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丨你那麼容易緊張,一定是因為從沒真正擁抱過自己

心理學丨你那麼容易緊張,一定是因為從沒真正擁抱過自己

如果我沒記錯的話,在幾年前出現過迄今為止唯一的一次夢魘,也就是俗稱的鬼壓床,以及學名睡眠癱瘓綜合徵。

直到現在我也很清晰的記得,可能你也有過類似的經歷吧,那種意識特別清醒、身體不能也不敢移動半分的矛盾,以及內心無論如何都想要在滿滿的恐懼與不自覺的懷疑會出問題中尋得一席安穩的矛盾,還真是像極了在暴風雨中捏著魚線掌控風帆時的尷尬與無助。

而最讓人難以接受的是你明明知道自己現在是什麼狀態、明明知道這只是一種狀況,一會兒自己會好,但還是安耐不住內心裡越升越高的失控和越來越明顯的緊張。

我還記得那時候,我唯一能控制的是自己的呼吸,所以也就只是保持著4秒一呼4秒一吸的頻率,想盡可能的讓自己的緊張慢慢降下來,然後慢慢的恢復對身體的掌控,逐漸從這種夢魘中走出來。

不知道你在遇見夢魘的時候,是如何做來讓自己慢慢不那麼緊張和僵硬的呢?

心理學丨你那麼容易緊張,一定是因為從沒真正擁抱過自己

“老師,我現在在上大學,每次演講都緊張的不得了,能不能跟我說說有什麼辦法可以讓我不緊張麼?”

“演講前緊張其實並不是一個異常的事情,因為需要面對很多人,這讓我們產生了自然緊張,朋友你的意思是希望自己處於完全不緊張的狀態麼?”

“倒也不是,我也知道肯定是會緊張的,只是希望這個緊張能在可控的範圍內。現在我上臺講話全程都是腦子空白,下來腿都哆嗦軟了。”

“那最終演講你完成了麼?”

“完成了。”

“嗯,那在平時、演講前以及演講的時候你做過哪些來調整自己的緊張呢。”

“我在網上搜了點方法,說是要平時對著鏡子練習、說點自己鼓勵的話,開始前也要鼓勵鼓勵自己,進行的時候保持深呼吸、實在難受就稍微掐一下自己,這些我也都在做。但還是緊張的不得了。你看,我的手都掐成這樣了(有點青紫)。”

“那我是不是可以理解為你為了讓自己不緊張,做了非常非常多的努力呢?”

“可以這麼說,但實在是沒辦法,我都有點崩潰了,想到演講的樣子我真怕以後答辯出什麼問題,那可怎麼辦。”

“嗯,那能描述一下平時、演講前和演講時候的狀態麼?”

“平時倒還好,也一直有對著鏡子給自己一些鼓勵。演講前,越是臨近越是緊張,基本上每次演講前一天都睡不著,腦子裡一直都是演講的場景。然後第二天演講的時候又疲憊、又擔心、又緊張,只好強打精神上臺,整個過程都很恍惚,就只記得是不是的掐自己。”

“這種緊張的狀態,大概存在多久了呢?”

“從我高中的時候就開始了,之前沒有特別在意。現在我很想解決這個問題,可誰知道一點改善都沒有。”

心理學丨你那麼容易緊張,一定是因為從沒真正擁抱過自己

想必你在自己十分緊張的時候,也嘗試過她提到的方法吧,不知道這些方法對你有多大作用呢?

在這裡我想強調一點,任何方法(不侷限於緩解緊張)本身都是有一定作用的。但是否能起作用取決於我們自己的個人狀態、我們對方法的信任、原本具有的不良習慣對我們的影響有多大

所以,改變某種狀態、解決某個問題,並不是單純的沿著某個方法做就可以的,它需要我們從自己出發來做出一些改變、從整體的角度出發,來做出一些調整。

心理學丨你那麼容易緊張,一定是因為從沒真正擁抱過自己

緊張,是一種應激狀態、是對外界事物反應的加強。緊張出現常常伴隨著肌肉僵硬、疲累、顫抖、心跳加速、腎上腺素分泌增加、不安等狀態。

當然,緊張本身是每個人都會出現的、一種正常的生理和心理聯合反應。但是與緊張相關的過度緊張與易緊張就不那麼正常了。

在日常生活裡我們大概會在以下7種情況中出現緊張:

1、面對危險、災難等危及生存的事件,因為生存本能的驅使需要逃離危險,而出現的自然緊張;

