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雪芹写《红楼梦》,他真正的目的是想告诉世人什么?

智慧百科


《红楼梦》作为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完全可以被奉为世界文学史上举世无双的瑰宝。欣赏《红楼梦》,热爱《红楼梦》,惊叹其文学造诣的学者们不计其数。

学术界甚至为研究《红楼梦》一书,独立开创了一门红学,用以研究这本奇书。只因《红楼梦》一书的知识维度相当开阔。

书中的知识内容包罗万象,覆盖文学、哲学、史学、经济学、心理学、医学等各个学科领域,被称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

《红楼梦》是以宝黛钗的爱情婚姻悲剧为主线展开的一部章回小说,但是事实上这又不是一部情爱小说。它看似在讲述小儿女之间的情爱,宏观上又真实地还原了一个古代封建大家族由盛转衰的全过程。

那么,这样一部鸿篇巨著想要传达的是什么?作者其实在开篇就已经表明了自己的立场。作者自云:

因曾历过一番梦幻之后故将真事隐去,而借“通灵”之说,撰此《石头记》一书也,故曰“甄士隐”云云。”

今风尘碌碌,一事无成,忽念及当日所有之女子,一一细考较去,觉其行止见识,皆出于我之上。我堂堂须眉诚不若彼裙钗,我实愧则有馀,悔又无益,大无可如何之日也。当此日,欲将已往所赖天恩祖德,锦衣纨之时,饫甘餍肥之日,背父兄教育之恩,负师友规训之德,以致今日一技无成、半生潦倒之罪,编述一集,以告天下;知我之负罪固多,然闺阁中历历有人,万不可因我之不肖,自护己短,一并使其泯灭也。

作者在自序中介绍了自己潦倒半生,已然一事无成。然而回首往事时,他发现自己的生命中竟曾出现了不少出色璀璨的女性。

自己作为堂堂男儿,却只是仰仗祖德,举止见识与天下纨绔膏粱子弟无异,这一切都与自己生命中那些出众的女性相去甚远,作者念此愧怍惶恐。故编成此书,用以告诫世人,纵然自己的罪恶已经无可赦免,但他不愿为护己之短而湮没了这些女子的风华

于是作者选择将真事隐去,借“通灵宝玉“之口创作了《红楼梦》一书,用来悼念和记录自己生命中那些精彩的女性们。因此,《红楼梦》的性质事实上是一部回忆录,记录了作者的一生从繁华到幻灭及至勘破和领悟的过程。


《红楼梦》写的虽是闺阁之事,却无处不渗透着深刻的历史观和哲学观,蕴含着作者对个人生活价值的终极领悟。

从宏观上看,宁荣二府的命运走向就演绎了一个历史发展的阶段。

贾家作为一个世袭的封建大家族,从一开始给我们展现出来的穷奢极欲的贵族生活作风,到慢慢暴露出来的外强中干,再到最后被抄家,繁华富贵走向彻底的幻灭,其中体现出来的就是事物发展从量变到质变的全过程。

如探春所言:“百足之虫,死而不僵。”贾府的没落不是偶然,而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性。

人们常说“富不过三代”,也是同样的历史规律。贾家已经富贵了三代,到了贾宝玉这一辈的儿女,他们距离祖上创业的年代很远,披荆斩棘的开创精神已经逐渐被奢侈富足的生活方式所湮灭。

因此,加诸在这一代小儿女身上的称号往往是“纨绔子弟”,贾珍,贾蓉,贾琏都是典型的代表人物,寻欢作乐,斗鸡走狗是他们生活的常态。也有像宝玉这种稍微志趣高雅一点的,但也无非是吟诗作对,蹉跎时光。

如此看来,贾府中的男性要么骄奢淫逸,要么无所作为。贾家,实质上只是一个仰赖祖德荫庇的家族,能在这个家族里发挥中流砥柱作用的男性已经寥寥无几。因此,这个封建家族衰败的伏笔早早地就埋下了。

从宏观角度读《红楼梦》,这是一本了不起的历史。从微观角度再去解读《红楼梦》,我们又会发现这本书又像是一部佛经,用千人千面,各自人物形象,让你在看尽世间百态之后顿悟生命的本质。

贾宝玉是全书性格最鲜明叛逆的人物。他离经叛道,鄙视仕途。在他身上,我看到的是对生命之美的纯粹追求。他喜欢在大观园内和众姊妹们吟诗作对,喜欢亲近大自然的春花秋月,喜欢向世界上的一切美好靠拢。

可是最后,贾家破败了,众姊妹死的死,走的走,一切繁华归于寂灭。

贾宝玉这才领会到生命中的人离开的方式只有两种,要么生离,要么死别。他无法承受这种破灭,只是对美好有一种近乎倔强的执念。

这种执念每个人都有。贾雨村有对官场的执念,王熙凤有对权利的执念,宝黛二人有对各自的执念。同时,每个人多少又有对繁华的执念。

《红楼梦》中跛足道人曾吟唱一首《好了歌》以度化执迷不悟的世人。歌云: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

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

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姣妻忘不了!

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

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这是《红楼梦》一直在向世人暗示的道理。所谓否极泰来,乐极生悲,世事莫不如此。

事实上,只有当一个人真正理解本质上的生命是一个流淌的过程,残缺即是走向圆满的一个过程时,放下执念他才能走出自我设置的囚笼。

享受幸福的同时就要明白它不是持续之物,团聚的时候要明确分离在所难免。所以人只有活在当下,懂得惜福,享受生命的每一种体验,才能明智洒脱。


END.


博书


(一)《红楼梦》告诉我们:簪缨之家,五世而斩。这个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五世而斩”定律,意思是说一些世家望族经过五世或者五个阶段(创业、守成、挥霍、败落、灭亡)最后走向衰亡。《红楼梦》贾府从“水”字辈到“草”字辈(水代文玉草)正好五世,符合“五世而斩”定律。贾府原本是钟鸣鼎食之家,翰墨诗书之族,竟然儿孙一代不如一代,骄奢淫逸,坐吃山空,以致最后“为官的,家业凋零;富贵的,金银散尽。有恩的,死里逃生;无情的,分明报应。欠命的命已还,欠泪的泪已尽!……看破的,遁入空门;痴迷的,枉送了性命。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戚本第五回),看得人好揪心,好悲凉。正如鲁迅所说:“在我的眼下的宝玉,却看见他看见许多死亡;证成多所爱者,当大苦恼,因为世上,不幸人多。”不过,“五世而斩”这个定律是称不上严谨的,因为社会统计学轻易就可以推翻它。虽然如此,我仍然认为曹雪芹的叙事是基于对写实主义的严格坚守。

