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散的“孩子”終於找回來了

失散的“孩子”終於找回來了

1930年5月,毛澤東“下大力”在江西尋烏作了為期20天的社會調查,整理成著名的《調查工作》(即《反對本本主義》)一文,全文約八萬字。詳細紀錄和分析了尋烏舊有土地關係、土地鬥爭等情況。為了總結調查研究工作的經驗,反對黨內和紅軍中的教條主義傾向,毛澤東在該文中提出了“沒有調查,沒有發言權”的著名論斷,指出:“中國革命鬥爭的勝利要靠中國同志瞭解中國情況”,深刻地批判了理論脫離實際,“閉著眼睛在那裡瞎說”的壞作風,教育全黨全軍“必須洗刷唯心精神”,才能取得革命的勝利,從而在我黨歷史上首次提出了把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和中國革命實踐相結合的黨的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為農村包圍城市的策略和制定黨的各項政策,奠定了更堅實的理論基礎。

可是,這篇得意之作卻不慎在反“圍剿”戰爭中遺失了。毛澤東很是惋惜,“丟掉這篇文章’,就像丟掉一個孩子一樣,時常想念”。直到解放以後,毛澤東對該文仍“像想念自己的孩子一樣”常掛在心。

“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

1957年2月,上杭縣茶地公社官山大隊的農民賴茂基,把珍藏了20多年的一批革命文物捐贈給龍巖地委,其中有一本石印小冊子,正是《調查工作》。

賴茂基,l929年6月入黨,曾任官山鄉蘇維埃政府主席,代英縣糧食部長,代英縣執委。

1961年1月,毛澤東的秘書田家英在軍事博物館看到這本小冊子,立即商借,並面呈毛澤東主席,毛澤東非常高興,對身旁的人說:失散多年的“孩子”終於找回來了!“孩子”找到了!

3月11日,毛澤東將《調查工作》作了少量文字修改,把題目改為《關於調查工作》,並在中發(61)261號中央文件上作了批示:這是一篇老文章,是為了反對紅軍中的教條主義思想而寫的,那時沒有用“教條主義”這個名稱,我們叫它“本本主義”,寫作時間大約在三○年春,已經三十年不見了,一九六一年一月,忽然從中央博物館找到。中央博物館是從福建省龍巖地委找到的。

1964年,經毛澤東再次審定,《調查工作》改名為《反對本本主義》,在《毛澤東著作選讀》甲種本和乙種本首次公開發表,之後,該文還補選入《毛澤東選集》第二版,而且是《毛選》第二版第一至四卷中增加的唯一篇目。

(古田會議紀念館供稿)

失散的“孩子”終於找回來了

(古田會議紀念館藏)一般文物:1930年8月21日中共閩西特委翻印毛澤東著《調查工作》 規格:長18.5cm 寬11cm 重5克

失散的“孩子”終於找回來了

(毛澤東才溪鄉調查紀念館藏)國家三級文物: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裝毛澤東著《調查工作》的木盒 規格:長26釐米,寬15.5釐米,高11.5釐米

(摘自《紅色文化週刊》)

失散的“孩子”終於找回來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