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口最多的村庄普宁大长陇

本文转载目的在于信息学习、交流,非商业盈利用途。

大长陇民俗活动贺灯。 周坤亮 摄

我国的村庄超过500万个,而人口最多的村庄在潮汕,就是普宁市的大长陇村。村里常住人口达4万多,海内外村民加起来可达20万,单姓陈。

大长陇村始创于元朝至正年间(1341-1370),至今已600多年,历史悠久。始祖公陈秋月从福建莆田来潮阳任将仕佐郎,秩满携杨氏妈来创大长陇村。大长陇村人世代相传明宗法,敬祭祖先。明朝正德年间在老寨内建始祖祠,堂号萃涣堂,嗣后宗支绵延,乡人外出谋生,子孙繁衍,裔孙为缅怀敬祭始祖公,分别在聚居地泰国、香港、深圳、流沙建立起萃涣堂。全乡建起纪念历代祖先祠堂六十余座。

全国人口最多的村庄普宁大长陇

大长陇村因原这里是大长陇山而得名,东接仙城镇,西至军埠镇,南是下架山镇,北为树脚村。乡里钟灵毓秀,风光宜人。境内有南山林、后山、踏石塌、狮山等丘陵地带,有草尾溪等纵横交错沟渠与池塘。民居现存有老寨,寨有四门,许多民俗活动在东门外举行。随着人口增加,民居向四周发展,现有灰草、深西、长龙、下双坟、寨内、灰下、灰上七个居民片区。村里房屋以下山虎四点金为主,也有驷马拖车,改革开放后个别乡人也建楼房别墅。村道铺设水泥路面,陈沙公路普宁大道经过这里,交通方便。乡中有大长陇中学及多所小学和幼儿园可供子女就读。村里公园有一座大长陇革命烈士纪念碑,纪念陈开芹等烈士。乡人陈开芹于1927年上大南山参加革命,历任中共潮阳县委书记,红军四十七团与红一及红三团政委,1933年在战斗中牺牲。

每年农历四月十四为大长陇村置寨日。缘于在清咸丰四年(1854),作为洪兵首领的乡人陈娘康与金浦郑油春率众在陈店墟起义,攻潮阳县城,破惠来县城杀知县等数名贪官,与官兵战斗中又杀死膺保、章坤及十余名头目。后陈娘康兵败,清兵剿平大长陇村,村人逃离走散。两年后村里长老择日在咸丰六年四月十四复置寨,以后年年在这天食炒面线纪念,嫁出的女儿也要回娘家团聚。

作为全国人口最多村庄大长陇村,是著名侨乡。历来由于地少人多,乡人纷纷走出家门,向海内外发展,遍布世界各地。他们筚路蓝缕,拼搏奋斗,有的事业有成成为佼佼者。早在清朝时期,十四世裔孙(华林派系)陈玉斋中年致富为红顶商人,被选为苏州广东商会会长。上世纪70年代陈克威陈克光从老挝到法国创业,成立陈氏兄弟公司,至2000年营业额达10亿法朗,列为法国企业名单首家企业(华人首富)。乡人陈伟任香港普宁同乡会第一副会长,在家乡与国內兴办公益福利事业60多项,捐资达3000多万元而获普宁市铁山兰花奖。旅泰乡人陈振治被选为泰国金商公会主席,泰国中华总商会第25届主席。大长陇村以染织业及孵鸡鸭苗驰名,现在乡里办起众多企业,聘用外来工达一万多名,事业蒸蒸日上。

大长陇村的特产是陈广泰南糖,又称淋糖。制作时把花生米用猪油煎炸熟扣,铺平于铝盘上,再把猪油麦芽糖白砂糖按比例混和加热熔化成胶状的苷,浇在炸好的花生上面,凝固后即成南糖。因其入口甜而不腻,脆不粘牙而驰名潮汕。

大长陇村民间艺术是扣英歌。该村英歌历史悠久,清朝咸丰年间陈娘康借练英歌以习武组织武装力量反抗清廷。解放后乡里曾组织六支英歌队,分别请涂坑与咸寮的艺人来教习。大长陇的英歌是南山快板英歌,套式有单打、对打、大比目、过肩、过脚、畚箕套等;图形有双龙出水、穿梭、渡江、黄蜂采花。刚劲雄浑,威武豪壮。现乡中还有一支英歌队,每年正月初一至初三在广场或祠堂表演。

大长陇最出名的民俗活动是正月贺灯。村里风俗是谁家生了男丁就要去始祖祠或三山国王庙挂一盏灯笼以示报喜。正月初三在老寨东门搭神厂,从庙里请出老爷在神厂供奉祭拜。正月十四傍晚,生男丁者准备一个T字型架子,在中间点起香火,架子两边各挂有灯笼,上书“陈”或“千子万孙”“五世同堂”“囍”,然后围神厂绕圈,名曰贺灯,实是庆贺生男丁。因为乡人口多每年生男丁的人不少,贺灯者形成长长的队伍,虽无人维持,但秩序井然。正月十五夜灯架加挂竹叶榕枝,寓有德有成。当夜还请老爷出巡,又有跳火堆惊险场景,直至天亮贺灯才结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