(二)《红楼梦》告诉我们:千红一哭,万艳同悲。曹雪芹写了众多女性,从贾府至尊史太君、新晋皇妃到身份卑微的丫鬟、伶官等,一二百人,几乎就是中国女性世界的缩影。虽然曹雪芹骨子里鄙夷赵姨娘、邢夫人、马道婆、多姑娘、秦显家的、璜姑奶奶、林之孝老婆、鸳鸯嫂子等一堆死鱼眼睛形象,但总体来说曹雪芹对中国女性的评价要高于男性,“觉其行止见识,皆出於我之上”,同时又对中国女性“一年三百六十日,风霜刀剑严相逼”的现实处境保持着清醒的认识,因此对女性的命运持着一种悲悯和惋惜的态度,即使对王熙凤这样心狠手辣的女人,也是如此。像“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冷月葬诗魂”、“寒塘渡鹤影”、“终陷泥淖中”、“误嫁中山狼”、“一载赴黄粱”、“东风一梦遥”、“青灯古佛旁”、“淫丧天香楼” 、“哭向金陵事更哀”等等这些判词和描述,无一不预示或揭示着正册之金陵十二钗的悲剧命运。就是副册又副册之十二钗们也无一不是命运悲惨,如金钏投井、晴雯被逐、鸳鸯上吊、司棋撞墙、芳官出家、袭人别嫁、二姐吞金、三姐自刎、香菱被虐而死等等,真是千红一哭,万艳同悲。原应叹息真应怜。即使她们的命运不悲惨,但是香消玉殒终是女性难以逃脱的宿命,所以,贾宝玉虽然仅是联想了一下,“试想林黛玉的花颜月貌,将来亦到无可寻觅之时,宁不心碎肠断!既黛玉终归无可寻觅之时,推之于他人,如宝钗,香菱,袭人等,亦可到无可寻觅之时矣。宝钗等终归无可寻觅之时,则自己又安在哉?且自身尚不知何在何往,则斯处,斯园,斯花,斯柳,又不知当属谁姓矣!——因此一而二,二而三,反复推求了去,真不知此时此际欲为何等蠢物,杳无所知,逃大造,出尘网,使可解释这段悲伤”,仍就“恸倒”在山坡之上,足见宝玉的悲悯至真至广至远至深。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比美的毁灭更令人心痛。

(三)《红楼梦》告诉我们:曹雪芹具有很深的圣处女崇拜情结,或者说小女儿情结,不过跟后世的男女平权、女权主义风马牛不相及也。曹雪芹的思想主旨是反婚姻反体制的,他不希望女人结婚,更排斥男人追逐功名利禄。在他的眼里,好男人(北静王,柳湘莲)实在是凤毛麟角,男性世界几乎是可以和龌龊堕落划等号的,更多的是贾珍、贾赦、贾琏、贾蓉、贾瑞、薛蟠这些货色充斥人间,而水做的清爽女儿怎可以嫁给这些须眉浊物?可以说曹雪芹的思想(如果是藉贾宝玉来传达的话)基本上停留在少男少女青梅竹马的阶段,因为过了这个阶段就好景不在了。“女孩儿未出嫁,是颗无价之宝珠;出了嫁,不知怎么就变出许多不好的毛病来,虽是颗珠子,却没有光彩宝色,是颗死珠了;再老了,更变得不是珠子,竟是鱼眼睛了。”这段话是解读作者女性观和婚姻观的关键,约略也可间接看出传统婚姻家庭制度对女性人格的扭曲与摧残。张爱玲的小说《金锁记》等写婚后女人的种种不堪估计是受了《红楼梦》的影响。客观而言,曹雪芹对女性群体的区分与评判清晰地表明他从未将女性视为一个整体,因此也不可能存在统一的女性观。这是曹雪芹个人人格真诚所使然,也是其个人伦理判断与审美选择上的无奈。

(四)《红楼梦》告诉我们:世界是多重的,理想世界难敌俗世世界的侵蚀。神话世界,俗世世界,梦幻世界与理想世界。神话世界指的是围绕石头展开的世界,神瑛侍者、绛珠仙草、通灵宝玉是属于这个世界的;俗世世界指的是贾宝玉降临的世界,贾府,或者说荣宁二府是这个世界的一部分;梦幻世界,指的是太虚幻境,警幻仙子是这里的主人;理想世界,指的是大观园。其中,神话世界-太虚幻境-大观园可以三而合一,大观园是太虚幻境的尘世倒影,是无染无垢、冰清玉洁的女儿国,与污浊不堪、男性主宰的荣宁二府形成鲜明对照。然而遗憾的是,俗世世界的杀伐势力(“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王夫人和惜春无意识地充当着男权的附庸和摧花辣手,抄检大观园时,惜春不但不为入画辩解讨情,反而催促道:“或打,或杀,或卖,快带了她去。”)太过强大,注定了大观园的存在终究不过是一场梦幻,贾宝玉疼爱的小女儿们仍然没有逃脱“佳人落魄,花柳无颜”的悲惨命运。“贾元春,贾迎春,贾探春,贾惜春”四姐妹的名字分别对应“原也”、“应也”、“叹也”、“息也”,连起来读就是“原应叹息”,曹雪芹以谐音取名,暗示了女儿们的命运。

(五)《红楼梦》告诉我们:情圣的最高境界是意淫。完全可以说,《红楼梦》是一部关于意淫的叙事。我甚至有一种认识,认为“钗黛之辨”最好放到“意淫”叙事的框架中予以审视。我们通常理解的爱情其实还是狭隘了,曹雪芹在《红楼梦》中通过贾宝玉与大观园诸多女性的关系描写实际上触及到了中国性别文化中的一个重大问题:一个中国男人究竟应该怎样和身边的女性交往?是否存在着一种理想的两性关系模式?警幻仙子称贾宝玉为“古今第一淫人”,显然别有深意,对此我们当然不能用审视《金瓶梅》之西门庆的眼光来看待。其实警幻仙子对“淫”和“意淫”有明确的界定:“淫虽一理,意则有别。如世之好淫者,不过悦容貌、培歌舞,调笑无厌,云雨无时,恨不能天下之美女供我片时之趣兴:此皆皮肤滥淫之蠢物耳。如尔则天分中生成一段痴情,吾辈推之为‘意淫’。惟‘意淫’二字,可心会而不可口传,可神通而不能语达。” (《红楼梦》第五回)原来,曹雪芹所说的“意淫”是指只可意会神通而不能口传语达的“痴情”,其核心要素是“痴”而非“滥”,痴者,专一也。然而贾宝玉的痴情专一又有其不同于单纯的二人世界的特点,即他的痴情专一是面向大观园众女儿的,即鲁迅所说的“多所爱者”,因此,贾宝玉的“意淫”从根本上来说是一种“博爱”,而这种博爱并不排斥“淫”。只不过此淫实非“皮肤滥淫”,而是“由情而淫则虽淫亦情”(余英时语)。当然曹雪芹的“意淫”之“淫”还主要是应然性与未然性。个人以为,仅就曹雪芹的真诚以及对经验事实(鲁迅所云“多所爱者”与秦可卿判词“情天情海幻情身,情既相逢必主淫”)的尊重这一点而言,《红楼梦》是一部关于情圣的赞美诗,虽然浸透着血与泪水,以及无尽的忧伤。