2、面對喜歡的異性、面對權威、面對上司等特殊身份,因為利益相關需要謹慎對待,而出現的自然緊張;

3、面對自己逃避、不願意接受、覺得不可能出現的事情、意料之外的突發事件時,因為不得不面對,而出現的自然緊張;

4、面對人生中的人、財、物等的重大損失時,因為難以接受損失,而出現的自然緊張;

5、面對大量目光、擁擠人群等,因為被太多人關注,而出現的自然緊張;

6、面對結婚、生子、親人去世等人生重大事件時,因為事件本身的衝擊,以及情感緊密關聯,而出現的緊張;

7、酒精、藥物、疾病等的影響,帶來的自然緊張等。

心理學丨你那麼容易緊張,一定是因為從沒真正擁抱過自己

在上面7種情況中你也看到了,面對一些危險、需要我們解決的重大事件時,我們也會緊張。這說明了

緊張本身也是一種“為了保證自己能夠更好的解決眼前問題”而出現的“戒備”狀態。

是的,假如眼前我正面對危險,我的心跳開始加速、腎上腺素開始分泌,這是在為我立刻拔腿就跑逃離危險提供生理基礎。當然,有時候我們也會在這個基礎上選擇與風險搏鬥。

適度的緊張能夠提升身、心喚醒程度,讓我們能夠更好的應對眼前的狀態,或進行深度的思考。

戒備與提高喚醒程度,算是緊張對我們來說兩個最主要的意義。

當然,這些是自然緊張帶給我們的影響,而在自然緊張之外也還有非自然緊張,也就是人為緊張。

心理學丨你那麼容易緊張,一定是因為從沒真正擁抱過自己

過度緊張、易緊張狀態均與人為緊張有非常大的聯繫。這裡的人為包括三個方面:

1、我們自己做了一些什麼,這件行為本身會讓我們更緊張;

2、我們選擇承受自己消化能力之外的、面對能力之外的問題,這些之外的部分讓我們更緊張;

3、我們希望自己達到暫時達不到的狀態,這種自我勉強讓我們更緊張。

緊張是自然的,但是超過自然緊張範疇的人為緊張,就屬於需要根據實際情況調控的狀態了。比如,有時候確實情況需要,我們可以增加一些緊張程度,但是如果這種人為緊張是因為不自覺的行為、錯誤認知指導下的行為等,那就不是對於我們產生益處,而是讓我們更加難受。

所以,我們要調整的主要是這部分的緊張,以及導致這部分人為緊張出現背後的認知、行為、習慣等因素。

這些因素,使我們相較於正常緊張要更容易緊張,使我們處於“易緊張狀態”。而在正常緊張之外出現的人為緊張,也就是過度緊張的部分。當我們的生活中有太多的過度緊張部分之後,我們的自我調節能力可能就會失調。

那麼接著,我們就一起來看看生活中有哪些主要的因素,使我們處於易緊張狀態,併產生過度緊張。

心理學丨你那麼容易緊張,一定是因為從沒真正擁抱過自己

過度努力

當我們剛出現緊張狀態的時候,這多半是自然緊張。我們為了使自己的身心恢復放鬆、使自己對身體有比較多的掌控權,而做出一些努力和嘗試。

與情緒一樣的是,當緊張逐漸積累達到峰值之後,會慢慢自然消退。就像面對演講的時候是持續緊張的,但是演講過後緊張自然就消失了。

所以,當我們進行自我調節的時候,一定不要進行大量的努力。大量的努力會讓我們:

1、對結果有一個非常高的期待,高期待容易帶來高關注,高關注又帶來高緊張;

2、大量努力本身往往增加了我們對問題的重視程度,基於重視程度的增加,我們也在心態上有些失衡,比較容易緊張;

3、大量的努力會使我們產生,從第三者角度觀察問題有否解決、努力有否有效果的狀態,這其實也是高關注;

4、高期待與高關注產生更多的人為緊張,產生更多的失控,並因為結果不如所想,而對自己產生懷疑。這種懷疑會增加心理敏感度,使我們在遇到事情之前就開始緊張、抗拒、焦慮,這在心因性失眠、心因性ED等問題裡普遍存在。

