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會有“法幣”制度?

有一個詞,叫“法幣”,法定貨幣的意思。你拿到了這種貨幣,國家不承諾一定會兌換成多少黃金或者實物,這張紙的背後只有一樣東西,那就是國家的信用。現在的美元是法幣,人民幣也是法幣。

很多人就說了,這種法幣制度不好,肯定不如原來的金本位、銀本位制度好。為啥?因為政府信用這個東西,靠不住啊。可能濫發法幣。

咱們不拿什麼發生過惡性通貨膨脹的國家說事,就說美國。美國政府在印錢這個事上是非常剋制的,但是你知道過去100年,美元貶值了多少嗎?今天的23美元,只相當於100年前的1美元。政府想搞錢,除了收稅,最重要的手段就是印鈔票。有了法幣這個輕鬆的手段,對政府的誘惑太大了,根本管不住自己。

為什麼會有“法幣”制度?

在中國人的歷史記憶裡面,“法幣”這個詞就尤其糟糕。國民黨政府發行的法幣,最惡性的時候,導致物價上漲幾千萬倍。國民黨政府失掉了人心,這是一個重要的因素。

那為什麼不退回到金本位、銀本位呢?在金本位、銀本位下,政府不能胡亂印鈔票,不是有利於金融穩定嗎?其實,現在也有經濟學家在這麼呼籲,為啥金本位、銀本位就是搞不成呢?今天我們就來聊聊,法幣對於現代政府到底意味著什麼。

我們拿中國現代史上的一件事來舉例子。

在1935年之前,中國實行的就是銀本位制,通用的貨幣是銀元。知道一些老貨幣知識的人,知道什麼“袁大頭”“孫大頭”之類的。

那這是一種很穩定的貨幣嗎?不是。你想,當時重要大國中,只有中國實行銀本位。這就意味著,在其他國家看來只是普通商品的白銀,在中國卻是核心貨幣。國際商品市場,尤其是銀市場一波動,中國的貨幣制度就跟著波動,這哪兒受得了?

這種事,在上個世紀30年代真就發生了。導致中國經濟災難的,不是什麼敵國,而是關係看起來還不錯的美國。

為什麼會有“法幣”制度?

1934年,美國總統羅斯福簽署了一個法案,授權美國財政部高價收購白銀。他為啥這麼做呢?主要是兩個原因:第一,你想1934年,美國還在大蕭條的過程中,為了穩定美國的經濟,羅斯福也是在試各種方案,其中一條就是補充白銀儲備,所以要大量收購白銀。第二個原因呢?是為了美國國內政治需要,羅斯福作為總統,要討好幾個白銀生產州,把白銀的價格炒上去。你看,不能說羅斯福這麼幹有啥問題吧?人家不是衝著搞垮中國經濟來的。

這個法案一出臺,當時把白銀從上海運到紐約,可以獲利15%。這麼穩賺不賠的生意,商人哪兒忍得住?很快,大量白銀從中國流失,1934年當年,中國白銀淨出口2.57億元。再說一遍,白銀對美國只是一種商品,對中國可是貨幣,是經濟的血液。人家只是想多喝點果汁,結果卻成了對中國的抽血。

這真是一場中國經濟的無妄之災。市場沒了貨幣,這叫通貨緊縮,交易沒有中介了,交易效率大大下降,經濟自然就垮了。當時工廠關門、銀行擠兌大量出現。蔣介石在日記裡寫的,急得不得了。

那怎麼辦?國民政府派人去向美國求情,結果羅斯福無動於衷,他說:“這是中國自己的事,並非我們美國的事。他們如果願意,儘可制止白銀外流,而我們不能只因為中國人不能保護自己就改變我們的政策。”這話聽著也對,羅斯福畢竟是個政治家,國內那幾個白銀生產州對他的支持,遠比中國這個國家要重要得多。

連關係友好的國家尚且如此,對中國心懷惡意的日本,就更不會手下留情了。

日本也看中了中國經濟的這個軟肋。1932年一·二八事變以後,日本就開始大量收購市面上流通的銀元,運到日本或者日本佔領區囤積起來。南京政府一點轍都沒有。銀元是貨物,你就算是有嚴厲的管制措施,私藏銀元、運輸銀元很難堵得住。更何況,日本人當時還用軍艦來運輸。有一本名著叫《銀元時代生活史》,他的作者陳存仁說,這簡直等於人身上的血液,一天一天地被人抽走。跟日本人鬥,不用上戰場打,金融市場上就已經輸掉了。

為什麼會有“法幣”制度?