(六)《红楼梦》告诉我们:传统精神资源在救治中国人的心灵苦闷乃至败坏堕落方面已经显得捉襟见肘、力不从心。儒法道释等无论是世俗精神资源还是宗教资源几乎被曹雪芹写尽了,既有依赖,也有怀疑和批判,然而到了最后依然是“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看得人更困惑,更迷茫。我不赞同贾宝玉最后重新做回冷漠无情的石头远遁而去的说法,也不尽然就认同回归庄禅精神的说法,而更主张贾宝玉在自我模塑与精神拯救的道路上遭遇了彻底的失败。就如同大荒山下遭弃的那块无用的石头,贾宝玉的凡尘之旅终究是空来世上走一遭。贾宝玉看似非释即道,然而终究既非释,亦非道,因为身处一个荒诞的世界,他的澄明与逍遥远遁就如同荒漠中的一声沉重的叹息,不然,曹雪芹不会有“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的悲叹。曹雪芹对其他人物归宿的处理也可以看出传统精神资源的缺陷,如惜春与妙玉的皈依佛门,不仅没有变得温润,反而更冷更幽寂了。


浮生余烬



如果说,曹雪芹甫一动笔就奔着世界第一的文学巅峰去的,那纯粹是胡扯,也没有足够的证据做以辅证支撑。

曹雪芹之所以“披阅十载,增删五次”不厌其倦的书就此著,其目的无外乎有两个:

一是历来野史,皆蹈一辙——或讪谤君相,或贬人妻女,奸淫凶恶,不可胜数。更有风月笔墨,淫秽污臭,荼毒笔墨,坏人子弟。至若才子佳人,则又千篇一律,满纸潘安子建,西子文君,就像当今的电视剧,一个开头儿,立马接二连三的续作,不把你看得心烦意乱、睚眦俱裂不算完——曹雪芹就是要斧劈时弊,以正乱象。

二是作者亲历一段酸辛往事。念及当时所有女子,其行止见识竟皆在雪芹之上,令雪芹大为感慨:何我堂堂须眉,诚不若彼裙钗哉?故此将闺阁中历历在目的女子们博学多才、襟怀笔墨的才情叙述于左,不使其泯灭也。

况且雪芹本尊学富五车,所识非凡。见过锦衣玉食,享过荣华富贵,生于钟鸣鼎食之家、诗礼簪缨之族,自幼儒学当道,大才堪可补天,于文、于诗自有气象品格,如此荒废埋没了,也是可惜。故而著书立说,以求世人消愁破闷、喷饭供酒。

这是雪芹开篇立意的解说词,大意如此,无出其右。

至于今天的人们翻看《红楼梦》以后的引经据典、旁征博引,将作品提升到一个无人企及的高度,是在细读、精研的基础上给出的心得体会。以那时的社会环境,想要揭示其阴暗面,剖露其横断层,将统治阶级和社会矛盾曝露天下,曹雪芹就是有一万个胆子也不敢如此造次。

但也不得不说,曹雪芹本是无心插柳之举,却意外的奠定了其文学禅宗的尊崇地位,是作者事前万万没有想到的结果。他也更没想到,好端端的一部完整手稿,竟然成了断简残编,遗漏人间,遗恨无穷,直接造成了劣质伪续书的不断涌现,也促成了当今万千红学家、红学迷沉溺其中,执迷不悟的热闹局面,更直接养活了万千籍此为生的所谓红学专家泰斗和一干芸芸众生。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曹雪芹可谓是“新增就业岗位、增加劳动收入”的绝佳楷模。


龙吟148119260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一座高峰,三百年来带给中国人无数的感动和震撼。关于小说的真正目的,历来众说纷纭。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如此用心良苦,到底用意何在?

曹雪芹在小说的第一回就明确表达了自己的创作初衷:"今风尘碌碌,一事无成,忽念及当日所有之女子,一一细考较去,觉其行止见识皆出我之上。我堂堂须眉,诚不若彼裙钗……然闺阁中历历有人,万不可因我之不肖,自护己短,一并使其泯灭也。"毫无疑问,曹雪芹的女性观可谓前卫且独具一格。

纵观中国古典小说,女性人物的塑造基本都是建立在为男性形象服务的基础上,处于"被看"和次要地位。《三国演义》作为一部历史演义小说,男性人物是绝对主角,仿佛历史安插不下女性的位置,好容易写了一个搞间谍的貂蝉,还写着写着就没了。《水浒传》写英雄传奇,刻画的最深入人心的女性形象是几个荡妇,以潘金莲、潘巧云之流的水性杨花来衬托英雄末路的悲慨。《金瓶梅》是第一部文人独立创作的世情小说,在内容和体例上都对《红楼梦》产生过深刻影响。但在对待女性的态度上,二书截然相反。同样是描写日常生活,《金瓶》里的女人没有自我,统统被物欲所左右着,沦为男性的玩物和泄欲对象,这是典型的传统保守的男性视角。而《红楼》里的女人却各有追求,卑贱哪怕尤氏姐妹也有自己的刚烈和决绝。《红楼》写出了女性的灵魂、女性的心事、女性的命运和对命运的抗争。

曹雪芹通过重评女性价值和女性精神来表达他对社会人生的看法,即遵循传统士大夫经济仕途之路的男性世界充满丑恶与肮脏,而与之相对应的女性世界却纯净清新,孕育着真正的艺术之花。当然,这样的女性世界必须是纯粹的,未被男性介入和影响的,因为男性代表整个意识形态和思想价值,一旦与之结合,必受其浸染而臣服于他。所以曹雪芹虚构了一个大观园,一个青春王国,并借贾宝玉之口说出了:"女儿是水作的骨肉,男人是泥作的骨肉。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和"女孩儿未出嫁, 是颗无价之宝珠,出了嫁,不知怎么就变出许多的不好的毛病来,虽是颗珠子,却没有光彩宝色,是颗死珠了,再老了,更变的不是珠子,竟是鱼眼睛了"等等新异而惊世骇俗的言论

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评价《红楼梦》:"悲凉之雾,遍被华林",这是对《红楼梦》整体悲剧意识的认识。具体到悲剧的呈现上,贾家衰落的画卷就是在不同阶级、不同气质、不同追求的女孩子们身上徐徐展开,她们是同样的娇花弱柳,却无一例外走向各自的不幸。

1、 以林黛玉、薛宝钗为代表的贵族女孩子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钗、黛二人是大观园中当之无愧的佼佼者,她们才华出众、姿容端丽。但是一个还干了眼泪,最后"冷月葬花魂";一个被错配鸳鸯,落得个"纵使举案齐眉,到底意难平"的下场,举案齐眉的是宝钗,意难平的是宝玉。林黛玉爱使小性儿,语言刻薄,在生活中是个不好相与的人物,为什么她偏偏能得到无数读者的钟情?曹雪芹塑造了一个情感细腻丰富、内心纯真良善的女孩子。她虽然小气,却全无机心,从来是当时而发,不会走一步看三四步。她充满诗心,扫花为冢,《葬花吟》是她的"少年歌德之烦恼","天尽头,何处有香丘?"她看得最清楚,所以才最痛苦。薛宝钗温婉大方,举止合度,她是大观园中最富有热心与同情心的姑娘。史湘云做东道,她帮忙张罗螃蟹宴,林黛玉生病,她送去燕窝作补品,探春理家她积极出谋划策,宝玉挨打她真诚安慰又送药。有人觉得薛宝钗八面玲珑、长袖善舞,但她不过是人情练达,更加早熟而已。她父亲早逝,哥哥无能,家大业大,自然比别人多一份操心,多一份担当。宝钗才情不在黛玉之下,但能处处蔵愚守拙,从不锋芒毕露。她代表了另一种美,平和中正之美。由于电视电影喜欢突出三角恋的叙事结构,普通大众易将钗黛二人视为情敌,但实际上,二人互相欣赏,棋逢对手,将遇良才,青春里的小摩擦和误会只是平淡生活的点缀。以她们为代表的所有贵族女孩子无一不是受过良好教育而气质出众的淑女,她们惺惺相惜,天真烂漫,为艺术,为生活,而不是旧小说中"唯爱情主义",后花园偷情的小姐。曹雪芹头一次深入描写出了女性间的友谊和丰富的心理世界,因此她们的破碎才更具毁灭性。


