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想上班了,該怎麼辦?

有讀者問我一問題,他覺得上班壓力山大,不自由,反正各種各樣不爽。

那訴求是什麼呢,是比如不上班多好,自由自在的,想幾點睡幾點睡,想幾點起幾點起,想去哪兒晃悠去哪兒晃悠.....

這種話我經常聽到,很多人都跟我說過。

這話題自己也反覆想過很多次,但我一直有上班,十三年了,即使換工作也沒有一天間隙,到這個月底,是我上班的最後一天,從下個月起,我才正式開始自己不上班的第一天。

很久之前,我的工作收入就不是主要收入來源,所以辭職一直都沒有經濟上的顧慮。

但是,這件事,一拖就拖了很多年。

這裡面最大的問題就在於我們每個人,都被現代社會角色固化了。

如果你仔細留心下現代文明裡所謂的混的好,其實是指什麼?

是指一個人,適應社會安排給他的分工角色。

所謂混的不好,其實是指什麼?

是指一個人,不適應社會安排給他的分工角色。

我們說在傳統社會里,一個人的能力是多樣化的,分工的細緻化是最近二十年的事情。你幾乎所有的事情都可以找專業的人來做。

比如到處是餐廳,你覺得距離遠還可叫外賣。你要知道上一代人裡面不會做飯的人是很少的,他們午休也是回家做飯。

比如你肩頸痠痛,可以去按摩,甚至可以叫按摩師到公司裡按摩。你要知道在二十年前,只有中醫院才有中醫推拿這個科室。

這種分工是什麼意思呢,就是讓你專心致志的做好你自己的事情。

我孩子最近在迷三國殺,拿三國的人物來打個比方。

按照日本光榮公司的三國志遊戲裡的數據,

廖化的四維是 (統率75、智謀69、武力77、政49),和是270。

呂布的四維是(統率91、智謀26、武力100、政13),和是230。

我們可以看到廖化的綜合實力其實比呂布高許多,但很顯然,廖化是個三流武將,而呂布是個超一流武將。

換句話說,呂布有非常大的價值,但廖化直到蜀中無大將的時候,才能廖化為先鋒。

這就是現代社會的特徵,在學校裡或許還會考慮全面發展,但一旦走入社會,人的價值是取決於他最大的那個維度裡的相對位置,而不是取決於他的綜合。

比如韓寒,小說寫得很好,當然,賽車也不錯,一個維度就夠了。

他數學考零分並不重要。小說寫的足夠好,能觸發頭部效應,就會獲取很大的資源,比如從暢銷書作家進軍影視業,等等。

而現代社會的這種效應會使得我們身上某一個維度被無限放大,會讓我們按照這個維度持續的奔跑下去,這其實就是工作。

不要認為只有打工是一種工作,任何事情,持續的做下去,都叫做工作。

有人是做技術工作的,做研發的;

有人是做銷售工作的,是做人際關係的;

你看著老闆沒有在打工,但他也是有工作的,他是做資源整合的;

作為投資人,一樣是有工作的,他是做資金分配的。

哪怕是在家裡做全職太太,同樣是一份工作,她是做相夫教子的。

我們有時候,做一份工作久了,會膩,這是肯定的。

但膩了,辭職就一定會更好麼?

咱們假設不考慮錢的因素,這個因人而異。

那麼,辭職之後有三種人生態度。

一:混吃等死。

混吃等死,其實和提前死並沒啥本質區別,如果你跳出世俗的目光來看。這就像呆在迪斯尼樂園的椅子上睡覺,什麼項目也不玩,那和不進樂園,不是同樣的體驗麼?

