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山縣清廉鄉村建設一線紀事:洋裡蝶變

秋色漸深,層林盡染,正是一年中最美的季節。

這樣的美景,如今象山縣洋裡村村民打開家門便可盡收眼底。誰能想到,五六年前,“髒亂差”還是這裡的代名詞。

洋裡村,位於象山縣城南端,村莊不大,只有百餘戶人家。

按理說,距縣城中心不遠,又沒有多大負擔,洋裡村應該是最先發展起來的村莊之一。可是,象山2010年啟動“一事一議”財政獎補,前三年共實施項目363個,發放資金8770萬元,卻沒有一個項目、一分錢落到洋裡村。

“被落下”的根源,在於“沒章程”。

村裡分派系,互相不信任。你報一個項目,我就說有貓膩;我提議一個工程,你懷疑有內幕。互投反對票,一件大事也沒做成。

辦事流程不規範,凡涉及錢,總有人懷疑村幹部私下有操作。2003年開始實施的徵地工程,10年後還有人在信訪。

互不信任、民心不齊,何談發展!

2013年,洋裡村開始改變。這一年,村班子集體“換血”,陳真民任村黨支部書記,新班子下了決心:一定要讓洋裡村舊貌換新顏。

洋裡村趕上了好時機。寧波在全市試點推行“小微權力”清單制度,從源頭上規範農村基層權力運行。象山縣出臺了規範清單,還鼓勵各村因地制宜。

“民心齊,才能泰山移。而齊民心,最重要的就是正風氣,以透明、規範贏得村民信任。”陳真民說。

自此,以廉立村,洋裡村開始蝶變。

村裡有了小微權力運行清單:村級重大事務決策申報、工程項目材料採購、集體土地徵收及徵收款發放、農村宅基地審批等有了規範的流程。

新的村規民約,提議村裡的事情“民主參與”“民主管理”,要求村幹部“規範行為”“廉潔自律”。

做事有了章程,辦事公開透明,慢慢地,村民的勁兒就擰到了一塊。

2014年,洋裡村第一個“一事一議”項目——環村西路工程上馬了。這件“大事”,村民盼了很久。

這只是開始。象山推進清廉鄉村建設,持續深化完善“村民說事”制度,通過四個“面對面”、規範村監會監督等舉措,把村務曬到陽光下,接受群眾監督。

趁著這“東風”,洋裡村用好“村民說事”,把村莊發展推上了快車道。通過“說事”,村民提出了整治村莊環境的一致呼聲;通過“說事”,大家找到了發展村集體經濟的突破口。

漸漸地,村裡有了全新的老年公寓,新打造的森林公園成了“網紅地”,泥濘的斷頭路被寬闊整潔的環村路取代,積滿淤泥的河道變成了風光旖旎的“護村河”……

村集體收入5年前還是“零”,如今突破了10萬元。

洋裡村,蝶變進行中。

記者 董小芳

通訊員錢 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