2、 以袭人、晴雯等为代表的高级丫环

贤袭人、勇晴雯、俏平儿、慧紫鹃,曹雪芹总是能用精炼的文字突出这些丫环身上的某些品质。袭人温柔体贴,是一朵解语花,有她在的地方总能化干戈为玉帛,但也逃不过"枉自温柔和顺,空云似桂如兰"的命运,最终琵琶别抱,与自己的愿望大相径庭。晴雯牙尖嘴利,脾气火爆,虽心地坦荡,却被人构陷,死得冤枉委屈,不明不白。平儿持公守正,判冤决狱、料理家务都能尽量周全别人,她赢得了贾府中上上下下的一致赞扬,却只能生活于"贾琏之俗,凤姐之威"的夹缝中。紫鹃为黛玉操了一辈子心,结果竹篮打水,好梦成空,她在青灯古佛中红颜白发。司棋敢作敢当,为懦小姐迎春保驾护航,却在抄检大观园时被扫地出门,而她的错不过是想在人生大事上争取一点主动权。鸳鸯是贾母身边第一得意人,却还是逃不出贾赦的掌心,为了抗争,她以死成全了自己。这些大丫环,在贾府中都有一定的地位,但在面对婚姻和人生重大选择的时候,她们依然处于完全被动无能的地位。曹雪芹对丫环也进行了浓墨重彩的刻画,写出了她们作为活生生的人的喜怒哀乐、七情六欲,不仅体现了他独特的女性观,还体现出了更为深刻的人文关怀。


3、 以尤氏姐妹、香菱为代表被玩弄的女性

尤二姐和尤三姐从一出场就是作为贾敬父子情欲的对象。她们美丽妖娆,大胆奔放,深谙各种调情的把戏,令贾琏也神魂颠倒。但故事的发展并未如我们预期一般,这对姐妹花并不是自轻自贱之人,她们甚至是纯洁高尚的。尤二姐自嫁了贾琏便"洗心革面",毫不避讳地坦诚自己的过去,并悔过自新。面对贾敬的调戏,尤三姐表现得激烈而坚决,一把戳穿贾敬、贾琏之流的虚伪和不顾礼义廉耻。在遭到柳湘莲的拒绝后,她羞愤交加,挥剑自刎,从此一缕香魂荡悠悠。"人生艰难唯一死",与其说她败给了爱情,败给了柳湘莲,倒不如说她败给了那个不容女人犯错的社会。她曾对尤二姐说:"姐姐糊涂!咱们金玉一般的人,白叫这两个现世宝玷污了去,也算无能!"她们本是小白兔,有现实的无奈,有威逼利诱,机缘巧合成了狐狸精,怎教她甘心!与之相比,香菱的遭遇更悲惨,她本来也是一位小姐,被拐子卖给了薛蟠,又被薛蟠收为小妾,人身地位一落千丈,薛蟠还是为色鬼酒鬼,对她的热度只有三分钟。夏金桂被娶进门后,朝打暮骂成了她的家常便饭。按香菱的判词"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她的结局很可能是被夏金桂折磨致死的。曹雪芹的伟大之处在于,他不是单单写被玩弄的女性的血的教训,而是直接刻画了这些女性的自我救赎与对美的坚守,尤氏姐妹的不妥协与香菱学诗的刻苦,让我们发现每一个生命的美好。从而《红楼梦》所要蕴含的对封建礼教的批判的深沉意味,尤其是对底层女性的压迫的控诉就不言自明了。

《红楼梦》是曹雪芹思想情感、人格修养和审美情趣的感性表达,它没有宏大叙事,写的是家长里短,展现的是琐碎人生,却成功勾勒了一幅女儿的群像。几十上百个女性形象鲜明,曹雪芹善于写"同中之异",就在于他愿意深入女性的内心世界,发现她们的痛苦与欢乐、喧哗与躁动,发现似水流年的表面平静之下的暗潮汹涌。总之,这是一种全新的视角,全新的女性观。曹雪芹通过这一立足点,向道统文化、封建价值进行了反思,从而发出"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莫可奈何的感叹。《红楼梦》创作于封建社会末期,也是封建社会盛极而衰的转折期,曹雪芹的洞见可谓是深沉的。


一往文学


曹雪芹的《红楼梦》,是以自己和亲戚家庭的败落为创作素材的,因此带有一定的回忆性质;但他创作的《红楼梦》是小说而不是自传,不能单把《红楼梦》作为曹雪芹的自传看待。

《红楼梦》总的主题思想是反封建主义,在这个总主题下,作者通过贾宝玉、林黛玉两个典型人物,对当时现存正统的封建社会秩序都表示反对,因而这两个典型就成为封建社会的叛逆形象。

在曹雪芹的笔下,象征着封建社会的荣国府和宁国府,就是腐败不堪的两个封建贵族大家庭,作者借用柳湘莲的话说:“你们东府里,除了那两个石头狮子干净,只怕连猫儿、狗儿都不干净。”这是作者对这个封建大家庭的总抹一笔,是最尖锐深刻的揭露和批判。读者可以看到,这两个封建官僚家庭里的大大小小的主子们,除了享乐,除了做那些见不得人的肮脏事外,没有一件正经的事干,而且他们勾结官府,草菅人命。在曹雪芹的笔下,连当时的封建朝廷都不过是“见不得人的去处”。贾妃回府,只是“满眼垂泪”,“呜咽对泣”,其他的人也都是“垂泪无言”。作者笔下的这幅省亲图,除了虚有其表的空排场外,动到真情实感的就是这一副哭泣的场面。

作者通过贾宝玉,反对“文死谏、武死战”,说“有昏君方有死谏之臣”。骂那些官僚是“国贼禄鬼”。说孔孟的经典之作,也不过是“杜撰”的。作者还通过探春之口,说:“登利禄之场,处运筹之界者,窃尧舜之词,背孔孟之道。”说理学大师朱熹的话,也不过是“虚比浮词,哪里都真有的?”大家知道孔孟之道和程朱理学,在清代是封建法规的准绳,是治国之大纲,人人违反不得的,而曹雪芹却用这些亦庄亦谐的话,来加以轻蔑和否定。

贾宝玉特别反对“仕途经济”,即让他走读书做官的道路。这“仕途经济”,是历来封建政权得以世世延续的根本制度,也即是众所周知的科举制度。曹雪芹通过贾宝玉反对“仕途经济”,无异是将批判的矛头指向封建政权的基础。

《红楼梦》里作者着力描写的是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及其悲剧。这个爱情故事具有深刻的内涵,与以往所有的爱情故事都有所不同。首先,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不是一见倾心式的爱情而是在长期相处共同生活中产生的爱情。这样,这种爱情也就有了生活和思想的基础。其次,他们的爱情是以共同的生活理想和社会理想为基础的,这就是共同的反封建的思想。这是他们爱情牢固的基础。薛宝钗就是因为缺少这一点,贾宝玉终于选择了林黛玉。第三是他们的个性气质相投,贾宝玉崇尚自然天真,喜欢自由,摆脱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法的束缚,摆脱世间一切俗套,追求个性的自由和解放,这恰好符合林黛玉的个性和脾气。而这正好说明他俩所共同追求的是个性解放!