而且這個其實做不到的。我記得《奇葩說》裡面有一集,蔡康永說他有個親戚的孩子問他,他就是想什麼也不做,混吃等死,這樣可不可以。

他拿到節目上來說,然後大家都等著李誕給回答,畢竟李誕是著名的佛系脫口秀網紅。

李誕就說了這麼一句話。他說:一個人什麼都不做,其實是很難做到的。因為人都有自省的本性,或者叫做負罪感。

越墮落,越快樂,那是暫時的,你要是能持續墮落,那你內心一定是煎熬的。因為你內心深處自己看不起自己。

這種煎熬持續下去,大部分人會拔出來,回到正軌,進入良性循環。也有少數人自信徹底被破壞了,拔不出來,但接下來一定是內心痛苦的混吃等死,而不是開心愉悅的混吃等死。

這說明什麼?說明溫水煮青蛙的那個實驗是真的。溫水是煮不死青蛙的,絕大部分青蛙在水加熱到一定溫度後,都會跳出來。這就是實驗結果。

絕大多數人是無法做到長期保持混吃等死,自我降低預期的狀態。堅持不了幾年,他們就會紛紛回到有所追求的軌道上去。

二:覆蓋性的體驗人生。

這就是什麼都玩,什麼都不玩深。比如周遊世界,看看風土人情,唱唱歌,跳跳舞,什麼都參與下。

其實中國有很多退休大媽選擇的就是這樣的日子。你看到被全球痛斥的大媽團,如果不要管人家是不是在遊輪上多吃多佔了,光看生活態度,其實追求的就是覆蓋式的體驗人生。

當然,你參觀別人的生活,和你深入體驗過別人的生活是兩碼事。這就好比你去華為參觀訪問待了一個月,和你在華為工作過十年,那是兩種體驗。

三:換個領域。

換個領域說白了,還是想深入的玩下去。

這就好比一個人發現自己武力維度太低,想換個領域看看自己智力維度會不會更高一些。會不會從此有更精彩的人生。

換個領域其實是挺難的,如果在之前的領域裡已經積累了很久的話。

人有時候會發現,自己離不開自己的行業,骨子裡是因為同行才有辦法交流,一旦跨行,交流都極其困難。

這其實很正常。

分工越細,知識越密集,就會導致窮盡一生,都無法弄透一個行業。那行業知識壁壘越高,自然就會越狹隘。

你會發現和同行聊天,大家有很多默認的常識,但出了圈子。外面的人不知道你在說什麼,你,其實也不知道外面的人到底在說什麼。

這其實就是換個行業的成本。

人們大多數時候都不是因為徹底不想工作了,而是進入了職業倦怠期。

職業倦怠期有兩個原因。

第一:脫離了高速發展期,進入平緩期:

這是非常正常的。一個人職業生涯如果有30年。也許5年就可以從工程師到副總,但是去掉那個副字,也許剩下的25年全耗進去都不夠。

就像職業初期加薪是非常快的,double 又 double,但後期面臨的未必是加薪,恐怕是減薪,是裁員。

第二:長期做一件事讓人倦怠:

這也是非常常見的。

人做研發做久了,就想接觸人。

人做市場做久了,就想靜靜的待著。

但要換個位置,並不是那麼容易,因為薪酬是不一樣的,經驗是很難平行轉移的,不是每個人都能接受不斷的重頭再來。

分析了這麼多,對於辭職這個問題,我能給出的結論往高大上裡說是多元化,往俗裡說就是腳踏多條船。

辭職沒問題,可你得有別的事兒可做呀,如果你辭職,就是待家裡睡覺,你睡不了多久,就會被社會給淘汰的,即使沒有經濟顧慮,從精神上你也會被淘汰的。

多元化就是用更多的事情來替代你目前的一件事,讓自己活的不要那麼單一。

你看《奇葩說》裡的嘉賓,薛兆豐,是個經濟學教授,但他也是個網紅,還參加辯論這種文科節目。

經濟學是枯燥的,奇葩說是搞笑的,這樣文科、理科結合起來,生活就會變得更有意思一點。

我們普通人沒有綜藝節目可以參加,但同樣可以有類似的調劑方法。

就像有人問我每天寫兩篇稿子累不累,其實在我看來很舒服,因為這就是換換腦子,放鬆了下。

我從事了十三年的計算機行業,這是工科領域;我同時從事了十一年的金融行業,這是理科領域;我這兩年寫寫博文,這就算文科領域。

我老讓你吃一道菜,你也受不了,換換樣子,換換口味,感覺會更好。

我曾經聽過同事跟我講職業倦怠,我勸告的方法往往是告訴他們:

你覺得很累不是因為你做的太多了,而是你做的太單一了。你做的還不夠多,如果你多做幾件事,橫跨幾個領域,彼此調劑下,或許你就不累了。

就像你讀書時代老師都是讓你學學語文,學學數學,學學數學,再學學外語,他不會讓你一個勁兒的做數學題,那你就做不下去了。

這種切換,是一種調劑,一種休息,也是一種生活樂趣。

或許這要比你單純的辭職了又不知道自己閒著幹嘛,找不到存在的價值,是一種更好的選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