進行適度調整,允許緊張自然存在、自然發展、自然到高峰,然後它也就會自然的消退。

心理學丨你那麼容易緊張,一定是因為從沒真正擁抱過自己

自我勉強

過度努力本身也是一種自我勉強,勉強自己做非常非常多多餘的努力,它產生的基礎是一個非常樸素的理念——只要我努力,就一定可以掌控的了

但是,自然緊張的存在是正常的,是有必要的,

即便給我們帶來了一些心煩意亂,可當我們選擇去跨越界限,意圖將正常變為“我們認為的正常”時,就會給自己造成很大的身心矛盾,因為那本來就是眼前或者說肯定做不到的。

就比如,我想要讓自己一點緊張都沒有、我想要絕對掌控自己的狀態、我想要在緊張出現的時候,立刻消退緊張,立刻狀態變好。

這樣的想法代表了我們沒有認清楚自己與現實、正常與異常之間的界限,活在一個我能夠掌控所有的假象裡。

但就像剛剛提到的,緊張與情緒一樣,會慢慢自然緩解,甚至有時候我們並不需要特別做一些事情來緩解自然緊張。

這就需要我們認識到自己出現緊張是正常的、是天生的、是本能的,是不必要跨越界限去改變的,或者說做的越多越緊張。

我們需要做的是,調節自己的心態,認清楚哪些出現是正常的、哪些是我們實現不了的,始終做好自己能力範圍內的(如轉移注意力),從而避免自我勉強出現的緊張。

心理學丨你那麼容易緊張,一定是因為從沒真正擁抱過自己

鬥爭、掌控、逃避

從心態層面,我們也還是需要對緊張本身有一個比較客觀的認識。

當出現緊張的時候,我們往往會用鬥爭、掌控、逃避來應對,希望身體的掌控權能夠重新迴歸自己。就像,我做了努力,但是效果不行,我再做更多的努力、更多的努力,就只為把緊張踩在腳下(或避開),讓它一點也不出現。

這時候的我們與緊張的關係是敵對的、競爭的,但緊張作為生命的一部分,作為我們每個人的一部分,如果我們用這樣的態度去對待它,那就相當於在用這樣的態度來對待自己,就會經常處於自己與自己鬥爭的狀態。

雖然我們常說戰勝自己,但是與自己鬥,尤其是與正常的本能鬥,我們是不可能勝利的。

而頻繁的失敗會產生很多的自我懷疑,又會強化緊張對我們的影響,導致下次出現、面對緊張的時候,緊張的程度又更多了。

而這也自然,會使我們在心理層面對緊張變得敏感,這種敏感,也就增加了緊張出現的頻率。

心理學丨你那麼容易緊張,一定是因為從沒真正擁抱過自己

易緊張狀態,其實就是在認知、心態等層面,對於緊張比較敏感。這種敏感如上所說,是基於我們對緊張缺乏錯誤的認知、採用錯誤的應對策略導致的。

就以迴避策略而言,我們覺得自己應對不了緊張,那為了使自己不至於尷尬、出醜,我們所以選擇迴避。

這時候你也看到了,我們往往並不是想要回避緊張本身,而是想要回避尷尬、出醜,或者說那個過分緊張的自己。

誰還不是要面子的呀,不想自己出醜看起來是正常的。但是又把自己推到了一個沒有缺點、不能出醜、時刻完美的狀況,而這是需要一定打磨的,並不是誰都可以做到的。所以,在我們沒有能力做到之前,一些出醜是必要的。那些為了避免出醜而做的努力,往往只是強化緊張對我們的影響。

而最終,我們並不是不緊張了,是能帶著緊張去做好眼前的事情、能夠從心態上淡化對緊張的重視、對自己有信心,能夠不做多餘的努力來控制自己。

格局是被委屈和眼淚撐大的,而不那麼緊張的狀態,大概就是被足夠的出醜與尷尬磨練出來的。

心理學丨你那麼容易緊張,一定是因為從沒真正擁抱過自己

當然,我希望你明白的是,這種磨練的意義是為了把我們從“覺得什麼都能控制”的狀態里拉出來、把我們從自己不能出醜的自我認知里拉出來、把我們從對“出醜自己”的排斥與逃避中拉出來,慢慢的轉變為與緊張平起平坐、允許自己出醜、接納出醜的自己。

請不要覺得出醜不好。有出醜的人生才真實,出醜的自己是真實自己的一部分,一點都不出醜只是我們給自己的“偶像包袱”。逃避和鬥爭來使出醜的自己不出現,是把自己真實的一部分拋棄了,自己拋棄自己,這操作可還行?

而至於具體怎麼做,我想你已經看過很多關於如何調節自己的方法,在這裡我就不贅述了,只提供一條:平時生活中,不要給自己太大的包袱,逐漸表現出自己真實的樣子、講自己內心真實的想法、真實的做自己、擁抱自己真實的每部分,不要被世俗的眼光束縛。

感謝你的閱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