在中国的婚姻史上,以以上三个原则作为婚姻选择标准,这在古代是绝无可能的。实际上曹雪芹在这里已经提出了一个现代婚姻的原则。而这一原则到今天在全世界也还没有真正能实现。因为这一原则是具有超前性的,是人类自身的文明和发展的一个进步。

以往我们研究《红楼梦》,较多地注重《红楼梦》对封建社会的批判和揭露,很少注意它新的社会理想和生活理想,现在看来这未免有点片面。曹雪芹对封建社会的批判无疑是深刻的,但他同时又提出了新的生活的理想。在曹雪芹笔下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描写,实际上就是曹雪芹新的社会理想和生活理想的反映和追求。曹雪芹的批判是属于他自己的现实社会的,而他的理想却是属于未来社会的。

曹雪芹通过贾宝玉还提出了反对封建的等级制度,主张自由和平等的要求。特别是曹雪芹通过贾宝玉提出了重女轻男的主张,甚至说“男人是泥做的骨肉”,见了男人“浊臭逼人”。孤立地看这句话,似乎不可理解,但从历史的角度看,中国的封建社会,一直是男权社会,男尊女卑是天经地义。贾宝玉的这句话,无疑是对男权社会的一个否定,是对男女平等的一种矫枉过正的呼吁。

贾宝玉的这种反封建思想,究竟是什么性质呢?有人认为是封建的民主思想,这是不符合事实的。封建的民主思想是对封建统治有利的思想,贾宝玉的思想是对封建社会的叛逆,是与贾政所代表的思想对立的,所以贾政说贾宝玉弄到后来要“弑君杀父”,因而要趁早打死他。这一情节,把贾宝玉和贾政所代表的两种思想的对抗性交代得十分明确。何况在乾隆时代,中国从明代开始发展起来的资本主义萌芽性质的经济,已经有较大的进展了,自觉或不自觉地反映这种新的生产关系的思想家在明代后期已经出现,这就是激进的初期民主主义思想家李卓吾。而《红楼梦》的思想显然是受他的影响的。所以从《红楼梦》所反映的反封建的内容来看;从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内涵来看;从贾宝玉与贾政的思想冲突的实质来看;再从《红楼梦》的思想渊源来看,我认为《红楼梦》的民主思想,已是具有资本主义萌芽性质的民主思想。这种思想是与封建正统思想对立的,是具有历史的进步性的。只不过,它是借用一个特殊的典型形象并用特殊的语言方式来表现的,与哲学语言的直观性不同罢了。

毛主席说过,曹雪芹到底还是想补天,补封建社会的天。这是红楼梦的核心,很多人不懂,曹雪芹首先是一个思想家,是诸子百家类型的。包括三国演义水浒传的作者都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思想。当然这个思想都偏重于军政治国理念等!书中全面书写的贾宝玉是个人的经历,构成了全书的载体。总体来看,曹雪芹是要介绍自己,两个自己。一个是以前的自己,一个是破败后的自己。而破败后的自己更重要。因为他从自己家族的败落中看到了封建王朝必然灭亡的同样不利因素。所以他由小及大,用自己案例为朝廷进言,希望朝廷不要重蹈覆辙。这就是红楼梦的核心思想——补天。至于书中的故事,就是作者的经历见闻,全面的介绍给世人。而另一部分就是根据这些故事经历引发的对人生的思考议论,这是相当深刻的部分。所以,真正看懂红楼梦的并不多。当代人说什么曹雪芹如何进步,要革命,要民主,那简直是一派胡言,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循序渐进的。他的总结和前瞻只能来自于封建社会史和自己家族的经历。不会直接跳跃到革命民主的,他的政治思想整体上改良的,不废君权,但希望由精英的士阶层组成内阁共同商议。所以曹雪芹的谁解其中味包含了以下几点:关于对朝廷的进言,自己家族的衰败惨痛经历回忆,个人不肖种种的行径,未能及时为家族做贡献的悔恨,周围女子的进步的赞美,个人爱情的传奇叙述。以及整体性的对人生的思考!


其实红楼梦真实的作者是明朝遗民吴伟业,原明朝廷大臣,红楼梦是一部隐写的明亡史,红楼梦即朱楼梦,贾王薛史即家亡血史,贾家这种气派和规格明显只有皇家才有,林黛玉影射崇祯,贾宝玉影射的是玉玺,即皇权,宝钗即指满清,所以林黛玉和薛宝钗争夺宝玉即争夺天下,作者把明亡清兴这段痛苦的历史通过三人的爱情故事表现出来,因为满清血腥屠杀汉人,修改汉人史书,大兴文字狱,抺黑明朝,销毁大量不利已的书籍,掩盖历史,所以作者只能隐写。后四十回因为写得太露骨,所以被删除。不过最近民间好像找到了,红楼梦之所以成为四大名著之首,完全在讲述写国破家亡这一宏大主题,在于对国家和民族深刻的反思和担忧,要后人记住这段黑暗,血腥的历史,不要重蹈覆折,这大概就是"谁解其中味"的意思。

其实,真正用心读过红楼梦的人,就会读懂作者的用意!一个生活在富贵温柔乡里的富家少爷,即使他内心有多么纯洁正直善良,也会在不知不觉中沾染上纨绔子弟的不良习气!即使他内心深爱着的是与他志同道合的林妹妹,可身体还是会背叛她,因为他可以和袭人有夫妻之实,他痛恨仕途经济,但却在享受他的父母爷爷辈用仕途经济带来的财富,而自己却不求上进!很多人说宝玉是反封建的典范,事实上,他真的反封建吗?作者为什么写说宝玉是神瑛侍者转世可又说是无缘补天的顽石化身?作者的意思就是,宝玉的内心世界是反封建的,内心是渴望真正的爱情的,内心是纯洁正直善良的,但他生在那个贾府大染缸里,身体却背叛了内心,行动做事也背叛了内心,也就是说神瑛侍者代表内心纯良的他,无缘补天的顽石,代表现实中的他,林黛玉代表他的内心渴望的美好,薛宝钗代表他现实的无奈选择!

在《红楼梦》对贾府从兴盛到败落的讲述,对大观园所发生的一切人和事,在他笔下最终以对人生消极悲观态度告诉世人:“人生如梦、红楼风尘、浮华散尽、聚得多来眼闭了”的人生悲桑和世事无常的万般无奈!

