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曲百科|湖南傳統地方戲——祁劇

祁劇,湖南省傳統地方戲劇劇種,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祁劇也叫“祁陽戲”、“楚南戲”,因發祥於湖南省祁陽縣而得名。明代中葉,弋陽腔傳入祁陽,與當地的民歌、小調相結合,形成了祁劇的雛形。在發展過程中,祁劇形成了永河、寶河兩大流派,但均使用祁陽官話進行表演。祁劇唱腔中包含高、昆、彈三種聲腔,演唱聲調高亢嘹亮,輔以高音戰鼓、帽形燥鼓、硬弓祁胡等樂器伴奏。在此狀況下,鬚生演唱時用沙音以顯蒼老,小生用子音以顯文秀,旦角用窄音以顯秀媚,花臉用霸音或喝音以顯粗豪。

戲曲百科|湖南傳統地方戲——祁劇

歷史淵源

祁劇源於弋陽腔,是明初傳入祁陽後與地方藝術相融合,長期演變而逐漸形成的。據說為明永樂年間(1403—1424),當時弋陽腔隨江西移民傳至祁陽,逐漸傳播形成。弋陽腔最早的劇目是《目連傳》,其被稱為祁劇高腔之祖。祁劇在明代後期,已成為湖南流行較廣的劇種。據清代同治九年修纂的《祁陽縣誌·藝文志》記載,明朝末期,祁陽地方已經有了較為健全體制的戲班活動。

高腔是祁劇最早的聲腔,清朝康熙後期,祁劇在先後融合了徽調、漢調和西黃腔之後,逐漸形成了彈腔(南北路)。後彈劇在發展過程中,南路有受宜黃戲的交流影響。隨著其流行和劇目及表演藝術的變化,祁劇聲腔形式日益豐富。

清朝康熙、乾隆時期,祁劇社有較大的流傳和發展,向外遍及廣西、廣東、江西、福建等省。祁劇著名班社在清嘉慶年間有吉祥班、老四喜班等。

咸豐、同治(1851—1874)以後,祁劇有了全面的發展,眾多新劇社、劇目和名家不斷湧現。當時的班社有科班、中班、江湖班三種:一、科班。一般的藝員入科三年才滿師,期間的活動都在科班內。早期的科班在白水、零陵、貴恙、祁陽等地活動。二、中班。一般在學徒出科後,還要再幫師三年。學徒在次期間仍然一邊唱戲,一邊學戲,有微波的收入,這段時間被稱為“中班”。三、江湖班。最早的江湖班是老春花班,在康熙年間就在武崗一帶進行演出活動。乾隆年間有諸如慶芳班、瑞華班、新喜堂班等光緒年間班社有榮慶班、老永和班等。清朝末年的四喜班、榮慶班、老永和班和天仙園,合起來被稱作“四大名班”。

在祁劇界,藝人們有“三去贛南”之說,第一批在乾隆時期;第二批是仁和班在同治末年;第三批是福興班在清朝末期民國初年。道光帝時期,藝人龍明信帶領的新福祥班在江西寧化著名一時。民國時期,祁劇第一個女子科班麗華班於1933年在祁陽洪橋創辦。

新中國建國後,劇團發展興盛。1956年時,湖南全省有祁劇社團29個,共有1972人參與從事。從1958年起,不斷創作現代劇作,如《送糧》《新坡將軍》等。在1960年,湖南省祁劇藝術團彙報演出了《鬧嚴府》;同年,還開始興建湖南省祁劇院。1963年在省戲曲學院設立祁劇科,開始招收專業學員。十年動亂,使祁劇藝術備受摧殘,1978年以來,才漸漸恢復起來,1980年底,湖南省文化局組織全省祁劇教學演出,組織評選出二十四個優秀劇目錄相、從而為祁劇保留了眾多的許多優秀劇目表演藝術材料,為祁劇的保存和發展做出了巨大的努力。

文化特徵

表演風格

在表演藝術上,祁劇具有粗獷、誇張、樸實的特點,動作講究眼、鼻、胸、手指、腳尖的配合一致和勻稱協調,必須符合一定的規格,稱為“歸子午”。祁劇的表演有一套本劇種特有的嚴格程式:例如“亮相”就規定要在撩袖、抖袖、整冠或者整鬢之後再進行;“開衫子”則可以分為全衫子和半邊衫子;表現將校轅門侯差和武將出徵前的戰鬥的準備,動作程序繁雜,規格嚴謹,難度很高。

祁劇的各行當腳色的指、眼、步和身段,都各自有一套技法:要求花臉過頭、鬚生平眉、小生平肩。例如花臉一般講究眼珠的滾動和臉部肌肉的顫動;旦行講究柔軟放鬆的“棉花身段”等。祁劇在表演工夫上特別重視腕子功,要求能做到倒掌(手掌向外,手指能碰到手臂),轉動靈活,耍出各種“腕子花”樣式,做到柔弱無骨、轉動靈活自如。眼神表情也有多種多樣,表現吃驚或者焦急時用“鬥眼”,表現發怒或者威脅時用“瞪眼”,表現沉思時用“梭眼”,表現氣憤時用“睜眼”,表現左右看人用“分眼”,表現人之將死用“陰眼”,表現人之喜愛多情用“俊眼”等。

