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的六絕特色菜

母親身材苗條,五官端正,婷婷玉立,是地方上標準的“小腳美女”。別看她長得小姐模樣,卻是吃苦耐勞,心靈手巧的家庭主婦,又是烹調技術的高手。

母親嫁給父親時,父親經營賣肉行當,生意紅火,吃喝不愁。父親平生嗜好吃肉喝酒,“肉吞不去喝口酒,酒吞下去吃粒肉”是他的名言,“近水流臺先得月”,故豬肉成了家中餐桌上的主菜。時間久了,母親烹製的蹄花、高麗肉、米粉肉、滑肉、清蒸大腸粿、糯米大腸頭,色味雙全,回味無窮,堪稱“六絕”。

蹄花

選細骨子的肥豬(烏皮豬最佳)後腿根部連皮帶肥瘦肉1.5斤左右,去毛洗淨放入水中焯成半熟瀝乾,用菜刀將皮層往較深處劃分成若干條塊,接著在皮部塗抹適量的土糖、鹽裝入白殼碗,皮部朝下,瘦肉向上,再放上少許糯米酒、白糖、醬油、鹽、薑片、茴香、桂皮、蔥頭,然後入飯甑或蒸籠蒸,蒸得越透越好。出籠時的蹄花揀掉茴香、桂皮、蔥頭,倒扣在盤子上油光紅亮,香氣撲鼻,入口鮮嫩即化,油珠在嘴唇上打轉,豬皮膠質粘口不油膩,口感特好。

高麗肉

選大肥豬背條肥肉,去掉豬皮,將肥肉切成大人小手指樣長粗的條型,肉型必須均等。如做兩大盤,只需淨肥肉1.2斤,麵粉0.5斤,雞蛋黃兩個(蛋清不用)。麵粉和蛋黃用水攪拌成糊狀倒入肥肉條,再用筷子從麵粉糊中一條又一條夾出裹粉的肥肉條入鍋油炸(文火),裹粉肥肉條呈微黃色即撈上瀝乾涼卻,二次入鍋油炸片刻成半成品。

高麗肉上糖是關鍵的一環。先在鍋中放少許水待水沸騰,即放入0.4斤的白糖熬製糖色,糖色嫩了高麗肉有拉絲不爽口,糖色老了高麗肉上不了糖,必須待糖色起米篩花時動作敏捷地倒入半成品翻拌均勻,這樣糖色全裹在肉條上凝結後成合格的高麗肉。

高麗肉入口香甜酥脆,既爽口又沒油膩感,味道大大勝過傳統的糕點美食“豆殼酥”(廣豐俗稱)。

米粉肉

選上等的五花肉去毛洗淨,切成均等的方塊,入鍋用水焯片刻撈上放入冷水浸泡降溫,然後入鍋焯成半熟瀝乾備用。

鍋中放入適量的菜油(油溫不可太高,否則會燒焦土糖),再放入土糖熬製成稠狀,即倒入五花肉,放上少許糯米酒、薑末、茴香水、醬油、鹽,不斷翻炒成紅燒肉待用。

又將不粗不細的糯米粉(放點鹽)炒熟,即倒入紅燒肉翻拌均勻裝碗入飯甑或蒸籠蒸第一次;第二次又加炒熟的糯米粉粘附重新蒸一次。出籠後的米粉肉倒扣在盤子上油光透亮,香氣四溢,入口肉質鮮嫩,油漬不外溢而表層的糯米粉有特香味感,不善吃肉的人也會吃個飽。

滑肉

選上等瘦肉切成三指大小的薄片,正反面撒上幹蕃薯粉再經小鐵錘反覆敲打,以蕃薯粉均勻地滲入肉內為準。敲打後的瘦肉片變薄變大又切成小片待用。

煮時先在鍋中放油,油冒煙時放適量的水,水沸騰後即放入肉片,同時加糯米酒、白糖、醬油、鹽、薑末、蔥花,動作迅速一氣呵成,防止肉片老化。出鍋後的滑肉名副其實,入口特顯嫩滑感,是老傳統酒席上的美味佳餚。滑肉經濟實惠,一盤帶湯的滑肉只需0.5斤瘦肉。

清蒸大腸粿

選肉質厚、色澤好(俗話玉石影),並且未破損的大腸,需正反面用鹽、菜油搓揉洗淨,這樣可去掉豬毛味,然後切成均勻的小粒狀,再和以蕃薯粉,放上糯米酒、白糖、料酒、薑末、蒜末、茴香水、醬油、鹽,用白菜葉或荷葉墊底入蒸籠蒸,出籠後的大腸粿盛入盤中撒上少許蔥花,吃時又滑又嫩又香,味道勝過油煎大腸粿。

糯米大腸頭

大腸頭的挑選和洗法同大腸一樣,但製作時粘附豬油的正面向裡,光滑的反面朝外,先用細線扎住大腸頭肛門處的一頭,將洗淨的糯米用湯匙送入大腸頭裡面,可同時放通心白蓮和去核的烏棗,灌實後用細線扎住另一小頭處,一切妥當後入鍋用水煮熟,出鍋時需涼卻,便於用刀切成圓狀片塊裝盤。糯米大腸頭顏色晶瑩剔透,清香陣陣,入口糯軟抵牙,不油膩而美味,不僅味道別具一格,而且是營養滋補之上品。

母親走了,但六道特色菜的手藝傳授給了我的老伴。我老伴曾開過飲食店,凡顧客進門,或客戶包酒席,都會部分點上或全部點上蹄花、高麗肉、米粉肉、滑肉、清蒸大腸粿、糯米大腸頭,增收了不少的營業紅利。凡逢過年節,或貴客臨門,老伴總會不辭辛勞,或全部或部分精心製作出以上的六大特色菜,讓家人、貴客大飽口福,留住永久的美味回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