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回購、員工持股 4+7全國擴圍後企業紛紛“自救”,出路在哪?

近日,北京嘉林藥業解散銷售團隊、賽諾菲解散波立維銷售團隊在業內傳得沸沸揚揚,人心惶惶。

遑論真假,兩起事件背後折射出的,實際上是“4+7”擴圍採購對整個產業生態的重大影響,特別是對在帶量採購之列的25個藥品品種來說,其市場格局可謂是“重塑”。對於中標企業,雖然是以量換價,但價格降幅之大短時間內銷量恐難彌補;對於未中標企業,落標很大程度上意味著市場空間的被剝奪,整體來看,這無疑是場“生死劫”。

但是,該走的路仍然要走。帶量採購擴圍已經進行了一段時間,一批企業也紛紛開始行動起來。

01.一批企業開始“自救”

9月24日,帶量採購擴圍結果正式公佈。儘管並未出現第一輪4+7之後醫藥版塊市值狂跌3000億的恐慌,但反映到資本層面市場上,仍然還是掀起了一些小波瀾,尤其是那些本被寄予厚望能維持第一輪入圍優勢的企業,例如嘉林,例如信立泰。

出乎此前行業預料,嘉林的當家產品阿託伐他汀鈣片、信立泰的拳頭產品氯吡格雷紛紛落選。體現在資本市場上,信立泰的股價連跌一週,累計跌幅22.95%,而行業同期累計跌幅為4.86%。

客觀來說,信立泰的確面臨不小的資本壓力,從帶量採購實施到目前,信立泰從最高價45.52元跌至19.44元,累計跌幅為56.8%,同行業同期跌幅13.3%。要知道,一直以來,信立泰都是投資者心目中的“好學生”。有數據統計,其上市九年來分紅融資比403.41%。

或許是在資本的壓力下,信立泰開始了自己的“自救”計劃。

最直接的信號是,信立泰開始回購股票了。2019年10月8日,信立泰發佈公告稱,擬使用自有資金以集中競價交易方式進行股份回購,回購的資金總額為2.5億-5億人民幣,預計可回購股份數量約為22,727,272股,約佔公司總股本的2.17%。其中,回購股份的30%擬用於股權激勵或員工持股計劃的股份來源,回購股份70%擬用於轉換公司發行的可轉換為股票的公司債券。

公告發出後,公司股價止跌回升。

與信立泰一樣,京新藥業也是去年中標今年落標,但不一樣的是,信立泰是因降幅低、報價最高而出局,而京新藥業則是在去年採購價基礎上再降3/4,但最終仍未能中標。

同樣,京新藥業當日直接跌停,隨後連跌一週,累計跌幅21.87%。隨後,9月26日,京新藥業發佈公司成長計劃之2019年度員工持股計劃草案以及第一期員工持股計劃(草案)。

根據草案,該期員工持股計劃的資金總額不超過 3026 萬元,員工的自籌資金與公司計提的獎勵基金的比例為 7:3,參加本員工持股計劃的員工總人數不超過 113 人。員工持股計劃的人員範圍則為公司董事(不含獨立董事)、高級管理人員、核心技術人員、核心業務人員以及經董事會認定對公司發展有卓越貢獻的和未來發展有直接影響的核心骨幹員工或關鍵崗位員工,持股計劃的鎖定期為 36 個月。

綜上,雖然形式不同,但不管是回購股份,還是發佈員工持股計劃,整體體現出來的,是相關的企業不管是對外還是對內都在釋放積極的信號,從而提振市場信心。

02.什麼樣的企業才能生存?

“兩票制”、集中採購等政策實施以來,國家醫保控費的決心顯現,對於仿製藥企來說,其面臨的不是一般問題,而是存亡問題。在這樣嚴峻的形勢下,什麼樣的企業才能更好地生存下去?

其實對比下來不難發現,凡是能夠在歷次風暴中以強抗風險能力存活下來的,往往擁有產品管線、研發能力以及銷售能力等綜合能力的企業。

譬如我們可以看到,在第二輪集中採購中,鹽酸帕羅西汀、福辛普利、左乙拉西坦、氟比洛芬、培美曲塞、孟魯司特、伊馬替尼7個品種均只有兩家中標藥企,賴諾普利、氯沙坦兩品種只有華海藥業一家中標,依那普利、右美託咪定只有楊子江藥業中標。

從這些數據中,最直觀的就是參與藥品招標企業越少,價格壓力越小,譬如這些獨家中標的企業,拿上市公司華海藥業來說,24日當天其股價逆勢上揚3%,且走勢也是與其他家不同。

對於已落標企業,生存下去的核心還是在於產品。

仍然以信立泰為例。氯吡格雷(泰嘉)的落標對信立泰影響無疑很大,但卻談不上致命,因為除泰嘉外,信立泰還同時擁有在其他產品的積極佈局,例如抗腫瘤、降血糖、骨科、抗感染等領域。而在其最重要的心血管領域,除了泰嘉之外,信立泰也還擁有國內唯一自主研發的血管緊張素Ⅱ受體拮抗劑類降壓藥物阿利沙坦,有望替代泰嘉。

研報顯示,目前在研項目上,其化藥領域54項:含新藥10項,一致性評價品種7項,仿製藥品種31項,補充申請項目6項;生物藥領域在研項目15項,其中創新品種8項,生物類似物7項;醫療器械領域在研項目9項。

與信立泰相似,正大天晴在本次恩替卡韋分散片的集採中也落標了,但卻絲毫未影響其在二級市場的表現。究其原因,或許還是豐富的產品管線。

從腫瘤市場來看,其2018年上市了多個1類新藥,包括安羅替尼這樣的明星藥;其PD-1抑制劑、PD-L1單抗都相繼進入了臨床III期以及多個主流的熱門靶點均有分佈。在生物類似藥領域,其貝伐珠單抗、重組人凝血因子VIIa、帕妥珠單抗、雷莫蘆單抗,都進入了國內第一梯隊,阿達木單抗、曲妥珠單抗、利妥昔單抗處於第二梯隊之列。最後就是其擅長的肝病領域,除了恩替卡韋、替諾福韋,還有基於RT、TLR-7激動劑、NSSA抑制劑等靶點正在研發。

數據上,正大天晴對於研發也是毫不吝嗇的,從2016年-2018年,其研發投入佔營收比均超過10%,2018年其研發投入達到20.88億元,僅次於百濟神州、恆瑞、復星。

也正因此,不管政策如何變化,練好企業“內功”在接下來相當長一段時間內仍然會是企業維持一個基本生存空間的必經之路。而這種內容,則更多體現在研發能力的提升、營銷模式的創新,以及合規體系的搭建。

股票回購、員工持股 4+7全國擴圍後企業紛紛“自救”,出路在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