祁劇的表演藝術多從生活出發,加以舞蹈化的發展。除此之外,祁劇尚有許多獨特的表演技巧,如跑馬的舞蹈,習慣上稱作“馬路”,就有幾十種不同的舞蹈動作,不但表演逼真,而且十分優美。同時又融合和吸收了拳擊、舞劍等民間武術,因而更具有鄉土特色。 臉譜一般只用紅、黑、白三色,多注重眼、鼻、口的勾畫,線條剛勁有力。

樂器伴奏

祁劇伴奏的樂器主要為祁胡、月琴、三絃、板胡(瓜琴)4大件,祁胡伴奏用的琴筒一般用楠竹製做而成,一般小而長,筒口成喇叭形,琴柱內裝上鐵條,琴弓內藏鐵絲,其音階高揚嘹亮。在打擊樂器方面,有特製的高音戰鼓和帽形噪鼓以及寬邊的大鑼和大鈸等。

此外,祁劇崑腔用嗩吶和笛子兩種樂器伴奏,嗩吶多用於情緒激昂、氣勢磅礴的唱段,笛子多用於敘事、抒情、輕快的唱段。嗩吶伴奏時用大鑼、大鼓、大鈸以加強氣氛;笛子伴奏時用帽形燥鼓輪奏。

祁劇過場音樂,分“大牌子”和“小牌子”兩類,大牌子曲調豐富,既可渲染威武雄壯、莊嚴肅穆的氣氛,也可表現熱烈歡快、沉痛悲切的情緒。小牌子曲調輕快、流暢,多半用以配合表演動作,表現人物思想感情。

聲腔

祁劇的唱腔高揚激昂,傳統的唱法除了夫旦、丑角用真聲外,其他的行當均講究用“雨夾雪”(真假聲結合)的方式。演唱要求嚴格,咬字則要注重表現單、雙、空、實,出音則講究抑、揚、頓、挫,務求要做到字正、音清、腔圓。

祁劇音樂豐富,高、昆唱腔和伴奏、曲牌數以千計。一般可以分為高腔、彈腔、崑腔三種唱腔,高揚激昂的調門。

高腔是祁劇演出中最古老和具有特色的聲腔,至今仍然保留著帽形噪鼓等古老的伴奏樂器。演唱的時候,用鼓來打擊出節拍,出腔則配合有鑼鼓、嗩吶來伴腔,用來渲染氣氛,具有弋陽腔的“其節以鼓,其調喧”的特點。它的曲牌可以分為南、北、正、雜等類別。南、北曲牌的區別主要在旋律和樂曲情緒上,一般南曲比較抒情,北曲的比較悲壯。

彈腔可分為南北兩路,其中南路相當於二簧,包括弋板、安春、陰皮等,在發展過程中曾經受到徽劇、宜黃腔等的影響。北路則相當於西皮,並有弋板(四平)、安春(吹腔)等調。南北路旋律相互糅合應用,被稱為“南轉北,北轉南”。

崑腔保留的曲牌較多,曲牌版式大體可以分為正板、青板、吊句子三種。其中正板為一板三眼的四拍子;青板則為一板一眼和有板無眼的樣式,多適用於節奏較快、情緒變化較大的場面;吊句子則多為自由節奏的板式,適合情緒激昂的場面。

代表劇目

根據聲腔的不同,祁劇的劇目大體可以分為三類。

其一,高腔劇目。祁劇高腔最早的劇目是《目連傳》,現存的傳統演出本《目連正傳》有124折。 其餘的高腔演出劇目還有《琵琶記》《荊釵記》《白兔記》《拜月記》等。

其二,崑腔劇目。主要有《天官賜福》《八仙慶壽》《卸甲封王》《六國封相》等。

其三,彈腔劇目。 彈腔分南、北路,劇目題材大都來自歷史小說。主要是春秋列國、秦漢三國、薛家將、楊家將、岳家將、水滸故事及包公戲、按院戲。如《黃飛虎反關》《湘江會》《吳漢殺妻》等。表現堅貞愛情和美麗神話的劇目也有不少,如《拾玉鐲》《白蛇傳》等。 [

祁劇傳統劇目據統計有大小戲893本,其中百分之八十為彈腔劇目。高、昆整本戲《目連傳》《精忠傳》《觀音戲》《夫子戲》四大部,稱為祁劇“正高”、“正昆”代表劇目,其他屬於明清傳奇的高腔、崑腔戲,則被稱為“耍高”、“耍昆”。“耍高”劇目有《琵琶記》《金印記》《投筆記》《一品忠》等;“耍昆”劇目有《鹿臺飲宴》《卸甲封王》《別母亂箭》《藏舟刺梁》《勸農賞花》等。彈腔戲大多搬演《三國》《水滸》《楊家將》等歷史故事,以及部分神話傳說和公案戲。經過整理較有影響的傳統劇目有《昭君出塞》《牛皋毀旨》《鬧嚴府》《泗水拿剛》;創作的現代戲有《黃公略》和已攝製成影片的《送糧》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