你看,用白銀這種商品作為貨幣,這是當時中國的一項重大戰略劣勢。怎麼辦?1935年,國民政府只好搞法幣改革,禁止銀元流通,貨幣發行由政府壟斷。從此,中國擺脫了銀本位。

一發行法幣,最恨的是誰?當然就是日本人。他們囤積了5千多萬銀元,這下子全砸在手裡了。他們囤積的不是貨幣了,就是普通的一種商品。日本軍部甚至發話,說中國的幣制改革是對日本的“公開挑戰”。你看,敵人不樂意的事,是不是對我們來說就是件好事?

而對中國來說呢?有幾個好處顯而易見。

首先,貨幣這個事徹底操控在中央政府的手裡了。發行多少,政府說了算。外部力量對金融市場的影響大幅度降低。陳存仁先生在《銀元時代生活史》裡就寫道:“全面抗戰之後最初三年,實實在在可以說法幣堅挺。老百姓對它的信心,一點也沒有動搖,購買力也一如其舊,一般人都不知道什麼叫做囤積,更不知道什麼叫做外匯。”

其次,銀元不再流通了。銀子就是一筆財富。國民政府把國內的銀元收集起來。你美國不是要銀子嗎?賣給你們。前後中國政府總共賣過美國大約2億盎司的白銀。中國抗戰初期的財政,主要靠這筆鉅款支持。

更重要的是,當時全民抗戰,就是要集中全國的人力物力財力和日本拼死一搏。如果集中力量的手段還只有收稅這一種的話,不僅徵收成本極高,還極容易激化政府和民眾的矛盾。現在有了印鈔票這個手段,政府汲取財富的效率一下子就高起來了。

事後想想,也是很可怕。國民政府1935年才實行法幣制度,兩年以後的1937年就爆發了全面抗戰。如果當時國內流通的貨幣還是銀元,那可能仗還沒打,戰時經濟可能就崩潰了。

日本NHK拍攝過一部紀錄片《圓的戰爭》,其中就提到:如果不是在1937年之前進行幣制改革,中國也許不會抵抗那麼久,歷史也將會改寫。

為什麼會有“法幣”制度?

當然,你可能會說,法幣的下場不怎麼好啊。到1937年抗戰爆發,法幣一共發行總額不過14億元,所以幣值堅挺。但是到了日本投降前呢?也就是1945年,法幣發行已經超過5千億元。到了1948年,發行了多少?660萬億。那當然就是廢紙了。蔣介石要打內戰要花錢,手裡又有了這麼好用的貨幣工具,哪能忍得住不用?但問題是,這是蔣介石政治的失敗,不是法幣這種貨幣制度本身的失敗。

今天我們回顧這個過程,你發現沒有?當年國民政府的這項改革,和1971年尼克松讓美元和黃金脫鉤,底層的理由是一樣的。按照佈雷頓森林體系,也就是二戰結束的時候美國對全世界的承諾,你手裡有35美元,就可以找美國兌付1盎司的黃金。但是到了1971年的時候呢?美國手裡的黃金只剩下102億美元了,但是要到期的短期外債呢?有520億美元。為啥呢?因為各國都不相信美元,都要兌換黃金,擱在自己家金庫裡才放心。這和當年日本收購中國的銀元,邏輯和危害是一樣的。

為什麼會有“法幣”制度?

所以,尼克松馬上就宣佈,不玩了。美元和黃金脫鉤。美元也正式成為一種“法幣”,只靠國家信用擔保的貨幣。

獨立的國家,必須把命運掌握在自己的手中,而不能受制於任何一項實體的貨物,所謂“我命由我不由天”。這不是什麼貨幣的命運,這是在激烈對抗和殘酷競爭的民族國家的必然命運。為什麼金本位、銀本位不可能恢復?這不是個金融問題,這是一個非常嚴肅的政治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