曹雪芹写《红楼梦》,“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呕心沥血,辛苦备至。满腹才情,一腔血泪,全部倾注于一本书中。

《红楼梦》中对于贾府日常生活的描写,极细致到位,从府内建筑、器具、园林、屋宇、陈设,到人物服饰、言谈、饮食、礼仪,无不刻画细腻,描摹精致。只有亲身经历过,并且特别留意于每个细节,才有可能描述得如此详尽而生动。

从某种程度上说,《红楼梦》是曹雪芹的自述,但《红楼梦》的意义远不止于此;正所谓“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曹雪芹看到了隐藏于繁华景象之下的衰败迹象,以及造成这种衰败局面的原因和结果:它始于人性的堕落,又终于对人性的摧残。

贾府这样的钟鸣鼎食之家,从殿宇楼阁,到亭榭回廊,无不在气势恢弘、精雕细琢之中透出一种凛然不可侵犯的威严之态;俯仰之间,进退当中,都有法度可依,规矩可循。奴仆下人在主子面前常常是屏气敛声,噤若寒蝉;而那些乖巧的,一旦熟习了这种 生态,摸透了主子脾气,却也能在其中如鱼得水,游韧有余,过上锦衣玉食、使奴唤婢的生活。

贾府的这种庄严之象,正是专制王权统治的缩影--它越来越变态地通过森严的等级差别和冷酷愚昧的道德体系,来维护自己的威严和特权。贾政对宝玉的严厉到不近人情的管教就体现了这一点;而金钏、晴雯、尤二姐的悲惨结局,虽然有其自身性格原因,但冷酷无情的权威和道德体系,是难辞其咎的。

曹雪芹正是看到了在铁幕笼罩之下的社会的种种异常现象,才把它在书中表现出来。有敏锐感觉的人首先被压迫得透不过气来,他会发现,人的创造力的退化、责任心的丧失,正是这种压制的结果--贾府的下人们一次又一次地因为失职或腐败而遭受惩罚,就反应了这一点;只是在王熙凤的威势或贾探春的明察秋毫的管理之下,才偶见好转。

从《红楼梦》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对隐藏在富贵之家的华丽而丰盛的物质生活表象之下的种种衰败征兆的揭示,以及对于开放的、包容的、人性化、充满活力的世界的向往。但衰亡是必然的,而复兴,却遥遥无期,正所谓“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好了歌是红楼梦的精髓。个人认为红楼梦的主旨就是人情冷暖世态炎凉。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

古今将相在何方,一堆荒冢草没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

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姣妻忘不了;

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

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子孙谁见了?

(注):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枯草衰杨,曾是歌舞场。蛛丝儿结满雕梁,绿纱今又糊在篷窗上;说什么脂正浓粉正香,如何两鬓又成霜。昨日黄土垄头送白骨,今宵红灯帐底卧鸳鸯。

金满箱,银满箱,转眼乞丐人皆谤,正叹他人命不长,哪知自己归来丧,训有方,保不定日后做强梁,择膏梁,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自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杠,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首先当然是为一名奇女子林四娘做传!谁题忠义墓,千古独风流。“宝玉着了急,向前拦住说道:“好妹妹,千万饶我这一遭,原是我说错了。若有心欺负你,明儿我掉在池子里,教个癞头鼋吞了去,变个大忘八,等你明儿做了'一品夫人’病老归西的时候,我往你坟上替你驮一辈子的碑去。”(庚辰侧批:虽是混话一串,却成了最新最奇的妙文。此誓新鲜。)”

其次,因为传他,并可传我。传她忠孝节义的民族精神,传我通天一支巨笔、集儒释道三家于一体的天纵才华。

再次,骂亲舅舅雍正卜世仁不是人,抄了我的家,抢了我心爱的女人。

红楼梦主题是什么,隐晦的是什么?为什么要将真事隐去,用假语衬言?

作为一本前无古人 后无来者的文学珠峰。红楼梦呈现的是一幅磅礴的超巨型画卷。

正好是因为大处鸿篇巨制,细节又密不透风,写了家国天下,也写了人情冷暖。写了梦幻通灵,也写了真实人生。

里面有一句对联,无还有处有为无。所以,作者是什么目的,想传达什么思想已经不重要了。最关键,第一要能看懂,第二,能看见自己想要的。

曹雪芹写红楼梦目的动机肯定是有的,但不是现代人所说的反封建,排满,或是歌颂宝黛爱情什么的。我觉得曹雪芹就是觉得满腹才华,无处施展,没有办法可去补苍天。愤懑之下,利用自己的文字,小说形式记录了曹雪芹一家,由盛而衰过程。如实的展现了当时的生活场景,以及当时的社会生态。犹其是当时的上层社会,贵族生活。没有现代人分析得这么深刻的。但是曹雪芹是个才华横溢文人,知识面非常宽,所以红楼梦达到极高的艺术水平。为中国文化史,留下来十分宝贵的财富。


清風明月逍遥客


曹雪芹写《红楼梦》,目的是什么?别人说了都不算,真正的目的,要从书中去找。

因为《红楼梦》实在太伟大,所以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立场上,可以有不同的解读,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正如鲁迅先生所说:

“谁是作者和续者姑且勿论,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

鲁迅先生是这样认为的:

“在我的眼下的宝玉,却看见他看见许多死亡;证成多所爱者,当大苦恼,因为世上,不幸人多。惟憎人者,幸灾乐祸,于一生中,得小欢喜,少有障碍。然而憎人却不过是爱人者的败亡的逃路,与宝玉之终于出家,同一小器......”

没错,鲁迅先生看见的是生与死、爱与恨,也即繁华与寥落、开始与结局。

这与《红楼梦》中所述“由来同一梦,休笑世人痴!”同义。

不得不说,如果所谓的经学家、道学家、才子等人都是盲人的话,他们都看到的是大象的一个部分。

《红楼梦》之浩瀚如星河大海,岂能以区区《易》、淫、缠绵、排满、宫闱秘事......而概之?观《红楼》者,必须有大襟怀、大格局,岂能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鲁迅先生即是如此。


说完了这些,我们从《红楼梦》的角度来分析一下,《红楼梦》的作者究竟想通过《红楼梦》告诉我们什么。

一、《红楼梦》的开头故事

《红楼梦》开头就是一个故事。

一僧一道遇到一块女娲补天剩下的石头,石头要求把他带入凡间去经历了一下,顺便有一位绛珠仙子为了报恩也跟着下凡了,然后就有了“木石前盟”。

事情结束后许多年,(又不知过了几世几劫),因有个空空道人访道求仙,无意间看到了石头上刻的字:

“无材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此系身前身后事,倩谁记去作奇传?”

这首诗交代了两点:

1.《红楼梦》记录的是作者身前身后事;

2.《红楼梦》的作者痛惜无材“补天”,白白浪费了人生。

其间空空道人曾问过石头,你这石头上故事,既没有朝代可考,又没有“大贤大忠理朝廷治风俗的善政”(说《红楼梦》寓意什么忠臣良将的可以歇歇了),里面只不过有几个有才有情的一般女子(亦无班姑蔡女之德能)的故事,换句话说没什么噱头,我给你抄了世人(喜欢看噱头的人)也不爱看,那我为什么要帮你把你的故事传下来?

我们看看石头怎么说?

