大半江山不受朝廷控制。这些人反的原因也很简单-浑水摸鱼,吴三桂已经撼动了清朝的统治,而清朝和吴三桂开战的时候势必无法兼顾其他地方,而其他地方的宗族势力、少数民族、土司也都趁势要瓜分清廷或者攫取权利、富贵。


三藩之乱:吴三桂占据优势,最后为什么还会被康熙打败?



此时对吴三桂非常有利,把清廷赶到关外是有难度的,但是与清廷隔江而治还是大有希望的。但是王辅臣败了,清廷西北的压力骤减;郑经攻打苻坚,而耿精忠腹背收地所以仓促间投降了,随后尚之信也相继投降。猪队友的投降导致情势不利,大好的机会却抓不住,吴三桂独木难支,此为吴三桂失败的原因之一。尽管队友投降了,但是清廷并没有占据这些地方,吴三桂还是有机会的。然而吴三桂自封为周王,导致许多反清复明的人不看好吴三桂,没有拉拢人心这也是吴三桂失败的一个原因。

在政治上吴三桂输得一败涂地,在军事上吴三桂同样昏招频出。他没有直取富饶的江西,反而是选择去攻打陕西,这就导致吴三桂的防线出现了一个巨大的缺口,你的失误就是敌人的机会,日后的江西也就成了清军反攻突破口。而更大的错误就是没有直捣黄龙,在吴三桂巅峰的时候吴三桂没有饮马长江直捣京师,反而是逗留了三个月,其原因就是想要与清廷划江而治。战场上打不赢谈判桌上怎么可能谈赢,历史上多次证明了藩王造反只有一个机会,那就是直捣黄龙,可惜吴三桂并没有像朱棣一样直捣京师,最终饮恨而终。朝廷集结兵马之后挥师南下,而吴三桂病死导致叛军群龙无首,最终清军攻陷云南,三藩之乱就此告终。

康熙的表现

在此次叛乱中康熙的表现可圈可点,先是趁叛军没有成体系反叛之前占据兵家必争之地(抢占四川关隘、荆州、岳州、江西等地),也正是因为抢占了要地才能有效的阻止叛军连成一片。康熙阻止叛军连成一片其目的就是逐个击破,事实上康熙也确实做到了。康熙不仅在军事上部署得当,在政治上也是非常成功的。尚可喜本身就不想叛变,康熙抓住这一漏洞把主要力量全部用在吴三桂那里,为的就是防止吴三桂直捣京师,但幸运的是吴三桂并没有这样做。另外除了吴三桂,其他地方的叛军只是想要借机攫取权利和财富,因此康熙第一时间下了恩抚的政策。


三藩之乱:吴三桂占据优势,最后为什么还会被康熙打败?


只要放弃抵抗就既往不咎,而且献城的人还有奖励。看看这一招多么熟悉啊,清朝初期不就是用这一招拉拢吴三桂等人击败起义军的吗?现在清朝用了同样的诏书依旧有效,只不过现在康熙是拉拢其他叛军来攻打吴三桂罢了。吴三桂昏招频出而康熙尽心筹划,两个人的水平就已经决定了双方的命运。

三藩之乱的影响

三藩之乱结束之后藩王的财产被收公,而吴三桂的旧部也被分至各地,并且彻底取消了藩镇制。三藩的结束大大缓解了清廷的财政压力,没有那么多的军费开支就意味着这笔钱将会用于改善民生、修路、漕运、开疆拓土之上,而且三藩所在地的社会经济也在逐步恢复和发展。从国家战略角度上看,内患大大减小,很难再发生有组织的反清复明运动,而且军队可以用于镇守边疆,为清廷实际控制边疆做贡献。从百姓民生角度上看,全国统一的政策更有利商业的发展,而且也免于战乱之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