石头的意志,也就是作者的意志(不管《红楼梦》的作者是不是曹雪芹)。

石头回答了很长一段话,大意是:

1.年代不重要,重要的是内容;

2.我这个既不是野史那样的胡说八道(说《红楼梦》是宫闱秘事的可以歇歇了),也不是艳史那样的坏人子弟(说《红楼梦》淫的可以歇歇了);

3.我这段故事不愿让世人称妙,也不要世人检读(埋首于故纸堆研究),只不过是让大家在酒足饭饱之后解解闷,强如看那些什么才子佳人小说的俗套呢!

如果不相信笔者的概括的,可以自己检视原文进行理解。

二、《红楼梦》的名目

《红楼梦》原名《石头记》《情僧录》《风月宝鉴》《金陵十二钗》。

从《红楼梦》曾经的这几个名字来看,《红楼梦》无疑与“情”有关,与女子有关,与作者个人经历有关。

说完了《红楼梦》的原名,我们再来看看《红楼梦》的回目名。

我们再回到《红楼梦》的开头。

先来看《红楼梦》第一回的回目名:

甄士隐梦幻识通灵 贾雨村风尘怀闺秀

“甄士隐”者,何也?真事隐也。

“贾雨村”者,何也?假语村言。

这说明,作者写这本书的目的,就是为了将真事隐去(故而年代无考),这也说明作者用意不是让读者去寻根究底探索哪朝哪代的宫闱秘事之类的,而是为了借着“假语村言”来怀念“闺秀”。

闺秀者,谁人也?

频频回顾贾雨村的娇杏(侥幸)算得上吗?

当然不算。

娇杏不过是甄士隐家里的一个丫鬟而已,算不得大家闺秀身份;见了陌生男子便频繁回顾,更算不得大家闺秀作为。

那么,这里的“闺秀”,自然说的应该是真正的闺秀。

作者写就这“假语村言”,究竟为的是怀哪位闺秀呢?


三、《红楼梦》曲的引子

我们都知道,《红楼梦》的第五回在整部书中具有非同寻常的作用,原因即在于它揭示了《红楼梦》中最重要的十二位女子——“金陵十二钗”的一生命运。

但这里面,最最关键并且代表作者整体态度的,恐怕就是这首《红楼梦·引子》了。

开辟鸿蒙,谁为情种?【甲戌侧批: 非作者为谁? 余又曰:“亦非作者,乃石头耳。”】都只为风月情浓。趁着这奈何天,伤怀日,寂寥时,试遣愚【甲戌侧批:“愚”字自谦得妙!】衷。因此上,演出这怀金悼玉的《红楼梦》。【甲戌双行夹批:读此几句,翻厌近之传奇中必用开场副末等套,累赘太甚。甲戌眉批:“怀金悼玉”,大有深意。】

列位看清楚了,《红楼梦》的主旨是什么?

简简单单四个字——怀金悼玉!

金者为谁?薛宝钗是也,金锁与宝玉结成“金玉良缘”。

玉者为谁?林黛玉是也,宝黛二人早于青埂峰下结成“木石姻缘”。

现在我们明白了,第一回回目中的“贾雨村风尘怀闺秀”,“怀”的不是“娇杏”(侥幸),而是金玉(薛宝钗和林黛玉)!

因为第一回下面还有这样一段话:

自己又云:“今风尘碌碌,一事无成,忽念及当日所有之女子,一一细考较去,觉其行止见识皆出我之上。......然闺阁中历历有人,万不可因我之不肖,自护己短,一并使其泯灭也。

所以说,二位女主都是作者非常在意欣赏的人。

任意贬低一个抬高另一个都是不够客观的。

如果薛宝钗真的那么差劲,曹公想必也没必要去“怀念”她了。

如果林黛玉最后没有死而是嫁给了北静王,宝玉也没必要“悼念”她了。

四、警幻仙子之言

《红楼梦》中作者处处含情,以情眼观人,以情眼观事,无怪乎警幻仙子要称宝玉为“天下古今第一淫人”了。


但是,此“淫”非彼“淫”,彼“淫”乃淫色,此淫乃淫情也。

淫色与淫情,有何区别?

警幻仙子给出了答案。

淫虽一理。意则有别。如世之好淫者,不过悦容貌,喜歌舞,调笑无厌,云雨无时,恨不能尽天下之美女供我片时之趣兴,【甲戌侧批:说得恳切恰当之至!】此皆皮肤淫滥之蠢物耳。如尔则天分中生成一段痴情,吾辈推之为‘意淫’。【甲戌侧批:二字新雅。】‘意淫’二字,惟心会而不可口传,可神通而不可语达。【甲戌侧批:按宝玉一生心性,只不过是体贴二字,故曰“意淫”。】

换句话说,一个是贪欢,一个是真爱。

贪欢容易,真爱难。

接下来,警幻仙子又指出了宝玉此心性之“难处”。

汝今独得此二字,在闺阁中,固可为良友,然于世道中未免迂阔怪诡,百口嘲谤,万目睚眦。今既遇令祖宁荣二公剖腹深嘱,吾不忍君独为我闺阁增光,见弃于世道,......不过令汝领略此仙闺幻境之风光尚如此,何况尘境之情景哉?而今后万万解释,改悟前情,留意于孔孟之间委身于经济之道。

请看,独为我闺阁增光!

也即宝玉常说的,“女儿是水作的骨肉,男人是泥作的骨肉。我见了女儿,我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

这么说,宝玉(也即)作者写作《红楼梦》的目的也就再次昭然若揭了:独为我闺阁增光!

在中华五千年来以男性为主体的文学体系中,何曾有过如此之作?

何人曾带着欣赏、带着怜惜,带着无处不情的“情眼”看待女子?

没有。

有的只是像《金瓶梅》一样纯以器具纯以玩物看待女子的作品。

《金瓶梅》《如意君传》《隋炀帝艳史》之类的猎艳小说且不说,梁陈之际的宫体诗,唐宋词,哪个不是把女性当作他们把玩的宠物?

他们在写作时,何曾对于女性有过真正的尊重?

他们笔下的女性,有几个能有独立的人格?

而这些具有独立人格的女子,在《红楼梦》中比比皆是。

综上所述,《红楼梦》记录的是发生在自己身上的真实的故事,主要目的是为了写这些美好的女子——空空道人所说“其中只不过几个异样女子,或情或痴,或小才微善,亦无班姑蔡女之德能。”而真正哀叹的却是,自己沉溺于情爱之中,无材补天,最终导致的矛盾与失落。也即警幻仙子所说的“吾不忍君独为我闺阁增光,见弃于世道”“改悟前情,留意于孔孟之间委身于经济之道”。

固然,情爱都是虚幻的,故而“情可情,非常情”。

可是,功名利禄就是永恒的吗?

也许是,也许不是。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说了这么多,你还想要问,它想告诉世人什么吗?

别费脑子了,一千个读者心目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正如鲁迅所说,你能看见啥,就说明你是什么样的人。


半瓣花上阅乾坤


红楼,现在人加上的种种帽子:古典文学最高峰;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反封建;民俗大观园……,是从社会意识形态角度的概括总结。



我们现在对与这个存在几百年的大众文学优秀小说还不是了解得很多。我们的传统丢失得越多,越难理解红楼梦。红学研究的范畴包罗万象,考据也很多,终极一点要以大众的眼光看红楼。千丝万缕的人物关系,细枝末节的语言戏场,耐人寻味。曹公写红楼就是一场梦,大胆假想是他梦见某个呈现给我们红楼内容某些主线和侧线的引申加工创造的,文学创作的本身就是从无到有,凭空想象的。小说的结构和创作手段可以从其他的小说中借鉴,单个故事的可以原创也可以改编。曹公的写作能力也是边写边提升的,他可以是个杂家,也可以是个段子手,也可以是只说自己话的文人,生活的经历可以是他创作的思想根源。在他创作的过程中或真没有把他自己推到那个高度,至于是不是呕心沥血创作,是不是倾其所有创作,是要打个问号的;倒不与其说是在快乐的创作,发自身心的投入写红楼。这个梦是从他梦境中提炼的,他想说的给人听的,至于思想怎么样可能真的没考虑。我们看到的明清老家具,为什么是那样的结构,为什么是那样的雕花和工艺,木匠真的没考虑过。另外我觉得曹公应该是个同性恋,如若不是很难想象一直男怎么能写就那么多的女儿泪。



再说到他以多大的心理年龄来写作,贯穿始终?少有人以这个视角来看。好比国画是用散点透视的技法画作,当然这是后人提炼的。红楼梦何尝不是“散点透视”的写作技法来呈现呢?这个技法的背后要有个心理年龄支撑,70岁的视点?27岁的视点?我认为他以少男18岁的视点通篇。因为红楼梦洋溢着青春的气息,我们现在人很难想象古人的青春气息是怎样,但从故事情节设立到整篇的人物年龄可以察觉到这点。他告诉我们在那梦里的有滋有味,犬马声色;无滋无味,萧瑟径庭;轰轰烈烈,安崩东西!青春不就是这样的吗?曹公写了自己的影子,那不是他,也不是那个时代青年的平均代表,而是梦里的所见。石头记,顽石练成精,本是没有生命的物件有了灵气,有了因缘,故事就可以开始扯开大幕。文化环境和曹公的底蕴造就了红楼梦。他是写谁?可以说看的人都找不到自己,而很多文学作品可以找到自己的一点影子引起共鸣。红楼不是宽宏的史诗,也不是市井粉艳。红楼雅俗共赏,人情故事而已,讲的是人间和那界的人情事故。那个空间是放入了古建筑,医学,琴棋书画艺术,博弈,商贾,民俗,佛道……,千人看千人个红楼!


吉祥光明晓参


《红楼梦》最大的成就是文学方面创作,跟人生有关,跟生命有关,跟理想有关,跟美物有关,跟美人有关,就是和政治无关。


我想曹雪芹真正想告诉世人的是青春是多么美好啊!从他描写大观园里的那些快乐有趣又有情致的生活场境里可以看出来,他是多么怀念青春。


从他对宝玉的判词:“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不孝古今第一,不肖古今无双。”读来不但字字是泪,也是满含悔意的。


他多么想将青春再来一遍,可惜人生没有回头路。从极尽的富贵到贫穷巨大的落差体验里,作者想告诉世人,荣华富贵只不过是过眼云烟,生命的意义更加宽泛,不仅仅是争名逐利。


每一个生命都是独立存在的,是有思想有灵魂的,每一个生命在这个领域里也许很卑微平淡,但在另一个领域里他就会大放异彩,是被欣赏的。人生无常。虽然有一些消极,但这也是作者要表达的最要紧的一个主旨。

贾府本来是钟鸣鼎食之家,笔墨诗书之族,竟然儿孙一代不如一代,骄奢淫逸,坐吃山空,以致末了“为官的,家业凋零;繁华的,金银散尽。有恩的,去世里逃生;无情的,明白报应。欠命的命已还,欠泪的泪已尽!……看破的,遁入空门;痴迷的,枉送了性命。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从最后这段话看,曹雪芹写《红楼梦》跟政治真没有多大关系,我想他更侧重的是对人生的思考,和对生命的思考。从全书他用悲悯的态度去描写书中每一个人物,不说对与错,好与坏。


每一个人物都刻画的栩栩如生,特别有场景感,似乎就在你面前晃动一样。真是一部社会的缩影,是一部百科全书。


曾经有一位网友对我说,书哪里还论数量来读,他说读一部《红楼梦》就足够了。当时我还不以为然,现在又听蒋勋细说红楼,对这位网友的话,深有体会了。


确实,《红楼梦》内容丰富,涉及面极广,曹公从美学的角度出发,以悲悯的眼光看待万事万物以及众生。不做定论,每一位读者以自己的经历和情怀读出各种思想和味道来。描写细微到一个眼神,一片叶子的颜色。


他笔下的人生百态,以他们应该有的生命形态存在着,无论怎么样的生命部分,作者都是理解的。作者可能把宝玉比作自己,而宝玉就象是菩萨一样接纳每一个生命的存在。

小时候看《红楼梦》,概念里大观园里的女子们都是成熟的,现在看来他们个个其实都才十五六岁,最大的也不过二十岁而已。现在回过头来想想,古人是不是真的早熟啊!想想我们现在十五六岁的孩子,哪里会懂那么多人情世故。还那么会做诗。

他描写了一个大观园里的青春王国,少男少女们的青春故事。也让我们看到了真正的富贵是什么样子的,那是一种极高的艺术欣赏和美学的高度。


而不是拿了个苹果手机或者背了个LV的包包。不是穿了什么名牌衣服。而是变成了一种文化的延伸和美学的再现。从家里的吃穿用度上都可以看得去来,比如用餐的餐具之讲究,比如宝玉和贾母的服饰都是私人手工定制,当然那个时代还没有工业流水化的作业。


比如家装的色彩美学,比如园林设计。还有画画都是非常讲究的用具。可以说是玩得相当专业。大观园里举办的诗社。这也是一种文雅的娱乐活动。就象今天我们组织的各种读书会、社团一样。将一些共同兴趣的人聚集在一起,互相交流,这也是一种生活情趣,到今天也是非常适用的。


书中贫富交错,雅俗共赏。封建礼教在大观园里被弱化了。变成了一个脱离污浊社会的理想王国。

我想真正伟大的文学不是服务于哪一个政治体系和学派的,他是脱离了阶层去看众生的。带着深刻的对生命的思考。我想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你眼里有什么你就能看出什么?


有书君语: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



关注有书君,私信回复句子,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


有书共读


曹雪芹写《红楼梦》是想告诉人们:“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

卓姥姥的感悟是:人在世间生如梦,梦回关山浴长河,河海川流接天穹,穹苍不老明白人。

这首“顶针诗”想说的意思是:人立于天地之间,是天与地的造化之物,所以,人生短短几十年,一定要,也必须要尊天敬地,感恩天和地的造化之功,感恩父母的养育之恩,感恩大自然的哺育之情,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不要破坏大自然的和谐统一,更不要破坏人类种族自己的和谐;与家人相亲相爱,与友人互关互尊,与陌生人给予友善之情,否则,天地不容,结局如同红楼梦中的大观园。有其大,而无其人,残败不堪。

大家怎么看?您觉得卓姥姥这首“顶针诗”能够符合神人曹雪芹写《石头记》的初衷吗?期待各位“红学大V”和“诗词界前辈、高人、大K”给予指点,当不胜感激!


卓姥姥侃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